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章作為緒論,具有全書的總綱性質。本章首先介紹了心理現象及其特征,論述了心理的實質。其次,重點闡述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原則、方法、任務和意義。心理學是以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為研究對象的,其任務是揭示和確定心理事實、探究心理規律、預測和控製心理活動,是一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科學。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已形成了一係列學派,其主要學派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識主義心理學等。
【學習目標】
1.認識心理現象的實質與特征。
2.了解心理學的產生過程和研究基礎。
3.重點掌握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原則、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務。
4.了解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學派。
(第一節心理及其實質
什麽是心理現象?人的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它依存於什麽,來源於何處?心理的實質究竟是什麽?這些問題是學習和研究心理學所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問題。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出於對自身的了解和探究自身精神現象的興趣,人們一直在尋找著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心理現象與其特征
1.什麽是心理現象
說起心理,人們不免產生一定的神秘感。其實,心理並不神秘,它隻是物質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各種各樣反映形式中的一種。
世界是物質的,反映性是一切物質都具有的普遍屬性。隨著物質的不斷發展,其反映的形式,也隨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
無機物隻有物理和化學的低級反映形式。如岩石風化或被水衝刷成砂礫的物理反映形式,鐵受潮生鏽的化學反映形式,都是最簡單的反映。當生命現象出現後則有了感應性的反映形式。所謂感應性,指的是生物體以整個身體的變動對外界具有維持生命作用的物質刺激所作的直接反應。原始單細胞動物,如變形蟲,遇到可食性物質,就會作出朝向、攝食、消化的反應,對有害物質則會作出逃避反應,等等,也些都是感應性的表現。
隨著動物的不斷進化,動物體逐漸地產生了神經細胞和神經係統。隨著外界條件的不斷變化,動物在本能行為的基礎上擺脫了遺傳、本能的局限,逐漸產生了條件反射的能力(後天學習能力),有了動物的心理。動物心理的發展,隨著其物質載體--中樞神經係統由低級向高級的演化,經曆了感覺、知覺、思維萌芽三個階段。
人的心理則在此基礎上由於語言勞動活動的參與而發展成為物質世界中最高級的反映形式。人的心理從最簡單的感知覺到複雜的思維、想象,乃至個性,不論多麽離奇,都是人腦這塊特別複雜的物質或者與具體事物,或者與抽象的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高水平的反映形式。
所謂心理現象,就是心理活動或精神活動在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特征與聯係。
心理現象的形態是多樣的。一個正常人,隻要他處於清醒狀態,就總要看東西、聽聲音(感知覺)、記事情(記憶)、做計劃(想象)、想問題(思維);對人、對事、對物總有自己的好惡或褒貶,態度或者評價,或者喜歡、熱愛,或者討厭、痛恨(情緒);在工作、學習中總是會表現出自覺或盲從,果斷或猶豫,堅毅或動搖(意誌);有這樣或那樣的興趣和能力,有這種或那種脾氣和性格(個性),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的特征是複雜的。有的具有鮮明的動態特性,有的則具有明顯的靜態特性;有的具有生動的外部表現,有的則隻存在於主觀體驗之中;有的能被人清晰地意識到,有的則常常不為人所覺察;有的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響,有的則更多地受社會因素的製約;有的稍縱即逝,有的則相對持久;有的不斷變化、發展,有的則相對穩定、不變。
心理現象之間的聯係是廣泛的。人的心理現象盡管形態、特征各異,但是彼此間是一個相互聯係的統一整體。在心理活動的發生上,它們互為基礎或互為因果,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都同時引發或伴隨其他心理現象的活動;在心理活動的進行中,它們反映的內容雖然各有側重,所起的作用雖然各有所不同,但是它們同時以反饋的方式相互影響或循環往複地相互作用,彼此間相互加強或減弱、相互補充或改變。
2.心理的一般特征
人的心理是以具有複雜結構和特殊功能的大腦為物質本體,在客觀現實尤其是社會現實中產生的。它與動物心理比較,有其自身的本質特征。
(1)相對主觀性
人和動物不同,動物僅僅是對客觀環境的被動適應,而人類反映客觀事物並不是被動的,而總是根據自己活動的目的、計劃在紛繁的事物中有序地選擇反映的對象,以確保心理活動向既定方向發展。這種反映並不是消極的、刻板的,像鏡子反映物像一樣,外麵是什麽,裏麵就反映出什麽,而是帶有主觀性的,因而所得的映象被稱為主觀映象。但這種主觀性並不是無定的、任意的、主觀自發的、絕對自由的、可以隨便臆測的。
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僅僅依賴刺激物屬性,通常還要受主體特點、環境條件以及活動性質等方麵因素的製約,如由於出身不同、經曆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結交的朋友及社會生活條件等方麵的差異,其價值取向、認識角度的差別,不同的個體對同一事物的反映常常表現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和身心狀態下,對同一個事物的反映也有差別。
