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章全麵介紹了兩大心理現象--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經過神經係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並且具有一定的規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知覺是人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並且具有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等特征和規律。感知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運用感知規律進行直觀教學,二是運用感知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學習目標】
1.了解感覺和知覺的涵義與種類。
2.掌握感覺和知覺的規律。
3.重點掌握感知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節感覺
感覺是人全部心理活動的基礎,也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個體的差異,麵對同一事物時,每個人的感覺都會有所區別。通過對人的不同感覺的心理分析與研究,找出感覺的影響因素和變化規律,是心理學研究的任務之一。
一、感覺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感覺
感覺(sensation)是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經過神經係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客觀事物有著各種各樣的屬性,其中每一種屬性就稱之為個別屬性。事物的這些個別屬性就是作用於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的刺激物。感覺器官接受了相應的刺激,經傳導神經傳至大腦皮質的一定區域,腦就對事物的某種個別屬性作出反應,就是感覺。
但是感覺對於客觀事物屬性的反映也是有局限的。感覺所反映的隻能是當前直接接觸到的客觀事物,而不是過去的或間接的事物。感覺所反映的隻能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事物的整體。
感覺雖然很簡單,但卻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感覺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的基礎。人的知覺、記憶、思維等複雜的認知活動,必須借助於感覺提供的原始材料。人的情緒體驗,也必須依靠人對環境和身體內部狀態的感覺。因此,沒有感覺,一切較複雜、較高級的心理現象就無從產生。其次,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外界事物的光、色、聲、味、氣息、溫度等各種刺激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經過神經係統和腦的信息加工,我們便獲得了關於物體和現象的顏色、聲音、滋味、氣味、冷熱等感覺信息,從而能夠了解事物的各種屬性。我們除能獲得關於外界的感覺信息外,還能夠了解機體內部的工作狀況,獲得關於自身的位置、運動、姿勢、饑飽等感覺信息,因而有可能實現自我調節。
2.感覺的種類
根據刺激的來源不同,我們可以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是由機體以外的客觀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內部感覺反映機體內部的刺激,即身體的位置、運動和內髒器官的不同狀態,包括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等。
(1)外部感覺
1視覺
以眼睛為感覺器官,辨別外界物體明暗、顏色等特性的感覺叫做視覺。
產生視覺的適宜刺激是可見光。光是具有一定頻率和波長的電磁波。宇宙中存在各種電磁波,而其中隻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見光。產生視覺的適宜刺激是波長為380~780納米的電磁波,即可見光。
視覺可以分為兩類:無色視覺,包括黑、白、灰色;有色視覺,即彩色,主要是指除黑、白和灰以外的一切顏色。正因為有了顏色視覺,我們才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正常的顏色視覺,有的人因色覺發展不完善而出現色覺缺陷,即色弱和色盲。
2聽覺
聽覺器官是耳。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對人類而言,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重要感覺。聽覺的適宜刺激是振動頻率為16~20000赫的聲波。聽覺是對聲波物理屬性的反映。聲波有頻率、振幅和波形三個基本物理特征,分別決定聽覺的音高、響度和音色。
最簡單的聲波是純音。不同頻率和振幅的純音混合而成的聲音叫複合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大多是複合音,如音樂聲、語言聲和噪聲。
3嗅覺
某些物質的氣體分子作用於鼻腔黏膜時產生的感覺叫做嗅覺。引起嗅覺的適宜刺激是有氣味的揮發性物質,接受嗅覺刺激的感受器是鼻腔黏膜的嗅細胞。有氣味的氣體物質作用於嗅細胞,嗅細胞產生興奮,經嗅束傳至嗅覺的皮層部位(位於顳葉區),因而產生嗅覺。
研究表明,嗅覺刺激可以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情緒。做詞匯練習時聞著巧克力香味的學生,第二天迴憶詞匯時,再次提供巧克力香味比不提供迴憶的詞匯要多。芳香的氣味可以使人心情好,增強自信,提高工作效率。
4味覺
