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凱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提出了較有影響的人格認知理論,人格認知理論也稱為個人構念理論。這一理論突出強調人對自身主觀世界的主動的認知性的構造。他指出,人不是環境的犧牲品。環境事件本身雖不可改變,但人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對它進行解釋。人總是不斷地以不同的方法重新構造自己的過去,定義自己的現時問題,預測未來的環境。他認為,整個構造係統就是人的人格,而且完全是個體性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構造係統,內容不同,數量不同,構造之間相互聯係的方式以及複雜性均不同。因此,要想理解人,就必須努力以對方的方式看世界,以對方的構造係統而不是以自己的構造係統為基礎。
認知理論確定了人的理性活動在人格中的位置,強調了人的主動認識活動對行為的指引作用。人是有頭腦的人,有思想的人,是受觀念指引而不是被本能驅使的。
(3)艾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e·h·艾裏克森構造了人格發展的“心理社會性發展”模型。他將人格發展分成八個階段,認為在人格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存在著一對矛盾或危機。矛盾或危機若能獲得積極的解決,就會使人格健全發展,有利於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否則就會使人格不健全,有礙個人對環境的適應。
表10-2人格發展八個階段的危機和危機解決所形成的品質
階段基本心理矛盾大致年齡矛盾處理所形成的品質積極解決,
順利發展解決失敗,
發展障礙重要的
影響人物1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0-1歲嬰兒期對人信任,有安全感焦慮不安,恐懼父母或監護人2自主與羞怯、疑惑1-3歲幼兒前期自我控製與意誌自我懷疑父母或監護人3主動與內疚3-6歲幼兒後期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畏懼退縮,無價值感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4勤奮-自卑6-12歲學齡期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家庭、學校師生、鄰裏5同一性-角色混亂12-20歲青年期有較明確的自我概念,忠誠缺乏目的和方向,有不確定感同輩夥伴、小群體6親密-孤獨20-25歲成人期有親密感和愛孤獨寂寞,無法與人相處朋友、配偶7關心下一代-自我關注25-65歲中年期關心他人自私自利同事、家庭成員8自我整合-失望65-死亡老年期智慧,安詳無望和無意義感人類
第一階段兒童的發展任務在於從環境中獲得信任感。此時他們最孤弱,對成人有最大的依賴性,需要積極的愛和關懷。
第二階段是兒童形成自主或羞怯人格特點的時期。由於開始行走和語言的發展,他們有了自主的需求,這時兒童的意願與父母的意願會產生衝突。
第三階段是兒童形成主動、創新或內疚、保守人格特征的重要時期。此階段兒童的自主性繼續發展,有旺盛的精力,很強的求知欲。
第四階段的兒童大多處在上小學階段,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勤奮感或自卑感能延續終身。此階段兒童在學校裏學到生活所需要的知識,接受社會技能以適應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感受到樂趣。
第五階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出現同一性混亂時期。通過前麵的學習,兒童知道了他們是什麽樣的人,他們可能做什麽,了解了他們的不同角色。這一階段是在前四個階段基礎上對各種“材料”加以整合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整合過程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自己是什麽人的意識,從而逐漸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格特征。
第六階段是形成親密感或孤獨感的時期。此階段正處於成人初期,既需要與別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又需要在擇業時得到別人的積極協助。
第七階段是一個人形成關心下一代或自我關注特點的重要時期。
第八階段是產生滿足感或絕望感的階段。這是人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省的階段。
艾裏克森不僅從發展的角度看人格的形成,而且指出了每一發展階段所遇到的矛盾以及發展的可能走向,這對健康人格的塑造很有啟發。其中對青年自我同一性問題的見解,是其理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創造性的見解。但艾裏克森對許多問題的解釋帶有臆斷性和假設性。如他的關於人格發展階段的劃分,提出的各個發展階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等,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而他的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觀點則是比較片麵的。
