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改變命運從這三個途徑出發
◎“剩”者為王的時代,永遠要做笑到最後的那個人
做事虎頭蛇尾,常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是7號享樂主義者身上的弱點,他們少了一種恆心,因而在成功的路上坎坷很多。
從前人說“勝者為王”,如今我們講“剩”者為王。所謂“剩”者就是別人都走了,你還能堅持下來。有的人喊辛苦,於是半途而廢,還要給自己找一個美麗的借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有的人是隨波逐流,看見別人走,他也走;有的人是看見什麽好就幹什麽,結果什麽都沒幹成……
7號享樂主義者是典型的害怕受苦者,他們做事情經常是三分鍾熱血,沒有耐心與恆心,因此堅韌與堅持對於7號來講顯得尤為重要。放棄比堅持容易得多,因而這世界多的是失意的放棄者,少有堅持到底的人。
當麵臨挫折時,許多人裹足不前,缺乏一顆勇於前進、堅持不懈的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功成身退、生活由絢爛歸於平靜的丘吉爾,有一迴應邀在劍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致辭。那天他坐在首席上,打扮一如平常,頭戴一頂高帽,手持雪茄,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經過一番隆重但稍顯冗長的介紹之後,丘吉爾走上講台,兩手抓住講台,注視著觀眾,大約沉默了兩分鍾,然後他開口說:“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接著又是長時間的沉默,然後他又一次強調:“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最後他再度注視觀眾,片刻後驀然迴座。
這是曆史上最短的一次演講,也是丘吉爾最膾炙人口的一次演講。堅持,鐵杵也能磨成針;堅持,讓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能完成。
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的馬拉鬆比賽中,離槍響已經過了近4個小時了,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正當人們準備離開賽場時,跑道上突然出現了一個人,他纏著繃帶、拖著流血的傷腿一瘸一拐地跨過終點線,這時,全場肅穆。然後,全場觀眾起立,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那是一個感人至深的場麵,人們向這位勇士表達了他們最崇高的敬意。當他拖著受傷的腿跑入主體育場時,這個堅定的背影成為了現代奧運史上的經典鏡頭。
他就是坦桑尼亞運動員阿赫瓦裏,他在比賽途中摔倒受傷,按常規可退出比賽,但他選擇了繼續堅持。當被問及為什麽不索性退出比賽時,阿赫瓦裏笑了笑,隻輕輕說了一句:“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裏外的故鄉送來,不是讓我參加比賽的,而是讓我完成比賽的!”
如今的阿赫瓦裏生活在一個小村莊裏,離他最近的電視有500公裏,離他最近的電話有700公裏,當問到他是否對現在的生活滿意時,他這樣迴答:“我對生活毫無怨言,因為我永遠在奔跑!”
如今,利誘太多,放棄是很容易的選擇,尤其是當道路不那麽平坦時,還有什麽比換一條路重新開始來得方便呢?正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半途而廢,所以堅持不懈才顯得與眾不同。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剩者”吧,盡管你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來等待。
◎學會使用你人生的第一筆財富—苦難
享樂主義者受不了苦難,他們認為人生苦短,還是及早尋歡為好。作為享樂主義者的7號也並非不能吃苦,隻是他們習慣逃避苦難。這使他們常常讓周圍的人覺得“玩世不恭”,不能夠挑重擔。這是7號人格者的短處,也是其應該正視的。李敖曾經說過“怕苦,苦一輩子;不怕苦,苦半輩子”的話。事實上,很多事情如果真的降臨到7號的頭上,他們在根除畏懼心理之後一定能夠做得很好。
縱觀全世界偉人的成長史,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偉人都曾經在苦難中成長。可以說苦難與偉大常相伴,簡直就是一對孿生兒。吃苦也許算不上是樂趣,但是當你實現目標之後,你會笑對人生,感慨曾經吃的苦是一種樂趣和財富。
拿破侖是曆史上的偉人之一,但身高曾經讓他一度自卑,再加上他父親是一個極高傲卻落魄的科西嘉貴族,少年時的拿破侖受到了貴族學校裏許多學生的譏諷。
周圍人譏諷他,雖然引起了他的憤怒,但他一籌莫展,屈服在威勢之下。後來實在受不了了,拿破侖寫信給父親,說道:“為了忍受這些外國孩子的嘲笑,我實在疲於解釋我的貧困了,他們唯一高於我的便是金錢。至於高尚的思想,他們遠在我之下。難道我應當在這些富有的人之下謙卑下去嗎?”
