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睿使出了看家本領,小河打下手,王嬸幫忙,不一會,滿滿一大桌子菜,讓兩人看著都感覺新鮮,很多菜式,連徐光浚這個經常出入京城各種場所的常客都感覺驚奇。
“這是你們少爺自己做的?”徐光浚是真不信,書生還會做菜。
連徐小姐都好奇不已,從來沒有聽說過,讀書人還會做菜來著。這個袁睿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本來是越熟悉越了解的多,這點家夥是越熟悉越陌生。
再等兩人開吃,就停不下來了。現在菜式更多還是蒸煮,講究養生,營養,很多東西都是白煮,味道那是根本沒法提。袁睿更多的是炒,烤,營養可能減少了,口感上來了。
後來,兩人都發現自己吃多了,還意猶未盡,又聽小河說還有好吃的晚上可以再吃,兩人更是驚奇,感情這些菜是袁睿自己發明的。
“這要是在京城,做個飯莊不是有大把的錢賺,”徐光浚是三句話不離本行。
袁睿笑了笑,這就是滿足自己的口欲,去開飯莊,算了吧,累死個人!
幾人吃完飯,又坐下閑聊幾句,看著時間不早,兩人準備啟程趕迴揚州,這時門外響起了一陣陣馬蹄聲。一個在外候著的親兵進來稟告,邊軍有幾名信兵前來。
徐小姐奇怪,怎麽找到這裏,難道家裏有事?也不應該是邊軍,京城很多信兵啊!等到為首的信兵進來,徐小姐上前,直接問道,“你是哪裏的兵丁,有何急事?”
信兵趕緊單膝跪地,“我乃榆林邊軍,我家淮王有信帶給袁睿袁相公,請問您是哪位?”
徐小姐一愣,淮王的信件要給袁睿,這時咋迴事?
袁睿一聽,趕緊上前自報名號。信兵呈上信件,施了一禮,告辭離去。他也是莫名其妙,淮王找自己,還單獨送信給自己,淮王知道自己是誰啊!
徐小姐驚奇是驚奇,趕緊讓袁睿打開信件,看看到底是怎麽迴事。
袁睿這才拆開信件,看了一遍,又遞給了徐小姐。
這是一封臨時征召的通知,要求袁睿接信後趕往隴州邊軍,參讚軍務。袁睿直接懵了,看著徐小姐,以為是魏國公府推薦的。
徐小姐也懵,淮王啊,親自征召一個小書生去邊軍參讚軍務,玩笑都不敢這樣開啊!
這下兩人也不著急迴去了,又坐迴石桌旁,信件上沒有多的內容。也確實,堂堂淮王要召一個百姓,還需要跟你說清楚嗎。
幾人正在納悶中,一陣陣鑼鼓喧天,由遠而近,聲音越來越大。這次,包括小河在內的眾人都明白,這是報喜的來了。
袁睿苦笑不已,這一天過的呀!!
九月初八,揚州鄉試榜單公布,本次鄉試共錄取舉人九十六名,袁睿位列第五。
揚州這次鄉試看著是暗流湧動,很多人等著看熱鬧,但一直等到結束,都是風平浪靜的。
當地官員都是按部就班,沒有做任何手腳。巡察使和學政更是避嫌,根本不參與進來,防止出現牽連。
試題是京城來的,正副主考也是聖上親點,隻要揚州地麵不出問題,任誰也挑不出揚州本地官員的差錯,這也是一種正確的應對策略。
考試已結束,正副主考會同各房考官就開始了閱卷,這跟院試不同了,也嚴格多了。
又是八九天,特別是經過策論篩掉了大部分人。
也就是因為這樣,給了袁睿一個改革的機會,對這種連續考試形式開始變革,最後形成一關一關的篩選模式,這是後話。
袁睿的前兩天考試都是正常,沒有大差錯,也算進入了大名單。
簡單說,每個人的房號都是固定的,個人試卷先歸集在一起。
閱卷時,先對第一場試卷進行評閱,如果這中間發現有犯忌諱或者很差的試卷就會淘汰,後麵的兩場試卷根本就不閱了,這也是很多學子想不通為啥自己後麵寫的很好,卻沒有說法的的原因。
所以第一場試卷閱完,足足淘掉了了七百多份試卷,也就是七百多人沒機會了。
第二場是公文,這一場,袁睿感覺還行,覺得不太難,畢竟都是製式題目。
他沒想到竟然淘汰了一千多人,很多人就是因為一個字,也有的單是一個格式,就全部否定了。可想而知,這中間的要求有多高,房師是多麽嚴格。
等到評閱策論的時候,整個學子試卷剩下的不到三百份。
這中間又有講究,先看審題,隻要觀點偏差,不管寫得多麽精彩,都是淘汰,這是方向。
再有,要說清楚問題和思考,分析理解差了,偏了角度,論證就失去了意義。
