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鬧聲中,周執笏宣布比賽正式開始:“今天的辯題是‘班馬優劣’,比賽首先由正方主將立論,時間為5分鍾。”
雖然之前江水源一直表現得自信滿滿,簡直視山陽高中如插標賣首,但個中兇險隻有他自己知道。就比如說辯題的“班馬優劣”,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絕大多數人的共識都是司馬遷比班固優秀,無數名人名言可以引為佐證,就憑自己這四五個人、一兩條槍想做翻案文章?難!
再比如說數據庫的事兒。
自己說得當然沒錯,分論點、論證很多時候是比論據重要,但那是建立在熟練掌握很多材料的基礎上的,才可以盡情鄙棄堆砌材料的笨拙。可事實上高中生能記住多少東西?又能玩出什麽花樣?還不是顛來倒去折騰那幾句誰都知道的熟膩名句?真正到了比賽的時候,絕對妥妥的論據為王,堆材料就可以把對方輕鬆堆死。就好像去年淮安府中隊首戰平橋二中,江水源靠背誦《舊唐書》,把那幫小姑娘欺負得毫無脾氣!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變成別人拿著一堆材料來虐自己了。
然而士氣可鼓不可泄,江水源是不可能在隊員麵前露怯的。相反,他還要想方設法給全隊加油鼓勁,營造出勝利觸手可及的感覺。而眼下就是最關鍵的時刻:立論!
立論,通常來講就是要對辯題進行辨析、給出定義,引出己方主論點,然後再剖析成三個以上的分論點,解釋理由,提出論據,最後總結前文,再次重申己方論點。
立論可以說是一場辯論的靈魂和基礎,直接決定以後辯論的走向。如果立論出現差錯,基本上屬於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所以在立論的時候一定要嚴謹,既不能被對方挑出毛病,還得為下一步攻防奠定先手,同時還要注重修辭,最好是一連串排山倒海的排比句、或者妙語連珠的引用名句,來個先聲奪人。當然,還必須控製好時間語速,說得太快、匆匆結束,不僅浪費時間,觀眾和評委也聽不清;說得太慢,超時要扣分,還影響士氣。
端的是麻煩!
所以大家一般都是利用那兩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寫好草稿,上場後直接對著念,免得犯錯。江水源卻很少拿著紙條照本宣科,一來記憶力好、才思敏捷,根本用不著;二來還能給評委留下好印象,印象分不也是分麽?
不過今天江水源的立論任務尤其重,因為不僅要把論點說透,還得提早挖坑堵路,把對方預備的殺手鐧扼殺在萌芽狀態。怎麽叫挖坑堵路呢?舉個栗子。
某甲偷拿某乙一百塊錢,某乙發現後打算當眾揭發。如果某甲提前先說:“不好意思,昨天我臨時急用錢,剛巧你不在,我就不告而取了。”某乙再指責某甲說:“你昨天偷了我一百塊錢。”正常大家就會認為某甲真的是急用錢,某乙則大題小做,有扣帽子的嫌疑。
如果反過來呢?某乙先說“你昨天偷了我一百塊錢”,某甲再解釋“不好意思,昨天我臨時急用錢,剛巧你又不在,我就不告而取了”,大家肯定會認為某甲偷了錢,被抓之後才臨時找借口。
這就叫先入為主。
說時遲,那時快。隻見江水源起身朝評委、山陽高中隊和台下觀眾微微鞠躬,然後聲音琅琅地說道:“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親愛的觀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方的觀點是‘班優於馬’。班馬優劣之爭,在《漢書》尚在雛形時已經出現,東漢王充在其著述《論衡》的《超奇篇》中寫道:‘班叔皮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記事詳悉,義淺理備。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這時有幸拜讀的人已經認為‘班優於馬’。唐代劉知幾在其所作《史通》的《鑒識篇》中說:‘逮《史》、《漢》繼作,踵武相承。王充著書,既甲班而乙馬;張輔持論,又劣固而優遷。’可見渾而言之,‘班’應該指班彪、班固父子及其著述,‘馬’則對應為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及其著述,因為《史記》、《漢書》都是起於其父而成於其子的。南宋時的《班馬異同》,在明代被稍加釐訂,直接改名《史漢方駕》,可見析而言之,‘班’‘馬’則是指《史記》《漢書》中班馬兩人所撰述部分。兩種說法中以後者最為通行,今天的辯題理當以此為準!”
