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朝議
大唐:開局反了武則天 作者:宗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我吐蕃讚普,獻給大唐皇帝的禮單,所獻之物,皆記錄在上麵。”
麴莽布支拿出一份禮單,恭敬的雙手舉過頭頂,他不敢再造次,生怕大唐翻臉,拒絕吐蕃的求和,發兵攻打吐蕃。
那樣的話,他麴莽布支就是吐蕃的千古罪人!
宦官小跑下來,接過禮單轉身迴到李顯身旁,恭敬的將禮單遞給李顯。
他是李顯身邊伺候的人,在他心裏李顯才是他的主子,也是大唐的皇帝,外邦送來的禮單,理應給李顯過目。
至於李璟,他可不怕李璟,哪怕此刻李璟的臉色不太好看。
李璟此刻很生氣,眼前的宦官也太不懂事了,禮單居然不先拿給他過目,卻直接拿給皇帝看。
什麽意思?
看不起我嗎?
這個宦官真是不懂事,萬一對方在禮單上做了手腳,摸了毒,給皇帝看豈不是等於弑君?
為了皇帝的人生安全,必須把這個不懂事的宦官送走,免得到時候出了什麽安全隱患,那可就不好了!
這是作為一個忠臣該有的素養,為了皇帝的安全,他這個忠臣可是操碎了心。
李顯拿過禮單,隨意瞟了一眼,便讓宦官把禮單拿給李璟過目,反正不論上麵有什麽,都跟他這個皇帝沒有關係!
李璟打開禮單,這次吐蕃王進貢的貢品有:金壺瓶一,金盤一,金碗一,馬腦杯一,零羊衫段一!
進獻這樣的貢品,足以證明吐蕃王的寒酸,小氣!
不過,有總比沒有的好!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拿來賞賜手下正好,畢竟跟他打江山,不給點好處,以後誰還願意跟你混!
“你們的誠意,陛下已經知曉了!大唐接受你們吐蕃稱臣,陛下會派使臣前往吐蕃,冊封你們吐蕃王為高原郡王!”
李璟說道。
“外臣代表讚普,叩謝陛下!”
麴莽布支行禮道。
“好了,來人,帶高原郡王使者下去歇息!”
李璟道。
“外臣這次來長安,除了稱臣納貢外,還有一事!”
麴莽布支急忙說道。
“何事?”
李璟問道。
“昔日,攝政王承諾過,願意花大價錢購買高原青稞酒,不知還算數嗎?”
麴莽布支說道。
“當然算,這個事情等退朝之後,你到本王府上,本王再給你們細談此事!”
李璟點了點頭,就算麴莽布支不提,李璟也要跟對方做成這筆買賣。
麴莽布支暗喜,這樣一來,他不就能夠私下裏跟攝政王接觸,然後,再跟攝政王提象雄的事情。
麴莽布支行禮退下,目送麴莽布支離開宣政殿,李璟這才收迴目光,接下來就該討論大唐的灌溉工程。
“當初隋朝立國,定都長安,因關中糧草不濟,隋的兩代皇帝不得不去東都逐食,我大唐取代隋後,依舊沒有改變這個局麵,這是為何?”
李璟問道。
“啟稟攝政王,皆是因為長安的糧草無法滿足京師百萬人口所需!”
劉伯溫起身出列,手持笏板奏道。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關中自古不是有沃野千裏,天府之國的美譽嗎?”
李璟問道,個中緣由李璟心裏清楚,卻還要這樣問,是方便接下來聊起大型灌溉工程,大家都能接受,不會有人反對,能夠順利實施下去。
其實李璟早就派人去實地調查,方便到時候動工。
“關中雖有天府之國美譽,但地狹穀少,造成這個局麵,是因為灌溉關中良田的鄭國渠年久失修,已經廢棄不用,導致出水量減少,無法灌溉到所有良田,因此良田減少。”
“後來白渠修建完成,灌溉關中的良田增多,糧食自然也就增多,東漢遷都東都,白渠一度廢棄,十六國時,前秦苻堅曾組織過勞力整修過白渠,西魏也曾重修過白渠。”
“自大唐立國以來,重修鄭國渠和白渠,自永徽年間灌溉良田多達一萬多頃(後世折算28萬畝)。”
劉伯溫說出了問題所在,曾經的關中確實是沃野千裏,天府之國,在鄭國渠的灌溉下,良田四萬餘頃(後世折算110萬畝。)
經過時間的推移,鄭國渠和白渠荒廢,經曆多次重修才有大唐現在的三白渠,灌溉的良田也才秦朝當年四分之一。
就這點糧食,是絕對無法支撐人口眾多的長安。
“自前朝起,天子不得不往東都就糧,以前太宗、高宗時,所需祿米不多,每年由東都運來一、二十萬石,足夠供給,天子不必東西奔走。”
“現在官祿增多,人口增長,需要的糧食更多,運輸數量增加,依舊無法滿足供給,如今大唐有了蒸汽火車,就能夠源源不斷從東都運糧到長安,便可解長安糧草短缺問題。”
戶部員外郎徐堅起身出班,雙手手持笏板奏道。
自從有了蒸汽火車後,從東都運送糧草方便多了,不僅解決糧草問題,還省了不少勞動力,就連運輸的費用也節省了不少。
長安從此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問題,隻是很多人不明白,李璟為什麽提起此事?
