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橋梁、水利、住房等等工程建設,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所以六部之中,工部雖然最不顯眼,但往往是鼎盛王朝最重視的部門。沒有這個部門的主持運作,偌大的北京城,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全都是空談。
工部主要管理工程建設,因此掌握的都是專業技術人才。儒家的理念集中在空想領域,根本不適合實用性極強的技術層麵。因此儒家理念培養出來的,尤其是八股文熏陶的士大夫,根本不適合主持工部。
然而儒家文明壟斷的華夏,一直都是士大夫在掌控工部,因此自先秦之後,華夏各項技術水平止步不前,甚至是嚴重倒退,也是在所難免。
造車。
華夏文明,據傳軒轅黃帝造車。黃帝以殺伐定天下,從此車戰成為戰爭的主要形式。千乘之國,萬乘之國,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就是直觀的戰車數量。
春秋無義戰,這個時代,貴族模式的戰爭極為激烈。因為戰爭的需求,所以這個時代,華夏造車技術達到了頂峰。
銅芯輪軸裹油技術,如今到了大清時代,早已經失傳。所以如今華夏的造車技術,竟然還趕不上兩千年前的水平。
四輪車相對於兩輪車,穩定性高、載重量大,然而四輪車的關鍵技術——轉向係統,華夏一直都沒有解決。所以華夏雖有四輪車,但無法轉向,極為的笨重,隻有牛才可以拉得動,行進如同龜速,運載效率極為低下。
如今的西洋世界,早已解決四輪車轉向問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軍事,以新型四輪技術車輛為基礎,組建專業化輜重兵團,糧草彈藥等等戰爭物資的運載效率,超乎尋常。
金日樂的番妖軍,為什麽能連續不斷地衝擊大清部隊?
番妖軍的輜重兵團,全部裝備西洋四輪馬車,行軍能趕上騎兵的速度。有了糧草彈藥的不間斷及時補充,多尼、圖海、嶽樂的大軍,就連喘氣的機會也沒有,大清焉能不敗?
金日樂鬧騰的這一出,使康熙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陰影。曹繼武察覺他臉色不大對勁,停止了這一例的分析。
然而德意誌傳教士路德威,還沒有學會華夏看人臉色的本領。天生的嚴謹刻板,促使他直言不諱:“陛下,車輛是主要的運載工具,引進我西洋四輪車技術,能極大提高運載效率。對大清的國計民生,意義極為重大。陛下萬不可以己之喜好,而廢邦國之利啊!”
這個德意誌牧師,直接點破內心,也太不給大清皇帝麵子了,康熙心裏很不是滋味。路德威沒有冒犯龍顏的俗套,口直心快,說的都是實話,康熙心裏雖然不舒服,也不好發作,他抬眼看了看曹繼武,希望老師解圍。
曹繼武內心歎了口氣:“當年的太祖,服侍李成梁二十多年,從無怨言。由此盡得李成梁兵法,才有了後來創業之本。所以一時的不幸,並不代表一生。”
沉溺於一時的不幸,將會斷送一生的翻身。太祖努爾哈赤的先例,令康熙心結頓除,起身行禮:“多謝老師提醒。”
曹繼武點了點頭:“就由路先生任工部侍郎一職,陛下以為如何?”
朱元璋八股文教化出來的精英,對技術幾乎是一竅不通。西洋四輪車轉向技術,牽涉到專業的幾何力學知識,華夏和滿洲哪有這些東西?
康熙也很開放,當場按照曹繼武的建議,拜路德威為大清工部侍郎。
造船。
華夏本來是造船大國。自從漢代開始,一直到元代,華夏一直都是東方世界的海洋霸主,牢牢掌控著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動權。
然而目光短淺的朱元璋,實行了閉關鎖國。永樂時代的鄭和下西洋,官方壟斷行為,民間片帆不得入海,大明的國策,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
鄭和的艦隊,戶部出錢,消耗了國庫,帶來的財富,全部流入皇家,順便宣揚了大明國威,但卻是以國計民生的巨大犧牲為代價。所以鄭和的壯舉,成了曇花一現。此後的一百多年,大明的海洋貿易,幾乎斷絕。沒有了需求,造船技術,更是一落千丈。
也正是這段時間,哥倫布橫跨大西洋,開創了大航海時代。有了現實的需求,西洋造船技術突飛猛進。
盡管隆慶開關,大明重迴海洋,但已經是日暮西山之勢。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技術的積累,猶如栽樹一般。自朱元璋至隆慶,大明兩百年的閉關鎖國,華夏傳承千年的造船技術,猶如參天大樹一般,被攔腰斬斷。前人不但不栽樹,而且還毀了樹,後人怎麽可能乘涼?
