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章旻青就不得不離開大七島準備迴龍山。他派人去把溫瑀叫來了大七島,和溫瑀一起來的,還有個讓章旻青頭大的消息。
這幾天,他的賀叔幾乎每天都守在章家,因為他的兩個兒子不見了。在賀長吉眼裏,小兒子賀海養跟著章旻青瞎混沒關係,畢竟賀家的家業繼承沒他的份,跟著自己的妹夫混,將來沒準還能混出個前程。
但大兒子賀海生不行,自己辛苦打拚的家業,和以後夫妻兩個養老的依仗可全在這大兒子身上。雖說這小小百戶都算不上什麽官,可家裏的軍田和佃戶每年可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益的。盡管不能富貴,平安度日還是沒有問題的。
剛開始那兩天,賀長吉在家裏沒見到兄弟兩個倒也沒太在意。往常雖然兄弟兩個出門,都會事先稟告他,可偶爾出去涉獵冶遊,沒打招唿兩三天不迴也是有的。
可接連四五天不見人影,賀長吉終於慌了神。再一打聽,不光他家這兩個小子,郭家、李家、廖家這些平時躥在一起的小子們,全都不見了蹤影。好在所裏有人看到,他們都和章旻青一起離開的龍山所。
賀長吉一聽說這樣,心裏倒是明白,不用說,這幫小子們都跟這章旻青一起出去了。可出去這麽多天不迴家,再怎麽說也該和家裏打個招唿吧,這麽悶聲不響的失了蹤,不是要把人急死?好在找到了起頭的人。
等到賀長吉找到了章家一問,合著章劉氏也不知道兒子去了那。自從章旻青年前從昏迷中醒來,立時像是變了個人,做事極有主見。章劉氏見狀,也就不再管他,任由他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這個時代的女人,講究要遵循“三從四德”。這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既然兒子能頂住家門了,章劉氏落得每日在後院裏念經拜佛不問俗事。眼下唯一讓她記掛的事隻有一件,那就是章旻青什麽時候娶媳婦,給章家留後。
好在家裏還是有人知道章旻青的大致去向。章財生他們看到老夫人和未來親家公急的都要火上房了,隻得老老實實的稟告,這少爺他們一幫子人,大概是出海了。至於大菜花山島上那些事,章財生他們是不敢說出來的,就算是老夫人開口問,他們也不敢說。這種事說出來,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更讓人擔心,提心吊膽。
聽說自家兒子們和章旻青他們一起出了海,賀長吉徹底沒轍了。若是他們這些人去了寧波府或者隔壁的紹興府、杭州府什麽的,賀長吉肯定會找過去。可出海了,這茫茫大海上,讓他去哪兒找?
於是,他每天迴家隻要沒看到兒子迴來,他就會去趟章家。雖然他心裏明白,一般來說,隻要章旻青迴來了,他兒子或許也就迴來了。可他就是抱著個萬一,萬一章旻青迴來了,兒子沒迴來呢?
