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刀兵就是仁德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侯平一番慷慨激昂批判儒家的說辭,把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
當然,真正能完全能聽懂的人,其實隻有朱由校一人。
因為科學、哲學、邏輯等詞隻有他才能完全聽得懂,這些詞匯侯平在之前的日常講學中都有說到過。
但這並不妨礙劉宗周對侯平恨的咬牙切齒。
侯平如此貶低儒學,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宗周當即大怒:“侯平小兒,你實在太囂張了,劉某雖不能代表天下儒門,但是劉某答應和你賭。你想要賭什麽?”
侯平笑道:“賭你們儒家學者目光短淺,看不到太孫府的發展規劃,我們以十年為期,如果十年內,太孫府不能讓通州百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書念,就算我輸,反之,如果太孫府在十年內讓通州百姓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那麽就是你輸,你要向天下百姓謝罪,承認自己目光短淺,承認你所學之儒學,不如狗屁。”
劉宗周頓時冷笑道:“好,侯平,莫說十年,我劉某給你二十年時間,隻要你能做到,莫說讓我劉宗周道歉,就是讓要了我的腦袋又有何妨?有親眼目睹你口中的盛世景象,我劉宗周也算不往此生。”
侯平點了點頭:“要做到這點並不難,不過太孫府主簿已經被你幹成這樣,你要是故意撂挑子,阻礙了太孫府的發展之路又當如何說?”
劉宗周冷哼一聲:“劉某絕非此等小人,主簿劉某任之又如何?就怕你沒本事實現自己的承諾。”
侯平舉起右手說道:“今日有太孫殿下為證,我們擊掌盟誓可也。”
朱由校也點頭道:“不錯,本太孫為證。”
劉宗周也舉起右手說道:“好,我們就擊掌盟誓。”
“啪。”
兩隻手在空中相撞,誓約已成。
侯平心裏也鬆了一口氣,總算是把劉宗周給勸迴去了。
“太孫殿下,讓人先送劉主簿迴去吧。”
朱由校點了點頭,安排錦衣衛將劉宗周送迴太孫府。
隨後兩人一起上馬,緩緩往漷縣方向行去。
沒走幾步,朱由校就不解的問道:“夫子,儒學真有你剛才說的那麽不堪嗎?”
侯平搖了搖頭:“儒學能被推崇尚這麽多年,必然有其益處,但是這世間沒有任何一門學問是完美無缺的,想當初春秋戰國,華夏大地百家爭鳴的大時代中,湧現出無數優秀的學術思想,但是到了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時候,就完全變了味了。”
朱由校好奇道:“怎麽就變了味了?”
侯平笑道:“殿下以為真正的孔子是什麽樣子的?”
朱由校想了一下道:“大概是溫文爾雅,謙恭有禮吧?”
侯平搖了搖頭:“史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力能搏牛、舉國門之關,足躡狡兔,擅長射箭和駕車,如此能搏善射之人還收了三千弟子,其中不乏勇武之士,比如子路、冉求、子夏等人都精通武藝。殿下以為孔子是如何以理服人?”
朱由校嗤笑的道:“總不是把人打服的吧?”
侯平認真的道:“為什麽不是呢?”
朱由校一臉吃驚的看著侯平:“夫子,你不是說真的吧?”
侯平點了點頭:“殿下以為‘君子不重則不威’,此句何解?”
朱由校張口就答:“這是強調君子的威嚴需要通過穩重來體現。”
侯平搖了搖頭:“這隻是一種解釋,但是可不可以理解為:君子打人一定要下重手,不然就樹立不了威信!這個解釋配合孔子的身強力壯,殿下認為合理嗎?”
