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幾天時間就過去了。
這幾天,章旻青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每天悶在房間裏奮筆疾書。王業泓和劉嘉弢開始還時不時的過來看看,但看到章旻青的這個狀態,也都識趣的不再過來打擾他。
六月廿五,是道試的日子。和前幾場考試一樣,剛過醜時,大家就起床梳洗,預備趕考。道試的考場,同樣設在府學,經過上次的府試,倒也是熟門熟路。
唯一和上次府試不同的是,到了府學附近,向章旻青、王業泓他們打招唿的士子多了許多,不再像上次府試時那樣無人理睬了。
經過上一次的府試和天一閣文會,章旻青在寧波府的士子圈裏,也算是聲名遠播。凡是認識他的,都會率先向他行禮問好。
提學郭如川站在府學門口,注視著匯集而來的學子們,看著他們在掛著各縣名字的燈籠下集結,可注意力卻總是不自覺的放在了慈溪縣這裏。
在這幾天,郭如川算是費了不少心思來出這次考試的考題,就為了想證明這章旻青是真有才學,還是有人為他捉刀代筆浪得虛名。
這樣的事情,在這個時代並不鮮見,有不少人就是在得知主考官是誰後,找來考官以往的文章研讀,然後根據考官的喜好猜題,請人事先做好,背下來後來參加考試。
為了盡可能的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郭如川特意梳理了一下他以往出題的習慣,作廢掉了他來寧波府之前就出好的題目,重新出了題。
章旻青進了考場,找到自己的座位,就開始閉上眼睛養神,直到報題的鼓聲響起,才睜開了眼睛。
第一道四書題: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第二題卻依舊是四書題:天下大悅,鹹以正無缺。
前一題出自《論語·子路篇》。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第二題卻是和截搭題,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節。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
這道題是截取了兩句話裏的兩個句尾拚接而成。這樣的題目,想要靠猜題,那是非常困難的,四書五經裏,可以摘取任意兩句拚搭起來,意思卻全然不同。這其實就是郭如川故意為之了。
下午未時開始,陸續開始有士子做完了考卷,陸續交卷。一直等到申時,場內已有小半人都已經交了卷,郭如川也沒看見章旻青過來交卷。郭如川此刻的心情也越來越五味雜陳,他很想過去看看,那個章旻青是不是此刻仍舊是白紙一張。
按理說,他特意更改考題,似乎就是想讓章旻青出個醜,可他卻發現,他此刻的心裏,並不想看到那樣的結果。似乎是對章旻青抱有不少的期待。
直到申時末刻,他終於看到章旻青一手拎著考箱,一手拿著卷好的考卷,出現在他的視線裏。
等到書吏把章旻青的卷子轉呈上來,他對著章旻青揮揮手,示意章旻青等在一邊,便急不可待的展開了卷子,要看看章旻青的文章寫了些什麽。
第一題: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隻見章旻青寫道:“即刑罰所以失中,知禮樂不可廢也。蓋刑罰係民甚重也,以禮樂廢而不中,君子能不求其端哉!
夫子意曰:政有相因,敝有必至。名之不正也,其漸之敝,可一二道哉。
禮樂所以飭治,刑罰所以懲奸,皆政之大也。然唯極辯之朝欽恤於五用,亦唯大順之世盡心於一成,兩者相反而相為用也。
……”
整篇文章,讀下來,雖然沒什麽精彩的句子,倒也還算規矩。郭如川想了想,提筆在卷頭批了個“可”字。
放下筆,他拿起第二份試卷。
這是第二題:天下大悅,鹹以正無缺。
看著看著,他不自覺的就讀出了聲。
“大賢讚元聖大順之治,而必征諸書焉。
蓋文武之謨烈盛矣,而實周公成之也,此天下所以悅其治歟與?
昔孟子釋公都子好辨之疑及此,若曰:世之治也,有啟運之君,必有翼運之臣。吾常觀於有周,而知周公一代之治功矣,蓋文武嗣興,雖足以對天下之心,而害有未除,民之望治猶未已也。周公相武王,而悉殄其害焉。
夫是以民安於撥亂,而萬邦仰奠麗之休。物阜於勝殘,而群生蒙煦育之利。
有夏固已攸同矣,茲則太和洋溢,而民悅益為之無疆。四方固已攸同矣,茲則至治浹洽,而民心益為之胥慶。
……”
“以周公之能,成就成康之治,民之望治猶未已,何也?”