(4)人格的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拋棄了弗洛伊德主義人格解釋中強調生物性本能和無意識驅力的觀點,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人本主義者認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尋求著把自身的潛能都發揮出來的途徑。在人本主義理論的概念中,人的本性包括特質、品質、潛能和體現人類特點的行為模式。同時,人本主義者也反對機械的行為主義觀點,因為人不僅能夠形成模式化的機械反應,還具有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創新能力。人本主義觀點強調個體的即時主觀體驗或現實知覺的作用,而不是過去學習的作用。他們相信,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一個“真實世界”,為了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就必須了解這個人的主觀世界是怎樣的,因為,隻有個體的主觀世界才是他頭腦中對客觀世界“真實的”反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影響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在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問題上,曆史上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遺傳決定論,另一種是環境決定論。現在持極端看法的人已經很少了。現代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人格的形成受製於許多因素,主要分為遺傳和環境兩大類,人格是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提供了人格發展的基礎,環境是人格發展的外部條件,其中教育起主導作用。對人格形成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生物遺傳因素
人格的形成離不開個體的生物遺傳基礎。心理學家通常用雙生子研究法研究遺傳對於人格的影響。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子在外向和神經質上的相似性要明顯高於異卵雙生子,在這兩項人格特質上具有較強的遺傳成分。在一些與社會相關較大的人格成分上,如支配性、社會性、社交性、責任心等,同卵雙生子比異卵雙生子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子比分開撫養的異卵雙生子的相關係數仍舊比異卵雙生子的要高。
其他生物遺傳因素如先天的神經類型、男女性別差異、外表特征、發育早晚等也對孩子的人格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2)家庭影響的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對人格的形成有著奠基作用。兒童出生後,最先接觸且長期生活的場所就是家庭,社會上各種關係都通過家庭影響著兒童,並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不同家庭的不同政治、經濟地位通過日常生活和父母言傳身教,使兒童領會到自己在物質生產、消費關係及政治關係中的地位,逐漸形成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其次,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家庭生活氣氛明顯地影響著兒童人格的形成。再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影響兒童的人格。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能使多數兒童形成活潑、謙虛、有禮貌、誠懇、自信等特征;而放縱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形成懶惰、膽怯、自私、任性、感情和意誌薄弱等特征。此外,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扮演的角色、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是否公正,對人格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3)學校影響的因素
學校教育對人格形成起著主導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班集體、學校教育的思想以及學生在集體中的地位來體現的。
學生生活在班集體中,班集體的特點、要求、評價和輿論,對其人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而學校擔負著培養學生現代優良人格的重任,學校的辦學思想、人才培養規格勢必會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特別是在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格培養由學校來實施,這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尤為重要。學生在集體中的地位也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
此外,良好的校風、教師對學生的情緒態度、學校的團隊活動、體育、勞動都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
(4)社會影響的因素
社會的經濟製度、法律規範、文化教育水平、思想信念和風俗習慣等文化和社會因素,是影響性格形成的關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的碰撞表現為各種文化體係的相互接納或排斥、不同文化規範的相互影響,它們對人的觀念、價值、需要和行為產生了極為複雜的影響,現代文化主要是通過大眾傳播的方式來影響受傳者。大眾傳播媒體包括書籍、報紙、刊物、廣播、電視、錄像等多種形式。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現代文化的傳播將更為快捷,“網上生活”將是人們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們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是強有力的。這種影響有的是直接的,更多的則是潛移默化的。現代文化的大眾傳播對人們影響的功能又是多方麵的,也是有選擇的,因為人們也會以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方式去接受影響。這一方麵有助於人們新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麵也會改變或損害人格。