“糧草乃大唐命脈,不能不重視,本王決定重新修建新的水利工程,興修引涇工程,引涇河水灌溉良田。”
李璟直接說出他的想法,他要將灌溉的良田恢複到秦朝時期的數量,才能保證大唐長安時刻有足夠的糧食。
“攝政王,如今有了蒸汽火車,完全可以保證長安的糧草充足,又何必再勞師動眾,勞民傷財去重新興建引涇工程!”
“如今國庫並不富裕,實在沒有過多的錢財來興修水利,還請攝政王三思!”
戶部員外郎徐堅說道。
“還請攝政王三思!”
有不少官員起身出列,支持徐堅的話,與其把錢浪費在這上麵,還不如拿來給大家發福利,又不是沒有糧食運進長安。
看到不少官員如此鼠目寸光,李璟很是失望,好在還有不少官員,支持李璟重新興修水利工程。
大唐的糧食越多,能夠養活的人就越多,大唐的國力就越強,在冷兵器時代,最能體現國力的便是人口。
“興修水利,灌溉良田,乃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怎麽能說是勞民傷財,就算花再多的錢,也必須將這項工程做下去。”
“這次要是能夠成功的話,灌溉的良田不僅能夠恢複到西漢時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繁榮景象,甚至是有所超越。”
“此等利國利民之事,誰要是再敢出言阻撓,如斷我大唐命脈,當按十惡不赦之罪論處!”
李璟見有一半以上的人支持,立刻斬釘截鐵的說道,就算阻礙再大,也必須將興修水利工程進行到底,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水利工程的款項從國庫出,由工部負責修建新的灌溉係統,本王希望諸位臣公,能夠跟本王同心協力!”
李璟看著大殿內的文武大臣道。
“臣等謹遵攝政王令!”
文武大臣行禮道。
“今天的朝議就到這吧!工部尚書留下!”
李璟說道。
“退朝!”
李顯身邊的宦官大聲喊道。
李顯直接起身離開,群臣行禮退了出去。
“經過勘測,本王決定在鄭國渠的遺址上修建新渠,渠首就設立在吊兒嘴,設高壩,壩前建水庫……”
李璟走下台階,來到工部尚書麵前,說出了他的方案,並將早就準備好的方案設計圖拿出來,遞給工部尚書。
“這是新渠的方案設計圖紙,你拿迴去好好研究,盡快落實下去,下個月之前,必須開始動工。”
李璟囑咐道。
“請攝政王放心,我迴去就召集工部人手討論,盡快按照設計圖來施工!”
工部尚書收下方案設計圖紙,說道。
李璟點了點頭,工部尚書行禮退了下去。
隨後,李璟命人找個借口,把李顯身邊不聽話,又不懂事的宦官全部撤換掉,換成乖巧機靈的宦官。
工部尚書迴去之後,立刻召開修建新渠的研討會,按照李璟給的新渠方案設計圖紙來,他們需要算出預算,大概需要多少錢,多少材料以及多長時間能夠完成。
按照李璟給的方案,經過他們的估算,怎麽也要三十年之久。
畢竟,李璟給的方案,比原來的鄭國渠的規模還要大,包括涇陽、禮泉、三原等九個縣在內,而且還是萬全放棄原來的鄭國渠渠道。
另外還要開鑿隧洞出穀,在穀外設置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庫,這沒有問題,可要人工開鑿隧洞引水的話,要耗費不少人力物力和時間。
還要在冶、清、濁、沮諸河上建蓄水控製工程,在涇陽縣境中東部建造水庫,又要沿興隆塬,斬大小溝穀東進,穿過三原通富平、大荔,控製全灌溉區。
就這些工程,取任何一部分工程來動工,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想要完成這項規模比鄭國渠還要大,且難度更大的新渠,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完成!
