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亡國禍根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曆四十七年三月九日的下午,萬曆皇帝把皇太孫朱由校召到病床前,說了三個時辰的話。
這三個時辰的對話不敢說讓朱由校脫胎換骨,但一定令他大受觸動。
萬曆將自己一生的經曆事無巨細的跟朱由校說了,把自己所見所聞,如何應對各種政事都跟其一一詳細分解。
朱由校明白這是萬曆皇帝在教自己如何才能做一個好皇帝。
他將萬曆皇帝講的話都深深的記在了腦海裏。
尤其是最後的那句話:孫兒,你千萬要記住,文臣皆不可信,治國絕不能隻貪圖眼前之利,要將目光放得長遠才行。我大明現在最緊要的事,就是恢複糧食,還耕於農,國無糧不穩,切記……
……
在大明自中期以後,之所以能夠做到商業繁榮,一切都得歸功於農業過盛所至。
而農業過盛的原因,則要歸功於隱田。
最終摧毀這一根基的,正是被無數後世學者吹捧的清丈法。
正是所謂的清丈法將大明的農業基本盤徹底摧毀。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清什麽是隱田,隱田到底掌握在什麽人的手裏。
隱田是指瞞報的田地,說到隱田就必須提到鄉紳集團。
曆史告訴我們,鄉紳通過種種方法逼百姓賣地,但土地到他們手裏了,數量卻不一定如實報上去。
百畝良田,可能登記的隻有四十畝,以此逃避稅收。
不可否認,這樣的隱田的確真實存在,在別的朝代或許是大患,但是在明朝,他們絕對不是主流。
真實情況是,大明中期,出於朝廷對農民起義的妥協,自唐朝就開始的山禁被解除。
而關津製度也基本崩壞,也使得人口流動性大增。
也就在這一時期,大量的人口成為了逃民,隱戶。
隱田大多是掌握在沒有當地戶籍的逃民、隱戶手中。
這些因各種原因形成的逃戶,往往逃到一個肯接納自己和家人的村子以後,就會在當地定居下來。
然後他們在村民的幫助下開墾出荒田耕種,在養活自己之餘,也會出一部分糧食分擔村子要交納的稅糧。
當地的村長,通常也是當地的保長,他們是不會把這些新開出來的荒田報上去的。
因為一旦報上去後,村裏的稅糧就要增加,隻有傻子才會主動去縣城裏上報。
正是這些人,他們才是真正的隱田大戶群體。
而這樣的情況以湖廣為最多,因為湖廣離中原人口密集地區近,又多山林。
縣裏官員小吏都很少有人願意跑到荒山野嶺去清查田地。
這也是為什麽清丈法在湖廣地區能清出五十萬頃田地的原因,基本上都在山裏。
所謂的張居正清丈土地,清理出近三百萬頃田地,大地主階級隱瞞的隻占少數。
在一些逃民較多的地方,也的確存在村長盤剝逃戶的情況,但這隻是少數經濟發達的地區。
大多數地區都是由無戶籍逃民自行開墾出來耕種的荒地。
其後追加田稅或沒收交與農民耕種的處理措施,看似為民。
真實的情況是把不願入籍的逃民土地沒收,交給另一些願意入籍的逃民耕種。
對願意入籍的逃民追加田稅,一部分是應繳稅款,一部分則是罰款。
隆慶朝之前,朝廷收到的稅賦雖少,但是因為有大量的隱田存在,全國的糧食生產總量是足夠養活所有人還有富裕。
正因為如此,城市人口才得以逐漸脫離土地的束縛,去繁榮商業。
而隆慶朝施行清丈法之後,真正清出來的,大多都是這些逃民的田地,而真正的豪門士紳,他們有權力的保護,又如何能清到他們的頭上去?
逃民在清丈法的加持下,被迫編籍造冊,成為正式村民,實際上等於是變相提高了鄉村的稅賦。
朝廷看似有錢了,是建立在各鄉村實際增稅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等同於全國增稅。
而逃民開荒種田的激情也因此被徹底打壓下去了。
鄉紳兼並土地的情況基本在各朝各代都有發生。
但鄉紳兼並土地也並非無限製,他們的兼並是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長。
也就是說鄉紳隻有在自家人口確實需要更多土地的時候,才會去購買新的田地。
否則他們買了新田無人耕種,還要白白的交稅,這不是自討苦吃?
