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應看似「姑息養女幹」的做法,也是被逼無奈的權宜之計。
而且主要集中在河南。
之所以這樣做,原因也很簡單。
由於三打開封時,水淹開封,導致整個河南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成了黃泛區。
整個地區都是爛泥糊糊,別說軍隊的重炮,重一點的物資都拉不進去。
楊承應隻能暫時穩住河南局勢,等消滅了弘光政權、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後,再來花大力氣治理河南。
好在高第也知道好歹,在他的勸說下李際遇和劉忠主動開展揀選士兵的工作,同時配合楊承應派去的監軍造冊登記。
穩住了河南的局勢,楊承應的目光投向江北的戰場。
身處第一線的吳三桂知道殿下最想見的是他,因此不敢有絲毫怠慢,安排好江北的布防,幾乎馬不停蹄地趕在楊承應派通信兵前抵達徐州。
對吳三桂來說,為了見殿下,一路舟車勞頓很值得。
與江北弘光政權的交戰過程,吳三桂用一句話就匯報完了:
「李成棟與我軍交鋒一次,便和李本深一道南撤,據前線探查的結果,他們應該在盱眙。」
「盱眙?」楊承應趕忙到地圖前查看,盱眙距離徐州僅四百二十裏,距離吳三桂所在的五河僅一百五十裏。
不過中間隔了一條淮河。
這個問題不大,因為嶽讬已經拿下淮安府,可以向盱眙迂迴。
「以高傑餘部保存實力的想法,應該不會停在盱眙,而應該向南退到長江以南都有可能。」
楊承應有些想不通。
吳三桂道:「聽說督師史可法冒著傾盆大雨,連夜北上,阻止了這些總兵的南逃。」
「哦?史可法!」楊承應想起來了,南明的確有一位裱糊匠似的人物。
史可法是左光鬥的弟子,按理說算是東林黨。但是自東林黨一代目死光了,剩下的都是濫竽充數之徒。
而且史可法無心黨爭,也沒有參與黨爭的本事。
可是,這不妨礙馬士英借黨爭整他。
「那我們不要急著進軍,一是就地休整,等糧草輜重;二是做出隨時進攻河南的準備,給正在河南清剿的高第和李際遇一些心理上的壓力。」
楊承應立刻想出了一條新的計劃。
計劃很簡單,讓阿濟格繼續追擊李自成,迫使李自成不得不向東撤退。
李自成向東撤退,會擠壓尤世祿的空間,導致尤世祿也向東。
弘光政權首尾不能相顧,楊承應就能趁勢奪下揚州府,再渡江南下。
謹慎,是楊承應一貫的風格。
吳三桂卻覺得有點慢:「殿下,咱們大軍數萬,又有大運河作為物資輸送通道,幹嘛慢騰騰的。」
「如果正麵攻勢太猛,會導致他們為了防備我們,而疏於防備西麵,我們不就給他人做嫁衣裳。」楊承應道,「我先等他們互相打起來再出手,事半功倍。」
「還是殿下考慮的周到啊。」
吳三桂早就發現,揣摩殿下的想法,不能按照普通人思路。
如果是按照普通人的思路,一猜就中:大軍席卷江南,如秋風之掃落葉——爽!
但是!作為成熟的政治家,想法就完全不一樣: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殺戮應該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戰書剛下不久,要給弘光政權的官員們一些時間認清敵我,最後選擇站隊。
這對於平定江南後,對江南的治理極為重要。
楊承應主要針對的是大地主、大官僚,而不是中小地主。
特別是小地主,聽著好像詞兒不好,
實際上在那個農業發展還不發達的時代,小地主隻是土地較多的代名詞。
他們由於沒有功名在身,同樣是被壓榨的對象,很多小地主家的女兒都得下地幹活。
舉個例子,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家裏有三個包衣,照樣吃不飽肚子。
兩人正聊著,祖澤沛忽然跑進來:「殿下,剛得到消息南邊出了一件大事!」
「什麽事?」
「據說太子朱慈烺逃到南京!」
「什麽?」楊承應和吳三桂異口同聲。
此前,楊承應派人一直認真的尋找,是真的沒找到。
願意尋找朱慈烺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按照傳承有序,即便是楊承應想做皇帝,也該有個人站出來,把玉璽交給他。
而站出來的這個人,朱慈烺無疑是最合適的。
可惜,朱慈烺一直下落不明。
南京紫禁城內,也是一片混亂。
「你聽說了嗎?盧九德已經去認了,認為是太子。」
「盧九德在外統兵多年,怎麽會認得已經九歲的太子殿下。」
「你這話不對。盧九德可是內監,怎麽會不認識呢!難道外臣才認識?」
「不能這麽說,外臣中給太子授課的帝師就認識。」
「誰呀?王鐸可在北邊,幹起了編書的勾當。」
「又不止他一位。」
「哎!誰把太子弄到南京來的?」
「鴻臚寺少卿高夢箕!」
「利令智昏!利令智昏!」
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高夢箕利令智昏,想當大官想瘋了。.