最後就是是否言之有物了,問題就在那裏擺著,能想到是基本的,有思路有方法才是要考的,雲天霧繞,空洞無物那就完了。
能做各房考官的也不是白給的,都有自己的認知思考,你在那亂寫胡說,直接就斃了。
要說很巧,就是袁睿的策論正是副主考宋秋林親自審閱的。
本來揚州的副主考已經確定了杜紹剛,他也算是大學士朱繁濤推薦的人選,這次來揚州就是為了協助王為民,不說別的,至少在大方向要跟王為民一致。
宋秋林本來是去青州,跟孟學士一起。在臨出發之前,突然聖上下旨,對調了兩人,搞得不但兩人莫名其妙,連朝堂重臣都是滿心疑惑。
這要感謝朱夫子,自從看到袁睿那篇論宋對外策論,他就讚賞不已,不但仔細研究了幾次,還單獨上奏,把經過自己完善的這篇策論呈給了聖上。
而聖上也從銀鷹那裏拿到了完整的袁睿那篇策論,再結合朱夫子的分析,思路一下子清晰起來,也認識到這篇策論的價值。
所以這次,他把宋秋林直接派到了揚州,還特意讓人叮囑兩句,多看看袁睿的策論。
宋秋林不知道袁睿是誰,但是聖上讓自己來,一定有目的,自己照做就是。都是糊名,他也不知道誰是,這也簡單,全部審閱完了,再慢慢找就是。
等他閱到五邊論,馬上意識到,這個人就是袁睿,因為那篇宋對外策論他看過,手法落筆完全相似,甚至連思路都差不多。
看完整篇策論,他也是感慨不已,聖上讓自己關注此人是有原因的,人才,真是一個人才,這樣的見識,這樣的思路,還有一些對策,都讓人耳目一新。
他也不耽誤,拿著這篇策論到了王為民邊上,“王大人,請看這篇策論。”
王為民事先也了解一點,這個宋翰林來這裏,隻要不是什麽大原則,可以由著他。
不過看到策論,王為民也震住了,單憑這個立意,這些對策,就沒得說了,再加上宋翰林的特殊性,他也沒有多說,這樣的人才不選還選誰,他又不是來做惡人的。
最後,綜合幾天考試,袁睿憑著策論出色表現位列鄉試第五。
也就是當天,袁睿的策論和試卷被謄抄後連夜送往京城。
這邊,袁睿讓小河趕緊收拾行李,沒有拒絕的餘地,隻能按照通告前往隴州。
徐小姐到是提了一個建議,徐光澤應該也是這段時間前往隴州,提議他先去京城,匯合徐光澤侯再一起前往隴州,路上又跟大哥在一起,可以關照他一下。
徐光浚想的則是另外一點,他的意思是,跟他一起,徐大哥那個人趕路太快,袁睿估計吃不消,正好徐光浚要去隴州現場製作炒麵,路上還可以好好商量一下。
徐小姐一聽,感覺有理,跟徐二哥一起是要好很多。
第二天一早,袁睿帶著小河,跟著徐光浚趕往京城,徐小姐要去揚州陪伴母親。
這次走的是水路,經過兩天時間,從北門進了京城。
此時的京城真不是任何一個時期可以比的,經過百年的穩定快速發展,可以說在整個東西方,這是最大最繁華的一個城市。
京城南北寬四十二裏,東西長接近五十五裏,這樣龐大的一個城市裏居住著近百萬人口。
現在的京城裏產業店鋪密密集集,商人東西南北各地人都有,你會發現各色人種已經在京城長居了,京城的人也見多不怪了。
他們把各地運來的商品分類整理好,或者用船,或者用車運迴各國,再從國內運迴這裏好賣的稀罕物件。
跟著商隊慢慢的進城,袁睿還是被震驚到了,雖然見過市麵,但現在京城給自己的震撼還是很大的。
這時的京城散發著民族的榮耀,隻有勤奮的百姓才能打造成這麽偉大的城市。現在已經到了深秋時分,天氣慢慢轉涼,京城的百姓也套上了厚裝。
“這是你們少爺自己做的?”徐光浚是真不信,書生還會做菜。
連徐小姐都好奇不已,從來沒有聽說過,讀書人還會做菜來著。這個袁睿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本來是越熟悉越了解的多,這點家夥是越熟悉越陌生。
再等兩人開吃,就停不下來了。現在菜式更多還是蒸煮,講究養生,營養,很多東西都是白煮,味道那是根本沒法提。袁睿更多的是炒,烤,營養可能減少了,口感上來了。
後來,兩人都發現自己吃多了,還意猶未盡,又聽小河說還有好吃的晚上可以再吃,兩人更是驚奇,感情這些菜是袁睿自己發明的。
“這要是在京城,做個飯莊不是有大把的錢賺,”徐光浚是三句話不離本行。
袁睿笑了笑,這就是滿足自己的口欲,去開飯莊,算了吧,累死個人!
