先秦之後,華夏以儒治國,所以儒家道德體係占據絕對的壟斷地位。


    然而儒家起源之初,是為了維護周禮。周禮的一套體係,是為了貴族服務的。所以後世的儒家道德體係,實則是士大夫的工具。對付底層老百姓,仍然是殘酷的法律。


    文彥博就曾直言不諱,司馬光的亂搞,實則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所以儒家的道德體係,根本不適合老百姓。這也是老百姓經常成為炮灰,最根本的原因。


    精神控製,觀念固化,仁義道德千年不斷地灌輸,早已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壟斷地步。曆代士大夫不懈努力,將儒家理念置於最高權力之上,這就是禮部的誕生。


    有了專門的部門,控製思想就更加容易。


    禮部通過政權的形勢,左右指導權利的運轉方式,通過學務管理,主持科舉,直接與榮華富貴掛鉤,強化儒家思想的專一性。朱元璋通過禮部,推行八股文,控製士大夫的思想,可以說效果非常顯著。終明一世的士大夫,不是內鬥,就是亂搞,蠢得無法形容。


    華夏上下五千年,亂世時代很多。然而沒有哪個時代的士大夫,像明末如此的不堪。精英人才的集體愚蠢,這也是明國快速敗亡的根本原因。事實證明,朱元璋成功了,華夏卻悲催了。


    流弊具有很強的延續性,清國的朝廷,到處都是東林餘黨。所以清國要想轉變八股文帶來的蠢才局麵,控製部門禮部的改製,就迫在眉睫。


    明國要不是士大夫糜爛,清國哪能這麽容易取得天下?


    康熙深有感觸:“士大夫處於上層,他們既然愚蠢。處於下層的百姓,隻會更加的愚蠢。可是華夏禮儀,傳承千年,早已深入骨髓,改製談何容易?如果要改,該從哪裏入手呢?”


    曹繼武不假思索:“孝道。”


    “孝道?”


    康熙吃了一驚,“孝道乃華夏文明精髓,老師要廢除孝道,相當於誅心萬民,否定千秋萬代,太不可思議了吧?”


    孝道是儒家道德體係的核心,並不是華夏文明精髓。


    先秦之前,諸子百家,隻有儒家才會竭力提倡孝道。莊子妻亡,鼓盆而歌,道家向來不提倡孝道。法家殘酷,兵家殺戮,縱橫家驅利,跟孝道理念,根本不搭邊。


    先秦之後,漢代以孝治天下,確立儒家獨大,百家罷黜,迷惑萬民。所以儒家成了壟斷,因此華夏文明精髓,也被仁義之道給代表了。


    西洋世界沒有孝道觀念,照樣活得好好的,而且最近百年間,已經完成對古老華夏的超越。


    先秦之前,孝道名不見經傳,百家爭鳴,觀念思潮如海澎湃。而反觀先秦之後,儒家獨大,代表華夏文明,觀念思想固步不前,黃鼠狼下崽子——一代不如一代。


    西洋世界,先秦時代,文明程度,都要高出當今的大清。人家都不提倡孝道觀念,所以大清也就沒有必要抱殘守缺。


    康熙幼年喪母失父,儒家的孝道,恰好能給他最好的心靈慰藉。所以曹繼武的觀念,他相當反感:“老師,受不了!”


    曹繼武點了點頭:“陛下早年熟讀儒家經典,幼年經曆淒苦。己之喜好的感情濃重,卻改變不了自然之道。”


    康熙吃了一驚:“老師的意思,孝道違背自然?”


    曹繼武點了點頭:“陛下早已根植孝道觀念,不過真相傷感情。”


    感情是什麽?


    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一套認知,來看待周圍。這套認知體係,本人已經習慣,哪怕他是錯的,自己也是深信不疑。一旦推翻這套認知,就是誅心之舉。


    定力不佳的常人,你和他的觀點不一致,他就有可能跳腳瞪眼掄拳頭。所以誅心之舉,拆穿人的信仰,往往會令人發瘋。


    不過康熙不是常人,定力非常。曹繼武接下來要拆穿孝道的虛偽,他知道心裏會難受,但還是更願意知道真相。


    於是康熙伸手相邀:“老師,請講。”


    人生百年,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長生不老之術,曆代都有人追求,但是沒有一個人能擺脫被自然帶走的命運。所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榮華富貴數代,終歸不過荒郊土內藏。


    人生七十古來稀,士大夫如此,底層老百姓更加的不堪。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曆代六十花甲為老人。事實上,老百姓很少有人能活過五十歲。


    按照最好的預算,人生百年,老百姓隻有五十年。


    而立至不惑之間,精力最為充沛,經驗最為豐富,這個十年,是人生之頂峰。絕大多數創業之祖,奠定基業的時間,都在這個時間段。


    而這個時間段,上有老下有小,是個承前啟後的階段。


    華夏是農耕文明,一個普通老百姓,他種地所得,首先要上繳賦稅。事實上,除了大元中國和西漢初年之外,曆代賦稅都極為沉重。經過層層胥吏盤剝,畝產三百斤糧食,農民能落一百五十斤,已經是燒高香了。


    壯年出力最多,正是能吃飯的時候,農民所得,填飽自己的肚皮都很困難,更別提帶小養老了。


    自然之道,要求生命的延續。年老猶如落葉一般,隨秋風而去。所以盡管儒家曆來大力鼓吹孝道,但老百姓還是很現實,不孝的遠遠超過孝順的。


    士大夫不愁吃喝,他們的優越生活,通過暴力維持,全靠底層在支撐。所以他們提倡孝道,一是為了感情需求,二是為了控製。


    天倫之樂,誰都想要。所以物質條件充足的情況下,精神追求是必然結果。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包括父母在內。尤其是處於權力漩渦的皇家,父子相殘的事情,枚不勝舉。最高層如此,上行下效,底層更是如此。


