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要求的教師是教育家式的教師,而不是教書匠式的教師。教育家不但要在實際工作中十分優秀,自覺地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而且還要有較為係統和獨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當然,要教師人人都成為教育家不現實,但應提倡教師人人有教育家的意識,努力使自己成為教育家。
(3)批判反思、力求創新的教育意識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複雜勞動,具有創造性。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創新意識和改革意識。創新和改革不僅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要求的需要,也是教師享受創造樂趣和怡情的需要。否則,教師就有重複、枯燥、“背教材幾十年”的乏味感,甚至會把它當作謀生手段。
(4)良好的自製意識
教師良好的自製力是影響和感染學生及克服教育過程中一切困難的重要意誌品質。教師要具有自製力,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行為,能夠約束自己的動作、語言,抑製無益的激情和衝動。這既是教師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也是衡量教育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的尺度。在教育工作實踐中,教師所遇到的外部和內部困難越多,在他們身上意誌品質的積極性就表現得越明顯,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控製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教師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並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可靠保證,同時也是教師職業規範的重要內容。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個教師獲取知識、技能,取得職業成功的重要條件和內在因素。教師的心理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自我培養,把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形成信念而逐漸發展的。因此,研究教師應具備的心理品質可以使教師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也可為學校加強科學管理、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供理論依據。
教師的心理素質,一般可從心理品質和教育能力兩個角度來展開分析。
(1)心理品質
1教師的情感特征
教師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現在以師愛為核心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責任感三個方麵。
以師愛為核心的積極情感是教師的重要心理素質,主要表現為教師對教育事業、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熱愛。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教師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師對自己所任教學科的熱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
教師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教師的道德感,教師的理智感,教師的美感。
強烈的責任感主要表現在對社會有責任感和對學生的責任感兩個方麵。
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表者,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的言行不僅代表個人,而且代表社會,必須對社會負責,應該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2教師的意誌品質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如獨立性、果斷性、堅定性和自製力等。良好的意誌品質有利於教師搞好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複雜、艱巨,沒有充沛的精力和頑強的毅力很難勝任。
而且教師的意誌品質通過教學活動或師生交往,能有效地影響學生的意誌品質。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是堅定還是動搖,是獨立還是盲從,是果斷還是猶豫,是自製還是衝動,客觀上都會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要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教師本人首先要有良好的意誌品質。
3教師的職業興趣
教師對職業的濃厚興趣,是積極地、創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教師的職業興趣主要有:明確的中心興趣;廣闊的興趣;關心學生的興趣活動。
(2)教育能力
影響教學效果的教師能力主要表現在溝通能力、教學監控能力以教學效能上。
1溝通的技能
教育基本上是一個溝通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溝通不僅意味著具有充分的詞匯、合乎邏輯和清楚明確的表達方式,而且意味著要針對學生的水平,在各種情境下用學生最能理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同時懂得傾聽也是不可缺少的。
善於溝通的教師常常能預見學生會有什麽樣的反應,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言語指的是什麽,以及這些言語對於學生是什麽樣的信息。教師能夠預見同樣的言語對不同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從而使用適合學生水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善於溝通的教師還應該知道何時停止說話,使學生不厭倦教師的教誨並對教師的談話有所期待。
2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
這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要素。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製和調節的能力。它是教師的反省思維或思維的批判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包括計劃與準備,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教材的呈現,評估學生的進步,反省與評價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教學效能感
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它可分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兩個方麵。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師對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判斷,即教師是否相信教育能夠克服社會、家庭及學生本身素質對學生的消極影響,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教師的威信及其維護與提高