朱由校頓時覺得自己三觀都被顛覆了:“好……好像有點合理。”
侯平繼續道:“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何解?但凡打架,隻要猶豫,對麵便站起來了,不猶豫便能將對麵打廢;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何解?這件事的主謀,已經被打的絕後了;鬼神敬而遠之。何解?孔子一旦發威,連鬼神見了都得敬畏的遠離他……”
一口氣說了好幾條論語新解後,侯平便微笑的看著朱由校,等待著他破碎的三觀重新組合。
良久朱由校才長籲了一口氣道:“夫子,我怎麽覺得你說的好像更符合孔聖先師的真實形象?天啦,這要是真的,那也太讓人震驚了。”
侯平笑道:“這有什麽可震驚的,其實天下學問,都是合則用,不合則棄,人性使然。你以為當初董仲舒能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了什麽?不過是為了迎合漢武帝打擊豪強而已。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時代也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使大漢麵臨著分裂的危險。
於是便有後來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之策的事情,此時董仲舒才上《舉賢良對策》,主張教化民眾,唯賢是舉。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之說,並進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最後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說到底不過是迎合了武漢帝打擊豪強勢力,加強中央政權力量的心思。
董仲舒提出實行禮義,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重視“教化”等觀點,不過是吸取秦滅亡人教訓,是為了緩和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可是在我看來,這不過是舍本逐末的小人技量。”
朱由校想了想又問道:“夫子,可是治國不是就應該施以仁德嗎?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正是說的這個道理嗎?”
侯平轉頭看著朱由校道:“殿下以為真正的仁德是什麽?先秦時期,中原大地戰亂不斷,各諸侯國打的不可開交,但是這一時期從未聽聞有誰說過匈奴之患。三國時期,魏、蜀、吳鼎足而立,無一國被邊疆蠻族欺壓,反而是他們三國,在交戰之餘,還會抽空去打打邊疆蠻族。
再反觀宋朝,重文抑武,文治達到了巔峰,可終宋一朝,一直在外邦蠻夷的欺壓下苟且偷生。先有遼、金和西夏,後有蒙元,最終被蠻夷入主中原,建立四等人製,我們漢人成為了最低的四等人。如果不是太祖皇帝起兵,隻怕我們現今還在暴元的統治下做為四等人苟且偷生。殿下仔細想一想,所謂的仁德,是不是就是太祖起兵,用刀箭拚殺出來的?”
朱由校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夫子說的對,太祖起兵,救民於水火,當得起仁德二字。”
侯平點了點頭:“所以說,在亂世,刀兵就是仁德……”
當然,真正能完全能聽懂的人,其實隻有朱由校一人。
因為科學、哲學、邏輯等詞隻有他才能完全聽得懂,這些詞匯侯平在之前的日常講學中都有說到過。
但這並不妨礙劉宗周對侯平恨的咬牙切齒。
侯平如此貶低儒學,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宗周當即大怒:“侯平小兒,你實在太囂張了,劉某雖不能代表天下儒門,但是劉某答應和你賭。你想要賭什麽?”
侯平笑道:“賭你們儒家學者目光短淺,看不到太孫府的發展規劃,我們以十年為期,如果十年內,太孫府不能讓通州百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書念,就算我輸,反之,如果太孫府在十年內讓通州百姓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那麽就是你輸,你要向天下百姓謝罪,承認自己目光短淺,承認你所學之儒學,不如狗屁。”
劉宗周頓時冷笑道:“好,侯平,莫說十年,我劉某給你二十年時間,隻要你能做到,莫說讓我劉宗周道歉,就是讓要了我的腦袋又有何妨?有親眼目睹你口中的盛世景象,我劉宗周也算不往此生。”
侯平點了點頭:“要做到這點並不難,不過太孫府主簿已經被你幹成這樣,你要是故意撂挑子,阻礙了太孫府的發展之路又當如何說?”
劉宗周冷哼一聲:“劉某絕非此等小人,主簿劉某任之又如何?就怕你沒本事實現自己的承諾。”
侯平舉起右手說道:“今日有太孫殿下為證,我們擊掌盟誓可也。”
朱由校也點頭道:“不錯,本太孫為證。”
劉宗周也舉起右手說道:“好,我們就擊掌盟誓。”
“啪。”
兩隻手在空中相撞,誓約已成。
侯平心裏也鬆了一口氣,總算是把劉宗周給勸迴去了。
“太孫殿下,讓人先送劉主簿迴去吧。”
朱由校點了點頭,安排錦衣衛將劉宗周送迴太孫府。
隨後兩人一起上馬,緩緩往漷縣方向行去。
沒走幾步,朱由校就不解的問道:“夫子,儒學真有你剛才說的那麽不堪嗎?”