(5)自我調控的因素
家庭、學校、社會信息等社會生活條件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但它們的影響並不能直接決定人的人格。任何外部條件的影響都必須通過個體的心理活動(即內部條件)來發生影響。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的形成是將接受與領會外部的社會要求逐漸轉變為對自己內部要求的過程,即將外部的社會要求內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並用來調節自己的行為的過程。
人是一個高度的自我調節係統,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節而起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在自己塑造著自己的人格。當一個人自我意識發生時亦即人格形成的開始,人就開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
自我調控係統是人格形成的內因,是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控而起作用,保證著人格的完整統一與和諧的形成。它屬於人格中的內控係統或自控係統。
四、人格評估的方法
1.客觀測驗
為避免人格評估對訪談者技能或觀察者解釋能力的依賴,心理學家設計出客觀測驗或人格問卷。一般來說,這些是書麵測驗,按照標準化程序實施和計分。這些測驗是結構式的,被試隻需要選擇迴答“是”或“否”,或者從多個選擇中選出一個答案。客觀測驗是應用最廣泛的人格評估工具,但它們也有兩個缺點。首先,它們完全依靠自我報告。如果人們對自己了解不徹底或者希望將自己粉飾成特定的形象,自我報告問卷結果的有效性就會受到限製。其次,如果被試曾經做過其他人格問卷,測驗形式上的相似性也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所提出問題的迴答。
2.自陳法
自陳法是一種問卷式的人格測驗,測驗量表中包括了許多陳述性的題目,要求被試按一定標準化程序來依次迴答問卷中的問題,然後主試根據被試所得測驗分數和常規來推知被試的人格。自陳法的優點是有固定的題目,而且每個題目的陳述是明確的,被試隻需逐題迴答,就能得到結果,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容易對結果進行解釋。缺點是被試的迴答受到題目的限製,有時因被試有思想顧慮,迴答不真實;有時因被試的理解水平不能正確理解題目的意思,從而導致結果不符合被試的實際情況。用自陳法測量人格的量表比較多,如16種人格碼素問卷(16pf)、艾森克人格問卷(epq)、yg人格測驗、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mmpi)等。
3.投射法
投射測量就是向被試呈現模棱兩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跡或不明確的人物圖片),要求被試解釋其知覺,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將其情感、態度、願望、思想等投射出來。人格的投射測量主要有主題統覺測驗和墨跡測驗。
(1)主題統覺測驗
主題統覺測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瑞編製的。這種測驗的性質與看圖說故事的形式很相似。全套測驗由30張模棱兩可的圖片構成,另有一張空白圖片,圖片內容多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不過每張圖片中至少有一個人物在內。測驗時,每次給被試一張圖片,讓他根據所看到的內容編出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不受限製,但必須迴答以下四個問題:圖中發生了什麽事情;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境;圖中的人物正在想些什麽;故事的結局會怎樣。
主題統覺測驗的主要假定是,被試在麵對圖片情境時所編出的故事,會和其生活經驗有聯係,因而不自覺地把自己隱藏或壓抑在內心的動機和欲望穿插在故事中,進而把這些內在的東西“投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被試自編的故事,有可能對他的需要和動機做出鑒定。
(2)羅夏墨跡測驗
羅夏墨跡測驗是由瑞士精神醫學家羅夏於1921年編製的。該測驗由10張不同的墨跡圖片構成。這些圖片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將墨汁滴於紙片中央,然後將紙對折使墨汁蔓延,形成對稱但意義含糊的各種圖形。羅夏用這些圖片去試測不同的人,包括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將那些能引起被試不同反應的圖片保留,其餘的舍棄。這樣從數千張圖片中選定了10張作為正式的測驗之用。測試時按一定順序,每次由主試出示一張,並問被試:“你看這張圖像什麽?”“它使你想到了什麽?”被試可以轉動圖片,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圖形。測試以一位主試對一位被試的方式進行。主試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士,根據一套標準,針對被試對圖形的反應來記分和解釋。評分主要依據三個方麵:一是部位,即被試反應的是整個墨跡還是一部分墨跡;二是關鍵點,即影響反應的墨跡特征是形狀,還是顏色,或是明暗、質地等;三是內容,即被試將墨跡看成什麽事物。
投射測驗的優點是彈性大,被試可在不受限製的條件下,隨意作出反應。由於投射測驗使用墨漬圖或其他圖片,因而便於對沒有閱讀能力的人進行測驗。
投射測驗也有缺點:首先,評分缺乏客觀標準,對測驗的結果難以進行解釋。同樣的反應由於施測者的判斷不同,解釋很可能不一樣。其次,這種測驗對特定行為不能提供較好的預測。最後,由於投射測驗適合於個別施測,因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一點不如自陳法優越。