味覺的感受器是味蕾。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頭、軟齶、硬齶、咽和喉等部位。味覺的適宜刺激是可溶於水的化學物質。人有四種基本味覺,即苦、酸、鹹和甜。在舌麵的不同部位,味覺的感受性有所不同。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感,舌的兩側對酸味最敏感,而舌的兩側前部對鹹味最敏感。機體的需求對味覺的感受性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饑餓的時候對甜和鹹的感受性增高,而對苦和酸的感受性降低。由於味覺能夠判斷食物的品質,因此它和嗅覺一樣,也具有防禦的功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5膚覺
刺激作用於皮膚而引起的各種各樣的感覺叫做膚覺。引起膚覺的適宜刺激是物體機械的、溫度的作用或傷害性刺激,接受膚覺刺激的感受器位於皮膚、口腔黏膜、鼻黏膜和眼角膜上(如皮膚內的遊離神經末梢、觸覺小體、觸盤、環層小體、棱形末梢等),呈點狀分布。
膚覺的基本形態包括觸壓覺、溫度覺、痛覺。其他各種膚覺是由這幾種基本形態構成的複合體。
(2)內部感覺
1動覺
動覺也叫運動感覺,是對身體各部分運動和位置的感覺。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組織、肌腱和關節中。大量的動覺感受器分布在手指、舌和嘴唇上,因為這些器官需要完成精確和精細的動作,如言語等。
2平衡覺
反映頭部位置和身體平衡狀態的感覺叫平衡覺。引起平衡覺的適宜刺激是身體運動時速度和方向的變化,以及旋轉、震顫等,接受平衡覺刺激的感受器位於內耳的前庭器官,即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平衡覺的作用在於調節機體運動、維持身體的平衡。平衡覺與視覺、機體覺有聯係,當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時,視野中的物體仿佛在移動,我們就會產生眩暈、惡心、嘔吐等反應。
3機體覺
反映內髒各器官活動狀況的感覺叫機體覺或內髒感覺。機體覺是內部感受器受到刺激時產生的,機體覺的感受器分布於各髒器(如食道、胃、腸、肺、血管和膀胱等)壁內,感受內髒活動及其變化的信息,產生饑、渴、飽、脹、溫、疼痛、惡心和便意等。不精確性是機體覺的特點。由於分辨力差,許多內髒的感受器並不能引起主觀的感覺。在病變的時候,有些髒器的感受器才產生痛覺而引起有機體的注意。
二、感覺的規律
1.感受性和感覺閾限
感受性(sensitivity)是指人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不同的人對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檢驗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標稱感覺閾限。感覺閾限是人感到某個刺激存在或刺激發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的臨界值。感覺閾限與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關係。閾限又分為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與之相應,感受性亦可分為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
(1)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
絕對感受性是指剛剛能覺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絕對感受性的高低用絕對感覺閾限來度量。絕對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成反比關係。絕對感覺閾限越大,絕對感受性就越低。二者關係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式中:e表示絕對感受性,r表示絕對感覺閾限。
人的感覺是極其靈敏的,在晴朗的黑夜人能看到30英裏之外一支蠟燭發出的光;能嗅到一升空氣中散布的千萬分之一毫克人造麝香的氣味。一項研究發現,人能覺察出由100個光子所組成的一道閃光,而這100個光子中到達人眼內並將光轉換成視覺的關鍵性化學物質隻有7個光子,而且這7個光子中的每一個又分別作用於不同的分子。
(2)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
差別感受性是指剛能察覺出最小刺激差異變化的能力;差別感覺閾限是指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最小刺激量。這表明引起某種差別感覺,原有刺激必須增加或減少一定的數量。比如原有200支燭光,增加或減少1支燭光,我們是感覺不到光的強度變化,而增加或減少2支燭光或稍多,才能感覺到光亮的強度變化。
研究發現,為了辨別一個刺激出現了差異,所需差異大小與該刺激本身的大小有關。描述覺察刺激的微弱變化所需變化量與原有刺激之間的關係的規律,由19世紀德國生理學家韋伯發現,稱韋伯定律。韋伯定律指出,在一個刺激能量上發現一個最小可覺察的感覺差異所需要的刺激變化量與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關係。這個固定比例對不同感覺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稱為韋伯常數或韋伯比率(見表2-1)。
表2-1不同感覺的差別感覺閾限
感覺k(韋伯常數)音高0.003亮度0.017重量0.020響度0.100皮膚壓覺0.140鹹味0.200
2.感受性的變化規律與影響因素
感受性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在弱刺激的持續作用下,感受性提高;在強刺激的持續作用下,感受性降低。引起感受性變化的主要因素主要看下列幾種:
(1)感覺的適應
由於刺激物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的適應。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於刺激在時間上的持續作用導致對後來的刺激物的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的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例如,我們剛走進一個機器聲轟鳴的車間時,開始時覺得聲音特別響,連人的說話聲也聽不到,但是很快就覺得習慣了;當所有的機器一旦停止轉動之後,我們又感到格外的寂靜,說話的聲音一時顯得特別響亮。另外,聽覺的適應具有選擇性,如果以一定頻率的聲音作用於聽覺器官,那麽,它隻是降低對該頻率以及同它相鄰的頻率的聲音的感受性,而不是降低對其他頻率聲音的感受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感覺的對比
