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少華在劉副總的陪同下,繼續分公司的視察,但心思並沒有離開北方市,離開自己的省城。因為在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為了爭奪北方紙業,省裏兩方的較量,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當然,按著他的安排,於主任和吳主任兩位手下,早已經從北方市撤了迴來,並拿迴了一份比較讓自己的滿意的項目招商的文件。隻是因為北方紙業的事沒有最後確定,所以,整個招商項目,國際集團並沒有急著簽字。
國際集團不急,但北方市與北方紙業坐不住了。原本兩方還隻是暗中叫勁,這麽一急,從地下轉到地上來了。
先是省委機關報上一篇有關痛斥國有資產流失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文章的針對性極強,外人看了也許還不以為意,但當周少華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是吃驚不小。
文章開篇名義,所謂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生出來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者以國有資產毀損、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這隻是開頭,不算什麽,接下來的分析,那針對性就太強了。
國有資產流失的渠道及表現形式是非常複雜的,可以說是名目繁多、渠道多變。
按傳統的劃分,國有資產流失,總體來說,可以分為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破產改製中的國有資產流失、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中國有資產流失、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財政性蠶食形成的國有資產流失、資源的閑置和無形資產未能入賬造成的流失以及境外國有資產流失等幾大流失途徑。
一是蛇吞象。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公司,甚至剛剛成立不到一年、根本沒有什麽業績的皮包公司,通過種種關係和手段超常規地吞並並以很小的成本掌控那些規模實力遠大於自身的企業。對這種現象,一旦監管不力,又沒有法律法規的疏漏,極有可能出現大股東侵占國有資產行為的發生,我省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有沒有這種苗頭?各級領導應該提高辨別能力。
二是合並報表。一些企業,通過財務處理技術,搞合並報表式的虛假重組,並致使大量國有資產流入個人腰包的行為。
三是虛假評估,低估賤賣。一些國家公務人員,尤其是這些大型國有企業的領導,在出售國有資產過程中,暗箱操作,內部定價;或者買通評估機構,協助造假,采取轉移資產、低估經營利潤、把職工經濟補償金等費用從轉讓國有淨資產的價款中預先扣除以壓低產權轉讓價格等手法,內外勾結,低價出售國有資產,導致“肥水流入外人田”。
三是自買自賣。一些政府領導和國企管理層在改製中一麵高唱改革戰歌,一麵千方百計損公肥私,中飽私囊,大搞“看守者交易”,自己定價自己買,一夜暴富。
四是非相關產業重組。在國有資產改革中,若控股股東實力不強又不能進行相關產業的內涵擴大式重組改製,僅僅進行“非相關產業”式的重組,就會導致被重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法得到提升,企業不能創造不斷增長的利潤和現金流,大股東侵占的動機就會大大加強,最後當企業瀕臨困境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大股東侵占、非法轉移國有資產以達到“全身而退”的目的。
五是零成本購買。近年,管理層收購(mbo)這個理念被人引入國企改革,作為一種新的資產重組方式mbo一時間成為很多地方推動國企改革的法寶。然而,mbo在操作過程中由於存在過多的灰色地帶,國資委不得不幾次對mbo叫停。原因是在現有背景下,我國mbo高管存在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有些地方在管理層收購過程中大搞“零成本購買”,一些國企管理層通過操縱財務報表壓低股價、操縱利潤分配以及隱匿扭曲應披露信息等手法,人為壓低出售價格,由原企業管理者低價收購,將國有企業搞到手,使國有資產成了管理層的私產。資金不足的管理者,將該企業做抵押,由本地銀行為該管理者擔保貸款使其國有資產變為個人的資產,完成“改製”操作。
六是體外循環變私有。一些企事業單位故意將部分國有資金不存放在銀行,而是私自將資金高息借給一些企業和個人,利息列為賬外資產,伺機瓜分,若蝕本則由國家資本虧空。
七是運動式改製。一些地方政府對於國有企業改製認識不到位,把改製當作甩包袱,認為隻要國資退出,勞動合同解除,職工得到相應補償,改製就算成功,從此與政府再無幹係,於是出現了行政命令主導下的“運動式改製”,熱中追求“改製政績”,不詳細製定改革方案,盲目國大改製麵,造成了國有資產的白白流失,其狀況令人堪憂。
九是寄生公司。近年來,有些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行業、高利潤企業,把主營業務中的高收益部分獨立出來,由企業領導、員工私人投資成立公司經營,獲取的高額利潤成為職工特別是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福利”。這類“寄生公司”不僅會造成巨額隱性國有資產流失,且因脫離監管易成為腐敗行為的多發地帶,由於相關法規不完備,監管層認識不到位等原因,這種挖國企牆腳的“新花樣”並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如果周少華不知道閆旺的那個股改方案,不知道他私下裏把數十億的資產,隻想四個億拿下,而且這四個億還想抓自己的大頭,也許不會那麽吃驚,此時這一對照,這篇文章,簡直就是針對閆旺的。當然,周少華明白,明著是針對閆旺,可實質上呢?