4.情境測驗
情境測驗就是主試在某種情境下觀察被試的行為反應,進而了解其人格特點。情境測驗可用於教育評價、人事甄選上,前者如“性格教育測驗”,後者如“情境壓力測驗”,具體介紹如下。
(1)性格教育測驗
雖然學校總是教育孩子們要有誠實、合作、友愛、負責等品格,但卻很少能使用客觀的測量工具來鑒定這些品格教育的效果,性格教育測驗就彌補了這方麵的缺憾。
(2)情境壓力測驗
認知理論確定了人的理性活動在人格中的位置,強調了人的主動認識活動對行為的指引作用。人是有頭腦的人,有思想的人,是受觀念指引而不是被本能驅使的。
(3)艾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e·h·艾裏克森構造了人格發展的“心理社會性發展”模型。他將人格發展分成八個階段,認為在人格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存在著一對矛盾或危機。矛盾或危機若能獲得積極的解決,就會使人格健全發展,有利於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否則就會使人格不健全,有礙個人對環境的適應。
表10-2人格發展八個階段的危機和危機解決所形成的品質
階段基本心理矛盾大致年齡矛盾處理所形成的品質積極解決,
順利發展解決失敗,
發展障礙重要的
影響人物1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0-1歲嬰兒期對人信任,有安全感焦慮不安,恐懼父母或監護人2自主與羞怯、疑惑1-3歲幼兒前期自我控製與意誌自我懷疑父母或監護人3主動與內疚3-6歲幼兒後期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畏懼退縮,無價值感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4勤奮-自卑6-12歲學齡期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家庭、學校師生、鄰裏5同一性-角色混亂12-20歲青年期有較明確的自我概念,忠誠缺乏目的和方向,有不確定感同輩夥伴、小群體6親密-孤獨20-25歲成人期有親密感和愛孤獨寂寞,無法與人相處朋友、配偶7關心下一代-自我關注25-65歲中年期關心他人自私自利同事、家庭成員8自我整合-失望65-死亡老年期智慧,安詳無望和無意義感人類
第一階段兒童的發展任務在於從環境中獲得信任感。此時他們最孤弱,對成人有最大的依賴性,需要積極的愛和關懷。
第二階段是兒童形成自主或羞怯人格特點的時期。由於開始行走和語言的發展,他們有了自主的需求,這時兒童的意願與父母的意願會產生衝突。
第三階段是兒童形成主動、創新或內疚、保守人格特征的重要時期。此階段兒童的自主性繼續發展,有旺盛的精力,很強的求知欲。
第四階段的兒童大多處在上小學階段,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勤奮感或自卑感能延續終身。此階段兒童在學校裏學到生活所需要的知識,接受社會技能以適應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感受到樂趣。
第五階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出現同一性混亂時期。通過前麵的學習,兒童知道了他們是什麽樣的人,他們可能做什麽,了解了他們的不同角色。這一階段是在前四個階段基礎上對各種“材料”加以整合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整合過程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自己是什麽人的意識,從而逐漸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格特征。
第六階段是形成親密感或孤獨感的時期。此階段正處於成人初期,既需要與別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又需要在擇業時得到別人的積極協助。
第七階段是一個人形成關心下一代或自我關注特點的重要時期。
第八階段是產生滿足感或絕望感的階段。這是人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省的階段。
艾裏克森不僅從發展的角度看人格的形成,而且指出了每一發展階段所遇到的矛盾以及發展的可能走向,這對健康人格的塑造很有啟發。其中對青年自我同一性問題的見解,是其理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創造性的見解。但艾裏克森對許多問題的解釋帶有臆斷性和假設性。如他的關於人格發展階段的劃分,提出的各個發展階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等,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而他的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觀點則是比較片麵的。
(4)人格的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拋棄了弗洛伊德主義人格解釋中強調生物性本能和無意識驅力的觀點,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人本主義者認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尋求著把自身的潛能都發揮出來的途徑。在人本主義理論的概念中,人的本性包括特質、品質、潛能和體現人類特點的行為模式。同時,人本主義者也反對機械的行為主義觀點,因為人不僅能夠形成模式化的機械反應,還具有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創新能力。人本主義觀點強調個體的即時主觀體驗或現實知覺的作用,而不是過去學習的作用。