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距離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病死,過去才不到三天時間,而朱由檢還是朱由檢,要等到再過一個元旦,才會改元崇禎。
買股票要看大盤,當皇帝自然也要知道基本盤,也就是說對於自己家底的了解,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擁有什麽。
而對於剛剛登基的崇禎皇帝來說,遼東那些事是他比較關心的。
在大殿之下的表演藝術家們自然不會清楚遼東發生了什麽,他們認為遼東太遠,皇太極離他們也太遠,他們隻關心自己的利益是否會受到損害,至於遼東在發生著什麽,皇太極在準備著做什麽,他們並不關心。
同樣是剛剛成為首領的後金“大汗”皇太極,也是不甘於寂寞,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情來。在用了各種手段爬到“大汗”的位置以後,皇太極便開始準備為自己,以及後金的未來做著各種準備。
皇太極他父親,也就是努爾哈赤是一個野心家,但是努爾哈赤成為首領之時所領導的後金是帶有一股野性的,與中原文化有諸多的不同。相比較於父親努爾哈赤,皇太極對於中原王朝的文化有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對於這個野性十五足的女真部落,皇太極是想要改變它的,或者說,是想要改革它的。
曆史證明皇太極確實是一個改革家,在這一方麵他已經做的比自己的先輩要好的太多太多。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個兒子,小的時候當然也是經常去打獵,草原飆馬等也是樣樣在行,身體素質沒話說,要不然也不會身體那麽好,一晚上能睡好幾個蒙古娘們。
至於後來曆史所記載的皇太極是被推舉襲承汗位的,後世的王振明是不相信的,這其中有著什麽的交易或者陰謀是很難說明白的,總之能在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說明了皇太極的不簡單。
皇太極當上女真的首領後,日子也不好過,因為他不得不做出選擇。
朝鮮,漠南蒙古以及大明這三個對手,或者說是他身邊的這些鄰居,他必須做出一個決斷,怎麽處理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而對於1627年這一年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重大的事情發生。對於明朝而言,不過是換了一個皇帝,這對於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同。然而曆史上的這一年卻真的有些不同,因為在崇禎登基以後,就開始處理魏忠賢等人。而有著後世經驗的王振明,卻認為,魏忠賢不僅不能弄死,而且還有大作用。
因為不管怎麽說一個活人,總是要比死人,所能利用的價值會更大一些。文臣們並沒有等來崇禎皇帝宣布處死魏忠賢,這讓他們很失望。
皇太極有皇太極的煩惱,崇禎有崇禎的困惑,不過幸運的是,穿越者王振明是帶著係統來的,這對於麵對這些險惡的環境太重要了。
一旦發生危險,有了係統在手,就想當於多了一份保障。土地和環境限製了人口的增長,然而如果科學技術發展了以後,情況就會有所改變。
而第一次的亮相,雖然崇禎說不上是驚豔,當至少也能說是非常有特色。
曆史上的皇帝那麽多,有誰在早朝時給大臣們發過包子?沒有吧,崇禎算是獨一份的。還有給百姓免賦的,誰提過沒有?似乎也沒有吧?就這一點,崇禎就比康熙皇帝要霸氣,考慮到明朝是早於清朝的,所以喊出永不加賦的口號的人是崇禎皇帝,而並非是康爺爺。
至於究竟有多少“刁民”在作亂這些問題,不是崇禎能想的到的,“刁民”作亂總是會有千百個理由借口。
對於崇禎來說,目前最緊要的事情就是拉攏民心,至少要拉攏一批屬於自己的死忠,要不然就真的成為了光杆皇帝了。
