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佛慧山在後世被人叫做“大佛頭”,海拔四百六十多米,因北宋景祐二年在山頂雕刻的摩崖巨佛頭像而得名。


    現在才是大業六年,大佛頭自然是還沒有,佛慧山上還隻有半山腰的佛慧寺較為知名。


    佛慧寺建於開皇五年,是隋文帝楊堅在曆城府官建的三座佛寺之一。其他兩座分別是昆瑞山擴建的神通寺和曆山上新建的千佛寺。


    說起這三座寺院,昆瑞山的神通寺和曆山的千佛寺都比佛慧寺更加出名。


    神通寺位於昆瑞山穀中,東晉時期,高僧朗公西遊東返,在岱陰東北麓昆瑞山創建此寺,名朗公寺。


    至北魏、北周時因戰亂盡毀,郎公寺僅剩半片大殿殘骸。


    隋開皇三年,誠心禮佛的大隋皇帝楊堅路過曆城,慕名尋訪著名的郎公寺,因在郎公寺舊址“通征屢感”,故曰神通。便令當地官府在原地重建,並將朗公寺更名曰“神通寺”。


    仁壽元年,隋文帝楊堅送舍利於天下三十座寺院,特意勒令高僧法瓚送舍利於齊州神通寺,並修四門塔以供奉舍利。神通寺因此香火大盛。


    曆山,便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千佛山,開皇三年,隋文帝楊堅過曆山而有悟,便命人隨山勢鑿窟,窟內攜刻佛像多尊,於是曆山始稱千佛山,並在山上修建寺院,名千佛寺。


    跟以上兩座寺院相比,佛慧寺既無傳說,也無鎮寺之寶,更沒有可以流傳千年的精雕石刻,香火繁盛也是三座寺院中最差的。


    來整之所以單單提到佛慧寺,當然不是想去遊山玩水、供奉香火。而是因為受大智法師之托,要去佛慧寺拜見寺院的主持方丈大悲法師。


    大悲法師乃是大智法師的師弟,來佛慧寺之前,曾在任城崇覺寺掛過單,跟師兄大智法師感情甚好。所以,師兄二十年不離崇覺的真正原因,他也略有所聞。


    大智法師之所以讓來整找自己師弟,則是因為自己閉關太久,二十年未離開崇覺寺,已經沒有辦法給予來整更多的幫助。


    而師弟大悲法師則完全不同,自年輕時候便遊曆天下,結交甚廣。單單是佛慧寺的正式弟子,也已經有了近千人。寺院名下的居士和信眾更是超過萬人。


    如果大悲法師願意鼎力相助來整,這也是一股不小的助力。


    既然等到了師傅偈語裏說到的人,大智法師也是毫不保留的將自己的同門師弟拉了進來。


    這在來整看起來就是一場豪賭,如果自己能夠贏得了曆史上的千古一帝李世民,那自然是要對給自己提供幫助的佛教眾人給予一定的迴報。


    可萬一自己贏不了這場對決呢?或者說,自己跟李二打了個你死我活,又被第三方撿了便宜呢?畢竟無論是王世充還是竇建德都不是什麽軟柿子,自己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曆史,誰能說的準,別人不會得到比曆史上更多的幫助和資源?


    如果出現後麵兩種情況,不僅支持自己的大智法師會落得下場淒慘之外。恐怕整個佛教勢力都會在最終勝利者的嚴厲打壓之下分崩離析。曆史上幾次滅佛運動都有或多或少的這種背景在裏麵。


    經曆了慘痛的曆史教訓之後,按理說佛教弟子一般不會再有明確的政治傾向,不管你是李二得天下,還是來六得天下,他們在大勢底定之前,都不會明確表示會支持誰,或者去幫助誰。這是為了自己門下信徒的安全考慮,無可厚非。


    但是,也不是沒有例外。


    比如著名的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說的是李世民征討王世充時,不幸落難,孤身逃亡之時被少林寺的僧人所救的故事。


    雖然沒有史書記載來佐證李世民被救此事,不過,在《唐太宗告柏穀塢少林寺上座書》、《唐太宗賜少林寺教》、《皇唐嵩嶽寺碑》等碑文上,都有明確提到曇宗等十三僧人,生擒王世充親兄王世惲之子王仁則的記載。


    雖然生擒一個王仁則可能對大局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卻可以看到,在局勢還未分明的情況下,少林僧人是態度明確的站在了李世民的一方。


    這是不是說,經過了隋文帝楊堅和現任大隋皇帝楊廣數十年的大力扶持,讓佛教的僧人野心更大了?


    還是說,高僧圓寂之前的天眼通傳說真有其事,所以佛門弟子才會旗幟鮮明的站在獲勝的一方?


    雖然來整經曆了大智法師的師傅留下的七言偈語事件,但是那個布條上的二十八個字,字裏行間並沒有什麽明確的指向,說是來整恰逢其會可能更準確一些。所以來整一直懷疑是被大智老和尚給套路了。


    自己都沒有信心的事,大智老和尚哪裏來的底氣?不僅把崇覺寺綁在了來整身上,還把師弟大悲法師和佛慧寺也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恐怕還不僅僅是這兩座寺院,一旦大悲法師也同意出手相助的話,恐怕還會拉攏進來更多的各方寺院。


    來整想想就頭大如鬥,自己都還沒有製定明確的方向,卻已經被人推搡著,不由自主的走到了爭霸的路上。


    “唉~”來整輕輕的歎了一口氣,抬頭看著山腳下矗立的石牌坊上銀鉤鐵畫的三個大字“佛慧寺”。


    正逢中秋時節,一眼看去,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點綴在青鬆翠柏之間,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來整緊張的心情也為之一鬆。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來整嘴裏不自覺的念叨:“既然到了這一步,那就走下去吧。”


    “好句啊,好句。”


    來整聞言看去,卻是徐世勣正在嘖嘖稱讚:“公子這句『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真是一語點出人生至理。


    如果不走到這山前,如何能看得到上山之路?如果不決心去做一件事,也肯定不知道事有可為。”


    來整點點頭:“原本還猶豫不決,現在看到這隱於深山的佛寺,突然感悟到了一些人生道理。


    有些事,不搏一搏怎麽知道不成功?不拚一拚怎麽知道潛力有多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爭並收藏隋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