在廣大的鄉村地區根本就沒有那麽多所謂的鄉紳兼並土地。
而真正無限兼並土地的那些人都是不用繳稅的特權階層。
他們利用不用繳稅的特權,就把正常要給朝廷納稅的土地歸於自己名下。
收取比朝廷更低的稅額,土地還是原來的主人在耕種。
這樣的兼並土地,其實等同於貪墨了朝廷的稅賦,並非真正把土地據為己有。
因此土地兼並確實損壞了一部分朝廷利益,但是絕對不是造成舉國動亂的根由。
土地兼並在隆慶朝之前其實根本就是個偽命題。
真正的土地兼並是發生在工商業已經十分發達的萬曆朝中期。
這一時期江南商業高度繁榮,商人們用各種手段逼迫農民把田地發賣,他們再買下大量的糧田。
農民為了生計,隻能由農轉工,成為商人們掙錢的工具。
商人買到的田地後,基本上都是拋荒。
因為農耕所得的那些糧食遠不如做生意掙銀子換糧劃算。
同時大量民田集中到他們手上,他在繳納大量稅銀的同時,也加重了他們在當地的話語權。
這才是真正對農業造成巨大破壞的主因。
而萬曆中期,正是商業罪惡在初顯崢嶸的時刻。
由此大明亡國大戲的幕布也正式拉開。
真正使大明亡國的主要原因,是糧食總量已經供應不上全國人口食用,而大明朝廷對農業生產恢複乏力,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致。
再加上崇禎皇帝重用東林黨,東林黨隻代表工商行業利益,最終使得農業問題進一步擴大,朝廷積重難返,國破家亡。
而造成這一切的元兇,就是一直鼓噪著要大興工商業的江南仕林。
諷刺的是江南仕林將大明整亡國之後,迎滿清入關。
自以為迎來了聖主,結果慘被血腥鎮壓。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用鮮血清洗了他們祖祖輩輩的罪惡。
滿清打著為大明報仇的旗號入關,最終也確實將亡明的直兇血洗,也算是兌現了承諾吧。
這可能就是曆史的一個黑色幽默。
……
這三個時辰的對話不敢說讓朱由校脫胎換骨,但一定令他大受觸動。
萬曆將自己一生的經曆事無巨細的跟朱由校說了,把自己所見所聞,如何應對各種政事都跟其一一詳細分解。
朱由校明白這是萬曆皇帝在教自己如何才能做一個好皇帝。
他將萬曆皇帝講的話都深深的記在了腦海裏。
尤其是最後的那句話:孫兒,你千萬要記住,文臣皆不可信,治國絕不能隻貪圖眼前之利,要將目光放得長遠才行。我大明現在最緊要的事,就是恢複糧食,還耕於農,國無糧不穩,切記……
……
在大明自中期以後,之所以能夠做到商業繁榮,一切都得歸功於農業過盛所至。
而農業過盛的原因,則要歸功於隱田。
最終摧毀這一根基的,正是被無數後世學者吹捧的清丈法。
正是所謂的清丈法將大明的農業基本盤徹底摧毀。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清什麽是隱田,隱田到底掌握在什麽人的手裏。
隱田是指瞞報的田地,說到隱田就必須提到鄉紳集團。
曆史告訴我們,鄉紳通過種種方法逼百姓賣地,但土地到他們手裏了,數量卻不一定如實報上去。
百畝良田,可能登記的隻有四十畝,以此逃避稅收。
不可否認,這樣的隱田的確真實存在,在別的朝代或許是大患,但是在明朝,他們絕對不是主流。
真實情況是,大明中期,出於朝廷對農民起義的妥協,自唐朝就開始的山禁被解除。
而關津製度也基本崩壞,也使得人口流動性大增。
也就在這一時期,大量的人口成為了逃民,隱戶。
隱田大多是掌握在沒有當地戶籍的逃民、隱戶手中。
這些因各種原因形成的逃戶,往往逃到一個肯接納自己和家人的村子以後,就會在當地定居下來。
然後他們在村民的幫助下開墾出荒田耕種,在養活自己之餘,也會出一部分糧食分擔村子要交納的稅糧。
當地的村長,通常也是當地的保長,他們是不會把這些新開出來的荒田報上去的。
因為一旦報上去後,村裏的稅糧就要增加,隻有傻子才會主動去縣城裏上報。