(2)能動性
人類選擇了自己的反映對象之後,總是通過積極地實踐去改造它,使之更好地為自身服務。心理的這種反映,有一個極為複雜的加工改造過程,這是其他任何反映形式都不可比擬的。
人的一切目的性行動歸根到底,就是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以更好地滿足人的多方麵、多層次的需要。這就要借助自身的力量和各種各樣的工具,以及方方麵麵的條件,並且組織和協調許多人,進行各種實踐活動,尤其重要的是具備創新意識,有強烈的創造欲望和興趣,積極開展創造性活動,從而使客觀世界不斷地發生推陳出新的變革。列寧說過:“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可見,人的創造性是心理能動性的最高表現。
(3)預見性
動物的活動是盲目的,而人類的活動卻是自覺的,有一定目的性。人們不但在行動之前明確地意識到自己要幹什麽,為什麽要幹,而且在頭腦中對行動的結果已有反映。馬克思在談到人和動物的這一本質區別時曾說:“……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這種預見性不但表現為人對行動效果的預見,而且也表現為人的心理對行動的預見。人的預見性越強,就表明這種能動性的發展水平越高。
(4)社會曆史製約性
人類的心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人,其心理更是社會的產物,受社會曆史條件的製約。在社會曆史發展的不同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條件的不同,人的實踐領域和對象的差別,心理發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如原始人的頭腦中決沒有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的概念;“二戰”以前,人們也不知道什麽是“原子彈”,等。可見,人類心理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相伴而生的,人類的心理不可能超越社會曆史條件而成為超然物。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指出:“意識一開始是社會的產物,而且隻要人們還活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心理水平也將越來越高、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豐富多彩。
二、心理的實質
1.人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
產生心理活動的器官究竟是什麽?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人們曾經認為心髒是產生心理活動的器官。人們以為如同膽囊分泌膽汁一樣,心理必然由心髒產生。而且,漢語中至今仍保留著這種認識的痕跡:與心理活動有關的字大都帶有“心”字部首;成語“義憤填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也都反映了這種認識的痕跡;至今我們思考問題時還常說“用心想一想”.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驗的積累,尤其是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產生心理活動的器官是腦,而心髒與心理活動並無特別直接的關係。
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就其產生的方式來說都是腦的反射活動。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反射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有機體通過神經係統對內外環境的刺激所作出的規律性應答。而這一基本活動方式則是由以腦為核心的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來共同完成的。
在整個反射過程中,腦都起著重要作用。在人腦中,大腦是其高級部位,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層以下有間腦、中腦、小腦、橋腦、延腦、脊髓等部位,相對說來是低級神經中樞,又叫做皮層下中樞。高級神經中樞和低級神經中樞是緊密相連的,而且低級神經中樞還受高級神經中樞的支配。
人類對於人腦的結構及其機能的研究,以及對於以腦為核心的神經係統的研究促使人們加深了對於人腦的機能的認識,人類的心理活動是十分健全的人腦的機能,心理活動依托於人腦。
2.客觀現實是心理活動的源泉
人的心理、意識所反映的內容,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的,都來源於客觀現實。
客觀現實是指獨立於人的心理之外、不依賴於人的心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和人體自身及其內部的生理狀態。無數的客觀事物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形象的、語詞的、單一的、複合的以及關係的等)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引起了腦的活動,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心理現象。如感覺和知覺,它們的產生離不開客觀現實。如顏色視覺是不同波長的光波作用的結果,味覺是溶於水中的物質分子作用的結果。
複雜的心理現象,如思維和創造想象同樣依存於客觀現實。學生理解數概念的思維活動就經曆了先具體後抽象的過程。沒有客觀的具體事物和具體經驗作基礎,數概念無法形成。此外,人的創造性想象活動,如飛機和輪船的發明創造,也離不開飛鳥和魚等原形的啟發。甚至於離奇古怪的思想、幻覺、夢等,也是以現實為藍本的。神話小說《西遊記》的孫悟空就是以機警敏捷的猴子作為原形創作出來的。夢無論多荒誕,也是由經過的事物、體驗拚湊的結果。產生錯覺或幻覺時,有人把草繩當做毒蛇,也必須有外界的刺激和已有的心理狀態、知識經驗作基礎。如果沒有客觀現實的作用,心理也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
