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李三才的賦稅新措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侯平趕往遼東的時候,大明朝廷掀起了一場滔天巨浪。
事情的起因是九月二十五日,南京戶科給事中王建中上了一封奏折。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六月報告,說萬曆九年丈量田土時,該縣豪富大戶朱灼等人賄賂經理人員,隱瞞田土三萬三千五百畝。
這些田都以非法手段寄生在嘉興、秀水兩縣。
由於這些隱田都不繳稅糧,最終隻能讓三個縣百姓一起平攤賠償。
嘉善知縣查明了事情的真相,請求戶部派人下去督促該浙江省巡撫、巡按等官嚴加查勘,限期上報。
並請求治豪強之罪,以緩解小民被連累賠償稅糧的苦楚。
萬曆皇帝同意了嘉善知縣的請求。
原本這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有一個人不原意就此了結。
李三才當即上了一封奏疏,痛陳了農民之苦。
收獲不多,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反觀富商,巧取豪奪,還要逃稅漏稅。
然後他在奏疏建議提高商稅,以平衡日漸萎靡的農稅。
隨後還附上了詳細的商稅征收細節。
其中最低的商稅比例都達到了十抽其一,比如印刷、米糧之類的生意。
而高的達到了十抽其三的地步,比如字畫、古玩、金、銀等貴重金屬交易。
可是這封奏疏可謂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朝堂之上吵成了一片。
隻是大明朝堂有一個隱性的潛規則,沒人敢在明麵上為商人發聲。
也就是說,如果正麵攻擊李三才的話,那麽很有可能會被扣上一頂勾結商賈的帽子。
可是這麽大的事,不阻止又不行。
一但李三才的稅收改革真的通過了,這不就要了他們的半條命嗎?
都想阻止稅改政策,但又都不敢在明麵上反對李三才。
怎麽辦呢?
一時間朝堂之上亂成了一鍋粥。
幾天過後,萬曆皇帝下發內閣走流程。
方從哲和吳道南都不敢簽。
直到此時,一封八百裏加急的書信送到了宮中。
是前任首輔葉向高的來信,信中先是狠狠的肯定了李三才的稅改政策。
說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但是這樣的政策如果冒然全國推廣的話,隻怕會引起大的動亂。
因此他在信中建議選一個地方先試,如果確實可行的話,再推廣到全國其它的地方。
此一方案立馬得到了朝中重臣大多數人的支持。
隨後便是要商議試行的地方放在哪裏為宜。
朝中大臣們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將改革試行地點定在了通州。
眾所周之,通州是李三才的大本營。
李三才曾經總督漕運,掌握的是大運河的重要樞紐。
這個位置相當於一個守門人。
有人要從大運河這兒過,要帶點什麽不好說的東西,都得經過他同意。
同樣的他也有權決定,這貨物是好是壞。
要致富先修路,掌握大運河,簡直就像是坐在聚寶盆中了。
但凡是要過大運河的商人,不可能不討好他。
李三才為人剛正,但他也不是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交際能力也很強,不然朝中也不會有這許多他的莫逆之交。
也知道在百姓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獲得百姓的愛戴。
而且他的家裏人也經商,雖然他自己不怎麽參與,但是該有的照顧並不少。
否則也不會傳出他家有四百七十萬兩白銀的巨款。
這些錢,絕非他貪汙腐敗得來的,都是通過正當的商業手段掙來的。
當然,這個正當隻是交易正當,內裏還是有很多明堂的。
隻不過這些事,肯定都不是李三才自己幹的。
所以他被認為是東林黨,也就是與此有關。
對於李三才本人來說,他本就是一個好惡分明的人。
願意結交的人,都是那些不貪不腐,有能力的好官。
隻是以大明的情況,不貪不腐,又有能力的好官,單憑朝廷的俸祿根本就不可能生活。
所以他眼中的好官大多都跟他一樣,自己做官,家裏經商養家。
這些人又以江南士族最多。
最終,李三才也就被歸入了東林黨一夥。
實際上他隻是遊離在東林黨之外的人員。
不過李家的生意的確是在東林黨勢力的扶持下才能大賺特賺,這點毋庸置疑。
此時所有人都讓把試點放在通州,無疑就是想給李三才最大的壓力。
而李三才也無所畏懼,通州就通州,他還不相信了,連通州就治不下來。
十月十七日,萬曆皇帝以及內閣,通過了李三才的稅改方案。
“賦稅新措”就此在通州開始施行。
在施行後的第三天,李三才就被自己的兒子李元和李仁堵在了公房裏。
兩人為了讓他取消“賦稅新措”費盡了唇舌,隻是李三才鐵了心的要堅持下去。
最終氣得兩個兒子摔門而去,而李元更是在離去之時,罵了一句:你老糊塗了。
這一刻,李三才隻覺得自己心都碎了。
難道自己一心為國為民,真的就錯了嗎?