正是這些人,他們才是真正的隱田大戶群體。
而這樣的情況以湖廣為最多,因為湖廣離中原人口密集地區近,又多山林。
縣裏官員小吏都很少有人願意跑到荒山野嶺去清查田地。
這也是為什麽清丈法在湖廣地區能清出五十萬頃田地的原因,基本上都在山裏。
所謂的張居正清丈土地,清理出近三百萬頃田地,大地主階級隱瞞的隻占少數。
在一些逃民較多的地方,也的確存在村長盤剝逃戶的情況,但這隻是少數經濟發達的地區。
大多數地區都是由無戶籍逃民自行開墾出來耕種的荒地。
其後追加田稅或沒收交與農民耕種的處理措施,看似為民。
真實的情況是把不願入籍的逃民土地沒收,交給另一些願意入籍的逃民耕種。
對願意入籍的逃民追加田稅,一部分是應繳稅款,一部分則是罰款。
隆慶朝之前,朝廷收到的稅賦雖少,但是因為有大量的隱田存在,全國的糧食生產總量是足夠養活所有人還有富裕。
正因為如此,城市人口才得以逐漸脫離土地的束縛,去繁榮商業。
而隆慶朝施行清丈法之後,真正清出來的,大多都是這些逃民的田地,而真正的豪門士紳,他們有權力的保護,又如何能清到他們的頭上去?
逃民在清丈法的加持下,被迫編籍造冊,成為正式村民,實際上等於是變相提高了鄉村的稅賦。
朝廷看似有錢了,是建立在各鄉村實際增稅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等同於全國增稅。
而逃民開荒種田的激情也因此被徹底打壓下去了。
鄉紳兼並土地的情況基本在各朝各代都有發生。
但鄉紳兼並土地也並非無限製,他們的兼並是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長。
也就是說鄉紳隻有在自家人口確實需要更多土地的時候,才會去購買新的田地。
否則他們買了新田無人耕種,還要白白的交稅,這不是自討苦吃?
在廣大的鄉村地區根本就沒有那麽多所謂的鄉紳兼並土地。
而真正無限兼並土地的那些人都是不用繳稅的特權階層。
他們利用不用繳稅的特權,就把正常要給朝廷納稅的土地歸於自己名下。
收取比朝廷更低的稅額,土地還是原來的主人在耕種。
這樣的兼並土地,其實等同於貪墨了朝廷的稅賦,並非真正把土地據為己有。
因此土地兼並確實損壞了一部分朝廷利益,但是絕對不是造成舉國動亂的根由。
土地兼並在隆慶朝之前其實根本就是個偽命題。
真正的土地兼並是發生在工商業已經十分發達的萬曆朝中期。
這一時期江南商業高度繁榮,商人們用各種手段逼迫農民把田地發賣,他們再買下大量的糧田。
農民為了生計,隻能由農轉工,成為商人們掙錢的工具。
商人買到的田地後,基本上都是拋荒。
因為農耕所得的那些糧食遠不如做生意掙銀子換糧劃算。
同時大量民田集中到他們手上,他在繳納大量稅銀的同時,也加重了他們在當地的話語權。
這才是真正對農業造成巨大破壞的主因。
而萬曆中期,正是商業罪惡在初顯崢嶸的時刻。
由此大明亡國大戲的幕布也正式拉開。
真正使大明亡國的主要原因,是糧食總量已經供應不上全國人口食用,而大明朝廷對農業生產恢複乏力,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致。
再加上崇禎皇帝重用東林黨,東林黨隻代表工商行業利益,最終使得農業問題進一步擴大,朝廷積重難返,國破家亡。
而造成這一切的元兇,就是一直鼓噪著要大興工商業的江南仕林。
諷刺的是江南仕林將大明整亡國之後,迎滿清入關。
自以為迎來了聖主,結果慘被血腥鎮壓。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用鮮血清洗了他們祖祖輩輩的罪惡。
滿清打著為大明報仇的旗號入關,最終也確實將亡明的直兇血洗,也算是兌現了承諾吧。
這可能就是曆史的一個黑色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