早朝過後,崇禎沒有休息,馬上意識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皇宮大殿之內,並沒有屬於自己的人,或者說能夠隨時為自己效力的死忠。這一點,崇禎很佩服康師傅,小康熙當上皇帝以後,趕緊的就開始就找了幾十“摔跤手”,對外宣稱是自己的陪練,而實際卻是為了培養自己的私人衛隊,為的就是除掉鼇拜。
皇宮內的太監雖然很多,但是這些人未必靠譜,指不定哪一個就是東廠的耳目。所以崇禎並沒有想過要從這些人中找一批人來培養成為自己的親軍。
崇禎想起來了一個人,一個因為魏忠賢而被逐出北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的曹化淳。明朝有近君養親這種風氣,曹化淳就是因為在種風氣的影響下,十二三歲就入了皇宮。
什麽叫近君養親呢。就是割舍點身上的那個東西,到宮中做太監,侍奉皇族,然後得到高額俸祿,養家糊口。說起來,很輕鬆,實際上卻很殘忍。
然而“忠誠的信條是無情”,犧牲一個,幸福全家人。雖然這方法可以光宗耀祖,但不能澤被後世。是冷麵玉人的無情一族。
曹化淳,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到了宮中,又受到良好的教育,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倚為親信,後來入信王府,陪伴侍奉五皇孫朱由檢。
要說這太監的忠誠度是遠遠勝過文臣的,文官好歹會想著自己的那個家,而太監的榮辱與共全都在他的主子身上了,所以要說這東林黨人和閹黨勢不兩立也是有原因的。
雖然魏忠賢不喜歡曹化淳,但是如果崇禎發話把曹化淳召迴宮中,魏忠賢也是不敢多嘴的。何況,曹化淳也算是曾經服侍過信王朱由檢讀書,還算有些感情。
說太監誤國,是因為文人的嘴比太監要厲害,不是說太監有多麽好,隻是明朝末年那些文人實在不比太監好多少。
現在崇禎決意為自己組建一支隊伍,需要的就是忠誠可靠之人,而至於文人崇禎並沒有想過,因為這些文人實在太酸。
錦衣衛也好,東廠也好,如今都已不在崇禎的控製範圍之內,想要找出路必須自己動手拉攏一支隊伍來。
近君養親,固然殘忍,但是在那個時代,誰又說的清楚什麽才是仁慈呢?
買股票要看大盤,當皇帝自然也要知道基本盤,也就是說對於自己家底的了解,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擁有什麽。
而對於剛剛登基的崇禎皇帝來說,遼東那些事是他比較關心的。
在大殿之下的表演藝術家們自然不會清楚遼東發生了什麽,他們認為遼東太遠,皇太極離他們也太遠,他們隻關心自己的利益是否會受到損害,至於遼東在發生著什麽,皇太極在準備著做什麽,他們並不關心。
同樣是剛剛成為首領的後金“大汗”皇太極,也是不甘於寂寞,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情來。在用了各種手段爬到“大汗”的位置以後,皇太極便開始準備為自己,以及後金的未來做著各種準備。
皇太極他父親,也就是努爾哈赤是一個野心家,但是努爾哈赤成為首領之時所領導的後金是帶有一股野性的,與中原文化有諸多的不同。相比較於父親努爾哈赤,皇太極對於中原王朝的文化有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對於這個野性十五足的女真部落,皇太極是想要改變它的,或者說,是想要改革它的。
曆史證明皇太極確實是一個改革家,在這一方麵他已經做的比自己的先輩要好的太多太多。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個兒子,小的時候當然也是經常去打獵,草原飆馬等也是樣樣在行,身體素質沒話說,要不然也不會身體那麽好,一晚上能睡好幾個蒙古娘們。
至於後來曆史所記載的皇太極是被推舉襲承汗位的,後世的王振明是不相信的,這其中有著什麽的交易或者陰謀是很難說明白的,總之能在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說明了皇太極的不簡單。
皇太極當上女真的首領後,日子也不好過,因為他不得不做出選擇。