總之,隻有當客觀現實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時,我們才能產生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等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我們才能由不知到知。人的一切心理現象,不論多麽玄妙,都可以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根源。客觀現實是心理活動的源泉。
3.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
人的心理是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並不是死板地、機械地、如同鏡子一般地反映,而是帶有人的主觀性,即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都是經過人的主觀世界的折射而最終形成的。
客觀現實作用於人腦,經過神經係統的分析綜合,在頭腦中形成各種各樣的映象。這種映象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人腦中。雖然作為觀念形式的形象與其所反映的客觀現實是一致的,但它們卻是不同質的兩種現象。被反映者是物質現象,反映者是以觀念形式存在的精神現象。例如,樓房是物質現象,而人腦中產生的樓房的映象卻是主觀映象。物質的樓房是可以住人的,頭腦裏的樓房映象是觀念的東西,是不能住人的。所以,心理不是客觀物質本身,而是物質的派生物,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同時,人的心理、意識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但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能動的。人與動物不同,不是消極被動地反映自然界的變化,而是在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實踐中,有選擇地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人的心理反映是深入的,人不僅能反映事物的表麵現象,還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在反映事物表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運用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而且,人的心理反映不僅能認識世界,還能通過意誌的作用去確立目的、支配行動,克服困難改造世界。人在反映現實的過程中,還能根據實踐的檢驗不斷調整自己的行動,使反映能符合客觀現實的規律,並隨時糾正錯誤的反映。這些都表現了心理反映的能動作用。
4.社會生活實踐是心理發展的條件
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種反映是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的。實踐是人的心理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條件。
人的心理不是自發產生的,隻有作為心理源泉的客觀現實和作為反映器官的腦二者相互作用時,才能產生正常的心理,而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實現的。人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在人們彼此交往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的實踐領域越寬廣,接觸的事物越多,心理生活就越豐富。離開社會實踐,人就不可能有豐富的心理生活。人的心理反映就是在實踐活動任務的要求下產生的。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促使人的心理也隨實踐活動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人的心理不僅發生發展於實踐之中,而且也服務於實踐,指導著實踐。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人對周圍世界的改造與影響過程中,處處都表現了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動性。人是根據對現實的反映來行動的。不必說複雜的生產勞動依存於人對材料、工具的性質的反映,即使極其簡單的飲食活動也是在心理反映調節之下完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甚至吃喝也是由於通過頭腦感覺到饑渴而開始,並且同樣由於通過頭腦感覺到飽足而停止。”
人的心理、意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現實,必須由實踐來檢驗。實踐是檢驗人的心理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因為我們不能用心理來檢驗心理,用思維來檢驗思維,也就是不能用自身來檢驗自身。
(第二節心理學及其研究對象
心理學研究發展到今天,雖然研究手段更加豐富、更加先進,研究條件更加優越更加現代,但研究者始終都堅持以人的行為與心理活動規律作為其研究對象。現代心理注重對個性心理形成、發展與變化規律的研究。
一、心理學的內涵及其產生
1.什麽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如各種感覺知覺的機製、記憶的形式和過程、思維與言語的關係以及能力的測量、人格的結構等。
心理學有著自己獨特的求知對象,是人類求知的主要領域。
