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千羽宣布完人事調動後,隨之宣布南歸縣下一步準備土地改革和戶籍登記。
木千羽準備向上級申請,把梁卓遠在內的兩百人家屬遷移到南歸縣這裏安家落戶。
這個建議一說出來,除了事先知道的慕文韜,全場驚呆了。
嶽山他們很快就迴過了神,好像這事跟自己無關啊。把這兩百人的家屬都遷過來,都可以容納得下,南歸這裏最不缺的就是地方,最缺的反而是人,多一點人好啊。
有人歡喜有人憂,梁卓遠和湯昌傑聽到這個信息,完全都不關注剛才的職位調動的事情了。
他們兩百人被派這裏,肯定會遠離家裏人,時間久了都會有思念之情。可在駐軍的時候都會有訪親假,非戰時,寬鬆的時候可以申請一年迴一次。
旭日現在的軍製所有的軍職在身的,尤其是各州的駐軍,不是城防軍那些,均不能帶家屬在身邊的,也就是說家屬是不能隨軍的。隻有向上級申請,得到批準後才有訪親假。
梁卓遠他們清楚一旦上級同意自己的家屬遷移到這裏來,就說明了他們就要永遠駐守這裏,以後自己的兒子都會繼續接任他們的職位,一代接一代。
這種製度類似於明朝的衛所製,作用是可以屯田和養兵。他們的戶籍就是軍戶了,即戶籍種類屬軍籍之戶。軍戶為世襲,且管理頗嚴格,除籍十分困難,大致上除非丁盡戶絕、家中有人成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無法除軍籍的。
而且這裏瘧疾和瘴氣荒涼之地,自己的家屬到這裏安家落戶,那和流放有什麽區別。
梁卓遠和湯昌傑急忙上前拱手彎腰,同聲說道:“懇請木大人三思啊!”
木千羽開口說道:“本官是這樣子考慮的,按朝廷的體製來說,你們一旦歸屬於縣尉管理,就是縣府衙的一份子。你們應該清楚,從陛下頒布的心中來看,你們以後也不能輕易調動離開這裏的,你們可否明白?”
梁卓遠和湯昌傑以前有聽說過,在文官體係裏麵,縣級的官員,除了縣主官三年一任外,其它縣屬官很少有調動的,這次從木千羽口中再次確認。
“免禮!你們是不是覺得這裏瘧疾和瘴氣橫行,會對你們家裏人有生命威脅,或者這裏環境太差,怕家裏人來這裏受苦?”木千羽道。
湯昌傑開口道:“是的,大人!我們在這裏受多大的苦都沒所謂,為朝廷效力無怨無悔。就是如此,我們才不想讓家裏人同樣受我們這般苦,還望大人體諒。”
木千羽問道:“本官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有沒有聽說這裏有人得了瘧疾已經得救的?你們看這裏每天的變化,感覺有什麽不同嗎?你們有沒有問過這裏的人以前生活環境是怎麽樣子的,現在又變的如何?你們經過縣衙門原來的地方,是不是很敗落,那這裏呢?”
一連幾個問題,一下子把梁卓遠和湯昌傑問住了,來這裏光幹活了,好多地方沒有細細留意。
現在細想一下,這裏確實有點不同,很多新奇的東西,這裏的人都充滿了希望,環境確實好很多。照這樣子發展下去,給點時間這裏能趕上川澗府。
木千羽指著方丁說道:“這位是我們的方神醫,他已經找到了解決瘧疾的方法,這個暑氣季節就知道了。你們可以等瘧疾爆發期過後,再讓家裏人來不遲。”
梁卓遠和湯昌傑看著方丁,都抱著懷疑態度,畢竟沒看到他如何施展神奇醫術治病救人的。
如果真的像木千羽所說,把最關鍵的問題都解決了,好像也不是不可以遷移來,反正以後他們都要這裏安營紮寨了,一年請假一次也難結相思之苦。
兩人暫時把內心的忐忑壓了下來,如果朝廷強製把他們家屬遷移過來,他們也沒辦法,不過可能出現不可控的情況。
木千羽也想過,朝廷會擔心這些家屬遷移過來,因為瘧疾等環境因素死掉,造成士兵嘩變,那就麻煩了。所以他先給朝廷打個預防針,駁迴來後,等到自己出手把瘧疾解決了,再次上報,到時候事情就順利多了。
兩百人的家屬要遷移過來,那麽土地,住房,糧食等等要提前考慮了。目前現有的製度也需要提前改革了。
