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學政張謙再次來到了巡察使衙門,為的還是這次揚州的院試。
眼看著臨近考試,很多安排也要有決斷了,作為揚州三年一次的大事,張大人還是非常謹慎和重視的。
這是他任學政的第十個年頭了,本來這樣的事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可惜這次不同,海匪的事情已經讓前任巡察使背了處分,這次院試就變得尤其重要。
揚州不算大州,但也管著六府二十七縣,揚州府居中泗州、淮陽在北,沭陽、泰陽偏東,揚州、高郵居中。
州內大小縣差距非常明顯,就說揚州、泰陽下邊的縣,幾乎都是優秀學子的搖籃,沭陽次之。
但是北邊的眾多縣域,人多散居,根本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體係,也就縣城裏會有幾名正式的官學學生。
所以每次院試取中,泗州、高郵、淮陽三個府總計不超過十幾人。
就說這次參加院試的近千人,通海這樣的中等縣城算是不錯的,有近五十名學子,而淮陽下屬有的縣甚至不到十人。
新任巡察使曹原看著張謙有點焦急的的神色,淡然一笑。
“張學政,先喝杯茶,這個事你已經說了好幾遍了,我也都安排了,我都不知道你著急什麽。”
曹原對於張謙還是熟悉的,也就開了一句玩笑,這個人算是個真正做學問的,不像那些沽名釣譽的文人。
“我的大人啊,這次院試可是你任職後的第一次,千萬不能出一點差錯,連京城那邊都盯著這邊呢,你也不想想,揚州這裏有多少京城那邊的關係。”
張謙是真急,現在連他這個不管政事的學政都聽到了京城傳來的消息,很多人在盯著揚州的錯處,拉曹原下馬,阻礙新政的推行,給朝堂上於公一黨一個打擊。
“朝堂的事,你不用理會,專心做好這次院試就好,還按照我們原來商定的,這次院試取中人數不變,一百八十人為上限。”
曹原其實也知道,神色也變得凝重起來,但是,他知道隻要把本分做好,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朝堂已經傳來消息了,這次派了一位翰林院大人前來揚州督學。”
曹原又隱晦的提了一句,看了一眼張謙。
“翰林院你也待過,怎麽辦我就不多說了。”
張謙首次聽到這個消息,心裏一震,翰林院他待了八年,大部分的人他多少了解一些,要是關係密切的還好,要是......,看來隻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大江上一片繁忙景象,臨近節日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和迴家的遊子都在抓緊時間趕路。
好像也都有默契,順流的在一邊,逆流的在另一邊。其實難怪,因為順流的速度明顯快很多,逆流要費勁的多,搞不好就會混亂撞船。
有一艘客船在離江邊不遠的地方慢慢順流而下,應該是擔心自家速度慢了,怕影響大江裏其他趕路的船隻,所以比較靠邊,離航道中間的船隻有點遠。
這時一個小丫鬟從船艙裏伸出頭來,看著兩旁的青山,突然驚奇的喊了一聲。
“小姐,小姐,你快來看,有幾隻白色的大鳥,”邊說著,邊伸手去拉邊上的小姐。
“你這死丫頭,出個門淨聽到你大唿小叫,看到大魚你喊,看到飛鳥你也喊,好像沒出過門似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我們家天天關著你呢。”
一路上被丫鬟煩的要死的小姐還是忍不住,又罵了一句。
”早知道,就不帶你出來,讓你還待在家裏。”
這一路上,從京都出來,也就半天的時間,這個丫鬟是看到啥都是驚奇不已。