感覺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對比可以分為兩種: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
1同時對比
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時產生同時對比現象。例如,一個膚色較白的人穿一身黑色衣服會顯得更白,這是衣服和皮膚顏色對比的結果。
2繼時對比
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時產生繼時對比現象。例如,吃了糖之後,接著吃廣柑,覺得廣柑很酸;吃了苦藥之後,接著喝口白開水也覺得有甜味。
(3)聯覺
對某種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覺器官受刺激而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不同感覺間的相互作用,也稱為聯覺。一般規律是,一些感覺器官的強刺激所引起的活動會改變另一些感覺器官的感受性。比如強烈的聲音會使牙疼變得更加厲害;食物的顏色和溫度會影響味覺;舉重物時,如果聽輕音樂,就會感覺較輕鬆一些;聽報告時,麵對報告人,一邊看,一邊聽,會覺得效果好些等。在一定條件下,各種感覺都有可能發生相互影響和作用,而且其結果非常微妙。
(4)社會生活條件和實踐活動
社會生活條件和實踐活動也能夠影響感受性的發展與變化。專門從事某種特殊職業者,由於長期使用某種感覺器官,相應的感受性就發展了起來。茶博士呷一口茶,便可如數家珍似的說出茶的產地、品種、等級;熟練的煉鋼工人,通過墨鏡看一眼馬丁爐的火焰,便可準確無誤地斷定爐溫;熟練的汽車司機,側耳一聽,就能聽出常人聽不出的機器運轉的異常音響等等。的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以上這些人的感覺能力有如此驚人的發展,並不是他們先天具有特殊的分析器,而主要是在後天生活和勞動實踐的過程中長期鍛煉發展起來的。
(第二節知覺
知覺與感覺都是人類認識的初級形式。與感覺不同的是,知覺不僅以感覺為前提基礎,還是感覺的後續活動及“深加工”.研究知覺的規律,有助於人們糾正錯覺,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
一、知覺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知覺
知覺是人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每一事物都有各種各樣的個別屬性,它們是同時分別作用於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的,通過各種傳導神經直至大腦,經過皮質的分析綜合作用,對這個事物的整體作出反應,就是知覺。
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知覺的產生,必須是以各種形式的感覺存在為前提,並且與感覺一起進行。它是對感覺信息整合後的反映。
感覺和知覺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與感覺一樣,知覺也是對當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認知,離開了客觀事物的直接作用就不能產生感覺和知覺。感覺和知覺同屬於認知過程的感性階段,離開了事物對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沒有感覺,也沒有知覺。知覺以感覺為基礎,但它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相加。
知覺和感覺又是有區別的。首先,感覺是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孤立的、無組織、無界限的認知;知覺是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關係的有組織、有界限的整體的認知。其次,從感覺和知覺的生理機製來看,感覺是單一分析器活動的結果,而知覺則比感覺要複雜,它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對複雜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綜合的結果。在多種分析器的參與下,通過反映事物多種屬性並整合後才形成知覺。再次,感覺的產生主要由刺激物的性質決定,而知覺除了受刺激物的性質製約之外,還有主體的其他心理成分,如需要、動機、興趣、記憶、言語、思維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體的知識經驗。
感覺和知覺是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端,也是人們其他心理活動的基礎,一個人若沒有感覺和知覺,就不可能形成記憶、思維、想象、意誌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可見,感覺和知覺是一個人正常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必要條件。
2.知覺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知覺進行不同的分類。
(1)根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不同感覺器官進行分類
根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感覺器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覺分為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味知覺和膚知覺等。如人們看書或參觀時主要是視知覺,人們聽錄音機時主要是聽知覺等。這些知覺單獨起作用時稱作單一知覺,當幾種知覺同時起作用時就成了複雜知覺。如聽課時的知覺就是視知覺、聽知覺等多種知覺的結合。