本章作為緒論,具有全書的總綱性質。本章首先介紹了心理現象及其特征,論述了心理的實質。其次,重點闡述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原則、方法、任務和意義。心理學是以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為研究對象的,其任務是揭示和確定心理事實、探究心理規律、預測和控製心理活動,是一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科學。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已形成了一係列學派,其主要學派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識主義心理學等。
【學習目標】
1.認識心理現象的實質與特征。
2.了解心理學的產生過程和研究基礎。
3.重點掌握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原則、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務。
4.了解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學派。
(第一節心理及其實質
什麽是心理現象?人的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它依存於什麽,來源於何處?心理的實質究竟是什麽?這些問題是學習和研究心理學所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問題。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出於對自身的了解和探究自身精神現象的興趣,人們一直在尋找著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心理現象與其特征
1.什麽是心理現象
說起心理,人們不免產生一定的神秘感。其實,心理並不神秘,它隻是物質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各種各樣反映形式中的一種。
世界是物質的,反映性是一切物質都具有的普遍屬性。隨著物質的不斷發展,其反映的形式,也隨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
無機物隻有物理和化學的低級反映形式。如岩石風化或被水衝刷成砂礫的物理反映形式,鐵受潮生鏽的化學反映形式,都是最簡單的反映。當生命現象出現後則有了感應性的反映形式。所謂感應性,指的是生物體以整個身體的變動對外界具有維持生命作用的物質刺激所作的直接反應。原始單細胞動物,如變形蟲,遇到可食性物質,就會作出朝向、攝食、消化的反應,對有害物質則會作出逃避反應,等等,也些都是感應性的表現。
隨著動物的不斷進化,動物體逐漸地產生了神經細胞和神經係統。隨著外界條件的不斷變化,動物在本能行為的基礎上擺脫了遺傳、本能的局限,逐漸產生了條件反射的能力(後天學習能力),有了動物的心理。動物心理的發展,隨著其物質載體--中樞神經係統由低級向高級的演化,經曆了感覺、知覺、思維萌芽三個階段。
人的心理則在此基礎上由於語言勞動活動的參與而發展成為物質世界中最高級的反映形式。人的心理從最簡單的感知覺到複雜的思維、想象,乃至個性,不論多麽離奇,都是人腦這塊特別複雜的物質或者與具體事物,或者與抽象的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高水平的反映形式。
所謂心理現象,就是心理活動或精神活動在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特征與聯係。
心理現象的形態是多樣的。一個正常人,隻要他處於清醒狀態,就總要看東西、聽聲音(感知覺)、記事情(記憶)、做計劃(想象)、想問題(思維);對人、對事、對物總有自己的好惡或褒貶,態度或者評價,或者喜歡、熱愛,或者討厭、痛恨(情緒);在工作、學習中總是會表現出自覺或盲從,果斷或猶豫,堅毅或動搖(意誌);有這樣或那樣的興趣和能力,有這種或那種脾氣和性格(個性),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的特征是複雜的。有的具有鮮明的動態特性,有的則具有明顯的靜態特性;有的具有生動的外部表現,有的則隻存在於主觀體驗之中;有的能被人清晰地意識到,有的則常常不為人所覺察;有的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響,有的則更多地受社會因素的製約;有的稍縱即逝,有的則相對持久;有的不斷變化、發展,有的則相對穩定、不變。
心理現象之間的聯係是廣泛的。人的心理現象盡管形態、特征各異,但是彼此間是一個相互聯係的統一整體。在心理活動的發生上,它們互為基礎或互為因果,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都同時引發或伴隨其他心理現象的活動;在心理活動的進行中,它們反映的內容雖然各有側重,所起的作用雖然各有所不同,但是它們同時以反饋的方式相互影響或循環往複地相互作用,彼此間相互加強或減弱、相互補充或改變。
2.心理的一般特征
人的心理是以具有複雜結構和特殊功能的大腦為物質本體,在客觀現實尤其是社會現實中產生的。它與動物心理比較,有其自身的本質特征。
(1)相對主觀性
人和動物不同,動物僅僅是對客觀環境的被動適應,而人類反映客觀事物並不是被動的,而總是根據自己活動的目的、計劃在紛繁的事物中有序地選擇反映的對象,以確保心理活動向既定方向發展。這種反映並不是消極的、刻板的,像鏡子反映物像一樣,外麵是什麽,裏麵就反映出什麽,而是帶有主觀性的,因而所得的映象被稱為主觀映象。但這種主觀性並不是無定的、任意的、主觀自發的、絕對自由的、可以隨便臆測的。
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僅僅依賴刺激物屬性,通常還要受主體特點、環境條件以及活動性質等方麵因素的製約,如由於出身不同、經曆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結交的朋友及社會生活條件等方麵的差異,其價值取向、認識角度的差別,不同的個體對同一事物的反映常常表現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和身心狀態下,對同一個事物的反映也有差別。
