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隻有這樣,才會讓木千羽那麽迫切吸引旭日的注意力,減輕大魏這邊的壓力,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
如今千羽攻占了盛州西線大部分的城池,獲得了大量的土地,那麽就可以種植更多的糧食。
隻需要耕種的一兩年的時間,又可能以再次保障千羽的糧草供應。
時間,木千羽這樣子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搶時間。
不過,這確實也幫助了大魏的忙。
魏顧城想通後,便不再糾結此事,而是加緊讓將士們製造戰船和運輸船,同時進行水上訓練。
自己就不信了,東陵江這麽長,旭日的水師還能把每一寸水域都給占了。
得知木千羽大放厥詞要攻打仙臨城後,沈新宇受的刺激是最大的。
這無疑是狠狠打了旭日一巴掌,也是木千羽正式向旭日宣戰。
以前雙方打個你死我活,都沒有發布過什麽征討檄文。
如今千羽日報上的文章,就等同了繳文一般。
沈新宇憤怒過後,慢慢冷靜了下來。
自己知道,旭日已經兩線開戰了,暫時未能抽出大量的兵力去對付千羽。
不過,仙臨城的防禦,恐怕敵人是沒那麽容易攻破的。
那就讓對方繼續猖狂一陣子,等到收拾完那些北蠻和大魏,就徹底滅殺了這個千羽。
梟衛有送過來一份情報,是關於都逸明要襲擊對方那個什麽公主的,曲向天已經批準了。
沈新宇當然也同意,就是要滅殺一下他們的自大。
收到消息後的都逸明,知道自己責任重大。
但考慮到,對方很有可能會加強各方麵的防守情況,而且會調集大軍把自己這支存在威脅的力量給消滅掉。
為此,要散播一些煙霧才行。
把兵力一分為二,一半出現在青州的夏丘外圍,營造武甲軍要進攻青州的假象;另外一半,先遠離銀熙城範圍,分散潛入到望州武嶺城的周圍。
這樣的好處有幾個。
第一個是,武甲軍的突然離開,讓千羽方麵誤以為武甲軍已經意識到有危險了,詐一下對方,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埋伏在裏麵。
第二個是,能把大魏嚇個半死,因為現在青州西線的防禦是比較空虛的。如果不是為了牽製一下千羽這邊,不讓他們來搗亂,武甲軍就要進入到青州境內作戰了,結果是對方大宣旗鼓的宣戰了。
第三個是,武甲軍的離開,能讓千羽方麵放鬆警惕,那就能對那個公主發起突然襲擊。
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弄到對方的準確路線和準確時間?
沒等都逸明煩惱的時候,銀熙城內梟衛就收到了一條重要的消息。
十五天之後,將會有一批物資從望州方麵押送過來,並且會派三萬兵力護送。
都逸明一得知此消息,就分析,對方的公主一定在這支運糧隊伍中。
從時間上,再從兵力上,所有細節都能對得上。
不過,對方居然出動了三萬兵力。看來應該不是什麽陷阱,完全是害怕武甲軍的出現。
可他們怎麽會認為這三萬兵力就能抵擋的住一萬人馬的武甲軍?
也不對,既然對方就派出這三萬兵力,有可能是對方最精銳的將士,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這就麻煩了,弄不好會損失慘重,更有可能會全軍覆沒!
從武嶺城到銀熙城,有一條比較寬闊的道路,適合騎兵的衝鋒。
當然,那條道路也適合運輸糧草和行軍。
對方的行軍隊形應該是長長一條隊伍,並排的人數是根據道路的寬度來決定的。
如果突然從中間殺出,把隊伍攔腰斬斷,使首尾不能相顧,會讓對方軍心大亂。
而且都逸明猜測,對方的公主在隊伍中央,那裏是最安全的。
第一時間把對方的公主給幹掉,然後迅速的脫離戰場,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提前潛伏在武嶺城外的戰士,時刻注意敵人的動向。在夏丘執行任務的戰士,在規定的時間內,與潛伏的戰士會合,定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都逸明完善了一些細節,便把任務布置了下去。
效果正如都逸明所料那樣,武甲軍的突然消失在銀熙城外,之後又突然出現在夏丘城外。
這一操作,把千羽給整懵了,把大魏嚇的夠嗆。
湯昌傑接到這個情報後,並不打算把調出去的那些兵力重新調迴來。那是因為來不及了,都差不多到達了指定位置。
這個時候把他們給調迴,就暴露了原來的意圖。
就算武甲軍真的撤走了,集結在銀熙城周圍的那些兵力,一來可以保證木秀長公主的安全,二來順便把物資運迴來。
最重要的是,湯昌傑要賭一把,這武甲軍是不是真的撤了?真的是察覺到了千羽的圍殺計劃了?
