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不合理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弘文態度忽然一變,對侯平一臉警惕,顯然他已經意識到侯平這是套他的話了。
侯平尷尬的笑了笑,他也知道剛才是有些太心急了,便隻能解釋道:“實不相瞞,其實學生今天來的目的之一,就是找周先生了解當年那一戰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還請先生不吝賜教。”
周弘文警惕道:“侯大人為何想要知道這種陳年舊事?知道這種事對大人可沒有好處啊。”
侯平歎了口氣:“學生也是受人之托,查證此事。”
周弘文想了一下:“聽聞大人跟李如柏將軍關係親近,莫非是在幫李如柏將軍查證?”
侯平點了點頭:“有這一部分原因,另外也是學生自己也很想知道,一代名將為什麽會突然離奇陣亡。”
周弘文一臉猶豫,顯然他是有一些顧慮的:“不瞞侯大人,李將軍陣亡是有隱情,但是這個隱情下官確實不太清楚,總之有一點可以肯定,李如鬆將軍絕對不是皇上害死的,皇上當時已經做好了接受李將軍戰敗的準備,勸他先迴京城休養一段時間,但是李將軍還是毅然決然的帶兵出擊了,他違背了皇上的口諭。至於為什麽要這麽做,估計他也是考慮到陛下當時的困境和難處吧。”
當年出事時正是文官集團對萬曆皇帝發起了全麵反攻的時候,李如鬆和趙誌皋做為他的左膀右肩自然是首當其衝。
趙誌皋身為文官之首,自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而李如鬆沒能再次成為援朝指揮官,就可知道萬曆皇帝承受的壓力還要更大。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萬曆皇帝當時頂住重重阻力,將李如鬆任命為遼東總兵,其中的艱難外人很難體會得到。
如果新上任的李如鬆首戰就敗,隻會讓萬曆皇帝的處境更加艱難。
從這一點來說,李如鬆明知會敗也毅然出擊,似乎也能說的過去。
唯一說不過去的,就是李如鬆最終選擇戰死也不肯敗退一步,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他如此絕決?
侯平自己也是上過戰場的,深知想殺死一支軍隊的主將有多麽困難。
尤其是李如鬆這樣的戰將,還帶著三千遼東鐵騎,這樣的戰力天下根本就沒有能殺死他力量存在。
可最終李如鬆還是戰死了,而隨後李平胡跟張玉兩人的援軍也死傷過半,主將則全部陣亡。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場集體赴死的自殺行動。
按趙誌皋所寫墓誌銘上的說法,李如鬆的安排是他自己帶三千騎士正麵進攻;
讓李平胡和張玉再各帶一千人馬從後麵偷襲。
兩相夾攻之下,韃靼聯軍必敗。
關鍵是李平胡和張玉都沒有適時的出現,成了李如鬆敗亡的主因。
後世關於李如鬆之死的猜測主要有三種說法:草率中伏死、部將出賣死、斷絕外援死。
其實這三種推斷都不靠譜。
草率中伏就不用說了,李如鬆一代名將,怎麽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說這種話的人就是在惡意抹黑李如鬆和整個大明朝的將領。
被部將出賣也不切合實際,李平胡本人出戰了,且戰死了,如果他出賣的李如鬆又怎麽可能和其一起戰死。
斷絕外援的說法也不存在,李平胡跟張玉是在李如鬆戰死之後才死的。
其實關於此戰真正蹊蹺的地方是:做為久戰沙場的老將,李如鬆在等不到援軍的時候,完全有能力從容退走,但他偏偏沒有選擇退走,而是選擇了死戰到最後一刻。
問題就在這裏,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他死戰不退?
