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馬林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攻破了龔念遂部的努爾哈赤未敢有絲毫懈怠,立馬又將主力調往對付馬林主力駐守的尚間崖。
此時馬林見龔念遂部已經被攻破,他的三營犄角陣被破,早就已經膽寒。
他命令開原管副總兵事遊擊麻岩、遊擊丁碧、葛世鳳等為前陣等抵擋。
以管鐵嶺遊擊事都司鄭國良及麾下中軍趙廷蘭、千總麻進忠、魏相、把總:姚守冠、曹文烈、趙奎等負責防守。
他自己則在後押陣,命營中士兵發鳥槍、放巨炮。
此時金軍蜂擁而上,與前部明軍接戰,兩軍酣戰之際,魏相、姚守冠戰死。
明軍士兵大潰,被金軍衝進了大營。
管新兵的中營原任參將李應選、守備馬熬、朱邦孝等先後戰死。
眼見形勢不妙,馬林便乘亂率著數千親兵突圍往開原方向逃去。
主帥失蹤,馬林大軍軍心浮亂,開始四麵潰散,死者不計其數。
馬林的長子百戶馬燃、馬熠也在戰死之列。
此時馬林設下的兩個大營都被攻破,做為三營地中實力最弱的潘宗顏營卻還在苦苦支撐。
金軍開始集中主力,全力攻打中的潘宗顏營。
潘宗顏與慶雲管遊擊事都司竇永澄等指揮火銃、大炮抵擋,並且“奮唿衝擊,膽氣彌厲。”
因為善用火器的優勢,使後金軍傷亡慘重。
盡管主將潘宗顏死戰不退,但是即便是這樣,他們終究不過隻有幾千人馬。
明軍因寡不敵眾,加上潘宗顏亦中箭身死,裴芬山營地最終還是陷落了。
馬林路大軍就此完結,葉赫部的援兵在得知之其大敗之後也退了迴去。
這一路大軍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個悲劇。
馬林的上位不就他自己有多能,而是因為有個好父親。
馬林的父親馬芳小時候被蒙古人抓去當奴隸,後來逃迴明朝,成為一名邊兵。
他通過軍功一步步走上總兵的位置,戍守邊關40餘年,在蒙古軍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馬芳的軍事成就和威望為他的兒子馬林鋪平了道路。
由於馬芳的顯赫戰功和在軍中的地位,馬林得以繼承父親的遺業,憑借父蔭累官至大同參將,並最終累擢至遼東總兵。
馬林最出名的不是他的戰績,而是他敢於製止監軍太監高淮的暴行。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萬曆皇帝派高淮到遼東征稅榷稅。
當時身為遼東總兵的馬林就對其大加阻撓,於是萬曆皇帝將其罷免。
實際上對於馬林,萬曆皇帝忍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上任不過短短的兩年,就把遼東變成了一個糧食無底洞。
遼東兵力空虛,糧餉暴漲,都跟這個人有直接關係。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朝鮮戰爭結束,明軍搬師迴朝。
在萬曆援朝戰爭中,遼東先後共派往朝鮮戰場的遼東軍總計約有十二萬戰兵。
七年的戰爭,損失了一部分,裁撤了一部分。
戶部統計的剩餘九萬五千兵額,這顯然是在一個合理的數字範圍。
此時的遼東總兵是孫守廉,也是遼東係的將軍,李成梁的部將。
上任之後一言官就一直對他的攻訐不斷,當年九月就被迫離任。
其後馬林於同月上任,上任半年就上書《補救十策》要整頓遼東兵備。
其中重點提到想給每個士兵每月增加一錢銀子。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針對馬林提出的《補救十策》進行了調查。
根據李應策的調查結果,遼東原有的九萬五千兵額,現在可戰之兵隻有四萬人不到。
兵力減去了十分之六,卻不見有多餘的糧餉剩下來。
就這,馬林還要求增加了七萬七千的軍餉。
同樣,戰馬的數額原有六萬匹,現在隻剩兩萬,馬匹減去了三分之二,卻不見剩餘的草料,隻有要增加的草料錢。
得虧萬曆皇帝對於增加軍餉的事情一向謹慎,否則還不知道要被坑成什麽樣子。
可以說遼東成為大明填不滿的糧食窟窿,馬林要負主要責任。
所以在他與高淮起衝突的時候,萬曆皇帝才會激烈的說出永不錄用的話。
馬林沒有將才,但名聲卻很響亮,究其原因還是他當年在大同為參將的時候,因為繁榮了當地馬市被江南士林看中。
萬曆初期,馬芳因是高拱親信的王崇的人受到牽連辭職。
隨後經過多年的活動,於萬曆三年(1575年)九月,被起用為前軍都督府僉書管事。