所以大明末年的造船技術,純屬胡子眉毛一把抓,難堪大任。即便是重拾前人遺慧,大明的船隻,也隻能在近海活動。像橫渡大西洋,橫渡太平洋這樣的壯舉,華夏船隻的結構強度,遠遠達不到。
所以西洋戰艦,中大型戰艦,往往六十門以上的火炮。裝備四五十門炮的,基本屬於小型戰艦,這在華夏,已經是難以想象的巨艦了。
事實上華夏船隻的結構強度,根本裝載不了六十門以上的火炮。鄭成功最大的戰艦,不過四十門火炮,而且強度也滿足不了齊射的要求。
如今的大清,金銀銅資源,全在雲南一帶。吳三桂牢牢掌控著天下的金融命脈,大清要想擺脫這一困局,必須牢牢掌控海洋貿易,賺取西班牙從南美帶來的白銀,荷蘭、葡萄牙從非洲,以及印度帶來的黃金,來擺脫吳三桂的控製。
堂堂大清國,竟然被吳三桂卡脖子,康熙心中相當不快:“自古以來,削藩都是曆史趨勢。”
曹繼武搖頭笑了:“表麵上吳三桂有大軍十萬,實則是三十萬,陛下拿什麽去削他?”
康熙頓時啞口無言。
想削人家,得有實力。
如今的清國,國防力量全無,就連京師的防衛,還得依仗番妖軍。雲南遠在萬裏之外,山高水多林密,想去削吳三桂,談何容易?
曹繼武歎了口氣:“曆史沒有趨勢,隻有一個真相,和一個道理。”
康熙很疑惑:“一個真相,一個道理?”
曹繼武點頭:“利益集團的利益之爭。”
大清和吳三桂的矛盾,關鍵就是金銀銅資源。吳三桂通過控製金銀銅,牢牢掌控大清的金融命脈。一個邦國的金融命脈,卻掌控在別人手裏,哪個統治者能夠容忍?
華夏五千年文明,境內的金銀銅資源,早已耗盡,所以大明盯上了雲南。傳承千年的僰人擋道,所以被大明滅了,這就是萬曆西南夷戰爭。
什麽改土歸流,什麽歸化正統,全都是忽悠傻子的高尚幌子,萬曆真正關心的,是西南的金銀銅資源。所以戰爭一結束,大明的采金局、采銀局、采銅局,遍布雲南貴州各個山旮旯裏。
可是如今的大清不是大明,人家吳三桂也不是僰人。吳三桂多爾袞是盟友,大清是異族政權,不能像漢景帝那樣,拿出國家大義等等冠冕堂皇的名義。所以師出無名,又沒有實力,想收拾吳三桂,幾乎是做夢。
曹繼武搖了搖頭:“吳三桂進軍雲南,掌控金銀銅資源,是劉玄初一手策劃的。所以劉玄初在,包括我在內,大清沒有人能動得了他吳三桂。”
康熙吃了一驚:“劉玄初?比老師還厲害?”
曹繼武點了點頭:“吳三桂集團,有錢有兵,要擺脫他的控製,大力發展海洋貿易,是唯一的出路。”
發展海洋貿易,海船是關鍵。沒有過硬的造船技術,海洋貿易就是空談。所以曹繼武建議康熙,拜英吉利傳教士史密斯,任工部右侍郎。
商業的關鍵,物資流動。物資要流動,裝載工具是關鍵。而主要的裝載工具,就是車船。所以解決車船的技術問題,是工部支援番化改革的關鍵。
路德威任工部左侍郎,主持大清車政局。
史密斯任工部右侍郎,主持大清船政局。
工部主事:安瑞鬆、舍維奇、徐日升、南懷仁、王儒望等等。
堂堂大清,工部實權人物,幾乎清一色的西洋人,就連康熙,也覺得不可思議。他覺得難以把控,於是想讓康親王書傑任工部尚書。
書傑是康熙的親信,然而這個二代子弟,沒什麽真本事。技術性較強的工部,哪是他能待的地方?