    父為子綱,通過孝道強化,使父輩處於絕對的權威位置,從而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所以華夏世界,掌控資源的,往往是老人。


    自然規律,老人精力將竭,時日不多,所以更加的保守。所以由老人控製的世界,更加的保守混亂。以最高層為例,齊桓公、漢武帝、唐玄宗等等,凡是在位超過三十年的,後期都會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導致邦國混亂。


    所以孝道是上一輩,對下一輩以及利益地位的保護手段,曆來備受掌控者青睞。


    華夏丁憂三年,白吃白喝,白白浪費三年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而西洋人沒有孝道,所以他們利用三年時間,開拓進取,不斷地進步。所以時間和精力的利用效率更高,西洋人僅用兩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華夏兩千年的超越。


    所以孝道,華夏文明所謂的精髓,是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白白揮霍壯年人寶貴的人生,嚴重違背自然之道。


    康熙連連震撼:“太不可思議,太不可思議了!”


    “摩西先生所言,可謂是句句見血。華夏文明追求的精神文明,盡是些違背自然的虛偽,清國如果照此下去,如何是好?”


    路德威話鋒一轉,“可是,滿洲人雖然信封薩滿教,但人數太少。天下漢人,早已對孝道刻骨銘心。摩西先生要推翻孝道,誅天下人之心,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一下子把孝道給踢了,天下感情上受不了。一旦措施過激,將會引起天下思想震動,僅憑幾十萬滿洲人,難以控製局麵。


    所以能不能廢除孝道,關鍵就在於能不能找到合適的感情緩衝。


    先秦時代,諸侯混戰,稍不留神,就是身死國滅,所以孝道這種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觀念,難以形成規模。


    西洋世界,和諸侯混戰很像,各國互不相屬。比如當代霸主荷蘭,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英吉利取代。所以也沒有人去提倡孝道。


    前輩和後輩之間,感情的維係,在於生命的傳承。西洋世界,把此歸功於上帝。傳承生命,是上帝賦予人的職責。所以西方世界,一旦成人,感情往往寄托上帝,把父母撇開,身無包袱獨立生活,時間和精力更為有效地利用,更為符合自然規律。


    同時失去子女的父母,也把感情寄托於上帝,並不會崩潰。


    所以西洋世界經過千年發展,前輩與後輩之間,以上帝為感情緩衝,有效地避免了浪費時間精力的孝道。


    諸侯混戰,各國都需要有效利用國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所以西洋世界,親情維係方式,是人文環境促成的結果。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天下,春秋無義戰持續如今,浪費時間精力的孝道,也不會大行其道。


    和華夏同屬東亞的東洋,雖然有天皇名義統一,但各個藩邦戰亂不斷,需要把藩民有限的時間精力有效利用。所以東洋也沒有孝道,父母年老之後,就會被背進深山,自生自滅,連個感情慰藉也沒有,更加的殘酷無情。


    唐代以前的大秦景教,大元中國時期的十字教,先後中斷。所以上帝屬於外來文化,在華夏一直水土不服。


    道教土生土長,有廣泛的信仰基礎。通過道教作為感情緩衝,架空前輩與後輩之間的感情聯係,取得和上帝同樣的作用,無疑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康熙有些疑惑:“老師,為什麽不選擇佛教?”


    曹繼武歎了口氣:“佛教也屬於外來文化,和華夏玄學結合,逐漸本土化。佛家思想主要寄托來世,什麽都不幹,飯不少吃,靠誦經打坐,就能獲得來世極樂,純屬妄想。”


    所以佛係嚴重消耗人力物力財力,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邦國迫切需要人力之時,就會出現滅佛,所以有了三武一宗。


    盛世之時,經過休養生息,人口暴增,人力大量剩餘,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就會發生暴亂。統治階層為了安置多餘人力,保住自己的利益,泯滅鬥爭,以及滿足自己精神幻想,佛係往往大行其道。


    西方世界,常年征戰,根本沒有多餘人力。所以佛係這種浪費人力的宗教,根本就就傳不過去。隻有華夏這種人力大量剩餘的地方,才會興盛。


    如今佛教在起源之地——印度,早已絕跡,南洋也被阿拉伯侵占,整個遠東,也隻有華夏,以及幾乎與世隔絕的東洋,大行其道。


    清國如今剛剛定鼎,雖然依然有人力剩餘,但目前需要充分利用民力,生產恢複,充實國力,以便和西洋世界參與全球爭奪。所以佛教軟化思想,不適合宣揚。


    路德威有些疑惑:“據我所知,道家玄門,向來隻管自己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向來不願涉世,要讓他們來承接感情緩衝,恐怕很難。”


    道教的發展,也是多次改革。初期的神仙方士,漢末的太平道和五鬥米道,才有了宗教形式。北魏的寇謙之,以及南朝的葛玄、葛洪等人,都對道教進行過改革。如今流行的教派,當屬全真教和正一教,以及其他流派的天師教。


    治世入山修行,亂世下山濟民。當今天下崩摧之時,金絲道人、推雲道人、青石道人、孫臏子道長等等玄門高人,紛紛出山安民濟世。


    曹繼武早已作了鋪墊,以全真教青石道人為首,以京西白雲觀為中心,進行道教改革。


    目前清國百廢待興,需要去偽存真,避虛務實,像孝道這種浪費時間精力的傳統,能割除自然更好。在路德威的支持下,康熙最終準了曹繼武的計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血山河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別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別一並收藏鐵血山河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