(2)能動性
人類選擇了自己的反映對象之後,總是通過積極地實踐去改造它,使之更好地為自身服務。心理的這種反映,有一個極為複雜的加工改造過程,這是其他任何反映形式都不可比擬的。
人的一切目的性行動歸根到底,就是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以更好地滿足人的多方麵、多層次的需要。這就要借助自身的力量和各種各樣的工具,以及方方麵麵的條件,並且組織和協調許多人,進行各種實踐活動,尤其重要的是具備創新意識,有強烈的創造欲望和興趣,積極開展創造性活動,從而使客觀世界不斷地發生推陳出新的變革。列寧說過:“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可見,人的創造性是心理能動性的最高表現。
(3)預見性
動物的活動是盲目的,而人類的活動卻是自覺的,有一定目的性。人們不但在行動之前明確地意識到自己要幹什麽,為什麽要幹,而且在頭腦中對行動的結果已有反映。馬克思在談到人和動物的這一本質區別時曾說:“……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這種預見性不但表現為人對行動效果的預見,而且也表現為人的心理對行動的預見。人的預見性越強,就表明這種能動性的發展水平越高。
(4)社會曆史製約性
人類的心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人,其心理更是社會的產物,受社會曆史條件的製約。在社會曆史發展的不同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條件的不同,人的實踐領域和對象的差別,心理發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如原始人的頭腦中決沒有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的概念;“二戰”以前,人們也不知道什麽是“原子彈”,等。可見,人類心理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相伴而生的,人類的心理不可能超越社會曆史條件而成為超然物。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指出:“意識一開始是社會的產物,而且隻要人們還活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心理水平也將越來越高、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豐富多彩。
二、心理的實質
1.人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
產生心理活動的器官究竟是什麽?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人們曾經認為心髒是產生心理活動的器官。人們以為如同膽囊分泌膽汁一樣,心理必然由心髒產生。而且,漢語中至今仍保留著這種認識的痕跡:與心理活動有關的字大都帶有“心”字部首;成語“義憤填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也都反映了這種認識的痕跡;至今我們思考問題時還常說“用心想一想”.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驗的積累,尤其是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產生心理活動的器官是腦,而心髒與心理活動並無特別直接的關係。
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就其產生的方式來說都是腦的反射活動。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反射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有機體通過神經係統對內外環境的刺激所作出的規律性應答。而這一基本活動方式則是由以腦為核心的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來共同完成的。
在整個反射過程中,腦都起著重要作用。在人腦中,大腦是其高級部位,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層以下有間腦、中腦、小腦、橋腦、延腦、脊髓等部位,相對說來是低級神經中樞,又叫做皮層下中樞。高級神經中樞和低級神經中樞是緊密相連的,而且低級神經中樞還受高級神經中樞的支配。
人類對於人腦的結構及其機能的研究,以及對於以腦為核心的神經係統的研究促使人們加深了對於人腦的機能的認識,人類的心理活動是十分健全的人腦的機能,心理活動依托於人腦。
2.客觀現實是心理活動的源泉
人的心理、意識所反映的內容,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的,都來源於客觀現實。
客觀現實是指獨立於人的心理之外、不依賴於人的心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和人體自身及其內部的生理狀態。無數的客觀事物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形象的、語詞的、單一的、複合的以及關係的等)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引起了腦的活動,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心理現象。如感覺和知覺,它們的產生離不開客觀現實。如顏色視覺是不同波長的光波作用的結果,味覺是溶於水中的物質分子作用的結果。
複雜的心理現象,如思維和創造想象同樣依存於客觀現實。學生理解數概念的思維活動就經曆了先具體後抽象的過程。沒有客觀的具體事物和具體經驗作基礎,數概念無法形成。此外,人的創造性想象活動,如飛機和輪船的發明創造,也離不開飛鳥和魚等原形的啟發。甚至於離奇古怪的思想、幻覺、夢等,也是以現實為藍本的。神話小說《西遊記》的孫悟空就是以機警敏捷的猴子作為原形創作出來的。夢無論多荒誕,也是由經過的事物、體驗拚湊的結果。產生錯覺或幻覺時,有人把草繩當做毒蛇,也必須有外界的刺激和已有的心理狀態、知識經驗作基礎。如果沒有客觀現實的作用,心理也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
