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應急著剿匪,和流民大量湧入有很大關係。


    自從得到蓋州,後金軍撤軍的第二天開始,逃亡百姓大量湧入。


    這些可憐人,身上沒有一件好衣服,吃的是樹根草皮,腳上凍得發膿大有人在。


    還有缺胳膊少指頭,都是非常常見的事。


    搞得楊承應有好幾天,都不敢出門了。


    就怕看到這些事,他全權交給寧完我辦理。


    因此,剿匪安民是當務之急。也不管你以前有多大委屈,既然做了土匪,那就要有被消滅的覺悟。


    楊承應不出門的原因除了這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他得想出一個辦法,讓自己擁有幕僚。


    開府,這個很熟悉的詞匯,在明朝是很陌生的詞。


    因為開府意味著擁有自己聘請的屬官,而大明律明文規定,嚴禁官員私募屬下。


    也就是說,楊承應現在已經觸碰到了明朝武將的天花板。


    以前請茅元儀和孫元化,那是因為他勢力還很弱小,朝廷壓根不知道有他這麽一號人物的存在。


    換句話來說,金州鎮和金州軍都是靠楊承應打出來的。


    但隨著他的威名越來越大,限製也越來越多。


    在外,看上去隻有一個胡良輔監軍太監。但這位仁兄是禦馬監出來的,那是皇帝身邊的太監。


    換作一般人,早被胡良輔拿捏住了。


    對內,還有公主壓著。時不時給她皇帝兄長寫信,報告金州鎮的內情。


    這些和“開府”相比都不算什麽,開府算是武將想都不能想的事。


    文官擔任的督、撫,有一定的開府權,那都是獲得朝廷和皇帝批準的。


    楊承應現在想要開府權,別說言官科臣,就連新薊遼總督閻鳴泰,新薊遼經略王之臣都不會答應,皇帝也不會答應。


    可如果不“開府”,金州鎮長期各管一塊,遲早要出事。


    特別是楊承應必須親自鎮守蓋州,應付北方強敵和遼西明軍的情況下。


    蓋州指揮使司,楊承應找來寧完我商量此事。


    “我實在想不出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楊承應揉了揉太陽穴,“去年糧食販賣就是這種情況,還得兩邊協商著來,差點鬧出大事。”


    寧完我問道:“那麽大帥想用那些人組成您的幕僚,協調處理各方政務?”


    “當然是你,範文程,鮑承先和祖天壽。”


    楊承應脫口而出。


    這三位,除了祖天壽意外,都是曆史上皇太極用來平衡女真貴族的大學士,能力各有傾向。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範文程類似於諸葛亮,寧完我類似於龐統,而鮑承先則是老丘八版的蕭何、曹參。


    祖天壽能進名單之列,和楊承應平衡勢力有關係。


    再者,祖天壽表現不差。


    寧完我略想了想,便道:“既然如此,大帥何不奏請朝廷,允許您設立文館。借口是遼東一直沒出過像樣的讀書人,您要設立文館聘請讀書人編寫刊刻書籍,在遼南四衛傳播,讓他們深慕聖人教化。”


    “漂亮!”楊承應驚喜得拍了一下桌子。


    這個主意,正是曆史上皇太極為了不引起女真貴族的注意,找的一個借口。說是翻譯書籍,卻逐漸變成了皇太極的決策機構。


    後來,皇太極讓他們掛著擁有實權的職務,無形中取代了滿洲貴族共同議政的這個傳統。


    高,實在是高!


    楊承應當即提筆寫了一份奏本,懇求皇帝讓他開設文館,刊發書籍。


    在沒得到批準前,楊承應在蓋州做了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從阿敏住的地方搬出來,讓給剛到蓋州城的胡良輔。


    正所謂養金絲雀用金籠子,雖然楊承應養的這位沒鳥,不妨礙他用養金絲雀的待遇對待他。


    楊承應自己辦到了靠近西門的府邸,那以前是濟爾哈朗的住宅。楊承應把那裏改了一下,隔壁即是楊承應選的文館所在。


    第二件事,恢複明朝的墩軍——石門關、上哈塔墩、大片嶺關、大片嶺墩。


    每個墩台有士兵五百人。


    這些墩軍由投降後金,又投降楊承應的原明軍士兵擔任,待遇略低於其他明軍。


    拜阿敏所賜,這些墩軍提起後金軍就咬牙切齒,待遇自然好不到哪裏去。


    如今跟了楊總爺,那是真給錢、給糧食,還讓他們吃上熱乎乎的羊肉湯和飯,自然個個賣命。


    楊承應不讓他們一直當墩軍,而是告訴他們,你們替我守好這些墩台,遏製住後金軍的進攻。表現好的入正規軍,表現差的辭退。


    表現中規中矩的,等身體評測過關,再酌情考慮入正規軍。


    這一招,是表麵上招募墩軍,實際上是在為下一次擴軍做準備。


    京城,東廠。


    魏忠賢經過幾次黨同伐異,已然是大權獨攬。


    他待在哪裏,那裏就是管理天下的所在。


    “楊承應上奏朝廷,請求設立文館,你們怎麽看啊?”


    魏忠賢是個文盲,隻能把這種事交給手下人。


    而他的兩個最聰明的手下,正是工部右侍郎崔呈秀和太仆寺卿霍維華。


    兩人異口同聲道:“不能同意。”


    “唐初,李世民為網羅人才與李建成爭權,創建了文學館。”


    崔呈秀引經據典,“楊承應想設文館,心思和李世民是一樣的。”


    魏忠賢聽了,扭頭看向霍維華:“你呢?”


    霍維華道:“楊承應氣候已成,但他一直苦於不能聘請幕僚管理政務,如果開了文館等於是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將來更難管。”


    “如果朝廷不同意,他自己開設文館,又會如何?”魏忠賢問。


    這一問,倒是把崔呈秀和霍維華問到了。


    大明律雖然有明文規定,若當真一直認真執行,哪有今日這麽多的事。


    再者,楊承應完全可以借口自己真的是召書生刊發書籍,你完全拿他沒轍。


    要是有辦法,霍維華也不會被一直拿捏到離開。


    “你們說,楊承應對朝廷有沒有想法?”魏忠賢突然問。


    崔呈秀不好迴答。


    熟悉情況的霍維華道:“那倒是沒有。楊承應非常害怕到京城來,好像是因為有一次被王化貞召到遼陽,把他差點殺了。


    要不是已故的薛國用攔著,恐怕就沒有今日的他。”


    魏忠賢笑道:“既然他沒有心思到朝中來,我何必招惹他,給東林黨一個拉攏他的機會。這件事準了,順便讓使者告訴他,這都是咱家的恩典。”


    崔呈秀和霍維華麵麵相覷,都覺得此舉不妥。


    但想到自己幹的這類事不算少,沒臉勸魏公公不那麽幹。


    於是,魏忠賢做主,以朝廷的名義讓楊承應設文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遼東雄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予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予岸並收藏明末:遼東雄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