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頂天立地,民族脊梁——於謙
刷刷視頻,古人說不要停 作者:因為如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慶假期,視頻刷不停……
今天程進刷的是【民族脊梁】
……
……
明朝(唐伯虎)
江南四大才子今日又齊聚在寧王府,說是吟詩作畫,實則都在偷偷打量著王府花園中央那麵巨大的琉璃天幕。自從這天幕降臨世間,他們這群自詡風流才子的人,算是徹底拜倒在這“奇技淫巧”之下。
前些日子,天幕播放了一段名為【大明風華】的影像,裏麵那荒誕不羈的朱厚照看得他們目瞪口呆,尤其是祝枝山,指著天幕裏的正德皇帝大唿小叫:“荒唐!荒唐!這小子怕不是個傻子吧?竟敢如此編排先帝!”
唐伯虎那時隻是笑笑,搖著扇子,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模樣:“枝山兄,你忘了前些日子那【曆史百科】了?天幕所言,皆為真實。”
“真實?那這大明江山豈不……”祝枝山說到一半,想起什麽似的趕緊捂住自己的嘴,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四周。
今天的天幕格外熱鬧,上麵滾動著幾個大字:【今日推薦:頂天立地,民族脊梁!】
“民族脊梁?有趣有趣,不知今日又是哪位先賢能獲此殊榮?”徐禎卿撫摸著自己精心保養的胡須,饒有興致地說道。
“莫不是文徵明?他那畫技,說句‘前無古人’也不為過……”祝枝山剛開始猜測,就被唐伯虎打斷。
“去去去,你懂什麽,文衡山那點墨水,撐死了也就江南一帶有點名聲,放到整個大明,算得了什麽‘脊梁’?”
正說著,天幕突然暗了下來,幾個鎏金大字出現在畫麵中央——於謙。
“於謙?”四個人麵麵相覷,這個名字他們當然熟悉,畢竟是當朝首輔,但“民族脊梁”這種說法,用在一個文官身上,未免有些……
畫麵一轉,出現了一個身穿紅色官服的中年男子,他麵容剛毅,眼神堅定,一股浩然正氣撲麵而來。
“於謙,字廷益,明朝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天幕上,一個渾厚的聲音緩緩道來,同時配上了於謙生平簡介的文字。
唐伯虎等人越看越心驚,原來這位於少保,竟有如此功績!土木堡之變,力挽狂瀾,保衛京師,擊退瓦剌……這些事跡,他們之前隻聞其名,不曾細想,如今通過天幕的演繹,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驚險與艱難。
“好一個於少保!真乃國之棟梁!”一向沉穩的文徵明也忍不住拍手稱讚。
“是啊,若非於少保,恐怕我大明……”祝枝山說到一半,又趕緊閉上了嘴,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
畫麵上,於謙正在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旁邊配上了字幕:“社稷為重,君為輕!吾輩讀書人,當以天下為己任,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唐伯虎隻覺得一股熱血直衝腦門,這句話如同一道驚雷,在他腦海中炸響。他一直以來追求的都是個人才華的展現,追求的是功名利祿,卻從未想過,一個讀書人,還可以有如此胸襟,如此抱負!
“好!說得好啊!”唐伯虎忍不住拍案叫絕,就連一向對他看不順眼的祝枝山,此刻也激動地滿臉通紅。
視頻還在繼續,天幕上展現了於謙清廉正直的一生,他兩袖清風,為官清廉,一心為國為民,最終卻遭奸臣陷害,含冤而死。
看到這裏,唐伯虎隻覺得一股怒火油然而生,他狠狠地將手中的扇子摔在地上:“奸臣!小人!如此忠臣良將,竟被他們害死,真是天理難容!”
“伯虎兄息怒,如今奸臣已除,於少保也沉冤昭雪,我等當銘記於少保的功績,為大明,為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徐禎卿拍了拍唐伯虎的肩膀,安慰道。
唐伯虎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他抬頭看著天幕上於謙那堅毅的麵龐,心中暗暗發誓:“於少保,您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您放心,我唐寅雖然才疏學淺,但也願效仿您的精神,為大明,為百姓,盡一份綿薄之力!”
此刻,唐伯虎腦海中隻有一個念頭——“公乃大明脊梁!”
……
……
天幕降世,古今共鳴
北宋(蘇軾)
“子瞻兄,快來看!天幕上今日說的是一位奇人!”
