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下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發展自我。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概述了心理健康的涵義、意義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因素、主要問題,詳細介紹了兩種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以及應對這兩種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全麵論述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任務、內容與原則以及途徑和方法。
【學習目標】
1.掌握心理健康的涵義和作用。
2.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因素及主要問題。
3.認識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了解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
4.重點掌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任務。
(第一節心理健康概述
長期以來,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於生理方麵。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類健康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心理健康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更是得到了高度的重視。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與意義
1.什麽是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在校學生的心理問題越發凸顯出來。什麽是心理健康呢?對此的研究論述很多,但目前尚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關於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有許多不同的表述。
1948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是這樣定義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心理學家英格裏希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當事者在那種狀態下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狀態,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
我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能充分發揮身心潛能,而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
從以上各表述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三方麵的內容。
從生理上看,心理健康的個人,其身體狀況特別是中樞神經係統應當是沒有疾病的,其功能應在正常範圍之內,沒有不健康的體質遺傳。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健康的身體特別是健全的大腦乃是健康心理的基礎。隻有具備健康的身體,個人的情感、意識、認知和行為才能正常運行。身體不健康特別是大腦出了毛病,則會影響心理健康。
從心理上看,心理健康的個體對自我必然持肯定的態度,能自我認知,明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發展自我;其認知係統和環境適應係統能保持正常、有效的運作;在發展自我的同時,融洽的人際關係也得到發展;現實中的自我既能顧及生理需求又能顧及社會道德的要求,能麵對現實問題,積極調適,有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從社會行為上看,心理健康的個體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能妥善地處理人際關係,其行為符合生活環境中文化的常態而不離奇古怪,所扮演的角色符合社會要求,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並能為社會作出貢獻。
總之,心理健康是一種合乎某種社會水準的行為,它使個體的行為能被社會所接受;又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下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發展自我。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2.心理健康的意義
心理健康能影響個體其他各方麵的健康,一個心理上不健康的人,勢必會影響到其方方麵麵甚至影響到他人的健康及社會的穩定。
(1)心理健康可促進身體健康的發展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密切相關、互為影響的。心理健康可促進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又能促進心理健康,隻有兩者都得到健康發展,才是高水平的全麵健康,才有可能激發自身其他的潛在能力。任何心情的變化都可以傳遞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或加強或削弱機體的防禦能力。輕鬆、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或擴散,甚至還能延長絕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鬱、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力。興奮、樂觀等積極的心理狀態與恐懼、絕望等負性情緒之所以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是因為這些精神狀態能使大腦細胞發出相反的信號,神經末梢便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采調節機體免疫細胞的活動。
(2)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麵向全體學生,麵向學生的全體,麵向學生的未來,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心理健康的意義體現在素質教育的全過程。心理健康的開展,可以在諸多方麵影響素質教育的水準或成效。預防青少年常見的心理障礙,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對實現“素質教育要麵向全體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心理健康能夠提升生活質量
心理健康的人,有利於充分發揮其心理的潛在能量,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成績必然優於心理不健康者,工作效率也必然相對較高。心理健康的人比較能夠耐受挫折和逆境,並比較容易平穩地度過社會變革和災難。對青年來說,心理健康是成才立業之本。有不少青年雖有強壯的身體,但由於某種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存在,如自卑、缺乏毅力,最終落得個庸庸碌碌、虛度一生的結局。而另有一些青年,即使疾病纏身,嚴重殘疾,但由於心理健康,以樂觀的態度、驚人的毅力,用心血與汗水贏得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功,博得了人們的尊重與欽佩。可見心理健康對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
(4)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礎