“我們沒有錢,但是你必須在那裏讀書。”這是他父親的迴答,因此拿破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種嘲笑,每一種欺侮,每一種輕視的態度,都使他的決心更加堅定,他發誓要做給他們看看,他確實是高於他們的。拿破侖是如何做的呢?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點兒也不空口自誇,他在心裏暗暗計劃,決定利用這些沒有頭腦卻傲慢的人作為橋梁,使自己得到技能、財富、名譽和地位。
他到了部隊時,看見同伴用業餘時間追求女人和賭博。而那讓自己抬不起頭的體格使他決定改變方針,采用埋頭讀書的方法,努力和他們競爭。讀書是和唿吸一樣自由的,他可以不花錢,在圖書館裏借書讀,這使他有了很大的收獲。他並不是讀沒有意義的書,也不是以讀書來消遣,而是為自己理想的將來作準備。他下定決心要讓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住在一個既小又悶的房間內,在這裏,他臉無血色,孤寂、沉悶,但是他不停地讀下去。他想象自己是一個總司令,將科西嘉島的地圖畫出來,地圖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應當布置防範,這是用數學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來的,這使他第一次有機會表明他能做什麽。
他的長官看見他的學問很好,便派他在操練場上執行一些工作,這是需要極複雜的計算能力的。拿破侖的工作做得極好,於是他又獲得了新的機會,拿破侖開始走上有權勢的道路。
這時,一切的情形都改變了。從前嘲笑他的人,都湧到他麵前,想分享他得的獎勵金;從前輕視他的人,都希望成為他的朋友;從前揶揄他矮小、無用、死讀書的人,也都開始尊重他了。他們都變成了他的忠心擁護者。
這是天才所造成的奇異改變,還是因為他不停地工作才取得了成功?拿破侖確實聰明,也確實肯下工夫,不過還有一種力量比知識或勤奮更重要,那就是他那種想超過戲弄他的人的野心。
假使那些同學沒有嘲笑他貧困,假使他的父親允許他退學,他就不會覺得那麽難堪。他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人物,是因為他曾有過坎坷經曆,這段經曆使他學到了由克服自己的缺憾而得到勝利的秘訣。
偉大的人物從來不認為生活是不能改變的,他們也許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不過他們的不滿意不但不會使他們抱怨和不快樂,反而會使他們充滿熱忱,想闖出一番事業來。所以,喜歡享受但是討厭承擔責任的享樂主義者,需要對自己下手“狠一點兒”,咬緊牙根挺住,然後像獅子一樣勇猛向前,才能取得成功。
辯證地看,並非苦難成就天才,也不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很多人都可能會碰到苦難,但有的人退縮了,有的人克服了。退縮的人就此埋沒,克服的人成了天才。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天賦的同時,還搭配著苦難。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時接受上帝兩種饋贈的人。他首先是一位苦難者。4歲時因患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症,險些使他白布裹屍;7歲時他差點兒死於猩紅熱;13歲他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40歲時他的牙床突然長滿膿瘡,隻好拔掉大部分的牙齒;牙病剛愈,他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不斷吞噬著他的身體。後來,他的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形翻譯他的思想。他僅活到57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被搬遷了8次。
但帕格尼尼似乎覺得這些還不夠,又給自己“設置”了各種障礙和人生旋渦。他長期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練琴10~12個小時,忘記了饑餓和死亡。13歲起,他就周遊各地,過著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個女人發生過感情糾葛,其中有拿破侖的遺孀和兩個妹妹,她們為他展開激烈的爭奪戰。但他不齒於上流社會的生活,認定人應該受苦受難。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他親人。
他是一位天才,3歲學琴,12歲就舉辦首場音樂會,並一舉成功。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使帕爾瑪的首席小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為徒。他的琴聲使盧卡的觀眾欣喜若狂。在意大利巡迴演出產生了神奇效果,人們到處傳說他的琴弦是用情婦的腸子製作的,魔鬼又暗授妖術,所以他的琴聲才魔力無窮。
人們不禁要問:是苦難成就了天才,還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這問題一時難以迴答。但彌爾頓、貝多芬和帕格尼尼,西方文藝史上的三大怪傑,居然分別成了瞎子、聾子和啞巴!或許這正是上帝早已計算搭配好了的吧!