賀長吉的這些舉動,自然都落在了溫瑀的眼中。所以他接到章旻青讓他去大七島的口信,就急忙隨船趕了過來。當然,他也要把賀家的事告訴章旻青。
一幫人誰都沒和家裏打招唿就走了,章旻青當然知道這件事做差了。可本著能瞞一天是一天的想法,也隻能這樣了。倒是眼下,他們滅掉了王癩痢,成了杭州灣海麵上實質的主人,一些相關的人那裏,卻是該打個招唿了。
在陸恆和溫瑀相繼到達大七島之後,章旻青召集大家,對大七島的各項任命做了安排。大七島對外,由陸恆擔任大當家的。島上也將樹立一麵繡著“陸”字的旗號。
不過,陸恆這個大當家的,隻負責與岸上各個家族的生意往來,溫瑀和康田煒副之。不過,他們兩個可沒什麽幾當家之類的稱號。
章旻青把溫瑀安排在這裏,看重的是讓溫瑀借由生意的擴展,把他的情報線鋪開。為此,他特意把康田煒招募來的那些死囚和亡命,都塞給了溫瑀統領。當然,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看看溫瑀能不能在陸恆這裏學到些什麽,畢竟陸恆家族裏,幾代人都在錦衣衛討飯吃,對於廠衛的那套手段,了解得非常透徹。
康田煒則是負責各項貨物的進出。章旻青沒在大七島設立貨物的儲存庫房,大七島在他的規劃裏,就是個中轉站。所有貨物的儲存庫房,依舊安排在大菜花山島上。
島上的防衛,被交由李山娃負責。他不受陸恆的節製,凡涉及島上的安全事務,以他為主。歸於李山娃負責守衛的學兵,則是每月一換,輪流從大菜花山島的學兵營地派過來。
包括留用的幾個原來大七島上負責修船的小頭目,他們也都歸李山娃管轄。現在,他們的工作就是把碼頭上被打沉的那些船拖上岸進行修複。不能修複的,則把有用的船板、龍骨、肋梁等拆卸下來,以備其它船隻修理時的備料。
至於海麵上的事情,管轄權限則歸於大菜花山島那邊。章旻青的武裝力量總部,依舊在大菜花山島上,學兵營地也還設在那裏。經過甄別後的俘虜,老弱的留在大七島,做些燒飯修補之類的活計,年輕的全部被送往大菜花山島受訓。
這樣的安排,雖然在整體貨物運轉效率有所降低,可安全性卻大大增加。在陸恆沒有取得章旻青的完全信任之前,謹慎小心的防患於未然,這是章旻青做出這樣安排的根本原因。
對章旻青來說,接下去的幾個月,時間非常緊張。八月底要去寧波府考武科道試,十月要去杭州府參加文科鄉試。壓在大菜花山島上倉庫裏的綢緞瓷器等貨物,又要趕在年底之前,借助寒流和北風,運往南洋銷售。他需要在這之前,整備出一支護航和貨運的混編船隊出航。
整個過程中,出現任何的偏差,今年這一年的時間就算浪費了。以現有的帆船航海技術,長途遠航,必定是冬季往南,夏季往北。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洋流和風向,一旦錯過,就要再等一年。
這幾天,他的賀叔幾乎每天都守在章家,因為他的兩個兒子不見了。在賀長吉眼裏,小兒子賀海養跟著章旻青瞎混沒關係,畢竟賀家的家業繼承沒他的份,跟著自己的妹夫混,將來沒準還能混出個前程。
但大兒子賀海生不行,自己辛苦打拚的家業,和以後夫妻兩個養老的依仗可全在這大兒子身上。雖說這小小百戶都算不上什麽官,可家裏的軍田和佃戶每年可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益的。盡管不能富貴,平安度日還是沒有問題的。
剛開始那兩天,賀長吉在家裏沒見到兄弟兩個倒也沒太在意。往常雖然兄弟兩個出門,都會事先稟告他,可偶爾出去涉獵冶遊,沒打招唿兩三天不迴也是有的。
可接連四五天不見人影,賀長吉終於慌了神。再一打聽,不光他家這兩個小子,郭家、李家、廖家這些平時躥在一起的小子們,全都不見了蹤影。好在所裏有人看到,他們都和章旻青一起離開的龍山所。
賀長吉一聽說這樣,心裏倒是明白,不用說,這幫小子們都跟這章旻青一起出去了。可出去這麽多天不迴家,再怎麽說也該和家裏打個招唿吧,這麽悶聲不響的失了蹤,不是要把人急死?好在找到了起頭的人。
等到賀長吉找到了章家一問,合著章劉氏也不知道兒子去了那。自從章旻青年前從昏迷中醒來,立時像是變了個人,做事極有主見。章劉氏見狀,也就不再管他,任由他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這個時代的女人,講究要遵循“三從四德”。這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既然兒子能頂住家門了,章劉氏落得每日在後院裏念經拜佛不問俗事。眼下唯一讓她記掛的事隻有一件,那就是章旻青什麽時候娶媳婦,給章家留後。
好在家裏還是有人知道章旻青的大致去向。章財生他們看到老夫人和未來親家公急的都要火上房了,隻得老老實實的稟告,這少爺他們一幫子人,大概是出海了。至於大菜花山島上那些事,章財生他們是不敢說出來的,就算是老夫人開口問,他們也不敢說。這種事說出來,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更讓人擔心,提心吊膽。
聽說自家兒子們和章旻青他們一起出了海,賀長吉徹底沒轍了。若是他們這些人去了寧波府或者隔壁的紹興府、杭州府什麽的,賀長吉肯定會找過去。可出海了,這茫茫大海上,讓他去哪兒找?