幾人吃完飯,又坐下閑聊幾句,看著時間不早,兩人準備啟程趕迴揚州,這時門外響起了一陣陣馬蹄聲。一個在外候著的親兵進來稟告,邊軍有幾名信兵前來。
徐小姐奇怪,怎麽找到這裏,難道家裏有事?也不應該是邊軍,京城很多信兵啊!等到為首的信兵進來,徐小姐上前,直接問道,“你是哪裏的兵丁,有何急事?”
信兵趕緊單膝跪地,“我乃榆林邊軍,我家淮王有信帶給袁睿袁相公,請問您是哪位?”
徐小姐一愣,淮王的信件要給袁睿,這時咋迴事?
袁睿一聽,趕緊上前自報名號。信兵呈上信件,施了一禮,告辭離去。他也是莫名其妙,淮王找自己,還單獨送信給自己,淮王知道自己是誰啊!
徐小姐驚奇是驚奇,趕緊讓袁睿打開信件,看看到底是怎麽迴事。
袁睿這才拆開信件,看了一遍,又遞給了徐小姐。
這是一封臨時征召的通知,要求袁睿接信後趕往隴州邊軍,參讚軍務。袁睿直接懵了,看著徐小姐,以為是魏國公府推薦的。
徐小姐也懵,淮王啊,親自征召一個小書生去邊軍參讚軍務,玩笑都不敢這樣開啊!
這下兩人也不著急迴去了,又坐迴石桌旁,信件上沒有多的內容。也確實,堂堂淮王要召一個百姓,還需要跟你說清楚嗎。
幾人正在納悶中,一陣陣鑼鼓喧天,由遠而近,聲音越來越大。這次,包括小河在內的眾人都明白,這是報喜的來了。
袁睿苦笑不已,這一天過的呀!!
九月初八,揚州鄉試榜單公布,本次鄉試共錄取舉人九十六名,袁睿位列第五。
揚州這次鄉試看著是暗流湧動,很多人等著看熱鬧,但一直等到結束,都是風平浪靜的。
當地官員都是按部就班,沒有做任何手腳。巡察使和學政更是避嫌,根本不參與進來,防止出現牽連。
試題是京城來的,正副主考也是聖上親點,隻要揚州地麵不出問題,任誰也挑不出揚州本地官員的差錯,這也是一種正確的應對策略。
考試已結束,正副主考會同各房考官就開始了閱卷,這跟院試不同了,也嚴格多了。
又是八九天,特別是經過策論篩掉了大部分人。
也就是因為這樣,給了袁睿一個改革的機會,對這種連續考試形式開始變革,最後形成一關一關的篩選模式,這是後話。
袁睿的前兩天考試都是正常,沒有大差錯,也算進入了大名單。
簡單說,每個人的房號都是固定的,個人試卷先歸集在一起。
閱卷時,先對第一場試卷進行評閱,如果這中間發現有犯忌諱或者很差的試卷就會淘汰,後麵的兩場試卷根本就不閱了,這也是很多學子想不通為啥自己後麵寫的很好,卻沒有說法的的原因。
所以第一場試卷閱完,足足淘掉了了七百多份試卷,也就是七百多人沒機會了。
第二場是公文,這一場,袁睿感覺還行,覺得不太難,畢竟都是製式題目。
他沒想到竟然淘汰了一千多人,很多人就是因為一個字,也有的單是一個格式,就全部否定了。可想而知,這中間的要求有多高,房師是多麽嚴格。
等到評閱策論的時候,整個學子試卷剩下的不到三百份。
這中間又有講究,先看審題,隻要觀點偏差,不管寫得多麽精彩,都是淘汰,這是方向。
再有,要說清楚問題和思考,分析理解差了,偏了角度,論證就失去了意義。
最後就是是否言之有物了,問題就在那裏擺著,能想到是基本的,有思路有方法才是要考的,雲天霧繞,空洞無物那就完了。
能做各房考官的也不是白給的,都有自己的認知思考,你在那亂寫胡說,直接就斃了。