他們相信,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一個“真實世界”,為了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就必須了解這個人的主觀世界是怎樣的,因為,隻有個體的主觀世界才是他頭腦中對客觀世界“真實的”反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影響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在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問題上,曆史上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遺傳決定論,另一種是環境決定論。現在持極端看法的人已經很少了。現代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人格的形成受製於許多因素,主要分為遺傳和環境兩大類,人格是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提供了人格發展的基礎,環境是人格發展的外部條件,其中教育起主導作用。對人格形成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生物遺傳因素
人格的形成離不開個體的生物遺傳基礎。心理學家通常用雙生子研究法研究遺傳對於人格的影響。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子在外向和神經質上的相似性要明顯高於異卵雙生子,在這兩項人格特質上具有較強的遺傳成分。在一些與社會相關較大的人格成分上,如支配性、社會性、社交性、責任心等,同卵雙生子比異卵雙生子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子比分開撫養的異卵雙生子的相關係數仍舊比異卵雙生子的要高。
其他生物遺傳因素如先天的神經類型、男女性別差異、外表特征、發育早晚等也對孩子的人格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2)家庭影響的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對人格的形成有著奠基作用。兒童出生後,最先接觸且長期生活的場所就是家庭,社會上各種關係都通過家庭影響著兒童,並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不同家庭的不同政治、經濟地位通過日常生活和父母言傳身教,使兒童領會到自己在物質生產、消費關係及政治關係中的地位,逐漸形成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其次,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家庭生活氣氛明顯地影響著兒童人格的形成。再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影響兒童的人格。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能使多數兒童形成活潑、謙虛、有禮貌、誠懇、自信等特征;而放縱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形成懶惰、膽怯、自私、任性、感情和意誌薄弱等特征。此外,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扮演的角色、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是否公正,對人格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3)學校影響的因素
學校教育對人格形成起著主導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班集體、學校教育的思想以及學生在集體中的地位來體現的。
學生生活在班集體中,班集體的特點、要求、評價和輿論,對其人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而學校擔負著培養學生現代優良人格的重任,學校的辦學思想、人才培養規格勢必會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特別是在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格培養由學校來實施,這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尤為重要。學生在集體中的地位也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
此外,良好的校風、教師對學生的情緒態度、學校的團隊活動、體育、勞動都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
(4)社會影響的因素
社會的經濟製度、法律規範、文化教育水平、思想信念和風俗習慣等文化和社會因素,是影響性格形成的關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的碰撞表現為各種文化體係的相互接納或排斥、不同文化規範的相互影響,它們對人的觀念、價值、需要和行為產生了極為複雜的影響,現代文化主要是通過大眾傳播的方式來影響受傳者。大眾傳播媒體包括書籍、報紙、刊物、廣播、電視、錄像等多種形式。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現代文化的傳播將更為快捷,“網上生活”將是人們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們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是強有力的。這種影響有的是直接的,更多的則是潛移默化的。現代文化的大眾傳播對人們影響的功能又是多方麵的,也是有選擇的,因為人們也會以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方式去接受影響。這一方麵有助於人們新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麵也會改變或損害人格。
(5)自我調控的因素