周公旦是儒家極為推崇的一位政治家,在他輔佐下的西周政權,傳說四十餘年沒有用刑罰懲治過百姓,是西周王朝最強盛的一段時期。但章旻青的文章裏,卻說那時候依舊“害有未除,民之望治猶未已”,所以郭如川有此一問。
“治國亦如肆之庖者,豈能人人皆喜?況人心不足,民之望治永不會已。”
站在堂下的章旻青迴答道。
他這話的意思是說,治國就和酒店裏的廚師做菜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一樣,總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而人心更是永遠無法滿足,就算當時滿意的,時間長了,也會變得不滿意,好了還想更好。
聽章旻青這麽迴答,郭如川不再說話,提起筆來,在這份卷子上也提了個“可”字,還在可字上畫了個圈。
他剛才的提問,不過是想進一步驗證這篇文章是章旻青自己寫的,裏麵表達的思想是他章旻青自己的思想。他的目的達到了,自然也就不再問。
這幾天,章旻青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每天悶在房間裏奮筆疾書。王業泓和劉嘉弢開始還時不時的過來看看,但看到章旻青的這個狀態,也都識趣的不再過來打擾他。
六月廿五,是道試的日子。和前幾場考試一樣,剛過醜時,大家就起床梳洗,預備趕考。道試的考場,同樣設在府學,經過上次的府試,倒也是熟門熟路。
唯一和上次府試不同的是,到了府學附近,向章旻青、王業泓他們打招唿的士子多了許多,不再像上次府試時那樣無人理睬了。
經過上一次的府試和天一閣文會,章旻青在寧波府的士子圈裏,也算是聲名遠播。凡是認識他的,都會率先向他行禮問好。
提學郭如川站在府學門口,注視著匯集而來的學子們,看著他們在掛著各縣名字的燈籠下集結,可注意力卻總是不自覺的放在了慈溪縣這裏。
在這幾天,郭如川算是費了不少心思來出這次考試的考題,就為了想證明這章旻青是真有才學,還是有人為他捉刀代筆浪得虛名。
這樣的事情,在這個時代並不鮮見,有不少人就是在得知主考官是誰後,找來考官以往的文章研讀,然後根據考官的喜好猜題,請人事先做好,背下來後來參加考試。
為了盡可能的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郭如川特意梳理了一下他以往出題的習慣,作廢掉了他來寧波府之前就出好的題目,重新出了題。
章旻青進了考場,找到自己的座位,就開始閉上眼睛養神,直到報題的鼓聲響起,才睜開了眼睛。
第一道四書題: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第二題卻依舊是四書題:天下大悅,鹹以正無缺。
前一題出自《論語·子路篇》。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第二題卻是和截搭題,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節。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
這道題是截取了兩句話裏的兩個句尾拚接而成。這樣的題目,想要靠猜題,那是非常困難的,四書五經裏,可以摘取任意兩句拚搭起來,意思卻全然不同。這其實就是郭如川故意為之了。
下午未時開始,陸續開始有士子做完了考卷,陸續交卷。一直等到申時,場內已有小半人都已經交了卷,郭如川也沒看見章旻青過來交卷。郭如川此刻的心情也越來越五味雜陳,他很想過去看看,那個章旻青是不是此刻仍舊是白紙一張。
按理說,他特意更改考題,似乎就是想讓章旻青出個醜,可他卻發現,他此刻的心裏,並不想看到那樣的結果。似乎是對章旻青抱有不少的期待。
直到申時末刻,他終於看到章旻青一手拎著考箱,一手拿著卷好的考卷,出現在他的視線裏。
等到書吏把章旻青的卷子轉呈上來,他對著章旻青揮揮手,示意章旻青等在一邊,便急不可待的展開了卷子,要看看章旻青的文章寫了些什麽。
第一題: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隻見章旻青寫道:“即刑罰所以失中,知禮樂不可廢也。蓋刑罰係民甚重也,以禮樂廢而不中,君子能不求其端哉!
夫子意曰:政有相因,敝有必至。名之不正也,其漸之敝,可一二道哉。
禮樂所以飭治,刑罰所以懲奸,皆政之大也。然唯極辯之朝欽恤於五用,亦唯大順之世盡心於一成,兩者相反而相為用也。
……”
整篇文章,讀下來,雖然沒什麽精彩的句子,倒也還算規矩。郭如川想了想,提筆在卷頭批了個“可”字。
放下筆,他拿起第二份試卷。
這是第二題:天下大悅,鹹以正無缺。
看著看著,他不自覺的就讀出了聲。
“大賢讚元聖大順之治,而必征諸書焉。
蓋文武之謨烈盛矣,而實周公成之也,此天下所以悅其治歟與?
昔孟子釋公都子好辨之疑及此,若曰:世之治也,有啟運之君,必有翼運之臣。吾常觀於有周,而知周公一代之治功矣,蓋文武嗣興,雖足以對天下之心,而害有未除,民之望治猶未已也。周公相武王,而悉殄其害焉。
夫是以民安於撥亂,而萬邦仰奠麗之休。物阜於勝殘,而群生蒙煦育之利。
有夏固已攸同矣,茲則太和洋溢,而民悅益為之無疆。四方固已攸同矣,茲則至治浹洽,而民心益為之胥慶。
……”
“以周公之能,成就成康之治,民之望治猶未已,何也?”
周公旦是儒家極為推崇的一位政治家,在他輔佐下的西周政權,傳說四十餘年沒有用刑罰懲治過百姓,是西周王朝最強盛的一段時期。但章旻青的文章裏,卻說那時候依舊“害有未除,民之望治猶未已”,所以郭如川有此一問。
“治國亦如肆之庖者,豈能人人皆喜?況人心不足,民之望治永不會已。”
站在堂下的章旻青迴答道。
他這話的意思是說,治國就和酒店裏的廚師做菜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一樣,總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而人心更是永遠無法滿足,就算當時滿意的,時間長了,也會變得不滿意,好了還想更好。
聽章旻青這麽迴答,郭如川不再說話,提起筆來,在這份卷子上也提了個“可”字,還在可字上畫了個圈。
他剛才的提問,不過是想進一步驗證這篇文章是章旻青自己寫的,裏麵表達的思想是他章旻青自己的思想。他的目的達到了,自然也就不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