國際集團不急,但北方市與北方紙業坐不住了。原本兩方還隻是暗中叫勁,這麽一急,從地下轉到地上來了。
先是省委機關報上一篇有關痛斥國有資產流失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文章的針對性極強,外人看了也許還不以為意,但當周少華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是吃驚不小。
文章開篇名義,所謂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生出來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者以國有資產毀損、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這隻是開頭,不算什麽,接下來的分析,那針對性就太強了。
國有資產流失的渠道及表現形式是非常複雜的,可以說是名目繁多、渠道多變。
按傳統的劃分,國有資產流失,總體來說,可以分為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破產改製中的國有資產流失、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中國有資產流失、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財政性蠶食形成的國有資產流失、資源的閑置和無形資產未能入賬造成的流失以及境外國有資產流失等幾大流失途徑。
一是蛇吞象。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公司,甚至剛剛成立不到一年、根本沒有什麽業績的皮包公司,通過種種關係和手段超常規地吞並並以很小的成本掌控那些規模實力遠大於自身的企業。對這種現象,一旦監管不力,又沒有法律法規的疏漏,極有可能出現大股東侵占國有資產行為的發生,我省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有沒有這種苗頭?各級領導應該提高辨別能力。
二是合並報表。一些企業,通過財務處理技術,搞合並報表式的虛假重組,並致使大量國有資產流入個人腰包的行為。
三是虛假評估,低估賤賣。一些國家公務人員,尤其是這些大型國有企業的領導,在出售國有資產過程中,暗箱操作,內部定價;或者買通評估機構,協助造假,采取轉移資產、低估經營利潤、把職工經濟補償金等費用從轉讓國有淨資產的價款中預先扣除以壓低產權轉讓價格等手法,內外勾結,低價出售國有資產,導致“肥水流入外人田”。
三是自買自賣。一些政府領導和國企管理層在改製中一麵高唱改革戰歌,一麵千方百計損公肥私,中飽私囊,大搞“看守者交易”,自己定價自己買,一夜暴富。
四是非相關產業重組。在國有資產改革中,若控股股東實力不強又不能進行相關產業的內涵擴大式重組改製,僅僅進行“非相關產業”式的重組,就會導致被重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法得到提升,企業不能創造不斷增長的利潤和現金流,大股東侵占的動機就會大大加強,最後當企業瀕臨困境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大股東侵占、非法轉移國有資產以達到“全身而退”的目的。
五是零成本購買。近年,管理層收購(mbo)這個理念被人引入國企改革,作為一種新的資產重組方式mbo一時間成為很多地方推動國企改革的法寶。然而,mbo在操作過程中由於存在過多的灰色地帶,國資委不得不幾次對mbo叫停。原因是在現有背景下,我國mbo高管存在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有些地方在管理層收購過程中大搞“零成本購買”,一些國企管理層通過操縱財務報表壓低股價、操縱利潤分配以及隱匿扭曲應披露信息等手法,人為壓低出售價格,由原企業管理者低價收購,將國有企業搞到手,使國有資產成了管理層的私產。資金不足的管理者,將該企業做抵押,由本地銀行為該管理者擔保貸款使其國有資產變為個人的資產,完成“改製”操作。
六是體外循環變私有。一些企事業單位故意將部分國有資金不存放在銀行,而是私自將資金高息借給一些企業和個人,利息列為賬外資產,伺機瓜分,若蝕本則由國家資本虧空。
七是運動式改製。一些地方政府對於國有企業改製認識不到位,把改製當作甩包袱,認為隻要國資退出,勞動合同解除,職工得到相應補償,改製就算成功,從此與政府再無幹係,於是出現了行政命令主導下的“運動式改製”,熱中追求“改製政績”,不詳細製定改革方案,盲目國大改製麵,造成了國有資產的白白流失,其狀況令人堪憂。
九是寄生公司。近年來,有些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行業、高利潤企業,把主營業務中的高收益部分獨立出來,由企業領導、員工私人投資成立公司經營,獲取的高額利潤成為職工特別是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福利”。這類“寄生公司”不僅會造成巨額隱性國有資產流失,且因脫離監管易成為腐敗行為的多發地帶,由於相關法規不完備,監管層認識不到位等原因,這種挖國企牆腳的“新花樣”並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如果周少華不知道閆旺的那個股改方案,不知道他私下裏把數十億的資產,隻想四個億拿下,而且這四個億還想抓自己的大頭,也許不會那麽吃驚,此時這一對照,這篇文章,簡直就是針對閆旺的。當然,周少華明白,明著是針對閆旺,可實質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