——這就是破題。首先說清楚什麽叫“班馬優劣”,厘清概念和範圍,讓人明白辯論的是什麽。
“我們討論班馬優劣,或者說之所以可以討論班馬優劣,原因在於司馬談、司馬遷迭為太史公,班彪、班固都專心史籍,班固更是受皇帝之命撰述《漢書》,兩者都是史家;《史記》、《漢書》又同在史部的正史之列。這是我們討論兩者優劣的基石。班、馬所撰《漢書》《史記》雙峰對峙,並稱史學巨著,然而兩者各有所長。概而言之,以體例論,《史》發凡起例,啟百代之先;《漢》完善定型,創千秋之業。以內蘊論,《史》明天人之分,《漢》主天人感應;《史》通古今之變,《漢》調上下融洽;《史》成一家之言,《漢》盡聖人之道。以人物論,《史》明善惡,《漢》辨忠奸;《史》重傳情,《漢》重傳事;《史》重為人,《漢》重為文;《史》愛奇,《漢》重實。以文章言,《史》神明變化,《漢》嚴縝綿密;《史》筆端含情,《漢》不甚動情。”
——這就是挖坑。
我承認《史記》厲害(當然,不承認也不行),什麽“發凡起例”“神明變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該說的我都替你說了,你好意思當複讀機,把我說過的好話再撿起來重說一遍麽?而且你也認識到《漢書》不是擺設,它和《史記》應該是環肥燕瘦,各有風姿,互有長短,而不是《史記》一騎絕塵。你說對嗎?
聽到江水源的立論,評委席上周執笏等人眼睛一亮,互相對視了幾眼,然後微微頷首,一副心有戚戚的樣子。台下觀眾絕大部分都聽不懂江水源滿嘴的之乎者也,不過不要緊,那一連串氣勢磅礴、對仗工整的排比就像相聲裏的貫口、美聲中的花腔,讓人不明覺厲,忍不住想拍巴掌。
但江水源根本不給觀眾鼓掌的機會,畢竟鼓掌也是要占時間的,他的時間可不能浪費:“但我們認為班優於馬,原因在於司馬遷好奇而班固雅平,故《史記》蕪雜而《漢書》純正。具體而言,《史記》尚有戰國縱橫家習氣,多奇譎縱橫、權謀之術,類似先秦諸子,為正史與雜記、辭賦的雜糅;而《漢書》則不激不厲,純然史家筆法,範曄稱讚說‘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亢,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此其一。
“其二,《史記》體例不純,用班彪的話說,‘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若序司馬相如,舉郡縣,著其字。至蕭、曹、陳平之屬,及董仲舒並時之人,不記其字,或縣而不郡’;劉知幾也批評說‘其所載,多聚舊記,時插雜言,故使覽之者事罕異聞,而語饒重出’。不像《漢書》全書體例統一,‘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興廢,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成為後世曆代撰述正史的楷模。
“其三,《史記》有違怨而不怒的聖人之教、中庸平和的尊經之旨,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而賤守節而貴俗功。早在西漢,揚雄即認為司馬遷的《史記》‘不與聖人同,是非頗謬於經’;東漢建武四年,範升上書指出‘《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到三國時,譙周也認為司馬遷‘或采俗語百家之書,不專據正經’。而班固的《漢書》則‘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緯《六經》,綴道綱,深合教化之意。”
說《史記》不好,尤其說它不夠中庸平和、有違聖人之教,放在別的地方絕對是妥妥的毒點,能被吊打一百八十個姿勢不重樣!
什麽叫不夠中庸平和、有違聖人之教?分明是司馬遷作為偉大的曆史學家和文學家,思想先進,包容並蓄,兼容諸家又自成一家,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批評精神,富含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曆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舍生取義、赴湯蹈火的勇於犧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唿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立誌高遠、義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用正義的觀察、懷疑的精神,譴責了封建社會的殘暴統治,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
怎麽到了您這兒反倒變成了反麵教材?
要是換了別的地方,江水源也不敢這麽說,因為絕對會被噴得體無完膚。可到了國學論難賽場上,不僅要說,還要旗幟鮮明地作為分論點。原因就在於這是“國學”論難!
何謂“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中華傳統學術無論你怎麽分科分類,都必然以儒家為主、經學為先。舍儒家、五經而談國學,就好像離開力熱聲光電而談物理、離開元素物質而談化學,絕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古時候敢這麽離經叛道,否認中庸平和、聖人之教的可沒幾個。更何況這是“國學”論難,剛才那些思想、精神和人文關懷可都屬於違規內容,就算你敢這麽想,你敢這麽說嗎?
江水源正是捏準了這一點,才敢大張旗鼓亮明觀點:有本事你們就批駁試試,要是能不違規,算你們今早上刷牙刷得幹淨!