◎不要讓迷茫阻擋了人生的航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有時會迷失自己,對未來失去了明確的追求方向……迷茫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年齡段的專屬,誰都有可能遭遇迷茫。隻是,7號人格者似乎更容易在人生的旅途中迷路。他們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常常自以為很灑脫地遊戲人間,卻不知歲月在不知不覺中遊戲了他們。
在7號的身上,我們常會看到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他們生活得多姿多彩。但是,在繁華的背後他們又總是感到生活沒有意義,其實這隻不過是因為他們的人生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目標。他們不是欠缺生活的技能,而僅僅是一群在海上壞掉了羅盤的水手。
在7號的生活中羅盤經常失靈,日複一日,他們在迷宮般的、無法預測也乏人指引的茫茫人海中失去了方向。他們不斷觸礁,看著別人技高一籌地繼續航行,平安抵達成功的彼岸。為了維持正確的航線,為了不被沿途意想不到的障礙和旋渦困住或吞噬,人們需要一個可靠的內部導引係統,需要一個有用的羅盤,為其指出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可悲的是,太多的人從未抵達終點,因為他們借助失靈的羅盤航行。這些壞掉的羅盤可能是扭曲的是非感,可能是蒙蔽的價值觀、自私自利的意圖,可能是未能設定目標,也可能是無法分辨輕重緩急……
張同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對科學很熱愛。上小學時,每到自然課她就如魚得水。後來她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和實驗有關,這是讓她最有歸屬感的領域。張同不僅完成了老板交付的所有工作,還主動加班做事。她一大早就去上班,工作到很晚還不下班,就連周末都跑到實驗室加班。
做了幾年以後,張同變得不安起來,因為這個職位的挑戰性,並未隨著她知識的增長而增強。由於缺乏挑戰性,張同決定迴到校園繼續深造。在研究所攻讀的張同,學到了一門新技術,這門新技術令她十分著迷,她寫的碩士論文便是以此為題。後來她發表的論文讓她聲名大噪,一畢業就有好幾家公司提供十分誘人的工作機會。她接受了一家公司的邀請,因為他們讓她有機會學以致用,繼續進行商業性的研究。張同很滿意這個職位,表現優異且成績卓著,她的工作為雇主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為了獎勵她卓越的貢獻,公司決定將張同升為實驗部門的主管,這是一個收入豐厚、位高權重,但也肩負著重大責任的職位。
張同開始負責管理其他的研究人員,這是她第一次擔負管理工作,包括準備工作日誌、指導績效評估、處理監督事宜、策劃商業企劃等。她花在實驗室的時間少了,留在辦公室處理公文、打電話、與人打交道的機會卻多了,另外還有冗長的會議。張同最厭惡的就是開會,她開始懷念過去的日子,覺得那時的自己生氣勃勃,而金錢和名望已不足以彌補這個遺憾。
每天都有許多困惑不安的人進出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室,因為他們拒絕接受人生的定律。你不可以吃著碗裏的還望著鍋裏的,魚與熊掌是無法兼得的。張同既想要她所熱愛的有趣且富挑戰性的技術工作,又想走行政管理之途,她是不可能兼得的。
很多人困擾不堪,因為他們拒絕麵對一個簡單的事實:世事不可能盡如人意。他們日複一日作繭自縛、陷入苦惱,為了追求一個願望,卻造成另一個願望無法達成,還拒絕調整自己接受這個事實。
張同的羅盤就是這樣壞掉的,它同時指向兩個背道而馳的方向,這讓她感到困惑。張同需要一個指向單一方向的羅盤,一個值得讓她繼續前進的方向。
布森在大學時主修礦冶工程,一出校門就進入家鄉一家頗具規模的礦業公司,他接受了這份工作,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狀況,因為能和所有親友生活和任職於同一個社區。布森工作非常勤奮,表現優異,升遷迅速,雇主對他的工作十分滿意,認為他是深具潛力的員工,可以做更重要的工作。
在不同職位工作了7年以後,布森有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位於南美一處新礦場的場務經理空缺,這是那裏的第二號人物。管理階層希望訓練布森,在未來的3~5年,讓他登上這座新礦場的頭號寶座。布森在考慮這個機會的時候,想到了其中的挑戰:身處異域的情境,還有他將遠離友人和熟悉的環境的事實。他的朋友和家人都清楚地向他表示,希望他留下來。