所謂教師的威信,是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是一種可以使教師對學生施加的影響產生積極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它與威嚴不同,威信使學生親而近之,威嚴則使學生敬而遠之。威信實質上反映了一種師生關係,它是通過教師的人格、能力、學識及教育藝術在學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尊敬甚至崇拜的態度。
威信是教師成功地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順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條件。教師的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誨的基礎和前提,有威信的教師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威信的教師會被學生視為榜樣。
1.教師的威信的形成與影響因素
教師威信的形成取決於許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社會對教師的態度、家長對教師的態度、學生對教師及其工作的認識、教師本身的條件等。其中,教師本身的條件對教師威信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教師的威信是在主客觀條件下,在教師的教育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提高的。
(1)客觀因素
在客觀因素中,社會對教師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低下,學生就會看不起教師,教師的威信很難形成。例如,在“四人幫”橫行期間,由於不斷向教師身上潑汙水,光榮的人民教師成了“臭老九”,致使學生不接受教師的教導,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扭曲變形了。粉碎“四人幫”之後,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得到逐步恢複提高,全社會尊師重教也蔚然成風,這對提高教師的威信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此外,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對教師的態度,學生家長對教師的態度,甚至街道群眾對教師的態度,對教師威信的形成都具有一定影響。
(2)主觀因素
在教師威信的形成過程中,以下幾個主觀因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質、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
實踐證明,教師的年齡、性別、知識等對師生關係沒有直接的重大的影響,而教師高尚的師德、全麵的才能、良好的教育態度等才是形成威信的重要條件。
2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
教師的儀表端莊、樸實、整潔、大方、自然,風度優雅,可以給學生充實、沉著、穩重、積極向上的感覺;而生活懶散、衣冠不整、不講衛生、做怪動作等不良儀表和習慣,會有損教師形象。
3嚴格要求自己,勇於自我批評的表率
教師要樹立真正的威信,就要有強烈的表率意識,時時嚴格要求自己,處處注意自我形象,始終考慮對學生的影響,否則可能因疏忽而使自身威信喪失殆盡。當然,教師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偶爾的差錯和過失是難免的,此時,教師需要有高度的自我批評的精神,勇於承認,及時地糾正錯誤和彌補不足,這樣才能不斷保持和提高威信。
4師生良好的交往
教師的威信是在與學生的長期交往、互動中形成的。這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相處時,要平等、民主,要做學生的朋友和知己。既要滿懷真誠和愛心,與學生坦誠相見,熱情關懷,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又不能為取悅學生而無原則地遷就,或者和學生稱兄道弟,講哥們義氣。
2.教師的威信的作用
教師威信既是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教育學生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一切教育和教學措施往往受教師威信的製約。有威信的教師能獲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沒有威信的教師,學生會反感、抵觸,對教師的言行產生輕視甚至逆反心理。
總而言之,教師威信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教師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育引導的心理基礎,具有導引性
教師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引路人,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教師角色重在一個“導”字,但是,“導引”過程的實現,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師願意擔當“導”的角色,但是學生也有願不願意“從導”的問題。“從導”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教師有沒有威信。如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較高的威信,就會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積極暗示,接受教師的引導。這樣教師的引導才有力量和效果。
(2)教師威信是點燃學生積極情感的火炬,對學生具有精神感召力
教育和教學過程是育人過程。無論傳授知識還是德育工作都離不開情感因素的介入。教師威信是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基礎;教師的信任、獎勵會激起學生的自信心,開發其潛能;有威信教師的批評會激起學生的內疚感,發憤努力,而缺乏威信的教師的獎懲,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逆反心理,不能產生共鳴。
(3)教師威信可形成以自己為核心的班級凝聚力
教師的威信越高,對學生集體的心理凝聚力也越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就能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使教師體會到“生命的衝動與活力”,體會到教育的幸福。
(4)教師威信是增強榜樣力量的條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兒童雖有模仿性和向師性,但隻有令他們感到“可學”、引起了心理上的認可時,才會模仿。一個人隻有自己的才學被人尊敬,才可以教導別人學習,一個人的品德隻有為人稱頌,方可使人模仿,成為別人的榜樣。隻有學高才能為師,身正才能為範。
3.教師威信的維護與提高
教師的威信形成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形成教師威信的主客觀條件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隻要某一方麵的條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的威信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不僅要注意在學生中形成威信,而且還要注意維護和提高已經形成的威信。