侯平搖了搖頭:“儒學能被推崇尚這麽多年,必然有其益處,但是這世間沒有任何一門學問是完美無缺的,想當初春秋戰國,華夏大地百家爭鳴的大時代中,湧現出無數優秀的學術思想,但是到了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時候,就完全變了味了。”
朱由校好奇道:“怎麽就變了味了?”
侯平笑道:“殿下以為真正的孔子是什麽樣子的?”
朱由校想了一下道:“大概是溫文爾雅,謙恭有禮吧?”
侯平搖了搖頭:“史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力能搏牛、舉國門之關,足躡狡兔,擅長射箭和駕車,如此能搏善射之人還收了三千弟子,其中不乏勇武之士,比如子路、冉求、子夏等人都精通武藝。殿下以為孔子是如何以理服人?”
朱由校嗤笑的道:“總不是把人打服的吧?”
侯平認真的道:“為什麽不是呢?”
朱由校一臉吃驚的看著侯平:“夫子,你不是說真的吧?”
侯平點了點頭:“殿下以為‘君子不重則不威’,此句何解?”
朱由校張口就答:“這是強調君子的威嚴需要通過穩重來體現。”
侯平搖了搖頭:“這隻是一種解釋,但是可不可以理解為:君子打人一定要下重手,不然就樹立不了威信!這個解釋配合孔子的身強力壯,殿下認為合理嗎?”
朱由校頓時覺得自己三觀都被顛覆了:“好……好像有點合理。”
侯平繼續道:“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何解?但凡打架,隻要猶豫,對麵便站起來了,不猶豫便能將對麵打廢;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何解?這件事的主謀,已經被打的絕後了;鬼神敬而遠之。何解?孔子一旦發威,連鬼神見了都得敬畏的遠離他……”
一口氣說了好幾條論語新解後,侯平便微笑的看著朱由校,等待著他破碎的三觀重新組合。
良久朱由校才長籲了一口氣道:“夫子,我怎麽覺得你說的好像更符合孔聖先師的真實形象?天啦,這要是真的,那也太讓人震驚了。”
侯平笑道:“這有什麽可震驚的,其實天下學問,都是合則用,不合則棄,人性使然。你以為當初董仲舒能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了什麽?不過是為了迎合漢武帝打擊豪強而已。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時代也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使大漢麵臨著分裂的危險。
於是便有後來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之策的事情,此時董仲舒才上《舉賢良對策》,主張教化民眾,唯賢是舉。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之說,並進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最後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說到底不過是迎合了武漢帝打擊豪強勢力,加強中央政權力量的心思。
董仲舒提出實行禮義,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重視“教化”等觀點,不過是吸取秦滅亡人教訓,是為了緩和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可是在我看來,這不過是舍本逐末的小人技量。”
朱由校想了想又問道:“夫子,可是治國不是就應該施以仁德嗎?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正是說的這個道理嗎?”
侯平轉頭看著朱由校道:“殿下以為真正的仁德是什麽?先秦時期,中原大地戰亂不斷,各諸侯國打的不可開交,但是這一時期從未聽聞有誰說過匈奴之患。三國時期,魏、蜀、吳鼎足而立,無一國被邊疆蠻族欺壓,反而是他們三國,在交戰之餘,還會抽空去打打邊疆蠻族。
再反觀宋朝,重文抑武,文治達到了巔峰,可終宋一朝,一直在外邦蠻夷的欺壓下苟且偷生。先有遼、金和西夏,後有蒙元,最終被蠻夷入主中原,建立四等人製,我們漢人成為了最低的四等人。如果不是太祖皇帝起兵,隻怕我們現今還在暴元的統治下做為四等人苟且偷生。殿下仔細想一想,所謂的仁德,是不是就是太祖起兵,用刀箭拚殺出來的?”
朱由校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夫子說的對,太祖起兵,救民於水火,當得起仁德二字。”
侯平點了點頭:“所以說,在亂世,刀兵就是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