“正是綜合以上三點,所以我方認為班優於馬!”
雖然之前江水源一直表現得自信滿滿,簡直視山陽高中如插標賣首,但個中兇險隻有他自己知道。就比如說辯題的“班馬優劣”,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絕大多數人的共識都是司馬遷比班固優秀,無數名人名言可以引為佐證,就憑自己這四五個人、一兩條槍想做翻案文章?難!
再比如說數據庫的事兒。
自己說得當然沒錯,分論點、論證很多時候是比論據重要,但那是建立在熟練掌握很多材料的基礎上的,才可以盡情鄙棄堆砌材料的笨拙。可事實上高中生能記住多少東西?又能玩出什麽花樣?還不是顛來倒去折騰那幾句誰都知道的熟膩名句?真正到了比賽的時候,絕對妥妥的論據為王,堆材料就可以把對方輕鬆堆死。就好像去年淮安府中隊首戰平橋二中,江水源靠背誦《舊唐書》,把那幫小姑娘欺負得毫無脾氣!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變成別人拿著一堆材料來虐自己了。
然而士氣可鼓不可泄,江水源是不可能在隊員麵前露怯的。相反,他還要想方設法給全隊加油鼓勁,營造出勝利觸手可及的感覺。而眼下就是最關鍵的時刻:立論!
立論,通常來講就是要對辯題進行辨析、給出定義,引出己方主論點,然後再剖析成三個以上的分論點,解釋理由,提出論據,最後總結前文,再次重申己方論點。
立論可以說是一場辯論的靈魂和基礎,直接決定以後辯論的走向。如果立論出現差錯,基本上屬於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所以在立論的時候一定要嚴謹,既不能被對方挑出毛病,還得為下一步攻防奠定先手,同時還要注重修辭,最好是一連串排山倒海的排比句、或者妙語連珠的引用名句,來個先聲奪人。當然,還必須控製好時間語速,說得太快、匆匆結束,不僅浪費時間,觀眾和評委也聽不清;說得太慢,超時要扣分,還影響士氣。
端的是麻煩!
所以大家一般都是利用那兩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寫好草稿,上場後直接對著念,免得犯錯。江水源卻很少拿著紙條照本宣科,一來記憶力好、才思敏捷,根本用不著;二來還能給評委留下好印象,印象分不也是分麽?
不過今天江水源的立論任務尤其重,因為不僅要把論點說透,還得提早挖坑堵路,把對方預備的殺手鐧扼殺在萌芽狀態。怎麽叫挖坑堵路呢?舉個栗子。
某甲偷拿某乙一百塊錢,某乙發現後打算當眾揭發。如果某甲提前先說:“不好意思,昨天我臨時急用錢,剛巧你不在,我就不告而取了。”某乙再指責某甲說:“你昨天偷了我一百塊錢。”正常大家就會認為某甲真的是急用錢,某乙則大題小做,有扣帽子的嫌疑。
如果反過來呢?某乙先說“你昨天偷了我一百塊錢”,某甲再解釋“不好意思,昨天我臨時急用錢,剛巧你又不在,我就不告而取了”,大家肯定會認為某甲偷了錢,被抓之後才臨時找借口。
這就叫先入為主。
說時遲,那時快。隻見江水源起身朝評委、山陽高中隊和台下觀眾微微鞠躬,然後聲音琅琅地說道:“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親愛的觀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方的觀點是‘班優於馬’。班馬優劣之爭,在《漢書》尚在雛形時已經出現,東漢王充在其著述《論衡》的《超奇篇》中寫道:‘班叔皮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記事詳悉,義淺理備。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這時有幸拜讀的人已經認為‘班優於馬’。唐代劉知幾在其所作《史通》的《鑒識篇》中說:‘逮《史》、《漢》繼作,踵武相承。王充著書,既甲班而乙馬;張輔持論,又劣固而優遷。’可見渾而言之,‘班’應該指班彪、班固父子及其著述,‘馬’則對應為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及其著述,因為《史記》、《漢書》都是起於其父而成於其子的。南宋時的《班馬異同》,在明代被稍加釐訂,直接改名《史漢方駕》,可見析而言之,‘班’‘馬’則是指《史記》《漢書》中班馬兩人所撰述部分。兩種說法中以後者最為通行,今天的辯題理當以此為準!”