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個體的個性品質,特別是其中的性格特征對一個人的品德影響極大。性格中所包含的對現實的穩固態度和行為方式總要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其行為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一個人的性格也往往反映著一個人的思想和品德,如果一個人不具備良好的性格,就談不上先進思想和優秀品德的形成。
(5)心理健康是發展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
沒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就談不上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另外,心理健康本身就蘊涵著美的成分和意義。愉悅的情緒、堅強的意誌、良好的個性、和諧的人際關係等,無不散發出一個人優美的內在品質。學校要搞好美育工作,必須要注意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1.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
總的說來,心理健康應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麵:從內在方麵來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抵抗力和承受力都很強,他們能不斷調節自己,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發展自己的潛能,以防止不良適應的產生。從外在方麵來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與所處環境保持和諧的互動,對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這可以說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品質和特征。
一般認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涉及以下六個方麵,這六個方麵也可以說是評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正常,樂於並善於學習
熱愛學習並能在學習中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能合理地運用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並在實踐中取得理想的成就;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合理並巧妙地安排學習生活;具有好奇心、喜愛探索問題、善於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以不斷提高學習的效能,從中獲得滿足感。
(2)悅納、尊重自己並不斷地塑造自己
能對自己有較正確的評價,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過分自卑;了解自己的潛能,願意盡其所能展現並發展自己。能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製定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並為之努力。對於自己無法補救的缺失,能夠正視和接受,並努力以其潛能替代之,絕不迴避,更不自卑自棄。對於自己的缺點不加掩蓋,勇於承認,努力改正。
(3)情緒歡樂、適宜
能經常保持歡樂的情緒,坦然地接受不如意的事情,不為恐懼、憤怒、妒忌、憂愁等情緒困擾;善於從挫折中尋找出路,不偏激、不對抗、不消沉,並善於適度地開放自我,表達自己的情感。樂觀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就如同體溫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一樣。
(4)樂於交往,善於交往
能在交往中保持積極、正麵的態度(如熱情、尊敬、誠實、寬厚、謙虛、責任感、同情心、愛心),減少或消除反麵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刻薄、挑剔等);在交往中,能由衷地讚美別人,也能接受別人的讚美;能說“不”、“對不起”,更能自己拿定主意,不受他人左右,也不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5)性格健全,行為正常
在任何情況下,能保持心理活動的協調、完整,言行舉止的前後一致;誠實處事,實事求是;凡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督促自己去完成,有自信心,抉擇能力強,果斷,富於正義感、責任心;具有較好的理性控製力,不迷戀於過去的迴憶,更不沉湎於今日的享受,積極努力,勤於實踐;能使自己的行為與其所扮演的種種社會角色--兒子或女兒、學生、共青團員相一致;能在符合社會要求或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需要,建立廣泛的興趣,樹立切合實際的理想。
(6)適應社會
家庭、社區、學校以及社會構成了學生生活的環境係統。因此,正確了解並客觀地評價環境的特點和以及突出情況性質就為他們進一步適應環境奠定了基礎。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積極麵對環境中的各種問題,努力應對而不是消極逃避。能對環境做出正確、客觀的觀察,並能盡可能地做出與千變萬化的環境相協調的適當的反應,使環境有利於人的發展;能珍惜已有的一切,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事物,並能根據客觀現實的可能積極地改變環境。
2.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表明,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涉及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兩大類。李錚,姚本先《心理學新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310頁下麵簡要闡述本體因素和誘發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內在因素
內在因素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發生變化的內在的主觀原因,主要包括個體的生理因素和心理活動因素。
1個體的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身體的素質,內分泌腺體的活動,生理病變,以及母體懷孕期的情緒、用藥、營養和分娩過程中存在的早產或難產等異常情況。其中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是個體的神經係統類型的特點。一般來說,神經活動強而不平衡(膽汁質)的人容易發怒,易衝動,易產生激惹性方麵的心理障礙。神經活動弱而不平衡(抑鬱質)的人容易發生孤獨、自卑等心理障礙。在個體內分泌腺體活動加劇、激素分泌旺盛的時期,某一種腺體活動失調就會影響個體的心理活動。如甲狀腺體功能亢進者,神經係統興奮性強,易激動、緊張、煩躁、多語、失眠。青春期給青少年帶來最初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衝突。如女學生的月經和男學生的遺精,往往使一些缺乏性知識的青少年產生恥辱感、罪惡感、焦慮、煩惱以至恐慌。青少年的體格發育,如過高、過矮、過胖、過瘦,發育得過早、過遲都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種種反應,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2心理活動因素
心理活動因素包括三方麵內容:
第一,認知因素。個體的認知因素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與想象,這些認知因素自身的發展和各認知因素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協調的,也可能是不協調的。一旦某一認知因素發展不正常或某幾種認知因素之間的關係失調,就會產生認知矛盾和衝突,從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