關於此點,各方的記載其實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大家不約而同的寫到:李如鬆力竭而死。
能戰到力竭,說明一直是李如鬆在壓著別人在打。
如果是他被別人壓著打,又或者是被包圍,被困住了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戰到力竭,
要知道,當時的韃靼總兵力可是達到了四萬人,被這麽多人圍困的話,光是冷箭就能把人都射光了。
而李如鬆所部一直戰到了黃昏,說明他們一直掌握著戰鬥的主導權。
沒有給韃靼大軍任何射出冷箭的機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如鬆為什麽不逃?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李如鬆在廣寧城與李如柏一起看操練,發現敵軍不多,就率五千人馬出擊結果中伏陣亡。
而陣亡地點則是“清河堡越邊上外沙磧”。
大明則是沒有這麽具體,隻是大概記錄了一個渾河邊。
就算是渾河邊,其最遠處離撫順關也隻有不到十公裏的距離。
這樣的距離,又都是騎兵,隻要他想逃,韃靼軍再多也不可能擋得住他們。
隻要退到撫順關下,韃靼軍根本也不敢追趕。
還有一個令人非常困惑的地方,就是不管“清河堡越邊上外沙磧”還是“渾河邊”都是女真人的地盤。
以當時努爾哈赤跟李家的關係,韃靼聯軍在這種地方對李如鬆下手,就跟找死無異。
要知道此時的寬甸六堡都還沒有拆除,努爾哈赤隨時都麵臨著大明兵鋒的威脅。
他根本不敢對大明總兵有任何忤逆。
這一點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金立國前一年,薛三才一句話就讓努爾哈赤就從葉赫退兵。
從這裏就能很清楚的能知道他在此之前對大明有多恭順。
韃靼四萬大軍在他的地盤上圍攻李如鬆,如果沒有他的默許,這根本就是個笑話。
但是此時的努爾哈赤又哪裏來的膽子敢動李如鬆?
更何況蒙古人可沒有能力命令努爾哈赤。
能讓努爾哈赤聽令的人隻有大明的官員。
四萬韃靼軍在建州地盤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李如鬆帶五千人馬從廣寧出關對炒花部進行‘搗巢’打擊計劃之後,竟然退到了撫順關外。
這就更加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事情。
此時炒花五部的地盤跟努爾哈赤的地盤中間,還隔著好幾個女真人部落,還有部分是科爾沁的地盤。
如果沒人指使,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讓這麽多的人馬穿越自家領地。
想到此點,侯平忽然覺得自己像是抓住了什麽。
在當時的情況下,有能力讓那麽多女真人部落和努爾哈赤放四萬韃靼軍進入建州境內瞎搞的人就隻有一個,李成梁。
隻是如果韃靼大軍是李成梁安排的,那他們就不可能是為了對付李如鬆去的。
所以這其中的真相,應該遠比看上去還要複雜得多。
而周弘文的話則無疑也證明了這一點。
李如鬆死於政治鬥爭這一點毋庸置疑,這樣的話,真相就更加難以理清了。
侯平尷尬的笑了笑,他也知道剛才是有些太心急了,便隻能解釋道:“實不相瞞,其實學生今天來的目的之一,就是找周先生了解當年那一戰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還請先生不吝賜教。”
周弘文警惕道:“侯大人為何想要知道這種陳年舊事?知道這種事對大人可沒有好處啊。”
侯平歎了口氣:“學生也是受人之托,查證此事。”
周弘文想了一下:“聽聞大人跟李如柏將軍關係親近,莫非是在幫李如柏將軍查證?”
侯平點了點頭:“有這一部分原因,另外也是學生自己也很想知道,一代名將為什麽會突然離奇陣亡。”
周弘文一臉猶豫,顯然他是有一些顧慮的:“不瞞侯大人,李將軍陣亡是有隱情,但是這個隱情下官確實不太清楚,總之有一點可以肯定,李如鬆將軍絕對不是皇上害死的,皇上當時已經做好了接受李將軍戰敗的準備,勸他先迴京城休養一段時間,但是李將軍還是毅然決然的帶兵出擊了,他違背了皇上的口諭。至於為什麽要這麽做,估計他也是考慮到陛下當時的困境和難處吧。”
當年出事時正是文官集團對萬曆皇帝發起了全麵反攻的時候,李如鬆和趙誌皋做為他的左膀右肩自然是首當其衝。
趙誌皋身為文官之首,自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而李如鬆沒能再次成為援朝指揮官,就可知道萬曆皇帝承受的壓力還要更大。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萬曆皇帝當時頂住重重阻力,將李如鬆任命為遼東總兵,其中的艱難外人很難體會得到。
如果新上任的李如鬆首戰就敗,隻會讓萬曆皇帝的處境更加艱難。
從這一點來說,李如鬆明知會敗也毅然出擊,似乎也能說的過去。
唯一說不過去的,就是李如鬆最終選擇戰死也不肯敗退一步,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他如此絕決?