西洋人普遍較真,書傑這種唯皇帝馬首是瞻的貨色,當了工部老大,豈不亂搞一通?
曹繼武搖了搖頭:“金日蟬匈奴人,少了他,漢武帝豈不少了一位托孤大臣?哥舒翰突厥人,高仙芝高麗人,李光弼契丹人,少了他們三位,豈會有開元盛世的輝煌?”
如今的大清,一副爛攤子。隻有人才,才能使大清煥然一新。改善國計民生,技術是關鍵基礎。曹繼武改革工部,首先從人才入手。憑書傑那腦袋瓜子,哪是管理技術的料?
過了良久,康熙終於點頭了。
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身為東亞天主教主教,在華夏生活多年,本身擅長西洋技術,思想開放,對新教並不排斥,所以由他出任工部尚書,能夠很好地調和工部人員關係。
況且曹繼武引進西洋優良作物,實際上是衛匡國在主持。
民以食為天,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改善了華夏的作物結構,給人口暴增,奠定了基礎。然而經過千年發展,張騫的曆史貢獻,早已到了極限。此時要想養活大清過多的人口,大力推廣西洋優良作物,勢在必行。
經過三年的推廣,麵已經鋪下去了。但是影響作物的關鍵——水,卻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
土地有了,良種有了,水利建設,變成了關鍵。而水利工程是工部的重點職責。衛匡國當年和徐光啟關係不錯,熟悉華夏農田的水利建設。所以由他出任工部尚書,不但可以調和新教天主教的關係,還可以幫助大清,引進西洋先進的水利技術,可謂是一舉兩得。
大清通政使,德意誌傳教士湯若望,已經在華夏生活四十多年,熟悉朝廷的各項事務。所以通政使提升議政大臣,對番化改革,將會大大有利。
湯若望是太皇太後的義父,治好了康熙的天花,力薦順治立了玄燁為儲君。因此康熙對他極為敬重。
衛匡國是太皇太後的牧師,多次給康熙傳授西洋知識。
所以別看湯若望是德意誌人,衛匡國是意大利人,他們在清國的影響力,遠超其他西洋人。所以曹繼武的提議,康熙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由湯若望、衛匡國、路德威和史密斯四人,主持技術改革,無疑是上上之選,給曹繼武騰出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應付其他事情。
工部改革方針既定,接下來就是國防重頭戲——兵部改革。
工部主要管理工程建設,因此掌握的都是專業技術人才。儒家的理念集中在空想領域,根本不適合實用性極強的技術層麵。因此儒家理念培養出來的,尤其是八股文熏陶的士大夫,根本不適合主持工部。
然而儒家文明壟斷的華夏,一直都是士大夫在掌控工部,因此自先秦之後,華夏各項技術水平止步不前,甚至是嚴重倒退,也是在所難免。
造車。
華夏文明,據傳軒轅黃帝造車。黃帝以殺伐定天下,從此車戰成為戰爭的主要形式。千乘之國,萬乘之國,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就是直觀的戰車數量。
春秋無義戰,這個時代,貴族模式的戰爭極為激烈。因為戰爭的需求,所以這個時代,華夏造車技術達到了頂峰。
銅芯輪軸裹油技術,如今到了大清時代,早已經失傳。所以如今華夏的造車技術,竟然還趕不上兩千年前的水平。
四輪車相對於兩輪車,穩定性高、載重量大,然而四輪車的關鍵技術——轉向係統,華夏一直都沒有解決。所以華夏雖有四輪車,但無法轉向,極為的笨重,隻有牛才可以拉得動,行進如同龜速,運載效率極為低下。
如今的西洋世界,早已解決四輪車轉向問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軍事,以新型四輪技術車輛為基礎,組建專業化輜重兵團,糧草彈藥等等戰爭物資的運載效率,超乎尋常。
金日樂的番妖軍,為什麽能連續不斷地衝擊大清部隊?
番妖軍的輜重兵團,全部裝備西洋四輪馬車,行軍能趕上騎兵的速度。有了糧草彈藥的不間斷及時補充,多尼、圖海、嶽樂的大軍,就連喘氣的機會也沒有,大清焉能不敗?
金日樂鬧騰的這一出,使康熙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陰影。曹繼武察覺他臉色不大對勁,停止了這一例的分析。
然而德意誌傳教士路德威,還沒有學會華夏看人臉色的本領。天生的嚴謹刻板,促使他直言不諱:“陛下,車輛是主要的運載工具,引進我西洋四輪車技術,能極大提高運載效率。對大清的國計民生,意義極為重大。陛下萬不可以己之喜好,而廢邦國之利啊!”