想要在三十年內修好這條新渠,起碼也要動員百萬以上勞工,日夜不停地工作才行。
最後敲定了執行方案,工部尚書給李璟上了一道折子。
麴莽布支拿出一份禮單,恭敬的雙手舉過頭頂,他不敢再造次,生怕大唐翻臉,拒絕吐蕃的求和,發兵攻打吐蕃。
那樣的話,他麴莽布支就是吐蕃的千古罪人!
宦官小跑下來,接過禮單轉身迴到李顯身旁,恭敬的將禮單遞給李顯。
他是李顯身邊伺候的人,在他心裏李顯才是他的主子,也是大唐的皇帝,外邦送來的禮單,理應給李顯過目。
至於李璟,他可不怕李璟,哪怕此刻李璟的臉色不太好看。
李璟此刻很生氣,眼前的宦官也太不懂事了,禮單居然不先拿給他過目,卻直接拿給皇帝看。
什麽意思?
看不起我嗎?
這個宦官真是不懂事,萬一對方在禮單上做了手腳,摸了毒,給皇帝看豈不是等於弑君?
為了皇帝的人生安全,必須把這個不懂事的宦官送走,免得到時候出了什麽安全隱患,那可就不好了!
這是作為一個忠臣該有的素養,為了皇帝的安全,他這個忠臣可是操碎了心。
李顯拿過禮單,隨意瞟了一眼,便讓宦官把禮單拿給李璟過目,反正不論上麵有什麽,都跟他這個皇帝沒有關係!
李璟打開禮單,這次吐蕃王進貢的貢品有:金壺瓶一,金盤一,金碗一,馬腦杯一,零羊衫段一!
進獻這樣的貢品,足以證明吐蕃王的寒酸,小氣!
不過,有總比沒有的好!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拿來賞賜手下正好,畢竟跟他打江山,不給點好處,以後誰還願意跟你混!
“你們的誠意,陛下已經知曉了!大唐接受你們吐蕃稱臣,陛下會派使臣前往吐蕃,冊封你們吐蕃王為高原郡王!”
李璟說道。
“外臣代表讚普,叩謝陛下!”
麴莽布支行禮道。
“好了,來人,帶高原郡王使者下去歇息!”
李璟道。
“外臣這次來長安,除了稱臣納貢外,還有一事!”
麴莽布支急忙說道。
“何事?”
李璟問道。
“昔日,攝政王承諾過,願意花大價錢購買高原青稞酒,不知還算數嗎?”
麴莽布支說道。
“當然算,這個事情等退朝之後,你到本王府上,本王再給你們細談此事!”
李璟點了點頭,就算麴莽布支不提,李璟也要跟對方做成這筆買賣。
麴莽布支暗喜,這樣一來,他不就能夠私下裏跟攝政王接觸,然後,再跟攝政王提象雄的事情。
麴莽布支行禮退下,目送麴莽布支離開宣政殿,李璟這才收迴目光,接下來就該討論大唐的灌溉工程。
“當初隋朝立國,定都長安,因關中糧草不濟,隋的兩代皇帝不得不去東都逐食,我大唐取代隋後,依舊沒有改變這個局麵,這是為何?”
李璟問道。
“啟稟攝政王,皆是因為長安的糧草無法滿足京師百萬人口所需!”
劉伯溫起身出列,手持笏板奏道。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關中自古不是有沃野千裏,天府之國的美譽嗎?”
李璟問道,個中緣由李璟心裏清楚,卻還要這樣問,是方便接下來聊起大型灌溉工程,大家都能接受,不會有人反對,能夠順利實施下去。
其實李璟早就派人去實地調查,方便到時候動工。
“關中雖有天府之國美譽,但地狹穀少,造成這個局麵,是因為灌溉關中良田的鄭國渠年久失修,已經廢棄不用,導致出水量減少,無法灌溉到所有良田,因此良田減少。”
“後來白渠修建完成,灌溉關中的良田增多,糧食自然也就增多,東漢遷都東都,白渠一度廢棄,十六國時,前秦苻堅曾組織過勞力整修過白渠,西魏也曾重修過白渠。”
“自大唐立國以來,重修鄭國渠和白渠,自永徽年間灌溉良田多達一萬多頃(後世折算28萬畝)。”
劉伯溫說出了問題所在,曾經的關中確實是沃野千裏,天府之國,在鄭國渠的灌溉下,良田四萬餘頃(後世折算110萬畝。)
經過時間的推移,鄭國渠和白渠荒廢,經曆多次重修才有大唐現在的三白渠,灌溉的良田也才秦朝當年四分之一。
就這點糧食,是絕對無法支撐人口眾多的長安。
“自前朝起,天子不得不往東都就糧,以前太宗、高宗時,所需祿米不多,每年由東都運來一、二十萬石,足夠供給,天子不必東西奔走。”
“現在官祿增多,人口增長,需要的糧食更多,運輸數量增加,依舊無法滿足供給,如今大唐有了蒸汽火車,就能夠源源不斷從東都運糧到長安,便可解長安糧草短缺問題。”
戶部員外郎徐堅起身出班,雙手手持笏板奏道。
自從有了蒸汽火車後,從東都運送糧草方便多了,不僅解決糧草問題,還省了不少勞動力,就連運輸的費用也節省了不少。
長安從此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問題,隻是很多人不明白,李璟為什麽提起此事?