第二,情緒因素。情緒是一個人機體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講,穩定而積極的情緒狀態,使人心情愉快、安定、精力充沛、身體舒適;相反,波動而消極的情緒狀態,則往往使人心情壓抑、焦慮、精力渙散、身體衰弱。因此,培養積極的情緒,排除消極的情緒,有益於學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個性因素。個性因素亦可稱人格因素,它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例如,同樣的學習挫折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其影響程度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人無法承受,或消極應付,從此自暴自棄;有的人則可能接受現實,正視挫折,加倍努力,奮發圖強。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指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其中對人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的主要是社會壞境,尤其是社會文化因素,即一個人所處的社會關係和文化背景。它涉及社會製度、經濟狀況、生產水平、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教育方式等。它決定著心理現象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方向。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等都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並且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文化要求。個體如果不能及時針對社會文化的變化作出相應的應對,則容易導致心理障礙,嚴重時甚至發生心理疾病。
外在因素往往通過個體所處的群體而發生作用,並體現在個體發展整個過程之中。具體地說,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直接環境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家庭因素
對個體心理發展而言,早期教育和家庭環境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個體早期環境如果單調、貧乏,其心理發展將會受到阻礙,並會抑製其潛能的發展、而受到良好照顧,接受豐富刺激的個體則可能在成年後成為佼佼者。另外,兒童與父母的關係,父母的教養態度、方式,家庭的類型等也會對個體以後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早期與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關係,得到充分父母愛,受到支持、鼓勵的兒童,容易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對成年後的人格良好發展、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方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學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係統性的教育,對青少年心理施以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占據了主導地位。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學校的管理方式、教學活動,學生與教師、與同學之間的關係等幾方麵表現出來的。
3社會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社區環境、傳媒導向以及保健教育等社會因素,都有密切聯係。
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
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和成人既有共同之處,又有獨特的地方。這是由於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社會實踐生活與成人不同所決定的。青少年心理問題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學習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下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發展自我。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概述了心理健康的涵義、意義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因素、主要問題,詳細介紹了兩種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以及應對這兩種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全麵論述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任務、內容與原則以及途徑和方法。
【學習目標】
1.掌握心理健康的涵義和作用。
2.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因素及主要問題。
3.認識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了解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
4.重點掌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任務。
(第一節心理健康概述
長期以來,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於生理方麵。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類健康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心理健康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更是得到了高度的重視。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與意義
1.什麽是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在校學生的心理問題越發凸顯出來。什麽是心理健康呢?對此的研究論述很多,但目前尚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關於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有許多不同的表述。
1948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是這樣定義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心理學家英格裏希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當事者在那種狀態下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狀態,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
我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能充分發揮身心潛能,而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
從以上各表述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三方麵的內容。
從生理上看,心理健康的個人,其身體狀況特別是中樞神經係統應當是沒有疾病的,其功能應在正常範圍之內,沒有不健康的體質遺傳。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健康的身體特別是健全的大腦乃是健康心理的基礎。隻有具備健康的身體,個人的情感、意識、認知和行為才能正常運行。身體不健康特別是大腦出了毛病,則會影響心理健康。