也就是此一時期大明在長城沿線得勝堡、新平堡、助馬堡等地設十個互市點,使得宣府、大同一線的馬市在數十年間高度繁榮。
而當時宣府、大同都是馬家的勢力範圍,馬林也由此和晉商勢力關係密切。
晉商作為明朝時期的主要商幫之一,其發展與江南仕林有著密切的聯係。
而江南仕林被萬曆皇帝分化之後,其主要以商業家族為主體的繼承黨派東林黨,則成了晉商主要支持對象。
實際上明朝三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都是東林黨的重要支持者。
晉商的支持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的援助,還包括對東林黨政治理念的認同和宣傳。
而馬林做為晉商重要的軍方盟友,他的上位,從一開始就不是為戰鬥而來。
萬曆四十六年(1618),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十六人。
努爾哈赤都豐厚地給予他們資費,把書寫的 “七大恨” 言論交付給他們,然後讓他們迴去散布。
這十六人實際上代表了十六大商家,而馬林就是被這十六大商家給活動出來的總兵。
萬曆皇帝之所以同意了讓馬林出任開原總兵,主要還是出於對各黨派之間的勢力平衡考慮。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輕敵了。
在薩爾滸戰役之前,大明朝廷對於努爾哈赤的普遍看法是不堪一擊。
雖然也有熊廷弼等一些官員認為他會成為朝廷禍患,但這樣的看法並不是主流意見。
在熊廷弼經略遼東時的遼東總兵就是杜鬆,他對努爾哈赤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朝廷的判斷。
杜鬆直到薩爾滸戰敗之前,一直都覺得努爾哈赤跟蒙古人一樣不堪一擊。
楊鎬遣後金逃兵帶書信給努爾哈赤,將發兵日期告訴努爾哈赤也同樣是如此。
正是因為他們的輕敵和大意,才會導致大明的主力大軍潰敗。
如果杜鬆能夠謹慎出擊,選擇在薩爾滸等待馬林匯合。
那麽憑他的實力,努爾哈赤想要在短短一天之內擊潰大明的主力大軍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是可惜,無論是楊鎬還是杜鬆,他們根本沒想到,努爾哈赤跟蒙古人有本質上的區別。
因為努爾哈赤的部隊,始終帶著的遼東鐵騎的殘魂……
此時馬林見龔念遂部已經被攻破,他的三營犄角陣被破,早就已經膽寒。
他命令開原管副總兵事遊擊麻岩、遊擊丁碧、葛世鳳等為前陣等抵擋。
以管鐵嶺遊擊事都司鄭國良及麾下中軍趙廷蘭、千總麻進忠、魏相、把總:姚守冠、曹文烈、趙奎等負責防守。
他自己則在後押陣,命營中士兵發鳥槍、放巨炮。
此時金軍蜂擁而上,與前部明軍接戰,兩軍酣戰之際,魏相、姚守冠戰死。
明軍士兵大潰,被金軍衝進了大營。
管新兵的中營原任參將李應選、守備馬熬、朱邦孝等先後戰死。
眼見形勢不妙,馬林便乘亂率著數千親兵突圍往開原方向逃去。
主帥失蹤,馬林大軍軍心浮亂,開始四麵潰散,死者不計其數。
馬林的長子百戶馬燃、馬熠也在戰死之列。
此時馬林設下的兩個大營都被攻破,做為三營地中實力最弱的潘宗顏營卻還在苦苦支撐。
金軍開始集中主力,全力攻打中的潘宗顏營。
潘宗顏與慶雲管遊擊事都司竇永澄等指揮火銃、大炮抵擋,並且“奮唿衝擊,膽氣彌厲。”
因為善用火器的優勢,使後金軍傷亡慘重。
盡管主將潘宗顏死戰不退,但是即便是這樣,他們終究不過隻有幾千人馬。
明軍因寡不敵眾,加上潘宗顏亦中箭身死,裴芬山營地最終還是陷落了。
馬林路大軍就此完結,葉赫部的援兵在得知之其大敗之後也退了迴去。
這一路大軍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個悲劇。
馬林的上位不就他自己有多能,而是因為有個好父親。
馬林的父親馬芳小時候被蒙古人抓去當奴隸,後來逃迴明朝,成為一名邊兵。
他通過軍功一步步走上總兵的位置,戍守邊關40餘年,在蒙古軍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馬芳的軍事成就和威望為他的兒子馬林鋪平了道路。
由於馬芳的顯赫戰功和在軍中的地位,馬林得以繼承父親的遺業,憑借父蔭累官至大同參將,並最終累擢至遼東總兵。
馬林最出名的不是他的戰績,而是他敢於製止監軍太監高淮的暴行。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萬曆皇帝派高淮到遼東征稅榷稅。