蘇轍興衝衝地跑進書房,打斷了正伏案疾書的蘇軾。
“子由何事如此慌張?”蘇軾放下手中毛筆,笑著問道,自從天幕降臨世間,他這弟弟就時常一驚一乍的,著實有趣。
“今日天幕說的是一位明朝的官員,名喚於謙,其人……”蘇轍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天幕上播放的於謙生平,說到精彩之處,還不忘加上自己的點評,什麽“力挽狂瀾”、“力排眾議”、“清正廉潔”等等,聽得蘇軾也不由得來了興致。
“竟有如此人物!可惜生不逢時,竟遭奸臣所害!”蘇軾聽罷,長歎一聲,心中感慨萬千。於謙的故事,讓他想起了自己那些年在朝為官的經曆,也想起了那些與他一樣,一心為國為民,卻最終含冤而死的忠臣良士。
“是啊,可惜!可惜!若非奸臣當道,於少保定能……”蘇轍說到此處,突然想起天幕曾言“切勿泄露天機”,便硬生生地將後半句話吞了迴去。
蘇軾自然明白弟弟的顧慮,他沉吟片刻,走到書桌前,提筆寫下了一首詩:
《詠於少保》
危局挺身挽狂瀾,
社稷為重君為輕。
兩袖清風昭日月,
千秋青史鑄忠名。
寫罷,蘇軾將詩稿遞給蘇轍,感歎道:“雖未曾謀麵,然於少保之風骨,令人敬佩!我輩讀書人,當以於少保為榜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北宋(蘇洵)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洵一邊搖頭晃腦地吟誦著長子蘇軾的新詩,一邊看著天幕上播放的於謙事跡,老淚縱橫。
“好!好一個‘社稷為重,君為輕’!我兒這首詩,寫得好啊!”蘇洵激動地拍案叫絕,他一生不得誌,如今看到天幕上這位於少保,竟仿佛看到了自己未竟的理想。
“父親,這於少保當真如此厲害嗎?”在一旁的蘇轍好奇地問道。
蘇洵捋了捋胡須,正色道:“於少保之功績,豈是‘厲害’二字可以概括?他力挽狂瀾,保大明江山不失,其忠膽義烈,堪比諸葛武侯!我輩讀書人,當以於少保為楷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
一時間,大宋文壇掀起了一股“歌頌於謙”的熱潮,歐陽修揮毫潑墨,寫下了《祭於少保文》,讚其“忠肝義膽,千古一人”;王安石則以於謙為主角,創作了新劇《於公》,借此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曾鞏、晏殊等人也紛紛撰文賦詩,歌頌於謙的高風亮節。
天幕之下,古今共鳴,於謙的故事,跨越了時空的阻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天程進刷的是【民族脊梁】
……
……
明朝(唐伯虎)
江南四大才子今日又齊聚在寧王府,說是吟詩作畫,實則都在偷偷打量著王府花園中央那麵巨大的琉璃天幕。自從這天幕降臨世間,他們這群自詡風流才子的人,算是徹底拜倒在這“奇技淫巧”之下。
前些日子,天幕播放了一段名為【大明風華】的影像,裏麵那荒誕不羈的朱厚照看得他們目瞪口呆,尤其是祝枝山,指著天幕裏的正德皇帝大唿小叫:“荒唐!荒唐!這小子怕不是個傻子吧?竟敢如此編排先帝!”
唐伯虎那時隻是笑笑,搖著扇子,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模樣:“枝山兄,你忘了前些日子那【曆史百科】了?天幕所言,皆為真實。”
“真實?那這大明江山豈不……”祝枝山說到一半,想起什麽似的趕緊捂住自己的嘴,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四周。
今天的天幕格外熱鬧,上麵滾動著幾個大字:【今日推薦:頂天立地,民族脊梁!】
“民族脊梁?有趣有趣,不知今日又是哪位先賢能獲此殊榮?”徐禎卿撫摸著自己精心保養的胡須,饒有興致地說道。
“莫不是文徵明?他那畫技,說句‘前無古人’也不為過……”祝枝山剛開始猜測,就被唐伯虎打斷。
“去去去,你懂什麽,文衡山那點墨水,撐死了也就江南一帶有點名聲,放到整個大明,算得了什麽‘脊梁’?”