要說很巧,就是袁睿的策論正是副主考宋秋林親自審閱的。
本來揚州的副主考已經確定了杜紹剛,他也算是大學士朱繁濤推薦的人選,這次來揚州就是為了協助王為民,不說別的,至少在大方向要跟王為民一致。
宋秋林本來是去青州,跟孟學士一起。在臨出發之前,突然聖上下旨,對調了兩人,搞得不但兩人莫名其妙,連朝堂重臣都是滿心疑惑。
這要感謝朱夫子,自從看到袁睿那篇論宋對外策論,他就讚賞不已,不但仔細研究了幾次,還單獨上奏,把經過自己完善的這篇策論呈給了聖上。
而聖上也從銀鷹那裏拿到了完整的袁睿那篇策論,再結合朱夫子的分析,思路一下子清晰起來,也認識到這篇策論的價值。
所以這次,他把宋秋林直接派到了揚州,還特意讓人叮囑兩句,多看看袁睿的策論。
宋秋林不知道袁睿是誰,但是聖上讓自己來,一定有目的,自己照做就是。都是糊名,他也不知道誰是,這也簡單,全部審閱完了,再慢慢找就是。
等他閱到五邊論,馬上意識到,這個人就是袁睿,因為那篇宋對外策論他看過,手法落筆完全相似,甚至連思路都差不多。
看完整篇策論,他也是感慨不已,聖上讓自己關注此人是有原因的,人才,真是一個人才,這樣的見識,這樣的思路,還有一些對策,都讓人耳目一新。
他也不耽誤,拿著這篇策論到了王為民邊上,“王大人,請看這篇策論。”
王為民事先也了解一點,這個宋翰林來這裏,隻要不是什麽大原則,可以由著他。
不過看到策論,王為民也震住了,單憑這個立意,這些對策,就沒得說了,再加上宋翰林的特殊性,他也沒有多說,這樣的人才不選還選誰,他又不是來做惡人的。
最後,綜合幾天考試,袁睿憑著策論出色表現位列鄉試第五。
也就是當天,袁睿的策論和試卷被謄抄後連夜送往京城。
這邊,袁睿讓小河趕緊收拾行李,沒有拒絕的餘地,隻能按照通告前往隴州。
徐小姐到是提了一個建議,徐光澤應該也是這段時間前往隴州,提議他先去京城,匯合徐光澤侯再一起前往隴州,路上又跟大哥在一起,可以關照他一下。
徐光浚想的則是另外一點,他的意思是,跟他一起,徐大哥那個人趕路太快,袁睿估計吃不消,正好徐光浚要去隴州現場製作炒麵,路上還可以好好商量一下。
徐小姐一聽,感覺有理,跟徐二哥一起是要好很多。
第二天一早,袁睿帶著小河,跟著徐光浚趕往京城,徐小姐要去揚州陪伴母親。
這次走的是水路,經過兩天時間,從北門進了京城。
此時的京城真不是任何一個時期可以比的,經過百年的穩定快速發展,可以說在整個東西方,這是最大最繁華的一個城市。
京城南北寬四十二裏,東西長接近五十五裏,這樣龐大的一個城市裏居住著近百萬人口。
現在的京城裏產業店鋪密密集集,商人東西南北各地人都有,你會發現各色人種已經在京城長居了,京城的人也見多不怪了。
他們把各地運來的商品分類整理好,或者用船,或者用車運迴各國,再從國內運迴這裏好賣的稀罕物件。
跟著商隊慢慢的進城,袁睿還是被震驚到了,雖然見過市麵,但現在京城給自己的震撼還是很大的。
這時的京城散發著民族的榮耀,隻有勤奮的百姓才能打造成這麽偉大的城市。現在已經到了深秋時分,天氣慢慢轉涼,京城的百姓也套上了厚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