教師威信的維護和提高,同樣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關鍵還在於教師本身要使自己的道德、心理品質和業務能力始終處於積極的發展狀態,特別是要具備以下幾點特征或表現:
(1)教師要有坦蕩的胸懷、實事求是的態度
有威信的教師並不是說必須是沒有一點錯誤和缺點的完人。教師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難免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坦蕩的胸懷,是否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並及時糾正自己的缺點錯誤。教師勇於向學生承認自己的缺點、錯誤,不但不會降低威信,還會提高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
(2)教師要正確認識和合理運用自己的威信
教師的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誨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但是也容易使學生過分依賴教師,迷信教師,對教師的教導盲目的言聽計從。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威信的作用,一方麵利用威信的力量,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向積極的方麵發展;另一方麵,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批判性。當然,教師不能利用自己的威信做出一些損害學生自尊心的事情,這樣必然導致教師威信的下降。
(3)不斷進取的敬業精神
教師的職責是向青少年一代“傳道”、“授業”、“解惑”,這要求教師根據社會要求和教育對象的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觀點,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滿足學生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使他們順利成才。而且教師不斷進取的敬業精神能激起學生的敬佩之情,提高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4)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楷模
教師是代表社會成年一代向未成年一代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先進思想和道德規範的,他們既要組織、控製、評價學生的學習,又要培養、陶冶學生的品德和情操。因此,一般來說,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具有豐富知識的人,是守紀律、講文明、懂禮貌、有道德的典範。如果一個教師的言行舉止與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不相符,他在學生中的威信就會降低。反之,如果與學生希望的教師形象一致,則不僅會增強教師對學生教育的感染力,而且可以增強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典範性,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崇敬感。
【本章思考題】
1.簡述教學心理的涉及範圍與研究的基本任務。
2.試述教學設計中環境測量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
3.論述課堂心理氛圍的三大影響因素。
4.簡述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5.試論教師心理素質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3)批判反思、力求創新的教育意識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複雜勞動,具有創造性。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創新意識和改革意識。創新和改革不僅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要求的需要,也是教師享受創造樂趣和怡情的需要。否則,教師就有重複、枯燥、“背教材幾十年”的乏味感,甚至會把它當作謀生手段。
(4)良好的自製意識
教師良好的自製力是影響和感染學生及克服教育過程中一切困難的重要意誌品質。教師要具有自製力,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行為,能夠約束自己的動作、語言,抑製無益的激情和衝動。這既是教師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也是衡量教育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的尺度。在教育工作實踐中,教師所遇到的外部和內部困難越多,在他們身上意誌品質的積極性就表現得越明顯,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控製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教師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並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可靠保證,同時也是教師職業規範的重要內容。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個教師獲取知識、技能,取得職業成功的重要條件和內在因素。教師的心理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自我培養,把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形成信念而逐漸發展的。因此,研究教師應具備的心理品質可以使教師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也可為學校加強科學管理、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供理論依據。
教師的心理素質,一般可從心理品質和教育能力兩個角度來展開分析。
(1)心理品質
1教師的情感特征
教師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現在以師愛為核心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責任感三個方麵。
以師愛為核心的積極情感是教師的重要心理素質,主要表現為教師對教育事業、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熱愛。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教師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師對自己所任教學科的熱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
教師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教師的道德感,教師的理智感,教師的美感。
強烈的責任感主要表現在對社會有責任感和對學生的責任感兩個方麵。