本章全麵介紹了兩大心理現象--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經過神經係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並且具有一定的規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知覺是人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並且具有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等特征和規律。感知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運用感知規律進行直觀教學,二是運用感知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學習目標】
1.了解感覺和知覺的涵義與種類。
2.掌握感覺和知覺的規律。
3.重點掌握感知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節感覺
感覺是人全部心理活動的基礎,也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個體的差異,麵對同一事物時,每個人的感覺都會有所區別。通過對人的不同感覺的心理分析與研究,找出感覺的影響因素和變化規律,是心理學研究的任務之一。
一、感覺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感覺
感覺(sensation)是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經過神經係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客觀事物有著各種各樣的屬性,其中每一種屬性就稱之為個別屬性。事物的這些個別屬性就是作用於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的刺激物。感覺器官接受了相應的刺激,經傳導神經傳至大腦皮質的一定區域,腦就對事物的某種個別屬性作出反應,就是感覺。
但是感覺對於客觀事物屬性的反映也是有局限的。感覺所反映的隻能是當前直接接觸到的客觀事物,而不是過去的或間接的事物。感覺所反映的隻能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事物的整體。
感覺雖然很簡單,但卻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感覺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的基礎。人的知覺、記憶、思維等複雜的認知活動,必須借助於感覺提供的原始材料。人的情緒體驗,也必須依靠人對環境和身體內部狀態的感覺。因此,沒有感覺,一切較複雜、較高級的心理現象就無從產生。其次,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外界事物的光、色、聲、味、氣息、溫度等各種刺激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經過神經係統和腦的信息加工,我們便獲得了關於物體和現象的顏色、聲音、滋味、氣味、冷熱等感覺信息,從而能夠了解事物的各種屬性。我們除能獲得關於外界的感覺信息外,還能夠了解機體內部的工作狀況,獲得關於自身的位置、運動、姿勢、饑飽等感覺信息,因而有可能實現自我調節。
2.感覺的種類
根據刺激的來源不同,我們可以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是由機體以外的客觀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內部感覺反映機體內部的刺激,即身體的位置、運動和內髒器官的不同狀態,包括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等。
(1)外部感覺
1視覺
以眼睛為感覺器官,辨別外界物體明暗、顏色等特性的感覺叫做視覺。
產生視覺的適宜刺激是可見光。光是具有一定頻率和波長的電磁波。宇宙中存在各種電磁波,而其中隻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見光。產生視覺的適宜刺激是波長為380~780納米的電磁波,即可見光。
視覺可以分為兩類:無色視覺,包括黑、白、灰色;有色視覺,即彩色,主要是指除黑、白和灰以外的一切顏色。正因為有了顏色視覺,我們才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正常的顏色視覺,有的人因色覺發展不完善而出現色覺缺陷,即色弱和色盲。
2聽覺
聽覺器官是耳。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對人類而言,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重要感覺。聽覺的適宜刺激是振動頻率為16~20000赫的聲波。聽覺是對聲波物理屬性的反映。聲波有頻率、振幅和波形三個基本物理特征,分別決定聽覺的音高、響度和音色。
最簡單的聲波是純音。不同頻率和振幅的純音混合而成的聲音叫複合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大多是複合音,如音樂聲、語言聲和噪聲。
3嗅覺
某些物質的氣體分子作用於鼻腔黏膜時產生的感覺叫做嗅覺。引起嗅覺的適宜刺激是有氣味的揮發性物質,接受嗅覺刺激的感受器是鼻腔黏膜的嗅細胞。有氣味的氣體物質作用於嗅細胞,嗅細胞產生興奮,經嗅束傳至嗅覺的皮層部位(位於顳葉區),因而產生嗅覺。
研究表明,嗅覺刺激可以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情緒。做詞匯練習時聞著巧克力香味的學生,第二天迴憶詞匯時,再次提供巧克力香味比不提供迴憶的詞匯要多。芳香的氣味可以使人心情好,增強自信,提高工作效率。
4味覺
味覺的感受器是味蕾。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頭、軟齶、硬齶、咽和喉等部位。味覺的適宜刺激是可溶於水的化學物質。人有四種基本味覺,即苦、酸、鹹和甜。在舌麵的不同部位,味覺的感受性有所不同。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感,舌的兩側對酸味最敏感,而舌的兩側前部對鹹味最敏感。機體的需求對味覺的感受性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饑餓的時候對甜和鹹的感受性增高,而對苦和酸的感受性降低。由於味覺能夠判斷食物的品質,因此它和嗅覺一樣,也具有防禦的功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5膚覺