侯平自己也是上過戰場的,深知想殺死一支軍隊的主將有多麽困難。
尤其是李如鬆這樣的戰將,還帶著三千遼東鐵騎,這樣的戰力天下根本就沒有能殺死他力量存在。
可最終李如鬆還是戰死了,而隨後李平胡跟張玉兩人的援軍也死傷過半,主將則全部陣亡。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場集體赴死的自殺行動。
按趙誌皋所寫墓誌銘上的說法,李如鬆的安排是他自己帶三千騎士正麵進攻;
讓李平胡和張玉再各帶一千人馬從後麵偷襲。
兩相夾攻之下,韃靼聯軍必敗。
關鍵是李平胡和張玉都沒有適時的出現,成了李如鬆敗亡的主因。
後世關於李如鬆之死的猜測主要有三種說法:草率中伏死、部將出賣死、斷絕外援死。
其實這三種推斷都不靠譜。
草率中伏就不用說了,李如鬆一代名將,怎麽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說這種話的人就是在惡意抹黑李如鬆和整個大明朝的將領。
被部將出賣也不切合實際,李平胡本人出戰了,且戰死了,如果他出賣的李如鬆又怎麽可能和其一起戰死。
斷絕外援的說法也不存在,李平胡跟張玉是在李如鬆戰死之後才死的。
其實關於此戰真正蹊蹺的地方是:做為久戰沙場的老將,李如鬆在等不到援軍的時候,完全有能力從容退走,但他偏偏沒有選擇退走,而是選擇了死戰到最後一刻。
問題就在這裏,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他死戰不退?
關於此點,各方的記載其實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大家不約而同的寫到:李如鬆力竭而死。
能戰到力竭,說明一直是李如鬆在壓著別人在打。
如果是他被別人壓著打,又或者是被包圍,被困住了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戰到力竭,
要知道,當時的韃靼總兵力可是達到了四萬人,被這麽多人圍困的話,光是冷箭就能把人都射光了。
而李如鬆所部一直戰到了黃昏,說明他們一直掌握著戰鬥的主導權。
沒有給韃靼大軍任何射出冷箭的機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如鬆為什麽不逃?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李如鬆在廣寧城與李如柏一起看操練,發現敵軍不多,就率五千人馬出擊結果中伏陣亡。
而陣亡地點則是“清河堡越邊上外沙磧”。
大明則是沒有這麽具體,隻是大概記錄了一個渾河邊。
就算是渾河邊,其最遠處離撫順關也隻有不到十公裏的距離。
這樣的距離,又都是騎兵,隻要他想逃,韃靼軍再多也不可能擋得住他們。
隻要退到撫順關下,韃靼軍根本也不敢追趕。
還有一個令人非常困惑的地方,就是不管“清河堡越邊上外沙磧”還是“渾河邊”都是女真人的地盤。
以當時努爾哈赤跟李家的關係,韃靼聯軍在這種地方對李如鬆下手,就跟找死無異。
要知道此時的寬甸六堡都還沒有拆除,努爾哈赤隨時都麵臨著大明兵鋒的威脅。
他根本不敢對大明總兵有任何忤逆。
這一點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金立國前一年,薛三才一句話就讓努爾哈赤就從葉赫退兵。
從這裏就能很清楚的能知道他在此之前對大明有多恭順。
韃靼四萬大軍在他的地盤上圍攻李如鬆,如果沒有他的默許,這根本就是個笑話。
但是此時的努爾哈赤又哪裏來的膽子敢動李如鬆?
更何況蒙古人可沒有能力命令努爾哈赤。
能讓努爾哈赤聽令的人隻有大明的官員。
四萬韃靼軍在建州地盤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李如鬆帶五千人馬從廣寧出關對炒花部進行‘搗巢’打擊計劃之後,竟然退到了撫順關外。
這就更加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事情。
此時炒花五部的地盤跟努爾哈赤的地盤中間,還隔著好幾個女真人部落,還有部分是科爾沁的地盤。
如果沒人指使,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讓這麽多的人馬穿越自家領地。
想到此點,侯平忽然覺得自己像是抓住了什麽。
在當時的情況下,有能力讓那麽多女真人部落和努爾哈赤放四萬韃靼軍進入建州境內瞎搞的人就隻有一個,李成梁。
隻是如果韃靼大軍是李成梁安排的,那他們就不可能是為了對付李如鬆去的。
所以這其中的真相,應該遠比看上去還要複雜得多。
而周弘文的話則無疑也證明了這一點。
李如鬆死於政治鬥爭這一點毋庸置疑,這樣的話,真相就更加難以理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