從心理上看,心理健康的個體對自我必然持肯定的態度,能自我認知,明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發展自我;其認知係統和環境適應係統能保持正常、有效的運作;在發展自我的同時,融洽的人際關係也得到發展;現實中的自我既能顧及生理需求又能顧及社會道德的要求,能麵對現實問題,積極調適,有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從社會行為上看,心理健康的個體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能妥善地處理人際關係,其行為符合生活環境中文化的常態而不離奇古怪,所扮演的角色符合社會要求,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並能為社會作出貢獻。
總之,心理健康是一種合乎某種社會水準的行為,它使個體的行為能被社會所接受;又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下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發展自我。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2.心理健康的意義
心理健康能影響個體其他各方麵的健康,一個心理上不健康的人,勢必會影響到其方方麵麵甚至影響到他人的健康及社會的穩定。
(1)心理健康可促進身體健康的發展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密切相關、互為影響的。心理健康可促進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又能促進心理健康,隻有兩者都得到健康發展,才是高水平的全麵健康,才有可能激發自身其他的潛在能力。任何心情的變化都可以傳遞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或加強或削弱機體的防禦能力。輕鬆、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或擴散,甚至還能延長絕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鬱、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力。興奮、樂觀等積極的心理狀態與恐懼、絕望等負性情緒之所以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是因為這些精神狀態能使大腦細胞發出相反的信號,神經末梢便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采調節機體免疫細胞的活動。
(2)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麵向全體學生,麵向學生的全體,麵向學生的未來,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心理健康的意義體現在素質教育的全過程。心理健康的開展,可以在諸多方麵影響素質教育的水準或成效。預防青少年常見的心理障礙,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對實現“素質教育要麵向全體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心理健康能夠提升生活質量
心理健康的人,有利於充分發揮其心理的潛在能量,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成績必然優於心理不健康者,工作效率也必然相對較高。心理健康的人比較能夠耐受挫折和逆境,並比較容易平穩地度過社會變革和災難。對青年來說,心理健康是成才立業之本。有不少青年雖有強壯的身體,但由於某種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存在,如自卑、缺乏毅力,最終落得個庸庸碌碌、虛度一生的結局。而另有一些青年,即使疾病纏身,嚴重殘疾,但由於心理健康,以樂觀的態度、驚人的毅力,用心血與汗水贏得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功,博得了人們的尊重與欽佩。可見心理健康對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
(4)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礎
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個體的個性品質,特別是其中的性格特征對一個人的品德影響極大。性格中所包含的對現實的穩固態度和行為方式總要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其行為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一個人的性格也往往反映著一個人的思想和品德,如果一個人不具備良好的性格,就談不上先進思想和優秀品德的形成。
(5)心理健康是發展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
沒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就談不上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另外,心理健康本身就蘊涵著美的成分和意義。愉悅的情緒、堅強的意誌、良好的個性、和諧的人際關係等,無不散發出一個人優美的內在品質。學校要搞好美育工作,必須要注意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1.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
總的說來,心理健康應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麵:從內在方麵來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抵抗力和承受力都很強,他們能不斷調節自己,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發展自己的潛能,以防止不良適應的產生。從外在方麵來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與所處環境保持和諧的互動,對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這可以說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品質和特征。
一般認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涉及以下六個方麵,這六個方麵也可以說是評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正常,樂於並善於學習
熱愛學習並能在學習中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能合理地運用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並在實踐中取得理想的成就;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合理並巧妙地安排學習生活;具有好奇心、喜愛探索問題、善於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以不斷提高學習的效能,從中獲得滿足感。
(2)悅納、尊重自己並不斷地塑造自己
能對自己有較正確的評價,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過分自卑;了解自己的潛能,願意盡其所能展現並發展自己。能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製定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並為之努力。對於自己無法補救的缺失,能夠正視和接受,並努力以其潛能替代之,絕不迴避,更不自卑自棄。對於自己的缺點不加掩蓋,勇於承認,努力改正。
(3)情緒歡樂、適宜
能經常保持歡樂的情緒,坦然地接受不如意的事情,不為恐懼、憤怒、妒忌、憂愁等情緒困擾;善於從挫折中尋找出路,不偏激、不對抗、不消沉,並善於適度地開放自我,表達自己的情感。樂觀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就如同體溫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一樣。
(4)樂於交往,善於交往
能在交往中保持積極、正麵的態度(如熱情、尊敬、誠實、寬厚、謙虛、責任感、同情心、愛心),減少或消除反麵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刻薄、挑剔等);在交往中,能由衷地讚美別人,也能接受別人的讚美;能說“不”、“對不起”,更能自己拿定主意,不受他人左右,也不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5)性格健全,行為正常