木千羽本來打算把外城完全建好後,集體經濟模式要改革,順便把婚結了,現在什麽都要提前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木千羽沒打算一下子把現有模式改變掉,步子跨太大,所有事情都會垮掉,一步步來。
第一步,原來三個鄉已經合並成陽平鄉,現有接近六百人,準備遷移到東山黃花蒿那邊。
這樣子考慮幾個方麵:
一方麵是原來土遙鄉和安歸鄉不靠近河流,沒有水利工程,幹脆遷移到陽平這裏來,這裏靠河。那麽再次遷移到東山那邊,主要那邊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從渡平縣流下來的河流,可以建設水利工程,開荒河邊的農田,把這裏複製過去;
第二個方麵是,陽平鄉這裏會隨著新增的兩百人以及他們的家屬,人口增多。雖然內城和外城完全可以容納這些人,可這些人需要的糧食會增加,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東山那邊那麽多荒地,提前把一部分遷移過去;
第三個方麵是,那邊是黃花蒿的重要基地,肯定需要有人在那邊的,現在就提前把人遷移到那邊去;
第四個方麵是,這裏肯定是梁卓遠他們駐守的,他們和他們的家屬遠道而來,當然是提供最好的地方給他們,畢竟是遠離故土,背井離鄉,不好好安頓他們情理上都說不過去啊。
這次開始分田和分地到每一戶,可除了土地有大把,其它資源是很缺乏的。
比如說農耕的曲轅犁,拉犁的牛馬,養殖的雞鴨兔豬羊等等,做不到平均每戶。
第二步是,先分土地農田,那些農具什麽都要集中使用,屬於集體所有,可以借,用完後歸還。養殖的牲畜等,按照每戶的貢獻優先排隊分配。
第三步是,這裏每個人都要先完成建設外城和東山那邊遷移工作,要不等下一分完田地,大家各幹各的,外城什麽時候能建好?東山那邊的地和田都要一起開發出來,誰都不能偷懶。
第四步是,原先打算的戶籍登記工作要開始了,隨著土地的劃分,把戶籍信息完善,正式建立南歸縣的政務體係。
等集體經濟完全過渡到個人農耕,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之後,南歸縣就要迴歸到政務方麵上來了。
木千羽準備向上級申請,把梁卓遠在內的兩百人家屬遷移到南歸縣這裏安家落戶。
這個建議一說出來,除了事先知道的慕文韜,全場驚呆了。
嶽山他們很快就迴過了神,好像這事跟自己無關啊。把這兩百人的家屬都遷過來,都可以容納得下,南歸這裏最不缺的就是地方,最缺的反而是人,多一點人好啊。
有人歡喜有人憂,梁卓遠和湯昌傑聽到這個信息,完全都不關注剛才的職位調動的事情了。
他們兩百人被派這裏,肯定會遠離家裏人,時間久了都會有思念之情。可在駐軍的時候都會有訪親假,非戰時,寬鬆的時候可以申請一年迴一次。
旭日現在的軍製所有的軍職在身的,尤其是各州的駐軍,不是城防軍那些,均不能帶家屬在身邊的,也就是說家屬是不能隨軍的。隻有向上級申請,得到批準後才有訪親假。
梁卓遠他們清楚一旦上級同意自己的家屬遷移到這裏來,就說明了他們就要永遠駐守這裏,以後自己的兒子都會繼續接任他們的職位,一代接一代。
這種製度類似於明朝的衛所製,作用是可以屯田和養兵。他們的戶籍就是軍戶了,即戶籍種類屬軍籍之戶。軍戶為世襲,且管理頗嚴格,除籍十分困難,大致上除非丁盡戶絕、家中有人成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無法除軍籍的。
而且這裏瘧疾和瘴氣荒涼之地,自己的家屬到這裏安家落戶,那和流放有什麽區別。
梁卓遠和湯昌傑急忙上前拱手彎腰,同聲說道:“懇請木大人三思啊!”
木千羽開口說道:“本官是這樣子考慮的,按朝廷的體製來說,你們一旦歸屬於縣尉管理,就是縣府衙的一份子。你們應該清楚,從陛下頒布的心中來看,你們以後也不能輕易調動離開這裏的,你們可否明白?”