朝鮮,漠南蒙古以及大明這三個對手,或者說是他身邊的這些鄰居,他必須做出一個決斷,怎麽處理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而對於1627年這一年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重大的事情發生。對於明朝而言,不過是換了一個皇帝,這對於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同。然而曆史上的這一年卻真的有些不同,因為在崇禎登基以後,就開始處理魏忠賢等人。而有著後世經驗的王振明,卻認為,魏忠賢不僅不能弄死,而且還有大作用。
因為不管怎麽說一個活人,總是要比死人,所能利用的價值會更大一些。文臣們並沒有等來崇禎皇帝宣布處死魏忠賢,這讓他們很失望。
皇太極有皇太極的煩惱,崇禎有崇禎的困惑,不過幸運的是,穿越者王振明是帶著係統來的,這對於麵對這些險惡的環境太重要了。
一旦發生危險,有了係統在手,就想當於多了一份保障。土地和環境限製了人口的增長,然而如果科學技術發展了以後,情況就會有所改變。
而第一次的亮相,雖然崇禎說不上是驚豔,當至少也能說是非常有特色。
曆史上的皇帝那麽多,有誰在早朝時給大臣們發過包子?沒有吧,崇禎算是獨一份的。還有給百姓免賦的,誰提過沒有?似乎也沒有吧?就這一點,崇禎就比康熙皇帝要霸氣,考慮到明朝是早於清朝的,所以喊出永不加賦的口號的人是崇禎皇帝,而並非是康爺爺。
至於究竟有多少“刁民”在作亂這些問題,不是崇禎能想的到的,“刁民”作亂總是會有千百個理由借口。
對於崇禎來說,目前最緊要的事情就是拉攏民心,至少要拉攏一批屬於自己的死忠,要不然就真的成為了光杆皇帝了。
早朝過後,崇禎沒有休息,馬上意識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皇宮大殿之內,並沒有屬於自己的人,或者說能夠隨時為自己效力的死忠。這一點,崇禎很佩服康師傅,小康熙當上皇帝以後,趕緊的就開始就找了幾十“摔跤手”,對外宣稱是自己的陪練,而實際卻是為了培養自己的私人衛隊,為的就是除掉鼇拜。
皇宮內的太監雖然很多,但是這些人未必靠譜,指不定哪一個就是東廠的耳目。所以崇禎並沒有想過要從這些人中找一批人來培養成為自己的親軍。
崇禎想起來了一個人,一個因為魏忠賢而被逐出北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的曹化淳。明朝有近君養親這種風氣,曹化淳就是因為在種風氣的影響下,十二三歲就入了皇宮。
什麽叫近君養親呢。就是割舍點身上的那個東西,到宮中做太監,侍奉皇族,然後得到高額俸祿,養家糊口。說起來,很輕鬆,實際上卻很殘忍。
然而“忠誠的信條是無情”,犧牲一個,幸福全家人。雖然這方法可以光宗耀祖,但不能澤被後世。是冷麵玉人的無情一族。
曹化淳,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到了宮中,又受到良好的教育,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倚為親信,後來入信王府,陪伴侍奉五皇孫朱由檢。
要說這太監的忠誠度是遠遠勝過文臣的,文官好歹會想著自己的那個家,而太監的榮辱與共全都在他的主子身上了,所以要說這東林黨人和閹黨勢不兩立也是有原因的。
雖然魏忠賢不喜歡曹化淳,但是如果崇禎發話把曹化淳召迴宮中,魏忠賢也是不敢多嘴的。何況,曹化淳也算是曾經服侍過信王朱由檢讀書,還算有些感情。
說太監誤國,是因為文人的嘴比太監要厲害,不是說太監有多麽好,隻是明朝末年那些文人實在不比太監好多少。
現在崇禎決意為自己組建一支隊伍,需要的就是忠誠可靠之人,而至於文人崇禎並沒有想過,因為這些文人實在太酸。
錦衣衛也好,東廠也好,如今都已不在崇禎的控製範圍之內,想要找出路必須自己動手拉攏一支隊伍來。
近君養親,固然殘忍,但是在那個時代,誰又說的清楚什麽才是仁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