——這就是破題。首先說清楚什麽叫“班馬優劣”,厘清概念和範圍,讓人明白辯論的是什麽。
“我們討論班馬優劣,或者說之所以可以討論班馬優劣,原因在於司馬談、司馬遷迭為太史公,班彪、班固都專心史籍,班固更是受皇帝之命撰述《漢書》,兩者都是史家;《史記》、《漢書》又同在史部的正史之列。這是我們討論兩者優劣的基石。班、馬所撰《漢書》《史記》雙峰對峙,並稱史學巨著,然而兩者各有所長。概而言之,以體例論,《史》發凡起例,啟百代之先;《漢》完善定型,創千秋之業。以內蘊論,《史》明天人之分,《漢》主天人感應;《史》通古今之變,《漢》調上下融洽;《史》成一家之言,《漢》盡聖人之道。以人物論,《史》明善惡,《漢》辨忠奸;《史》重傳情,《漢》重傳事;《史》重為人,《漢》重為文;《史》愛奇,《漢》重實。以文章言,《史》神明變化,《漢》嚴縝綿密;《史》筆端含情,《漢》不甚動情。”
——這就是挖坑。
我承認《史記》厲害(當然,不承認也不行),什麽“發凡起例”“神明變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該說的我都替你說了,你好意思當複讀機,把我說過的好話再撿起來重說一遍麽?而且你也認識到《漢書》不是擺設,它和《史記》應該是環肥燕瘦,各有風姿,互有長短,而不是《史記》一騎絕塵。你說對嗎?
聽到江水源的立論,評委席上周執笏等人眼睛一亮,互相對視了幾眼,然後微微頷首,一副心有戚戚的樣子。台下觀眾絕大部分都聽不懂江水源滿嘴的之乎者也,不過不要緊,那一連串氣勢磅礴、對仗工整的排比就像相聲裏的貫口、美聲中的花腔,讓人不明覺厲,忍不住想拍巴掌。
但江水源根本不給觀眾鼓掌的機會,畢竟鼓掌也是要占時間的,他的時間可不能浪費:“但我們認為班優於馬,原因在於司馬遷好奇而班固雅平,故《史記》蕪雜而《漢書》純正。具體而言,《史記》尚有戰國縱橫家習氣,多奇譎縱橫、權謀之術,類似先秦諸子,為正史與雜記、辭賦的雜糅;而《漢書》則不激不厲,純然史家筆法,範曄稱讚說‘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亢,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此其一。
“其二,《史記》體例不純,用班彪的話說,‘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若序司馬相如,舉郡縣,著其字。至蕭、曹、陳平之屬,及董仲舒並時之人,不記其字,或縣而不郡’;劉知幾也批評說‘其所載,多聚舊記,時插雜言,故使覽之者事罕異聞,而語饒重出’。不像《漢書》全書體例統一,‘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興廢,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成為後世曆代撰述正史的楷模。
“其三,《史記》有違怨而不怒的聖人之教、中庸平和的尊經之旨,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而賤守節而貴俗功。早在西漢,揚雄即認為司馬遷的《史記》‘不與聖人同,是非頗謬於經’;東漢建武四年,範升上書指出‘《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到三國時,譙周也認為司馬遷‘或采俗語百家之書,不專據正經’。而班固的《漢書》則‘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緯《六經》,綴道綱,深合教化之意。”
說《史記》不好,尤其說它不夠中庸平和、有違聖人之教,放在別的地方絕對是妥妥的毒點,能被吊打一百八十個姿勢不重樣!
什麽叫不夠中庸平和、有違聖人之教?分明是司馬遷作為偉大的曆史學家和文學家,思想先進,包容並蓄,兼容諸家又自成一家,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批評精神,富含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曆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舍生取義、赴湯蹈火的勇於犧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唿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立誌高遠、義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用正義的觀察、懷疑的精神,譴責了封建社會的殘暴統治,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
怎麽到了您這兒反倒變成了反麵教材?
要是換了別的地方,江水源也不敢這麽說,因為絕對會被噴得體無完膚。可到了國學論難賽場上,不僅要說,還要旗幟鮮明地作為分論點。原因就在於這是“國學”論難!
何謂“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中華傳統學術無論你怎麽分科分類,都必然以儒家為主、經學為先。舍儒家、五經而談國學,就好像離開力熱聲光電而談物理、離開元素物質而談化學,絕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古時候敢這麽離經叛道,否認中庸平和、聖人之教的可沒幾個。更何況這是“國學”論難,剛才那些思想、精神和人文關懷可都屬於違規內容,就算你敢這麽想,你敢這麽說嗎?
江水源正是捏準了這一點,才敢大張旗鼓亮明觀點:有本事你們就批駁試試,要是能不違規,算你們今早上刷牙刷得幹淨!
“正是綜合以上三點,所以我方認為班優於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