這倒是冤枉了高夢箕。
他其實隻是把「太子」帶到南京,安置在自己的宅院。
哪知這個「太子」天天招搖過市,逢人便說自己是朱慈烺。
高夢箕嚇壞了,這才趕緊上報朝廷。
弘光皇帝得到奏疏,急壞了。
他趕忙派曾經擔任東宮講官的劉正宗、李景廉前往鑒定,都說是假的。
又命舊東宮伴讀太監丘執中前往辨認,丘執中也不認識。
弘光放心了一些,旋即安排三法司共同審理。
審理結果:這個「太子」是假貨,真名叫王之明。因高夢箕的家奴穆虎貪財,遇到王之明後,讓他假扮太子,到南京招搖撞騙。
本來這件事到此為止,也算有個交代。
弘光皇帝把王之明和高夢箕都下獄。
哪知一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錢謙益出手了,他為了扳倒為非作歹的馬士英,派人到獄中教王之明怎麽說話才保住性命。
王之明得到點撥,立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從此以後,不管誰問,王之明隻有一句話:
「我是真太子,王之明是為了躲避追殺而取的名字,不信你們把王之明三個字倒過來念。」
王之明倒過來念,就是明、之、王!
而且主要集中在河南。
之所以這樣做,原因也很簡單。
由於三打開封時,水淹開封,導致整個河南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成了黃泛區。
整個地區都是爛泥糊糊,別說軍隊的重炮,重一點的物資都拉不進去。
楊承應隻能暫時穩住河南局勢,等消滅了弘光政權、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後,再來花大力氣治理河南。
好在高第也知道好歹,在他的勸說下李際遇和劉忠主動開展揀選士兵的工作,同時配合楊承應派去的監軍造冊登記。
穩住了河南的局勢,楊承應的目光投向江北的戰場。
身處第一線的吳三桂知道殿下最想見的是他,因此不敢有絲毫怠慢,安排好江北的布防,幾乎馬不停蹄地趕在楊承應派通信兵前抵達徐州。
對吳三桂來說,為了見殿下,一路舟車勞頓很值得。
與江北弘光政權的交戰過程,吳三桂用一句話就匯報完了:
「李成棟與我軍交鋒一次,便和李本深一道南撤,據前線探查的結果,他們應該在盱眙。」
「盱眙?」楊承應趕忙到地圖前查看,盱眙距離徐州僅四百二十裏,距離吳三桂所在的五河僅一百五十裏。
不過中間隔了一條淮河。
這個問題不大,因為嶽讬已經拿下淮安府,可以向盱眙迂迴。
「以高傑餘部保存實力的想法,應該不會停在盱眙,而應該向南退到長江以南都有可能。」
楊承應有些想不通。
吳三桂道:「聽說督師史可法冒著傾盆大雨,連夜北上,阻止了這些總兵的南逃。」
「哦?史可法!」楊承應想起來了,南明的確有一位裱糊匠似的人物。
史可法是左光鬥的弟子,按理說算是東林黨。但是自東林黨一代目死光了,剩下的都是濫竽充數之徒。
而且史可法無心黨爭,也沒有參與黨爭的本事。
可是,這不妨礙馬士英借黨爭整他。
「那我們不要急著進軍,一是就地休整,等糧草輜重;二是做出隨時進攻河南的準備,給正在河南清剿的高第和李際遇一些心理上的壓力。」
楊承應立刻想出了一條新的計劃。
計劃很簡單,讓阿濟格繼續追擊李自成,迫使李自成不得不向東撤退。
李自成向東撤退,會擠壓尤世祿的空間,導致尤世祿也向東。
弘光政權首尾不能相顧,楊承應就能趁勢奪下揚州府,再渡江南下。
謹慎,是楊承應一貫的風格。
吳三桂卻覺得有點慢:「殿下,咱們大軍數萬,又有大運河作為物資輸送通道,幹嘛慢騰騰的。」
「如果正麵攻勢太猛,會導致他們為了防備我們,而疏於防備西麵,我們不就給他人做嫁衣裳。」楊承應道,「我先等他們互相打起來再出手,事半功倍。」
「還是殿下考慮的周到啊。」
吳三桂早就發現,揣摩殿下的想法,不能按照普通人思路。
如果是按照普通人的思路,一猜就中:大軍席卷江南,如秋風之掃落葉——爽!