於是,他每天迴家隻要沒看到兒子迴來,他就會去趟章家。雖然他心裏明白,一般來說,隻要章旻青迴來了,他兒子或許也就迴來了。可他就是抱著個萬一,萬一章旻青迴來了,兒子沒迴來呢?
賀長吉的這些舉動,自然都落在了溫瑀的眼中。所以他接到章旻青讓他去大七島的口信,就急忙隨船趕了過來。當然,他也要把賀家的事告訴章旻青。
一幫人誰都沒和家裏打招唿就走了,章旻青當然知道這件事做差了。可本著能瞞一天是一天的想法,也隻能這樣了。倒是眼下,他們滅掉了王癩痢,成了杭州灣海麵上實質的主人,一些相關的人那裏,卻是該打個招唿了。
在陸恆和溫瑀相繼到達大七島之後,章旻青召集大家,對大七島的各項任命做了安排。大七島對外,由陸恆擔任大當家的。島上也將樹立一麵繡著“陸”字的旗號。
不過,陸恆這個大當家的,隻負責與岸上各個家族的生意往來,溫瑀和康田煒副之。不過,他們兩個可沒什麽幾當家之類的稱號。
章旻青把溫瑀安排在這裏,看重的是讓溫瑀借由生意的擴展,把他的情報線鋪開。為此,他特意把康田煒招募來的那些死囚和亡命,都塞給了溫瑀統領。當然,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看看溫瑀能不能在陸恆這裏學到些什麽,畢竟陸恆家族裏,幾代人都在錦衣衛討飯吃,對於廠衛的那套手段,了解得非常透徹。
康田煒則是負責各項貨物的進出。章旻青沒在大七島設立貨物的儲存庫房,大七島在他的規劃裏,就是個中轉站。所有貨物的儲存庫房,依舊安排在大菜花山島上。
島上的防衛,被交由李山娃負責。他不受陸恆的節製,凡涉及島上的安全事務,以他為主。歸於李山娃負責守衛的學兵,則是每月一換,輪流從大菜花山島的學兵營地派過來。
包括留用的幾個原來大七島上負責修船的小頭目,他們也都歸李山娃管轄。現在,他們的工作就是把碼頭上被打沉的那些船拖上岸進行修複。不能修複的,則把有用的船板、龍骨、肋梁等拆卸下來,以備其它船隻修理時的備料。
至於海麵上的事情,管轄權限則歸於大菜花山島那邊。章旻青的武裝力量總部,依舊在大菜花山島上,學兵營地也還設在那裏。經過甄別後的俘虜,老弱的留在大七島,做些燒飯修補之類的活計,年輕的全部被送往大菜花山島受訓。
這樣的安排,雖然在整體貨物運轉效率有所降低,可安全性卻大大增加。在陸恆沒有取得章旻青的完全信任之前,謹慎小心的防患於未然,這是章旻青做出這樣安排的根本原因。
對章旻青來說,接下去的幾個月,時間非常緊張。八月底要去寧波府考武科道試,十月要去杭州府參加文科鄉試。壓在大菜花山島上倉庫裏的綢緞瓷器等貨物,又要趕在年底之前,借助寒流和北風,運往南洋銷售。他需要在這之前,整備出一支護航和貨運的混編船隊出航。
整個過程中,出現任何的偏差,今年這一年的時間就算浪費了。以現有的帆船航海技術,長途遠航,必定是冬季往南,夏季往北。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洋流和風向,一旦錯過,就要再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