“糧草乃大唐命脈,不能不重視,本王決定重新修建新的水利工程,興修引涇工程,引涇河水灌溉良田。”
李璟直接說出他的想法,他要將灌溉的良田恢複到秦朝時期的數量,才能保證大唐長安時刻有足夠的糧食。
“攝政王,如今有了蒸汽火車,完全可以保證長安的糧草充足,又何必再勞師動眾,勞民傷財去重新興建引涇工程!”
“如今國庫並不富裕,實在沒有過多的錢財來興修水利,還請攝政王三思!”
戶部員外郎徐堅說道。
“還請攝政王三思!”
有不少官員起身出列,支持徐堅的話,與其把錢浪費在這上麵,還不如拿來給大家發福利,又不是沒有糧食運進長安。
看到不少官員如此鼠目寸光,李璟很是失望,好在還有不少官員,支持李璟重新興修水利工程。
大唐的糧食越多,能夠養活的人就越多,大唐的國力就越強,在冷兵器時代,最能體現國力的便是人口。
“興修水利,灌溉良田,乃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怎麽能說是勞民傷財,就算花再多的錢,也必須將這項工程做下去。”
“這次要是能夠成功的話,灌溉的良田不僅能夠恢複到西漢時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繁榮景象,甚至是有所超越。”
“此等利國利民之事,誰要是再敢出言阻撓,如斷我大唐命脈,當按十惡不赦之罪論處!”
李璟見有一半以上的人支持,立刻斬釘截鐵的說道,就算阻礙再大,也必須將興修水利工程進行到底,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水利工程的款項從國庫出,由工部負責修建新的灌溉係統,本王希望諸位臣公,能夠跟本王同心協力!”
李璟看著大殿內的文武大臣道。
“臣等謹遵攝政王令!”
文武大臣行禮道。
“今天的朝議就到這吧!工部尚書留下!”
李璟說道。
“退朝!”
李顯身邊的宦官大聲喊道。
李顯直接起身離開,群臣行禮退了出去。
“經過勘測,本王決定在鄭國渠的遺址上修建新渠,渠首就設立在吊兒嘴,設高壩,壩前建水庫……”
李璟走下台階,來到工部尚書麵前,說出了他的方案,並將早就準備好的方案設計圖拿出來,遞給工部尚書。
“這是新渠的方案設計圖紙,你拿迴去好好研究,盡快落實下去,下個月之前,必須開始動工。”
李璟囑咐道。
“請攝政王放心,我迴去就召集工部人手討論,盡快按照設計圖來施工!”
工部尚書收下方案設計圖紙,說道。
李璟點了點頭,工部尚書行禮退了下去。
隨後,李璟命人找個借口,把李顯身邊不聽話,又不懂事的宦官全部撤換掉,換成乖巧機靈的宦官。
工部尚書迴去之後,立刻召開修建新渠的研討會,按照李璟給的新渠方案設計圖紙來,他們需要算出預算,大概需要多少錢,多少材料以及多長時間能夠完成。
按照李璟給的方案,經過他們的估算,怎麽也要三十年之久。
畢竟,李璟給的方案,比原來的鄭國渠的規模還要大,包括涇陽、禮泉、三原等九個縣在內,而且還是萬全放棄原來的鄭國渠渠道。
另外還要開鑿隧洞出穀,在穀外設置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庫,這沒有問題,可要人工開鑿隧洞引水的話,要耗費不少人力物力和時間。
還要在冶、清、濁、沮諸河上建蓄水控製工程,在涇陽縣境中東部建造水庫,又要沿興隆塬,斬大小溝穀東進,穿過三原通富平、大荔,控製全灌溉區。
就這些工程,取任何一部分工程來動工,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想要完成這項規模比鄭國渠還要大,且難度更大的新渠,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完成!
想要在三十年內修好這條新渠,起碼也要動員百萬以上勞工,日夜不停地工作才行。
最後敲定了執行方案,工部尚書給李璟上了一道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