你會追隨探險的腳步,踏入未知的領域,還是願意留在安全又熟悉的地方呢?聰明人的做法是自己作決定,而不是讓別人幫他(她)作決定。
人們經常想做背道而馳的事情,讓別人幫他們作不同的選擇。每當發生這樣的事情時,人們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因為他們無法完全主宰自己的生活。
故事中,布森的挑戰是:身為成年人,他必須自己作決定,確定自己的道路。如果布森選擇安逸舒適的區域,總有一天他會陷入“落選者”和“早知如此”的後悔情境之中。布森需要一個能夠指引他通往理想目標的羅盤,而不是順從別人的意思。
對於不願意找尋人生目標的7號來說,也許年輕就是他們的資本,但是千萬別忘了歲月不饒人,也許等他們還來不及規劃人生的時候,他們已經喪失了唯一的資本。迷茫,每個人都有,但切莫讓它停留得太久。因為久了,你會習慣它。
◎與7號享樂主義者的相處之道
“萬人迷”這個詞語用在7號享樂主義者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他們非常合群,而且能說會道;他們魅力十足,喜歡享樂。無論你提議幹什麽,他們都想幹;無論你提議去哪裏,他們都想去。享樂主義者熱情直率,他們習慣於用誇張的肢體動作,如擁抱、拍打或撫摸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不過,在成為“萬人迷”的同時,他們逃避問題及避開不利處境的性格傾向常常使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吹牛大王。心理學家解釋說,享樂主義者喜歡誇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實際上是出於心理補償。這時吹牛既是為了彌補落差,在心理上達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於讓自己充滿吸引力、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崇拜和愛慕這樣一種願望。其次,他們期望借助大話提高自信,降低內心的恐懼和焦慮,例如,當對手向自己進行挑戰時,就可以通過吹牛在刻意“蔑視”對手的同時增強自信心。
了解到享樂主義者慣於吹牛的原因,與其交往,我們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給他(她)自我展示的機會
例如,明明知道他(她)在吹牛,也要認真傾聽,並適時讚美;在參加集體活動時,鼓勵他(她)表演節目,適當表現他(她)自己。總之,利用一切辦法滿足他們自我表現的欲望。當他們認為別人已經看到自己的價值時,自然就不再會用吹牛這樣的方法來換取別人的注意。
⊙不要對他(她)進行過度的誇獎
過度的誇獎,易給享樂主義者帶來心理負擔,使他(她)朝兩個方向發展,要麽變得焦慮,遇到困難容易退卻;要麽產生我比誰都強的心理,不允許或不能接受別人超過自己的事實。每當這種情況出現時,善於逃避現實的享樂主義者便開始編織一個又一個理想中的情景來麻痹自己。因此,在誇獎他們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並在表揚的前提下給他(她)指出不足之處。
⊙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們平常就把牛吹得滿天飛,當別人發現事實並不是那樣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繼而自己也陷入吹牛的旋渦。所以,自己一定要先以身作則,為別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閱讀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個人都有三重性格:他所表現出來的性格,他所具備的性格和他認為自己所具有的性格。
·卡爾·
改變命運從這三個途徑出發
◎“剩”者為王的時代,永遠要做笑到最後的那個人
做事虎頭蛇尾,常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是7號享樂主義者身上的弱點,他們少了一種恆心,因而在成功的路上坎坷很多。
從前人說“勝者為王”,如今我們講“剩”者為王。所謂“剩”者就是別人都走了,你還能堅持下來。有的人喊辛苦,於是半途而廢,還要給自己找一個美麗的借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有的人是隨波逐流,看見別人走,他也走;有的人是看見什麽好就幹什麽,結果什麽都沒幹成……