正說著,天幕突然暗了下來,幾個鎏金大字出現在畫麵中央——於謙。
“於謙?”四個人麵麵相覷,這個名字他們當然熟悉,畢竟是當朝首輔,但“民族脊梁”這種說法,用在一個文官身上,未免有些……
畫麵一轉,出現了一個身穿紅色官服的中年男子,他麵容剛毅,眼神堅定,一股浩然正氣撲麵而來。
“於謙,字廷益,明朝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天幕上,一個渾厚的聲音緩緩道來,同時配上了於謙生平簡介的文字。
唐伯虎等人越看越心驚,原來這位於少保,竟有如此功績!土木堡之變,力挽狂瀾,保衛京師,擊退瓦剌……這些事跡,他們之前隻聞其名,不曾細想,如今通過天幕的演繹,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驚險與艱難。
“好一個於少保!真乃國之棟梁!”一向沉穩的文徵明也忍不住拍手稱讚。
“是啊,若非於少保,恐怕我大明……”祝枝山說到一半,又趕緊閉上了嘴,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
畫麵上,於謙正在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旁邊配上了字幕:“社稷為重,君為輕!吾輩讀書人,當以天下為己任,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唐伯虎隻覺得一股熱血直衝腦門,這句話如同一道驚雷,在他腦海中炸響。他一直以來追求的都是個人才華的展現,追求的是功名利祿,卻從未想過,一個讀書人,還可以有如此胸襟,如此抱負!
“好!說得好啊!”唐伯虎忍不住拍案叫絕,就連一向對他看不順眼的祝枝山,此刻也激動地滿臉通紅。
視頻還在繼續,天幕上展現了於謙清廉正直的一生,他兩袖清風,為官清廉,一心為國為民,最終卻遭奸臣陷害,含冤而死。
看到這裏,唐伯虎隻覺得一股怒火油然而生,他狠狠地將手中的扇子摔在地上:“奸臣!小人!如此忠臣良將,竟被他們害死,真是天理難容!”
“伯虎兄息怒,如今奸臣已除,於少保也沉冤昭雪,我等當銘記於少保的功績,為大明,為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徐禎卿拍了拍唐伯虎的肩膀,安慰道。
唐伯虎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他抬頭看著天幕上於謙那堅毅的麵龐,心中暗暗發誓:“於少保,您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您放心,我唐寅雖然才疏學淺,但也願效仿您的精神,為大明,為百姓,盡一份綿薄之力!”
此刻,唐伯虎腦海中隻有一個念頭——“公乃大明脊梁!”
……
……
天幕降世,古今共鳴
北宋(蘇軾)
“子瞻兄,快來看!天幕上今日說的是一位奇人!”
蘇轍興衝衝地跑進書房,打斷了正伏案疾書的蘇軾。
“子由何事如此慌張?”蘇軾放下手中毛筆,笑著問道,自從天幕降臨世間,他這弟弟就時常一驚一乍的,著實有趣。
“今日天幕說的是一位明朝的官員,名喚於謙,其人……”蘇轍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天幕上播放的於謙生平,說到精彩之處,還不忘加上自己的點評,什麽“力挽狂瀾”、“力排眾議”、“清正廉潔”等等,聽得蘇軾也不由得來了興致。
“竟有如此人物!可惜生不逢時,竟遭奸臣所害!”蘇軾聽罷,長歎一聲,心中感慨萬千。於謙的故事,讓他想起了自己那些年在朝為官的經曆,也想起了那些與他一樣,一心為國為民,卻最終含冤而死的忠臣良士。
“是啊,可惜!可惜!若非奸臣當道,於少保定能……”蘇轍說到此處,突然想起天幕曾言“切勿泄露天機”,便硬生生地將後半句話吞了迴去。
蘇軾自然明白弟弟的顧慮,他沉吟片刻,走到書桌前,提筆寫下了一首詩:
《詠於少保》
危局挺身挽狂瀾,
社稷為重君為輕。
兩袖清風昭日月,
千秋青史鑄忠名。
寫罷,蘇軾將詩稿遞給蘇轍,感歎道:“雖未曾謀麵,然於少保之風骨,令人敬佩!我輩讀書人,當以於少保為榜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北宋(蘇洵)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洵一邊搖頭晃腦地吟誦著長子蘇軾的新詩,一邊看著天幕上播放的於謙事跡,老淚縱橫。
“好!好一個‘社稷為重,君為輕’!我兒這首詩,寫得好啊!”蘇洵激動地拍案叫絕,他一生不得誌,如今看到天幕上這位於少保,竟仿佛看到了自己未竟的理想。
“父親,這於少保當真如此厲害嗎?”在一旁的蘇轍好奇地問道。
蘇洵捋了捋胡須,正色道:“於少保之功績,豈是‘厲害’二字可以概括?他力挽狂瀾,保大明江山不失,其忠膽義烈,堪比諸葛武侯!我輩讀書人,當以於少保為楷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
一時間,大宋文壇掀起了一股“歌頌於謙”的熱潮,歐陽修揮毫潑墨,寫下了《祭於少保文》,讚其“忠肝義膽,千古一人”;王安石則以於謙為主角,創作了新劇《於公》,借此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曾鞏、晏殊等人也紛紛撰文賦詩,歌頌於謙的高風亮節。
天幕之下,古今共鳴,於謙的故事,跨越了時空的阻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