刺激作用於皮膚而引起的各種各樣的感覺叫做膚覺。引起膚覺的適宜刺激是物體機械的、溫度的作用或傷害性刺激,接受膚覺刺激的感受器位於皮膚、口腔黏膜、鼻黏膜和眼角膜上(如皮膚內的遊離神經末梢、觸覺小體、觸盤、環層小體、棱形末梢等),呈點狀分布。
膚覺的基本形態包括觸壓覺、溫度覺、痛覺。其他各種膚覺是由這幾種基本形態構成的複合體。
(2)內部感覺
1動覺
動覺也叫運動感覺,是對身體各部分運動和位置的感覺。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組織、肌腱和關節中。大量的動覺感受器分布在手指、舌和嘴唇上,因為這些器官需要完成精確和精細的動作,如言語等。
2平衡覺
反映頭部位置和身體平衡狀態的感覺叫平衡覺。引起平衡覺的適宜刺激是身體運動時速度和方向的變化,以及旋轉、震顫等,接受平衡覺刺激的感受器位於內耳的前庭器官,即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平衡覺的作用在於調節機體運動、維持身體的平衡。平衡覺與視覺、機體覺有聯係,當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時,視野中的物體仿佛在移動,我們就會產生眩暈、惡心、嘔吐等反應。
3機體覺
反映內髒各器官活動狀況的感覺叫機體覺或內髒感覺。機體覺是內部感受器受到刺激時產生的,機體覺的感受器分布於各髒器(如食道、胃、腸、肺、血管和膀胱等)壁內,感受內髒活動及其變化的信息,產生饑、渴、飽、脹、溫、疼痛、惡心和便意等。不精確性是機體覺的特點。由於分辨力差,許多內髒的感受器並不能引起主觀的感覺。在病變的時候,有些髒器的感受器才產生痛覺而引起有機體的注意。
二、感覺的規律
1.感受性和感覺閾限
感受性(sensitivity)是指人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不同的人對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檢驗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標稱感覺閾限。感覺閾限是人感到某個刺激存在或刺激發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的臨界值。感覺閾限與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關係。閾限又分為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與之相應,感受性亦可分為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
(1)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
絕對感受性是指剛剛能覺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絕對感受性的高低用絕對感覺閾限來度量。絕對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成反比關係。絕對感覺閾限越大,絕對感受性就越低。二者關係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式中:e表示絕對感受性,r表示絕對感覺閾限。
人的感覺是極其靈敏的,在晴朗的黑夜人能看到30英裏之外一支蠟燭發出的光;能嗅到一升空氣中散布的千萬分之一毫克人造麝香的氣味。一項研究發現,人能覺察出由100個光子所組成的一道閃光,而這100個光子中到達人眼內並將光轉換成視覺的關鍵性化學物質隻有7個光子,而且這7個光子中的每一個又分別作用於不同的分子。
(2)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
差別感受性是指剛能察覺出最小刺激差異變化的能力;差別感覺閾限是指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最小刺激量。這表明引起某種差別感覺,原有刺激必須增加或減少一定的數量。比如原有200支燭光,增加或減少1支燭光,我們是感覺不到光的強度變化,而增加或減少2支燭光或稍多,才能感覺到光亮的強度變化。
研究發現,為了辨別一個刺激出現了差異,所需差異大小與該刺激本身的大小有關。描述覺察刺激的微弱變化所需變化量與原有刺激之間的關係的規律,由19世紀德國生理學家韋伯發現,稱韋伯定律。韋伯定律指出,在一個刺激能量上發現一個最小可覺察的感覺差異所需要的刺激變化量與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關係。這個固定比例對不同感覺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稱為韋伯常數或韋伯比率(見表2-1)。
表2-1不同感覺的差別感覺閾限
感覺k(韋伯常數)音高0.003亮度0.017重量0.020響度0.100皮膚壓覺0.140鹹味0.200
2.感受性的變化規律與影響因素
感受性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在弱刺激的持續作用下,感受性提高;在強刺激的持續作用下,感受性降低。引起感受性變化的主要因素主要看下列幾種:
(1)感覺的適應
由於刺激物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的適應。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於刺激在時間上的持續作用導致對後來的刺激物的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的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例如,我們剛走進一個機器聲轟鳴的車間時,開始時覺得聲音特別響,連人的說話聲也聽不到,但是很快就覺得習慣了;當所有的機器一旦停止轉動之後,我們又感到格外的寂靜,說話的聲音一時顯得特別響亮。另外,聽覺的適應具有選擇性,如果以一定頻率的聲音作用於聽覺器官,那麽,它隻是降低對該頻率以及同它相鄰的頻率的聲音的感受性,而不是降低對其他頻率聲音的感受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感覺的對比