當時身為遼東總兵的馬林就對其大加阻撓,於是萬曆皇帝將其罷免。
實際上對於馬林,萬曆皇帝忍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上任不過短短的兩年,就把遼東變成了一個糧食無底洞。
遼東兵力空虛,糧餉暴漲,都跟這個人有直接關係。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朝鮮戰爭結束,明軍搬師迴朝。
在萬曆援朝戰爭中,遼東先後共派往朝鮮戰場的遼東軍總計約有十二萬戰兵。
七年的戰爭,損失了一部分,裁撤了一部分。
戶部統計的剩餘九萬五千兵額,這顯然是在一個合理的數字範圍。
此時的遼東總兵是孫守廉,也是遼東係的將軍,李成梁的部將。
上任之後一言官就一直對他的攻訐不斷,當年九月就被迫離任。
其後馬林於同月上任,上任半年就上書《補救十策》要整頓遼東兵備。
其中重點提到想給每個士兵每月增加一錢銀子。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針對馬林提出的《補救十策》進行了調查。
根據李應策的調查結果,遼東原有的九萬五千兵額,現在可戰之兵隻有四萬人不到。
兵力減去了十分之六,卻不見有多餘的糧餉剩下來。
就這,馬林還要求增加了七萬七千的軍餉。
同樣,戰馬的數額原有六萬匹,現在隻剩兩萬,馬匹減去了三分之二,卻不見剩餘的草料,隻有要增加的草料錢。
得虧萬曆皇帝對於增加軍餉的事情一向謹慎,否則還不知道要被坑成什麽樣子。
可以說遼東成為大明填不滿的糧食窟窿,馬林要負主要責任。
所以在他與高淮起衝突的時候,萬曆皇帝才會激烈的說出永不錄用的話。
馬林沒有將才,但名聲卻很響亮,究其原因還是他當年在大同為參將的時候,因為繁榮了當地馬市被江南士林看中。
萬曆初期,馬芳因是高拱親信的王崇的人受到牽連辭職。
隨後經過多年的活動,於萬曆三年(1575年)九月,被起用為前軍都督府僉書管事。
也就是此一時期大明在長城沿線得勝堡、新平堡、助馬堡等地設十個互市點,使得宣府、大同一線的馬市在數十年間高度繁榮。
而當時宣府、大同都是馬家的勢力範圍,馬林也由此和晉商勢力關係密切。
晉商作為明朝時期的主要商幫之一,其發展與江南仕林有著密切的聯係。
而江南仕林被萬曆皇帝分化之後,其主要以商業家族為主體的繼承黨派東林黨,則成了晉商主要支持對象。
實際上明朝三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都是東林黨的重要支持者。
晉商的支持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的援助,還包括對東林黨政治理念的認同和宣傳。
而馬林做為晉商重要的軍方盟友,他的上位,從一開始就不是為戰鬥而來。
萬曆四十六年(1618),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十六人。
努爾哈赤都豐厚地給予他們資費,把書寫的 “七大恨” 言論交付給他們,然後讓他們迴去散布。
這十六人實際上代表了十六大商家,而馬林就是被這十六大商家給活動出來的總兵。
萬曆皇帝之所以同意了讓馬林出任開原總兵,主要還是出於對各黨派之間的勢力平衡考慮。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輕敵了。
在薩爾滸戰役之前,大明朝廷對於努爾哈赤的普遍看法是不堪一擊。
雖然也有熊廷弼等一些官員認為他會成為朝廷禍患,但這樣的看法並不是主流意見。
在熊廷弼經略遼東時的遼東總兵就是杜鬆,他對努爾哈赤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朝廷的判斷。
杜鬆直到薩爾滸戰敗之前,一直都覺得努爾哈赤跟蒙古人一樣不堪一擊。
楊鎬遣後金逃兵帶書信給努爾哈赤,將發兵日期告訴努爾哈赤也同樣是如此。
正是因為他們的輕敵和大意,才會導致大明的主力大軍潰敗。
如果杜鬆能夠謹慎出擊,選擇在薩爾滸等待馬林匯合。
那麽憑他的實力,努爾哈赤想要在短短一天之內擊潰大明的主力大軍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是可惜,無論是楊鎬還是杜鬆,他們根本沒想到,努爾哈赤跟蒙古人有本質上的區別。
因為努爾哈赤的部隊,始終帶著的遼東鐵騎的殘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