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表者,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的言行不僅代表個人,而且代表社會,必須對社會負責,應該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2教師的意誌品質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如獨立性、果斷性、堅定性和自製力等。良好的意誌品質有利於教師搞好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複雜、艱巨,沒有充沛的精力和頑強的毅力很難勝任。
而且教師的意誌品質通過教學活動或師生交往,能有效地影響學生的意誌品質。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是堅定還是動搖,是獨立還是盲從,是果斷還是猶豫,是自製還是衝動,客觀上都會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要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教師本人首先要有良好的意誌品質。
3教師的職業興趣
教師對職業的濃厚興趣,是積極地、創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教師的職業興趣主要有:明確的中心興趣;廣闊的興趣;關心學生的興趣活動。
(2)教育能力
影響教學效果的教師能力主要表現在溝通能力、教學監控能力以教學效能上。
1溝通的技能
教育基本上是一個溝通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溝通不僅意味著具有充分的詞匯、合乎邏輯和清楚明確的表達方式,而且意味著要針對學生的水平,在各種情境下用學生最能理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同時懂得傾聽也是不可缺少的。
善於溝通的教師常常能預見學生會有什麽樣的反應,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言語指的是什麽,以及這些言語對於學生是什麽樣的信息。教師能夠預見同樣的言語對不同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從而使用適合學生水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善於溝通的教師還應該知道何時停止說話,使學生不厭倦教師的教誨並對教師的談話有所期待。
2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
這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要素。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製和調節的能力。它是教師的反省思維或思維的批判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包括計劃與準備,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教材的呈現,評估學生的進步,反省與評價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教學效能感
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它可分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兩個方麵。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師對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判斷,即教師是否相信教育能夠克服社會、家庭及學生本身素質對學生的消極影響,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教師的威信及其維護與提高
所謂教師的威信,是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是一種可以使教師對學生施加的影響產生積極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它與威嚴不同,威信使學生親而近之,威嚴則使學生敬而遠之。威信實質上反映了一種師生關係,它是通過教師的人格、能力、學識及教育藝術在學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尊敬甚至崇拜的態度。
威信是教師成功地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順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條件。教師的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誨的基礎和前提,有威信的教師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威信的教師會被學生視為榜樣。
1.教師的威信的形成與影響因素
教師威信的形成取決於許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社會對教師的態度、家長對教師的態度、學生對教師及其工作的認識、教師本身的條件等。其中,教師本身的條件對教師威信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教師的威信是在主客觀條件下,在教師的教育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提高的。
(1)客觀因素
在客觀因素中,社會對教師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低下,學生就會看不起教師,教師的威信很難形成。例如,在“四人幫”橫行期間,由於不斷向教師身上潑汙水,光榮的人民教師成了“臭老九”,致使學生不接受教師的教導,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扭曲變形了。粉碎“四人幫”之後,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得到逐步恢複提高,全社會尊師重教也蔚然成風,這對提高教師的威信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此外,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對教師的態度,學生家長對教師的態度,甚至街道群眾對教師的態度,對教師威信的形成都具有一定影響。
(2)主觀因素
在教師威信的形成過程中,以下幾個主觀因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質、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
實踐證明,教師的年齡、性別、知識等對師生關係沒有直接的重大的影響,而教師高尚的師德、全麵的才能、良好的教育態度等才是形成威信的重要條件。
2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
教師的儀表端莊、樸實、整潔、大方、自然,風度優雅,可以給學生充實、沉著、穩重、積極向上的感覺;而生活懶散、衣冠不整、不講衛生、做怪動作等不良儀表和習慣,會有損教師形象。
3嚴格要求自己,勇於自我批評的表率
教師要樹立真正的威信,就要有強烈的表率意識,時時嚴格要求自己,處處注意自我形象,始終考慮對學生的影響,否則可能因疏忽而使自身威信喪失殆盡。當然,教師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偶爾的差錯和過失是難免的,此時,教師需要有高度的自我批評的精神,勇於承認,及時地糾正錯誤和彌補不足,這樣才能不斷保持和提高威信。
4師生良好的交往