家庭、學校、社會信息等社會生活條件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但它們的影響並不能直接決定人的人格。任何外部條件的影響都必須通過個體的心理活動(即內部條件)來發生影響。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的形成是將接受與領會外部的社會要求逐漸轉變為對自己內部要求的過程,即將外部的社會要求內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並用來調節自己的行為的過程。
人是一個高度的自我調節係統,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節而起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在自己塑造著自己的人格。當一個人自我意識發生時亦即人格形成的開始,人就開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
自我調控係統是人格形成的內因,是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控而起作用,保證著人格的完整統一與和諧的形成。它屬於人格中的內控係統或自控係統。
四、人格評估的方法
1.客觀測驗
為避免人格評估對訪談者技能或觀察者解釋能力的依賴,心理學家設計出客觀測驗或人格問卷。一般來說,這些是書麵測驗,按照標準化程序實施和計分。這些測驗是結構式的,被試隻需要選擇迴答“是”或“否”,或者從多個選擇中選出一個答案。客觀測驗是應用最廣泛的人格評估工具,但它們也有兩個缺點。首先,它們完全依靠自我報告。如果人們對自己了解不徹底或者希望將自己粉飾成特定的形象,自我報告問卷結果的有效性就會受到限製。其次,如果被試曾經做過其他人格問卷,測驗形式上的相似性也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所提出問題的迴答。
2.自陳法
自陳法是一種問卷式的人格測驗,測驗量表中包括了許多陳述性的題目,要求被試按一定標準化程序來依次迴答問卷中的問題,然後主試根據被試所得測驗分數和常規來推知被試的人格。自陳法的優點是有固定的題目,而且每個題目的陳述是明確的,被試隻需逐題迴答,就能得到結果,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容易對結果進行解釋。缺點是被試的迴答受到題目的限製,有時因被試有思想顧慮,迴答不真實;有時因被試的理解水平不能正確理解題目的意思,從而導致結果不符合被試的實際情況。用自陳法測量人格的量表比較多,如16種人格碼素問卷(16pf)、艾森克人格問卷(epq)、yg人格測驗、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mmpi)等。
3.投射法
投射測量就是向被試呈現模棱兩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跡或不明確的人物圖片),要求被試解釋其知覺,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將其情感、態度、願望、思想等投射出來。人格的投射測量主要有主題統覺測驗和墨跡測驗。
(1)主題統覺測驗
主題統覺測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瑞編製的。這種測驗的性質與看圖說故事的形式很相似。全套測驗由30張模棱兩可的圖片構成,另有一張空白圖片,圖片內容多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不過每張圖片中至少有一個人物在內。測驗時,每次給被試一張圖片,讓他根據所看到的內容編出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不受限製,但必須迴答以下四個問題:圖中發生了什麽事情;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境;圖中的人物正在想些什麽;故事的結局會怎樣。
主題統覺測驗的主要假定是,被試在麵對圖片情境時所編出的故事,會和其生活經驗有聯係,因而不自覺地把自己隱藏或壓抑在內心的動機和欲望穿插在故事中,進而把這些內在的東西“投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被試自編的故事,有可能對他的需要和動機做出鑒定。
(2)羅夏墨跡測驗
羅夏墨跡測驗是由瑞士精神醫學家羅夏於1921年編製的。該測驗由10張不同的墨跡圖片構成。這些圖片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將墨汁滴於紙片中央,然後將紙對折使墨汁蔓延,形成對稱但意義含糊的各種圖形。羅夏用這些圖片去試測不同的人,包括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將那些能引起被試不同反應的圖片保留,其餘的舍棄。這樣從數千張圖片中選定了10張作為正式的測驗之用。測試時按一定順序,每次由主試出示一張,並問被試:“你看這張圖像什麽?”“它使你想到了什麽?”被試可以轉動圖片,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圖形。測試以一位主試對一位被試的方式進行。主試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士,根據一套標準,針對被試對圖形的反應來記分和解釋。評分主要依據三個方麵:一是部位,即被試反應的是整個墨跡還是一部分墨跡;二是關鍵點,即影響反應的墨跡特征是形狀,還是顏色,或是明暗、質地等;三是內容,即被試將墨跡看成什麽事物。
投射測驗的優點是彈性大,被試可在不受限製的條件下,隨意作出反應。由於投射測驗使用墨漬圖或其他圖片,因而便於對沒有閱讀能力的人進行測驗。
投射測驗也有缺點:首先,評分缺乏客觀標準,對測驗的結果難以進行解釋。同樣的反應由於施測者的判斷不同,解釋很可能不一樣。其次,這種測驗對特定行為不能提供較好的預測。最後,由於投射測驗適合於個別施測,因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一點不如自陳法優越。
4.情境測驗
情境測驗就是主試在某種情境下觀察被試的行為反應,進而了解其人格特點。情境測驗可用於教育評價、人事甄選上,前者如“性格教育測驗”,後者如“情境壓力測驗”,具體介紹如下。
(1)性格教育測驗
雖然學校總是教育孩子們要有誠實、合作、友愛、負責等品格,但卻很少能使用客觀的測量工具來鑒定這些品格教育的效果,性格教育測驗就彌補了這方麵的缺憾。
(2)情境壓力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