7號享樂主義者是典型的害怕受苦者,他們做事情經常是三分鍾熱血,沒有耐心與恆心,因此堅韌與堅持對於7號來講顯得尤為重要。放棄比堅持容易得多,因而這世界多的是失意的放棄者,少有堅持到底的人。
當麵臨挫折時,許多人裹足不前,缺乏一顆勇於前進、堅持不懈的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功成身退、生活由絢爛歸於平靜的丘吉爾,有一迴應邀在劍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致辭。那天他坐在首席上,打扮一如平常,頭戴一頂高帽,手持雪茄,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經過一番隆重但稍顯冗長的介紹之後,丘吉爾走上講台,兩手抓住講台,注視著觀眾,大約沉默了兩分鍾,然後他開口說:“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接著又是長時間的沉默,然後他又一次強調:“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最後他再度注視觀眾,片刻後驀然迴座。
這是曆史上最短的一次演講,也是丘吉爾最膾炙人口的一次演講。堅持,鐵杵也能磨成針;堅持,讓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能完成。
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的馬拉鬆比賽中,離槍響已經過了近4個小時了,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正當人們準備離開賽場時,跑道上突然出現了一個人,他纏著繃帶、拖著流血的傷腿一瘸一拐地跨過終點線,這時,全場肅穆。然後,全場觀眾起立,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那是一個感人至深的場麵,人們向這位勇士表達了他們最崇高的敬意。當他拖著受傷的腿跑入主體育場時,這個堅定的背影成為了現代奧運史上的經典鏡頭。
他就是坦桑尼亞運動員阿赫瓦裏,他在比賽途中摔倒受傷,按常規可退出比賽,但他選擇了繼續堅持。當被問及為什麽不索性退出比賽時,阿赫瓦裏笑了笑,隻輕輕說了一句:“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裏外的故鄉送來,不是讓我參加比賽的,而是讓我完成比賽的!”
如今的阿赫瓦裏生活在一個小村莊裏,離他最近的電視有500公裏,離他最近的電話有700公裏,當問到他是否對現在的生活滿意時,他這樣迴答:“我對生活毫無怨言,因為我永遠在奔跑!”
如今,利誘太多,放棄是很容易的選擇,尤其是當道路不那麽平坦時,還有什麽比換一條路重新開始來得方便呢?正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半途而廢,所以堅持不懈才顯得與眾不同。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剩者”吧,盡管你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來等待。
◎學會使用你人生的第一筆財富—苦難
享樂主義者受不了苦難,他們認為人生苦短,還是及早尋歡為好。作為享樂主義者的7號也並非不能吃苦,隻是他們習慣逃避苦難。這使他們常常讓周圍的人覺得“玩世不恭”,不能夠挑重擔。這是7號人格者的短處,也是其應該正視的。李敖曾經說過“怕苦,苦一輩子;不怕苦,苦半輩子”的話。事實上,很多事情如果真的降臨到7號的頭上,他們在根除畏懼心理之後一定能夠做得很好。
縱觀全世界偉人的成長史,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偉人都曾經在苦難中成長。可以說苦難與偉大常相伴,簡直就是一對孿生兒。吃苦也許算不上是樂趣,但是當你實現目標之後,你會笑對人生,感慨曾經吃的苦是一種樂趣和財富。
拿破侖是曆史上的偉人之一,但身高曾經讓他一度自卑,再加上他父親是一個極高傲卻落魄的科西嘉貴族,少年時的拿破侖受到了貴族學校裏許多學生的譏諷。
周圍人譏諷他,雖然引起了他的憤怒,但他一籌莫展,屈服在威勢之下。後來實在受不了了,拿破侖寫信給父親,說道:“為了忍受這些外國孩子的嘲笑,我實在疲於解釋我的貧困了,他們唯一高於我的便是金錢。至於高尚的思想,他們遠在我之下。難道我應當在這些富有的人之下謙卑下去嗎?”