這個德意誌牧師,直接點破內心,也太不給大清皇帝麵子了,康熙心裏很不是滋味。路德威沒有冒犯龍顏的俗套,口直心快,說的都是實話,康熙心裏雖然不舒服,也不好發作,他抬眼看了看曹繼武,希望老師解圍。
曹繼武內心歎了口氣:“當年的太祖,服侍李成梁二十多年,從無怨言。由此盡得李成梁兵法,才有了後來創業之本。所以一時的不幸,並不代表一生。”
沉溺於一時的不幸,將會斷送一生的翻身。太祖努爾哈赤的先例,令康熙心結頓除,起身行禮:“多謝老師提醒。”
曹繼武點了點頭:“就由路先生任工部侍郎一職,陛下以為如何?”
朱元璋八股文教化出來的精英,對技術幾乎是一竅不通。西洋四輪車轉向技術,牽涉到專業的幾何力學知識,華夏和滿洲哪有這些東西?
康熙也很開放,當場按照曹繼武的建議,拜路德威為大清工部侍郎。
造船。
華夏本來是造船大國。自從漢代開始,一直到元代,華夏一直都是東方世界的海洋霸主,牢牢掌控著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動權。
然而目光短淺的朱元璋,實行了閉關鎖國。永樂時代的鄭和下西洋,官方壟斷行為,民間片帆不得入海,大明的國策,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
鄭和的艦隊,戶部出錢,消耗了國庫,帶來的財富,全部流入皇家,順便宣揚了大明國威,但卻是以國計民生的巨大犧牲為代價。所以鄭和的壯舉,成了曇花一現。此後的一百多年,大明的海洋貿易,幾乎斷絕。沒有了需求,造船技術,更是一落千丈。
也正是這段時間,哥倫布橫跨大西洋,開創了大航海時代。有了現實的需求,西洋造船技術突飛猛進。
盡管隆慶開關,大明重迴海洋,但已經是日暮西山之勢。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技術的積累,猶如栽樹一般。自朱元璋至隆慶,大明兩百年的閉關鎖國,華夏傳承千年的造船技術,猶如參天大樹一般,被攔腰斬斷。前人不但不栽樹,而且還毀了樹,後人怎麽可能乘涼?
所以大明末年的造船技術,純屬胡子眉毛一把抓,難堪大任。即便是重拾前人遺慧,大明的船隻,也隻能在近海活動。像橫渡大西洋,橫渡太平洋這樣的壯舉,華夏船隻的結構強度,遠遠達不到。
所以西洋戰艦,中大型戰艦,往往六十門以上的火炮。裝備四五十門炮的,基本屬於小型戰艦,這在華夏,已經是難以想象的巨艦了。
事實上華夏船隻的結構強度,根本裝載不了六十門以上的火炮。鄭成功最大的戰艦,不過四十門火炮,而且強度也滿足不了齊射的要求。
如今的大清,金銀銅資源,全在雲南一帶。吳三桂牢牢掌控著天下的金融命脈,大清要想擺脫這一困局,必須牢牢掌控海洋貿易,賺取西班牙從南美帶來的白銀,荷蘭、葡萄牙從非洲,以及印度帶來的黃金,來擺脫吳三桂的控製。
堂堂大清國,竟然被吳三桂卡脖子,康熙心中相當不快:“自古以來,削藩都是曆史趨勢。”
曹繼武搖頭笑了:“表麵上吳三桂有大軍十萬,實則是三十萬,陛下拿什麽去削他?”
康熙頓時啞口無言。
想削人家,得有實力。
如今的清國,國防力量全無,就連京師的防衛,還得依仗番妖軍。雲南遠在萬裏之外,山高水多林密,想去削吳三桂,談何容易?
曹繼武歎了口氣:“曆史沒有趨勢,隻有一個真相,和一個道理。”
康熙很疑惑:“一個真相,一個道理?”
曹繼武點頭:“利益集團的利益之爭。”
大清和吳三桂的矛盾,關鍵就是金銀銅資源。吳三桂通過控製金銀銅,牢牢掌控大清的金融命脈。一個邦國的金融命脈,卻掌控在別人手裏,哪個統治者能夠容忍?