陛下都赤裸裸的打了敵人的臉,他們總不會一點表示都沒有吧?
那以後天下的百姓,還真的能重新信服旭日這個朝廷嗎?
退一萬步來說,這次圍殺計劃失敗了,也造成不了什麽損失。
那就等,看看誰更有耐心。
快到銀熙城的嶽山也不相信武甲軍對木秀長公主一點興趣都沒有。
千羽日報上的消息肯定傳到了旭日城,進入那裏的禦書房。
旭日方麵一點反應都沒有,那就是非常奇怪的了。
武甲軍的任務就是給千羽製造麻煩的,怎麽可能跑到青州去?
再者,都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他們,就要打仙臨城了,真的一點都不生氣?
嶽山可不信這個邪,讓先鋒營的將士抓緊時間趕路。
實在不行,就轉道進入青州去,跟武甲軍耗上了。
反正,先鋒營的將士更適合望州和青州這樣的地形作戰,一定能把武甲軍摁在地上摩擦。
突然,嶽山靈光乍現,對啊!青州的地形根本就不適合騎兵作戰的,武甲軍進入青州就是一個幌子,就是為了迷惑大家的。
自己差點就被騙了,這個都逸明有點意思。
嶽山把自己的想法向湯昌傑作了匯報,生怕圍殺的計劃會被取消。
湯昌傑一看是嶽山的傳信,便笑了出來,計劃繼續!
如今千羽攻占了盛州西線大部分的城池,獲得了大量的土地,那麽就可以種植更多的糧食。
隻需要耕種的一兩年的時間,又可能以再次保障千羽的糧草供應。
時間,木千羽這樣子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搶時間。
不過,這確實也幫助了大魏的忙。
魏顧城想通後,便不再糾結此事,而是加緊讓將士們製造戰船和運輸船,同時進行水上訓練。
自己就不信了,東陵江這麽長,旭日的水師還能把每一寸水域都給占了。
得知木千羽大放厥詞要攻打仙臨城後,沈新宇受的刺激是最大的。
這無疑是狠狠打了旭日一巴掌,也是木千羽正式向旭日宣戰。
以前雙方打個你死我活,都沒有發布過什麽征討檄文。
如今千羽日報上的文章,就等同了繳文一般。
沈新宇憤怒過後,慢慢冷靜了下來。
自己知道,旭日已經兩線開戰了,暫時未能抽出大量的兵力去對付千羽。
不過,仙臨城的防禦,恐怕敵人是沒那麽容易攻破的。
那就讓對方繼續猖狂一陣子,等到收拾完那些北蠻和大魏,就徹底滅殺了這個千羽。
梟衛有送過來一份情報,是關於都逸明要襲擊對方那個什麽公主的,曲向天已經批準了。
沈新宇當然也同意,就是要滅殺一下他們的自大。
收到消息後的都逸明,知道自己責任重大。
但考慮到,對方很有可能會加強各方麵的防守情況,而且會調集大軍把自己這支存在威脅的力量給消滅掉。
為此,要散播一些煙霧才行。
把兵力一分為二,一半出現在青州的夏丘外圍,營造武甲軍要進攻青州的假象;另外一半,先遠離銀熙城範圍,分散潛入到望州武嶺城的周圍。
這樣的好處有幾個。
第一個是,武甲軍的突然離開,讓千羽方麵誤以為武甲軍已經意識到有危險了,詐一下對方,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埋伏在裏麵。
第二個是,能把大魏嚇個半死,因為現在青州西線的防禦是比較空虛的。如果不是為了牽製一下千羽這邊,不讓他們來搗亂,武甲軍就要進入到青州境內作戰了,結果是對方大宣旗鼓的宣戰了。
第三個是,武甲軍的離開,能讓千羽方麵放鬆警惕,那就能對那個公主發起突然襲擊。
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弄到對方的準確路線和準確時間?