“我們沒有錢,但是你必須在那裏讀書。”這是他父親的迴答,因此拿破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種嘲笑,每一種欺侮,每一種輕視的態度,都使他的決心更加堅定,他發誓要做給他們看看,他確實是高於他們的。拿破侖是如何做的呢?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點兒也不空口自誇,他在心裏暗暗計劃,決定利用這些沒有頭腦卻傲慢的人作為橋梁,使自己得到技能、財富、名譽和地位。
他到了部隊時,看見同伴用業餘時間追求女人和賭博。而那讓自己抬不起頭的體格使他決定改變方針,采用埋頭讀書的方法,努力和他們競爭。讀書是和唿吸一樣自由的,他可以不花錢,在圖書館裏借書讀,這使他有了很大的收獲。他並不是讀沒有意義的書,也不是以讀書來消遣,而是為自己理想的將來作準備。他下定決心要讓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住在一個既小又悶的房間內,在這裏,他臉無血色,孤寂、沉悶,但是他不停地讀下去。他想象自己是一個總司令,將科西嘉島的地圖畫出來,地圖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應當布置防範,這是用數學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來的,這使他第一次有機會表明他能做什麽。
他的長官看見他的學問很好,便派他在操練場上執行一些工作,這是需要極複雜的計算能力的。拿破侖的工作做得極好,於是他又獲得了新的機會,拿破侖開始走上有權勢的道路。
這時,一切的情形都改變了。從前嘲笑他的人,都湧到他麵前,想分享他得的獎勵金;從前輕視他的人,都希望成為他的朋友;從前揶揄他矮小、無用、死讀書的人,也都開始尊重他了。他們都變成了他的忠心擁護者。
這是天才所造成的奇異改變,還是因為他不停地工作才取得了成功?拿破侖確實聰明,也確實肯下工夫,不過還有一種力量比知識或勤奮更重要,那就是他那種想超過戲弄他的人的野心。
假使那些同學沒有嘲笑他貧困,假使他的父親允許他退學,他就不會覺得那麽難堪。他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人物,是因為他曾有過坎坷經曆,這段經曆使他學到了由克服自己的缺憾而得到勝利的秘訣。
偉大的人物從來不認為生活是不能改變的,他們也許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不過他們的不滿意不但不會使他們抱怨和不快樂,反而會使他們充滿熱忱,想闖出一番事業來。所以,喜歡享受但是討厭承擔責任的享樂主義者,需要對自己下手“狠一點兒”,咬緊牙根挺住,然後像獅子一樣勇猛向前,才能取得成功。
辯證地看,並非苦難成就天才,也不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很多人都可能會碰到苦難,但有的人退縮了,有的人克服了。退縮的人就此埋沒,克服的人成了天才。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天賦的同時,還搭配著苦難。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時接受上帝兩種饋贈的人。他首先是一位苦難者。4歲時因患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症,險些使他白布裹屍;7歲時他差點兒死於猩紅熱;13歲他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40歲時他的牙床突然長滿膿瘡,隻好拔掉大部分的牙齒;牙病剛愈,他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不斷吞噬著他的身體。後來,他的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形翻譯他的思想。他僅活到57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被搬遷了8次。
但帕格尼尼似乎覺得這些還不夠,又給自己“設置”了各種障礙和人生旋渦。他長期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練琴10~12個小時,忘記了饑餓和死亡。13歲起,他就周遊各地,過著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個女人發生過感情糾葛,其中有拿破侖的遺孀和兩個妹妹,她們為他展開激烈的爭奪戰。但他不齒於上流社會的生活,認定人應該受苦受難。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他親人。
他是一位天才,3歲學琴,12歲就舉辦首場音樂會,並一舉成功。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使帕爾瑪的首席小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為徒。他的琴聲使盧卡的觀眾欣喜若狂。在意大利巡迴演出產生了神奇效果,人們到處傳說他的琴弦是用情婦的腸子製作的,魔鬼又暗授妖術,所以他的琴聲才魔力無窮。
人們不禁要問:是苦難成就了天才,還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這問題一時難以迴答。但彌爾頓、貝多芬和帕格尼尼,西方文藝史上的三大怪傑,居然分別成了瞎子、聾子和啞巴!或許這正是上帝早已計算搭配好了的吧!