感覺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對比可以分為兩種: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
1同時對比
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時產生同時對比現象。例如,一個膚色較白的人穿一身黑色衣服會顯得更白,這是衣服和皮膚顏色對比的結果。
2繼時對比
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時產生繼時對比現象。例如,吃了糖之後,接著吃廣柑,覺得廣柑很酸;吃了苦藥之後,接著喝口白開水也覺得有甜味。
(3)聯覺
對某種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覺器官受刺激而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不同感覺間的相互作用,也稱為聯覺。一般規律是,一些感覺器官的強刺激所引起的活動會改變另一些感覺器官的感受性。比如強烈的聲音會使牙疼變得更加厲害;食物的顏色和溫度會影響味覺;舉重物時,如果聽輕音樂,就會感覺較輕鬆一些;聽報告時,麵對報告人,一邊看,一邊聽,會覺得效果好些等。在一定條件下,各種感覺都有可能發生相互影響和作用,而且其結果非常微妙。
(4)社會生活條件和實踐活動
社會生活條件和實踐活動也能夠影響感受性的發展與變化。專門從事某種特殊職業者,由於長期使用某種感覺器官,相應的感受性就發展了起來。茶博士呷一口茶,便可如數家珍似的說出茶的產地、品種、等級;熟練的煉鋼工人,通過墨鏡看一眼馬丁爐的火焰,便可準確無誤地斷定爐溫;熟練的汽車司機,側耳一聽,就能聽出常人聽不出的機器運轉的異常音響等等。的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以上這些人的感覺能力有如此驚人的發展,並不是他們先天具有特殊的分析器,而主要是在後天生活和勞動實踐的過程中長期鍛煉發展起來的。
(第二節知覺
知覺與感覺都是人類認識的初級形式。與感覺不同的是,知覺不僅以感覺為前提基礎,還是感覺的後續活動及“深加工”.研究知覺的規律,有助於人們糾正錯覺,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
一、知覺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知覺
知覺是人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每一事物都有各種各樣的個別屬性,它們是同時分別作用於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的,通過各種傳導神經直至大腦,經過皮質的分析綜合作用,對這個事物的整體作出反應,就是知覺。
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知覺的產生,必須是以各種形式的感覺存在為前提,並且與感覺一起進行。它是對感覺信息整合後的反映。
感覺和知覺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與感覺一樣,知覺也是對當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認知,離開了客觀事物的直接作用就不能產生感覺和知覺。感覺和知覺同屬於認知過程的感性階段,離開了事物對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沒有感覺,也沒有知覺。知覺以感覺為基礎,但它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相加。
知覺和感覺又是有區別的。首先,感覺是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孤立的、無組織、無界限的認知;知覺是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關係的有組織、有界限的整體的認知。其次,從感覺和知覺的生理機製來看,感覺是單一分析器活動的結果,而知覺則比感覺要複雜,它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對複雜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綜合的結果。在多種分析器的參與下,通過反映事物多種屬性並整合後才形成知覺。再次,感覺的產生主要由刺激物的性質決定,而知覺除了受刺激物的性質製約之外,還有主體的其他心理成分,如需要、動機、興趣、記憶、言語、思維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體的知識經驗。
感覺和知覺是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端,也是人們其他心理活動的基礎,一個人若沒有感覺和知覺,就不可能形成記憶、思維、想象、意誌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可見,感覺和知覺是一個人正常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必要條件。
2.知覺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知覺進行不同的分類。
(1)根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不同感覺器官進行分類
根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感覺器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覺分為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味知覺和膚知覺等。如人們看書或參觀時主要是視知覺,人們聽錄音機時主要是聽知覺等。這些知覺單獨起作用時稱作單一知覺,當幾種知覺同時起作用時就成了複雜知覺。如聽課時的知覺就是視知覺、聽知覺等多種知覺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