沒等都逸明煩惱的時候,銀熙城內梟衛就收到了一條重要的消息。
十五天之後,將會有一批物資從望州方麵押送過來,並且會派三萬兵力護送。
都逸明一得知此消息,就分析,對方的公主一定在這支運糧隊伍中。
從時間上,再從兵力上,所有細節都能對得上。
不過,對方居然出動了三萬兵力。看來應該不是什麽陷阱,完全是害怕武甲軍的出現。
可他們怎麽會認為這三萬兵力就能抵擋的住一萬人馬的武甲軍?
也不對,既然對方就派出這三萬兵力,有可能是對方最精銳的將士,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這就麻煩了,弄不好會損失慘重,更有可能會全軍覆沒!
從武嶺城到銀熙城,有一條比較寬闊的道路,適合騎兵的衝鋒。
當然,那條道路也適合運輸糧草和行軍。
對方的行軍隊形應該是長長一條隊伍,並排的人數是根據道路的寬度來決定的。
如果突然從中間殺出,把隊伍攔腰斬斷,使首尾不能相顧,會讓對方軍心大亂。
而且都逸明猜測,對方的公主在隊伍中央,那裏是最安全的。
第一時間把對方的公主給幹掉,然後迅速的脫離戰場,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提前潛伏在武嶺城外的戰士,時刻注意敵人的動向。在夏丘執行任務的戰士,在規定的時間內,與潛伏的戰士會合,定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都逸明完善了一些細節,便把任務布置了下去。
效果正如都逸明所料那樣,武甲軍的突然消失在銀熙城外,之後又突然出現在夏丘城外。
這一操作,把千羽給整懵了,把大魏嚇的夠嗆。
湯昌傑接到這個情報後,並不打算把調出去的那些兵力重新調迴來。那是因為來不及了,都差不多到達了指定位置。
這個時候把他們給調迴,就暴露了原來的意圖。
就算武甲軍真的撤走了,集結在銀熙城周圍的那些兵力,一來可以保證木秀長公主的安全,二來順便把物資運迴來。
最重要的是,湯昌傑要賭一把,這武甲軍是不是真的撤了?真的是察覺到了千羽的圍殺計劃了?
陛下都赤裸裸的打了敵人的臉,他們總不會一點表示都沒有吧?
那以後天下的百姓,還真的能重新信服旭日這個朝廷嗎?
退一萬步來說,這次圍殺計劃失敗了,也造成不了什麽損失。
那就等,看看誰更有耐心。
快到銀熙城的嶽山也不相信武甲軍對木秀長公主一點興趣都沒有。
千羽日報上的消息肯定傳到了旭日城,進入那裏的禦書房。
旭日方麵一點反應都沒有,那就是非常奇怪的了。
武甲軍的任務就是給千羽製造麻煩的,怎麽可能跑到青州去?
再者,都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他們,就要打仙臨城了,真的一點都不生氣?
嶽山可不信這個邪,讓先鋒營的將士抓緊時間趕路。
實在不行,就轉道進入青州去,跟武甲軍耗上了。
反正,先鋒營的將士更適合望州和青州這樣的地形作戰,一定能把武甲軍摁在地上摩擦。
突然,嶽山靈光乍現,對啊!青州的地形根本就不適合騎兵作戰的,武甲軍進入青州就是一個幌子,就是為了迷惑大家的。
自己差點就被騙了,這個都逸明有點意思。
嶽山把自己的想法向湯昌傑作了匯報,生怕圍殺的計劃會被取消。
湯昌傑一看是嶽山的傳信,便笑了出來,計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