淚水,在這一刻奔湧而出,人也似乎在瞬間蒼老了十歲,而這,才僅僅是個開始……。
事情的起因是九月二十五日,南京戶科給事中王建中上了一封奏折。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六月報告,說萬曆九年丈量田土時,該縣豪富大戶朱灼等人賄賂經理人員,隱瞞田土三萬三千五百畝。
這些田都以非法手段寄生在嘉興、秀水兩縣。
由於這些隱田都不繳稅糧,最終隻能讓三個縣百姓一起平攤賠償。
嘉善知縣查明了事情的真相,請求戶部派人下去督促該浙江省巡撫、巡按等官嚴加查勘,限期上報。
並請求治豪強之罪,以緩解小民被連累賠償稅糧的苦楚。
萬曆皇帝同意了嘉善知縣的請求。
原本這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有一個人不原意就此了結。
李三才當即上了一封奏疏,痛陳了農民之苦。
收獲不多,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反觀富商,巧取豪奪,還要逃稅漏稅。
然後他在奏疏建議提高商稅,以平衡日漸萎靡的農稅。
隨後還附上了詳細的商稅征收細節。
其中最低的商稅比例都達到了十抽其一,比如印刷、米糧之類的生意。
而高的達到了十抽其三的地步,比如字畫、古玩、金、銀等貴重金屬交易。
可是這封奏疏可謂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朝堂之上吵成了一片。
隻是大明朝堂有一個隱性的潛規則,沒人敢在明麵上為商人發聲。
也就是說,如果正麵攻擊李三才的話,那麽很有可能會被扣上一頂勾結商賈的帽子。
可是這麽大的事,不阻止又不行。
一但李三才的稅收改革真的通過了,這不就要了他們的半條命嗎?
都想阻止稅改政策,但又都不敢在明麵上反對李三才。
怎麽辦呢?
一時間朝堂之上亂成了一鍋粥。
幾天過後,萬曆皇帝下發內閣走流程。
方從哲和吳道南都不敢簽。
直到此時,一封八百裏加急的書信送到了宮中。
是前任首輔葉向高的來信,信中先是狠狠的肯定了李三才的稅改政策。
說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但是這樣的政策如果冒然全國推廣的話,隻怕會引起大的動亂。
因此他在信中建議選一個地方先試,如果確實可行的話,再推廣到全國其它的地方。
此一方案立馬得到了朝中重臣大多數人的支持。
隨後便是要商議試行的地方放在哪裏為宜。
朝中大臣們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將改革試行地點定在了通州。
眾所周之,通州是李三才的大本營。
李三才曾經總督漕運,掌握的是大運河的重要樞紐。
這個位置相當於一個守門人。
有人要從大運河這兒過,要帶點什麽不好說的東西,都得經過他同意。
同樣的他也有權決定,這貨物是好是壞。
要致富先修路,掌握大運河,簡直就像是坐在聚寶盆中了。
但凡是要過大運河的商人,不可能不討好他。
李三才為人剛正,但他也不是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交際能力也很強,不然朝中也不會有這許多他的莫逆之交。
也知道在百姓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獲得百姓的愛戴。
而且他的家裏人也經商,雖然他自己不怎麽參與,但是該有的照顧並不少。
否則也不會傳出他家有四百七十萬兩白銀的巨款。
這些錢,絕非他貪汙腐敗得來的,都是通過正當的商業手段掙來的。
當然,這個正當隻是交易正當,內裏還是有很多明堂的。
隻不過這些事,肯定都不是李三才自己幹的。
所以他被認為是東林黨,也就是與此有關。
對於李三才本人來說,他本就是一個好惡分明的人。
願意結交的人,都是那些不貪不腐,有能力的好官。
隻是以大明的情況,不貪不腐,又有能力的好官,單憑朝廷的俸祿根本就不可能生活。
所以他眼中的好官大多都跟他一樣,自己做官,家裏經商養家。
這些人又以江南士族最多。
最終,李三才也就被歸入了東林黨一夥。
實際上他隻是遊離在東林黨之外的人員。
不過李家的生意的確是在東林黨勢力的扶持下才能大賺特賺,這點毋庸置疑。
此時所有人都讓把試點放在通州,無疑就是想給李三才最大的壓力。
而李三才也無所畏懼,通州就通州,他還不相信了,連通州就治不下來。
十月十七日,萬曆皇帝以及內閣,通過了李三才的稅改方案。
“賦稅新措”就此在通州開始施行。
在施行後的第三天,李三才就被自己的兒子李元和李仁堵在了公房裏。
兩人為了讓他取消“賦稅新措”費盡了唇舌,隻是李三才鐵了心的要堅持下去。
最終氣得兩個兒子摔門而去,而李元更是在離去之時,罵了一句:你老糊塗了。
這一刻,李三才隻覺得自己心都碎了。
難道自己一心為國為民,真的就錯了嗎?
淚水,在這一刻奔湧而出,人也似乎在瞬間蒼老了十歲,而這,才僅僅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