華夏五千年文明,境內的金銀銅資源,早已耗盡,所以大明盯上了雲南。傳承千年的僰人擋道,所以被大明滅了,這就是萬曆西南夷戰爭。
什麽改土歸流,什麽歸化正統,全都是忽悠傻子的高尚幌子,萬曆真正關心的,是西南的金銀銅資源。所以戰爭一結束,大明的采金局、采銀局、采銅局,遍布雲南貴州各個山旮旯裏。
可是如今的大清不是大明,人家吳三桂也不是僰人。吳三桂多爾袞是盟友,大清是異族政權,不能像漢景帝那樣,拿出國家大義等等冠冕堂皇的名義。所以師出無名,又沒有實力,想收拾吳三桂,幾乎是做夢。
曹繼武搖了搖頭:“吳三桂進軍雲南,掌控金銀銅資源,是劉玄初一手策劃的。所以劉玄初在,包括我在內,大清沒有人能動得了他吳三桂。”
康熙吃了一驚:“劉玄初?比老師還厲害?”
曹繼武點了點頭:“吳三桂集團,有錢有兵,要擺脫他的控製,大力發展海洋貿易,是唯一的出路。”
發展海洋貿易,海船是關鍵。沒有過硬的造船技術,海洋貿易就是空談。所以曹繼武建議康熙,拜英吉利傳教士史密斯,任工部右侍郎。
商業的關鍵,物資流動。物資要流動,裝載工具是關鍵。而主要的裝載工具,就是車船。所以解決車船的技術問題,是工部支援番化改革的關鍵。
路德威任工部左侍郎,主持大清車政局。
史密斯任工部右侍郎,主持大清船政局。
工部主事:安瑞鬆、舍維奇、徐日升、南懷仁、王儒望等等。
堂堂大清,工部實權人物,幾乎清一色的西洋人,就連康熙,也覺得不可思議。他覺得難以把控,於是想讓康親王書傑任工部尚書。
書傑是康熙的親信,然而這個二代子弟,沒什麽真本事。技術性較強的工部,哪是他能待的地方?
西洋人普遍較真,書傑這種唯皇帝馬首是瞻的貨色,當了工部老大,豈不亂搞一通?
曹繼武搖了搖頭:“金日蟬匈奴人,少了他,漢武帝豈不少了一位托孤大臣?哥舒翰突厥人,高仙芝高麗人,李光弼契丹人,少了他們三位,豈會有開元盛世的輝煌?”
如今的大清,一副爛攤子。隻有人才,才能使大清煥然一新。改善國計民生,技術是關鍵基礎。曹繼武改革工部,首先從人才入手。憑書傑那腦袋瓜子,哪是管理技術的料?
過了良久,康熙終於點頭了。
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身為東亞天主教主教,在華夏生活多年,本身擅長西洋技術,思想開放,對新教並不排斥,所以由他出任工部尚書,能夠很好地調和工部人員關係。
況且曹繼武引進西洋優良作物,實際上是衛匡國在主持。
民以食為天,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改善了華夏的作物結構,給人口暴增,奠定了基礎。然而經過千年發展,張騫的曆史貢獻,早已到了極限。此時要想養活大清過多的人口,大力推廣西洋優良作物,勢在必行。
經過三年的推廣,麵已經鋪下去了。但是影響作物的關鍵——水,卻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
土地有了,良種有了,水利建設,變成了關鍵。而水利工程是工部的重點職責。衛匡國當年和徐光啟關係不錯,熟悉華夏農田的水利建設。所以由他出任工部尚書,不但可以調和新教天主教的關係,還可以幫助大清,引進西洋先進的水利技術,可謂是一舉兩得。
大清通政使,德意誌傳教士湯若望,已經在華夏生活四十多年,熟悉朝廷的各項事務。所以通政使提升議政大臣,對番化改革,將會大大有利。
湯若望是太皇太後的義父,治好了康熙的天花,力薦順治立了玄燁為儲君。因此康熙對他極為敬重。
衛匡國是太皇太後的牧師,多次給康熙傳授西洋知識。
所以別看湯若望是德意誌人,衛匡國是意大利人,他們在清國的影響力,遠超其他西洋人。所以曹繼武的提議,康熙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由湯若望、衛匡國、路德威和史密斯四人,主持技術改革,無疑是上上之選,給曹繼武騰出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應付其他事情。
工部改革方針既定,接下來就是國防重頭戲——兵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