梁卓遠和湯昌傑以前有聽說過,在文官體係裏麵,縣級的官員,除了縣主官三年一任外,其它縣屬官很少有調動的,這次從木千羽口中再次確認。
“免禮!你們是不是覺得這裏瘧疾和瘴氣橫行,會對你們家裏人有生命威脅,或者這裏環境太差,怕家裏人來這裏受苦?”木千羽道。
湯昌傑開口道:“是的,大人!我們在這裏受多大的苦都沒所謂,為朝廷效力無怨無悔。就是如此,我們才不想讓家裏人同樣受我們這般苦,還望大人體諒。”
木千羽問道:“本官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有沒有聽說這裏有人得了瘧疾已經得救的?你們看這裏每天的變化,感覺有什麽不同嗎?你們有沒有問過這裏的人以前生活環境是怎麽樣子的,現在又變的如何?你們經過縣衙門原來的地方,是不是很敗落,那這裏呢?”
一連幾個問題,一下子把梁卓遠和湯昌傑問住了,來這裏光幹活了,好多地方沒有細細留意。
現在細想一下,這裏確實有點不同,很多新奇的東西,這裏的人都充滿了希望,環境確實好很多。照這樣子發展下去,給點時間這裏能趕上川澗府。
木千羽指著方丁說道:“這位是我們的方神醫,他已經找到了解決瘧疾的方法,這個暑氣季節就知道了。你們可以等瘧疾爆發期過後,再讓家裏人來不遲。”
梁卓遠和湯昌傑看著方丁,都抱著懷疑態度,畢竟沒看到他如何施展神奇醫術治病救人的。
如果真的像木千羽所說,把最關鍵的問題都解決了,好像也不是不可以遷移來,反正以後他們都要這裏安營紮寨了,一年請假一次也難結相思之苦。
兩人暫時把內心的忐忑壓了下來,如果朝廷強製把他們家屬遷移過來,他們也沒辦法,不過可能出現不可控的情況。
木千羽也想過,朝廷會擔心這些家屬遷移過來,因為瘧疾等環境因素死掉,造成士兵嘩變,那就麻煩了。所以他先給朝廷打個預防針,駁迴來後,等到自己出手把瘧疾解決了,再次上報,到時候事情就順利多了。
兩百人的家屬要遷移過來,那麽土地,住房,糧食等等要提前考慮了。目前現有的製度也需要提前改革了。
木千羽本來打算把外城完全建好後,集體經濟模式要改革,順便把婚結了,現在什麽都要提前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木千羽沒打算一下子把現有模式改變掉,步子跨太大,所有事情都會垮掉,一步步來。
第一步,原來三個鄉已經合並成陽平鄉,現有接近六百人,準備遷移到東山黃花蒿那邊。
這樣子考慮幾個方麵:
一方麵是原來土遙鄉和安歸鄉不靠近河流,沒有水利工程,幹脆遷移到陽平這裏來,這裏靠河。那麽再次遷移到東山那邊,主要那邊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從渡平縣流下來的河流,可以建設水利工程,開荒河邊的農田,把這裏複製過去;
第二個方麵是,陽平鄉這裏會隨著新增的兩百人以及他們的家屬,人口增多。雖然內城和外城完全可以容納這些人,可這些人需要的糧食會增加,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東山那邊那麽多荒地,提前把一部分遷移過去;
第三個方麵是,那邊是黃花蒿的重要基地,肯定需要有人在那邊的,現在就提前把人遷移到那邊去;
第四個方麵是,這裏肯定是梁卓遠他們駐守的,他們和他們的家屬遠道而來,當然是提供最好的地方給他們,畢竟是遠離故土,背井離鄉,不好好安頓他們情理上都說不過去啊。
這次開始分田和分地到每一戶,可除了土地有大把,其它資源是很缺乏的。
比如說農耕的曲轅犁,拉犁的牛馬,養殖的雞鴨兔豬羊等等,做不到平均每戶。
第二步是,先分土地農田,那些農具什麽都要集中使用,屬於集體所有,可以借,用完後歸還。養殖的牲畜等,按照每戶的貢獻優先排隊分配。
第三步是,這裏每個人都要先完成建設外城和東山那邊遷移工作,要不等下一分完田地,大家各幹各的,外城什麽時候能建好?東山那邊的地和田都要一起開發出來,誰都不能偷懶。
第四步是,原先打算的戶籍登記工作要開始了,隨著土地的劃分,把戶籍信息完善,正式建立南歸縣的政務體係。
等集體經濟完全過渡到個人農耕,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之後,南歸縣就要迴歸到政務方麵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