但是!作為成熟的政治家,想法就完全不一樣: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殺戮應該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戰書剛下不久,要給弘光政權的官員們一些時間認清敵我,最後選擇站隊。
這對於平定江南後,對江南的治理極為重要。
楊承應主要針對的是大地主、大官僚,而不是中小地主。
特別是小地主,聽著好像詞兒不好,
實際上在那個農業發展還不發達的時代,小地主隻是土地較多的代名詞。
他們由於沒有功名在身,同樣是被壓榨的對象,很多小地主家的女兒都得下地幹活。
舉個例子,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家裏有三個包衣,照樣吃不飽肚子。
兩人正聊著,祖澤沛忽然跑進來:「殿下,剛得到消息南邊出了一件大事!」
「什麽事?」
「據說太子朱慈烺逃到南京!」
「什麽?」楊承應和吳三桂異口同聲。
此前,楊承應派人一直認真的尋找,是真的沒找到。
願意尋找朱慈烺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按照傳承有序,即便是楊承應想做皇帝,也該有個人站出來,把玉璽交給他。
而站出來的這個人,朱慈烺無疑是最合適的。
可惜,朱慈烺一直下落不明。
南京紫禁城內,也是一片混亂。
「你聽說了嗎?盧九德已經去認了,認為是太子。」
「盧九德在外統兵多年,怎麽會認得已經九歲的太子殿下。」
「你這話不對。盧九德可是內監,怎麽會不認識呢!難道外臣才認識?」
「不能這麽說,外臣中給太子授課的帝師就認識。」
「誰呀?王鐸可在北邊,幹起了編書的勾當。」
「又不止他一位。」
「哎!誰把太子弄到南京來的?」
「鴻臚寺少卿高夢箕!」
「利令智昏!利令智昏!」
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高夢箕利令智昏,想當大官想瘋了。.
這倒是冤枉了高夢箕。
他其實隻是把「太子」帶到南京,安置在自己的宅院。
哪知這個「太子」天天招搖過市,逢人便說自己是朱慈烺。
高夢箕嚇壞了,這才趕緊上報朝廷。
弘光皇帝得到奏疏,急壞了。
他趕忙派曾經擔任東宮講官的劉正宗、李景廉前往鑒定,都說是假的。
又命舊東宮伴讀太監丘執中前往辨認,丘執中也不認識。
弘光放心了一些,旋即安排三法司共同審理。
審理結果:這個「太子」是假貨,真名叫王之明。因高夢箕的家奴穆虎貪財,遇到王之明後,讓他假扮太子,到南京招搖撞騙。
本來這件事到此為止,也算有個交代。
弘光皇帝把王之明和高夢箕都下獄。
哪知一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錢謙益出手了,他為了扳倒為非作歹的馬士英,派人到獄中教王之明怎麽說話才保住性命。
王之明得到點撥,立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從此以後,不管誰問,王之明隻有一句話:
「我是真太子,王之明是為了躲避追殺而取的名字,不信你們把王之明三個字倒過來念。」
王之明倒過來念,就是明、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