在任何情況下,能保持心理活動的協調、完整,言行舉止的前後一致;誠實處事,實事求是;凡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督促自己去完成,有自信心,抉擇能力強,果斷,富於正義感、責任心;具有較好的理性控製力,不迷戀於過去的迴憶,更不沉湎於今日的享受,積極努力,勤於實踐;能使自己的行為與其所扮演的種種社會角色--兒子或女兒、學生、共青團員相一致;能在符合社會要求或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需要,建立廣泛的興趣,樹立切合實際的理想。
(6)適應社會
家庭、社區、學校以及社會構成了學生生活的環境係統。因此,正確了解並客觀地評價環境的特點和以及突出情況性質就為他們進一步適應環境奠定了基礎。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積極麵對環境中的各種問題,努力應對而不是消極逃避。能對環境做出正確、客觀的觀察,並能盡可能地做出與千變萬化的環境相協調的適當的反應,使環境有利於人的發展;能珍惜已有的一切,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事物,並能根據客觀現實的可能積極地改變環境。
2.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表明,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涉及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兩大類。李錚,姚本先《心理學新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310頁下麵簡要闡述本體因素和誘發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內在因素
內在因素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發生變化的內在的主觀原因,主要包括個體的生理因素和心理活動因素。
1個體的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身體的素質,內分泌腺體的活動,生理病變,以及母體懷孕期的情緒、用藥、營養和分娩過程中存在的早產或難產等異常情況。其中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是個體的神經係統類型的特點。一般來說,神經活動強而不平衡(膽汁質)的人容易發怒,易衝動,易產生激惹性方麵的心理障礙。神經活動弱而不平衡(抑鬱質)的人容易發生孤獨、自卑等心理障礙。在個體內分泌腺體活動加劇、激素分泌旺盛的時期,某一種腺體活動失調就會影響個體的心理活動。如甲狀腺體功能亢進者,神經係統興奮性強,易激動、緊張、煩躁、多語、失眠。青春期給青少年帶來最初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衝突。如女學生的月經和男學生的遺精,往往使一些缺乏性知識的青少年產生恥辱感、罪惡感、焦慮、煩惱以至恐慌。青少年的體格發育,如過高、過矮、過胖、過瘦,發育得過早、過遲都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種種反應,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2心理活動因素
心理活動因素包括三方麵內容:
第一,認知因素。個體的認知因素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與想象,這些認知因素自身的發展和各認知因素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協調的,也可能是不協調的。一旦某一認知因素發展不正常或某幾種認知因素之間的關係失調,就會產生認知矛盾和衝突,從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
第二,情緒因素。情緒是一個人機體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講,穩定而積極的情緒狀態,使人心情愉快、安定、精力充沛、身體舒適;相反,波動而消極的情緒狀態,則往往使人心情壓抑、焦慮、精力渙散、身體衰弱。因此,培養積極的情緒,排除消極的情緒,有益於學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個性因素。個性因素亦可稱人格因素,它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例如,同樣的學習挫折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其影響程度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人無法承受,或消極應付,從此自暴自棄;有的人則可能接受現實,正視挫折,加倍努力,奮發圖強。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指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其中對人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的主要是社會壞境,尤其是社會文化因素,即一個人所處的社會關係和文化背景。它涉及社會製度、經濟狀況、生產水平、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教育方式等。它決定著心理現象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方向。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等都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並且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文化要求。個體如果不能及時針對社會文化的變化作出相應的應對,則容易導致心理障礙,嚴重時甚至發生心理疾病。
外在因素往往通過個體所處的群體而發生作用,並體現在個體發展整個過程之中。具體地說,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直接環境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家庭因素
對個體心理發展而言,早期教育和家庭環境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個體早期環境如果單調、貧乏,其心理發展將會受到阻礙,並會抑製其潛能的發展、而受到良好照顧,接受豐富刺激的個體則可能在成年後成為佼佼者。另外,兒童與父母的關係,父母的教養態度、方式,家庭的類型等也會對個體以後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早期與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關係,得到充分父母愛,受到支持、鼓勵的兒童,容易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對成年後的人格良好發展、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方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學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係統性的教育,對青少年心理施以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占據了主導地位。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學校的管理方式、教學活動,學生與教師、與同學之間的關係等幾方麵表現出來的。
3社會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社區環境、傳媒導向以及保健教育等社會因素,都有密切聯係。
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
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和成人既有共同之處,又有獨特的地方。這是由於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社會實踐生活與成人不同所決定的。青少年心理問題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學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