◎不要讓迷茫阻擋了人生的航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有時會迷失自己,對未來失去了明確的追求方向……迷茫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年齡段的專屬,誰都有可能遭遇迷茫。隻是,7號人格者似乎更容易在人生的旅途中迷路。他們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常常自以為很灑脫地遊戲人間,卻不知歲月在不知不覺中遊戲了他們。
在7號的身上,我們常會看到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他們生活得多姿多彩。但是,在繁華的背後他們又總是感到生活沒有意義,其實這隻不過是因為他們的人生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目標。他們不是欠缺生活的技能,而僅僅是一群在海上壞掉了羅盤的水手。
在7號的生活中羅盤經常失靈,日複一日,他們在迷宮般的、無法預測也乏人指引的茫茫人海中失去了方向。他們不斷觸礁,看著別人技高一籌地繼續航行,平安抵達成功的彼岸。為了維持正確的航線,為了不被沿途意想不到的障礙和旋渦困住或吞噬,人們需要一個可靠的內部導引係統,需要一個有用的羅盤,為其指出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可悲的是,太多的人從未抵達終點,因為他們借助失靈的羅盤航行。這些壞掉的羅盤可能是扭曲的是非感,可能是蒙蔽的價值觀、自私自利的意圖,可能是未能設定目標,也可能是無法分辨輕重緩急……
張同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對科學很熱愛。上小學時,每到自然課她就如魚得水。後來她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和實驗有關,這是讓她最有歸屬感的領域。張同不僅完成了老板交付的所有工作,還主動加班做事。她一大早就去上班,工作到很晚還不下班,就連周末都跑到實驗室加班。
做了幾年以後,張同變得不安起來,因為這個職位的挑戰性,並未隨著她知識的增長而增強。由於缺乏挑戰性,張同決定迴到校園繼續深造。在研究所攻讀的張同,學到了一門新技術,這門新技術令她十分著迷,她寫的碩士論文便是以此為題。後來她發表的論文讓她聲名大噪,一畢業就有好幾家公司提供十分誘人的工作機會。她接受了一家公司的邀請,因為他們讓她有機會學以致用,繼續進行商業性的研究。張同很滿意這個職位,表現優異且成績卓著,她的工作為雇主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為了獎勵她卓越的貢獻,公司決定將張同升為實驗部門的主管,這是一個收入豐厚、位高權重,但也肩負著重大責任的職位。
張同開始負責管理其他的研究人員,這是她第一次擔負管理工作,包括準備工作日誌、指導績效評估、處理監督事宜、策劃商業企劃等。她花在實驗室的時間少了,留在辦公室處理公文、打電話、與人打交道的機會卻多了,另外還有冗長的會議。張同最厭惡的就是開會,她開始懷念過去的日子,覺得那時的自己生氣勃勃,而金錢和名望已不足以彌補這個遺憾。
每天都有許多困惑不安的人進出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室,因為他們拒絕接受人生的定律。你不可以吃著碗裏的還望著鍋裏的,魚與熊掌是無法兼得的。張同既想要她所熱愛的有趣且富挑戰性的技術工作,又想走行政管理之途,她是不可能兼得的。
很多人困擾不堪,因為他們拒絕麵對一個簡單的事實:世事不可能盡如人意。他們日複一日作繭自縛、陷入苦惱,為了追求一個願望,卻造成另一個願望無法達成,還拒絕調整自己接受這個事實。
張同的羅盤就是這樣壞掉的,它同時指向兩個背道而馳的方向,這讓她感到困惑。張同需要一個指向單一方向的羅盤,一個值得讓她繼續前進的方向。
布森在大學時主修礦冶工程,一出校門就進入家鄉一家頗具規模的礦業公司,他接受了這份工作,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狀況,因為能和所有親友生活和任職於同一個社區。布森工作非常勤奮,表現優異,升遷迅速,雇主對他的工作十分滿意,認為他是深具潛力的員工,可以做更重要的工作。
