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旻青絞盡腦汁找到這點理由,在說服力上並不很強。雖說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人類確實從采集自然生長的食物,穿獸皮,住山洞這樣的原是社會發展到了眼下這樣的農耕社會。


    但硬要把這些變化說成是受到了神明的指引的話,誰也無可奈何,畢竟很多東西是唯心的。在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到底人是怎麽生活的,誰也說不清楚。


    在這大明時期,不像後世那樣,能通過考古之類的手段,用發現的各種古代遺跡,拍攝照片和影像來記錄和證明研究人員的論據。


    就像眼下,主人李之藻和他請來的楊廷筠,兩個人在聽了章旻青的話後,反應就不太一樣。


    李之藻覺得,章旻青說的話不無道理。有關神靈的說法,隻是存在於人們的口口相傳。可西門死了隻羊,東門死了個娘這樣的訛傳或者走形的傳言,同樣存在,所謂的三人成虎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說有神靈,可又有誰真正見到過?


    但楊廷筠卻覺得,這隻是章旻青的詭辯。若無鬼神,那些無法解釋的自然變化,到底因何而來?那些有鼻子有眼的佛經故事、聖經故事,難道都隻是編造?完全不可能的麽!


    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可聖人也沒否認怪力亂神的存在啊。盡管沒人能證明神仙的存在,可你這小毛孩子又拿什麽來證明神仙不存在呢?


    倒是郭靜居和金尼閣在聽了章旻青的這番話後,若有所思。因為他們覺得,不管章旻青這番話說得是不是全對,有一點肯定是對的,那就是沒有大帆船,他們就不可能從遙遠的歐洲,遠涉重洋來到這富饒的大明。


    事實上,東西方文明的差別,就在對所處的世界的認識上。很多人都認為華夏作為曾經的世界老大,缺乏對外的侵略性,是源於華夏的農耕民族屬性。但同時期的歐洲,他們難道不是農耕民族麽?


    缺乏侵略性的根源,首先就在於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上。當時的絕大部分讀書人,在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之前,都認為華夏這塊地盤就是世界的中心。華夏以外的地方,都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地,隻要他們臣服了華夏就萬事大吉。


    很少有人會想到去探索那些未知之地,在他們看來,那些未開化的蠻夷之地,缺吃少穿,山險水惡,就算占據了也沒多大的價值,反而是浪費錢財。這樣的地方,有去占據的必要嗎?


    漢唐時期,都曾遠征西域,並取得勝利。但沒人認為這些地方有多大的價值。設立的都護府,更多是為了防備遊牧部落對中原的襲擾,僅僅是出於對帝國安全的考慮。


    其次是對財富的認知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把良田作為最大的財富。所謂的耕讀傳家,土地才是一個家族的安身立命之本。不管是皇家還是平民,人們最熱衷的事情,莫過於把得到的錢財變換成土地。對於不能耕種的土地,沒人會對它有興趣。


    可在歐洲,他們並沒把歐洲大陸當做世界的中心。當來自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等貨物,通過絲綢之路流入歐洲開始,他們就知道,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龐大富饒的帝國。而馬可波羅的遊記,更是為歐洲人描繪了一個遍地財富的東方。


    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截斷了亞洲通往歐洲的陸上商路,而阿拉伯人控製了紅海,截斷了從紅海到地中海的海上通路之後,歐洲人就開始了嚐試在海上,繞過非洲大陸,探尋新的前往東方商路的旅程,這是歐洲航海技術快速發展的原動力。


    在財富的認知上,土地隻是財富的一部分,衡量是否富有的標準,還有持有金銀數量的多少,來自東方的絲綢、瓷器等奢侈品數量的多少等等。


    瘋狂的大航海的動力,並不是國家的擴張,而是源於個人對於尋找金銀財富的熱情。特別是當有人找到海上到達印度的航路,並從印度運迴大量的胡椒而成為富豪的實例後,催生出無數敢於冒險的所謂航海家們踏上財富的探尋之旅。


    兩相對比,我們就不難發現,同一時期,歐洲人知道有個遍地財富的富饒東方,存在著一個東方文明國度。而中國人對歐洲這邊卻所知寥寥,認為除中國這塊地盤以外,俱是蠻夷。


    這樣的對世界的認知差別,才是中國最終落後於西方的最根本的因素。


    這樣的認知差異下,章旻青的這番話,最終在李之藻、楊廷筠、郭靜居、金尼閣這幾個聽眾心裏產生的效果就有了明顯的差異。


    李之藻不置可否,楊廷筠憤憤不平,倒是郭靜居和金尼閣有保留的接受了一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海商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煙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煙鬥並收藏大明海商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