教師的威信是在與學生的長期交往、互動中形成的。這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相處時,要平等、民主,要做學生的朋友和知己。既要滿懷真誠和愛心,與學生坦誠相見,熱情關懷,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又不能為取悅學生而無原則地遷就,或者和學生稱兄道弟,講哥們義氣。
2.教師的威信的作用
教師威信既是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教育學生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一切教育和教學措施往往受教師威信的製約。有威信的教師能獲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沒有威信的教師,學生會反感、抵觸,對教師的言行產生輕視甚至逆反心理。
總而言之,教師威信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教師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育引導的心理基礎,具有導引性
教師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引路人,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教師角色重在一個“導”字,但是,“導引”過程的實現,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師願意擔當“導”的角色,但是學生也有願不願意“從導”的問題。“從導”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教師有沒有威信。如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較高的威信,就會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積極暗示,接受教師的引導。這樣教師的引導才有力量和效果。
(2)教師威信是點燃學生積極情感的火炬,對學生具有精神感召力
教育和教學過程是育人過程。無論傳授知識還是德育工作都離不開情感因素的介入。教師威信是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基礎;教師的信任、獎勵會激起學生的自信心,開發其潛能;有威信教師的批評會激起學生的內疚感,發憤努力,而缺乏威信的教師的獎懲,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逆反心理,不能產生共鳴。
(3)教師威信可形成以自己為核心的班級凝聚力
教師的威信越高,對學生集體的心理凝聚力也越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就能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使教師體會到“生命的衝動與活力”,體會到教育的幸福。
(4)教師威信是增強榜樣力量的條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兒童雖有模仿性和向師性,但隻有令他們感到“可學”、引起了心理上的認可時,才會模仿。一個人隻有自己的才學被人尊敬,才可以教導別人學習,一個人的品德隻有為人稱頌,方可使人模仿,成為別人的榜樣。隻有學高才能為師,身正才能為範。
3.教師威信的維護與提高
教師的威信形成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形成教師威信的主客觀條件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隻要某一方麵的條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的威信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不僅要注意在學生中形成威信,而且還要注意維護和提高已經形成的威信。
教師威信的維護和提高,同樣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關鍵還在於教師本身要使自己的道德、心理品質和業務能力始終處於積極的發展狀態,特別是要具備以下幾點特征或表現:
(1)教師要有坦蕩的胸懷、實事求是的態度
有威信的教師並不是說必須是沒有一點錯誤和缺點的完人。教師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難免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坦蕩的胸懷,是否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並及時糾正自己的缺點錯誤。教師勇於向學生承認自己的缺點、錯誤,不但不會降低威信,還會提高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
(2)教師要正確認識和合理運用自己的威信
教師的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誨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但是也容易使學生過分依賴教師,迷信教師,對教師的教導盲目的言聽計從。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威信的作用,一方麵利用威信的力量,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向積極的方麵發展;另一方麵,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批判性。當然,教師不能利用自己的威信做出一些損害學生自尊心的事情,這樣必然導致教師威信的下降。
(3)不斷進取的敬業精神
教師的職責是向青少年一代“傳道”、“授業”、“解惑”,這要求教師根據社會要求和教育對象的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觀點,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滿足學生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使他們順利成才。而且教師不斷進取的敬業精神能激起學生的敬佩之情,提高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4)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楷模
教師是代表社會成年一代向未成年一代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先進思想和道德規範的,他們既要組織、控製、評價學生的學習,又要培養、陶冶學生的品德和情操。因此,一般來說,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具有豐富知識的人,是守紀律、講文明、懂禮貌、有道德的典範。如果一個教師的言行舉止與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不相符,他在學生中的威信就會降低。反之,如果與學生希望的教師形象一致,則不僅會增強教師對學生教育的感染力,而且可以增強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典範性,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崇敬感。
【本章思考題】
1.簡述教學心理的涉及範圍與研究的基本任務。
2.試述教學設計中環境測量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
3.論述課堂心理氛圍的三大影響因素。
4.簡述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5.試論教師心理素質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