總之,隻有當客觀現實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時,我們才能產生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等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我們才能由不知到知。人的一切心理現象,不論多麽玄妙,都可以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根源。客觀現實是心理活動的源泉。
3.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
人的心理是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並不是死板地、機械地、如同鏡子一般地反映,而是帶有人的主觀性,即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都是經過人的主觀世界的折射而最終形成的。
客觀現實作用於人腦,經過神經係統的分析綜合,在頭腦中形成各種各樣的映象。這種映象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人腦中。雖然作為觀念形式的形象與其所反映的客觀現實是一致的,但它們卻是不同質的兩種現象。被反映者是物質現象,反映者是以觀念形式存在的精神現象。例如,樓房是物質現象,而人腦中產生的樓房的映象卻是主觀映象。物質的樓房是可以住人的,頭腦裏的樓房映象是觀念的東西,是不能住人的。所以,心理不是客觀物質本身,而是物質的派生物,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同時,人的心理、意識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但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能動的。人與動物不同,不是消極被動地反映自然界的變化,而是在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實踐中,有選擇地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人的心理反映是深入的,人不僅能反映事物的表麵現象,還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在反映事物表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運用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而且,人的心理反映不僅能認識世界,還能通過意誌的作用去確立目的、支配行動,克服困難改造世界。人在反映現實的過程中,還能根據實踐的檢驗不斷調整自己的行動,使反映能符合客觀現實的規律,並隨時糾正錯誤的反映。這些都表現了心理反映的能動作用。
4.社會生活實踐是心理發展的條件
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種反映是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的。實踐是人的心理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條件。
人的心理不是自發產生的,隻有作為心理源泉的客觀現實和作為反映器官的腦二者相互作用時,才能產生正常的心理,而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實現的。人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在人們彼此交往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的實踐領域越寬廣,接觸的事物越多,心理生活就越豐富。離開社會實踐,人就不可能有豐富的心理生活。人的心理反映就是在實踐活動任務的要求下產生的。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促使人的心理也隨實踐活動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人的心理不僅發生發展於實踐之中,而且也服務於實踐,指導著實踐。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人對周圍世界的改造與影響過程中,處處都表現了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動性。人是根據對現實的反映來行動的。不必說複雜的生產勞動依存於人對材料、工具的性質的反映,即使極其簡單的飲食活動也是在心理反映調節之下完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甚至吃喝也是由於通過頭腦感覺到饑渴而開始,並且同樣由於通過頭腦感覺到飽足而停止。”
人的心理、意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現實,必須由實踐來檢驗。實踐是檢驗人的心理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因為我們不能用心理來檢驗心理,用思維來檢驗思維,也就是不能用自身來檢驗自身。
(第二節心理學及其研究對象
心理學研究發展到今天,雖然研究手段更加豐富、更加先進,研究條件更加優越更加現代,但研究者始終都堅持以人的行為與心理活動規律作為其研究對象。現代心理注重對個性心理形成、發展與變化規律的研究。
一、心理學的內涵及其產生
1.什麽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如各種感覺知覺的機製、記憶的形式和過程、思維與言語的關係以及能力的測量、人格的結構等。
心理學有著自己獨特的求知對象,是人類求知的主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