在不同職位工作了7年以後,布森有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位於南美一處新礦場的場務經理空缺,這是那裏的第二號人物。管理階層希望訓練布森,在未來的3~5年,讓他登上這座新礦場的頭號寶座。布森在考慮這個機會的時候,想到了其中的挑戰:身處異域的情境,還有他將遠離友人和熟悉的環境的事實。他的朋友和家人都清楚地向他表示,希望他留下來。
你會追隨探險的腳步,踏入未知的領域,還是願意留在安全又熟悉的地方呢?聰明人的做法是自己作決定,而不是讓別人幫他(她)作決定。
人們經常想做背道而馳的事情,讓別人幫他們作不同的選擇。每當發生這樣的事情時,人們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因為他們無法完全主宰自己的生活。
故事中,布森的挑戰是:身為成年人,他必須自己作決定,確定自己的道路。如果布森選擇安逸舒適的區域,總有一天他會陷入“落選者”和“早知如此”的後悔情境之中。布森需要一個能夠指引他通往理想目標的羅盤,而不是順從別人的意思。
對於不願意找尋人生目標的7號來說,也許年輕就是他們的資本,但是千萬別忘了歲月不饒人,也許等他們還來不及規劃人生的時候,他們已經喪失了唯一的資本。迷茫,每個人都有,但切莫讓它停留得太久。因為久了,你會習慣它。
◎與7號享樂主義者的相處之道
“萬人迷”這個詞語用在7號享樂主義者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他們非常合群,而且能說會道;他們魅力十足,喜歡享樂。無論你提議幹什麽,他們都想幹;無論你提議去哪裏,他們都想去。享樂主義者熱情直率,他們習慣於用誇張的肢體動作,如擁抱、拍打或撫摸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不過,在成為“萬人迷”的同時,他們逃避問題及避開不利處境的性格傾向常常使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吹牛大王。心理學家解釋說,享樂主義者喜歡誇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實際上是出於心理補償。這時吹牛既是為了彌補落差,在心理上達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於讓自己充滿吸引力、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崇拜和愛慕這樣一種願望。其次,他們期望借助大話提高自信,降低內心的恐懼和焦慮,例如,當對手向自己進行挑戰時,就可以通過吹牛在刻意“蔑視”對手的同時增強自信心。
了解到享樂主義者慣於吹牛的原因,與其交往,我們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給他(她)自我展示的機會
例如,明明知道他(她)在吹牛,也要認真傾聽,並適時讚美;在參加集體活動時,鼓勵他(她)表演節目,適當表現他(她)自己。總之,利用一切辦法滿足他們自我表現的欲望。當他們認為別人已經看到自己的價值時,自然就不再會用吹牛這樣的方法來換取別人的注意。
⊙不要對他(她)進行過度的誇獎
過度的誇獎,易給享樂主義者帶來心理負擔,使他(她)朝兩個方向發展,要麽變得焦慮,遇到困難容易退卻;要麽產生我比誰都強的心理,不允許或不能接受別人超過自己的事實。每當這種情況出現時,善於逃避現實的享樂主義者便開始編織一個又一個理想中的情景來麻痹自己。因此,在誇獎他們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並在表揚的前提下給他(她)指出不足之處。
⊙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們平常就把牛吹得滿天飛,當別人發現事實並不是那樣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繼而自己也陷入吹牛的旋渦。所以,自己一定要先以身作則,為別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閱讀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個人都有三重性格:他所表現出來的性格,他所具備的性格和他認為自己所具有的性格。
·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