其實小姐也知道,貼身丫鬟紫衣從八歲就進入孟府,一直陪伴自己,幾乎沒有出過遠門。
自己小時候還好,經常從京都到揚州,這條路多少熟悉。
可是自從八年前外婆過世,自己就再也沒有迴來過。這次不是父親到揚州公幹,正好順路,可能還沒有機會迴來看看。
正在兩人說笑的時候,前麵仆從過來告訴小姐,老爺說在前方不遠就是碼頭,正好休整一下,再轉乘馬車去揚州。
孟大人坐在船艙裏沉思,作為翰林院的一位四品學士,一直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站隊,不結黨,有活就幹,從不討價還價,是翰林院公認的老好人。
不是沒有人想著拉攏或者打壓他,可是架不住他出身好,學問紮實。
孟慶和,字宜章,孟子嫡係後人,三十七代孫,曾祖父為孟子三十三代嫡孫。
隻是孟慶和祖父排行第二,成年分家後遷出孟家大院,戰亂後南下定居高郵,再遷京都。
孟慶和祖父、父親一生在鄉間教書育人,從沒想過舉仕朝堂,到現在高郵附近的很多官吏都出自他們的啟蒙。
孟慶和出生後,父親改變了想法,國家已經非常強盛了,俗話說,亂世鄉間盛世朝,這個時候需要秉承祖輩的傳承,為國為民出力。
說來也巧,孟慶和正是紹寧二十三年甲榜第五,正兒八經的兩榜進士。
先後做過庶吉士、編修、編撰,在翰林院一待就是十多年,從七品升到現在的四品,總算是邁進了領導階層。
現在的翰林院內,掌院大學士管著整個翰林院,還有三位大學士是不管雜事的,單純負責侍候當今聖上,也就是名譽稱號,最終做事的其實是六到七位的翰林學士,也稱為侍講學士。
孟慶和非常鬱悶,他到現在都沒有搞清楚,這次到揚州為啥是自己來。
一般侍講學士是不出京的,像監督地方學政的事最多就是翰林院派個六七品的編撰來了就好,畢竟學政本來就是正四品。
要說自己得罪了人,不至於,再說,得罪誰也不能把自己放在這個位置上啊。
揚州可是個美差,這裏本來就不存在什麽以次充好的關係之說,閉著眼找,都完全符合要求。
也確實,你想,揚州本來就是文風興盛之地,隻要不是那種垮掉的紈絝子弟,純粹的文人哪個不是經過縣府兩級的挑選,那都是優中選優,沒有兩把刷子想從這裏吐出來,那是做夢。
孟學士不爭不搶,淡泊名利,不代表他是傻子。朝堂上的爭鬥他不關心,也不參與,但他還是知道厲害關係的,不說別的,既來之則安之吧。
他哪裏知道,為了這個位置,朝堂裏差點鬧翻天。
本來任命曹原做揚州巡察使是吳王和於公兩人的無奈之舉,楊坤調任建鄴,讓揚州處於不利局麵,
曹原資曆算是勉強了一點,比其他候選人有點任職不足,隻是於公為了讓新政快速推行,說服了聖上,才得以在內閣通過。
熙寧九年的海匪搶劫把原巡察使楊坤推到了不利之地,還是有點缺乏實戰經曆,對於海匪估計不足,也就造成了這麽大的損失。
嚴格說起來,免職都是正常的處分,又是於公保了他。
新任巡察使曹原到是穩當多了,吸取了教訓,充分利用了一些原有的資源,維持了現在揚州的穩定局麵,眼看著經濟發展邁入了快車道。
當然,這中間也有袁睿的功勞,正是他一係列的動作盤活了民間資金,促進融通的進一步發展。
也正是這樣的大環境,讓保守派感覺到了危機,按照現在的形勢,接下來,曹原難免在揚州進一步推行新政,這是不能允許的。
他們倒不是想著用院試來扳倒曹原,這個可能性不大,但是給他添點亂子這是可以的,隻要有了口實,接下來就有其他辦法了。
於是這次院試監察就顯得格外重要,雙方的博弈拉開了,一頓亂戰,最後,把一個四不靠的孟學士顯了出來。
新政派認為孟學士為人公正,絕不會徇私,陷害,至少可以保證沒有問題栽贓。
保守派也是滿意,這個孟學士,別的可以讓,可以睜隻眼閉隻眼,就學問這點不行,非常較真,該怎麽就是怎麽,隻要出了問題,誰說都沒用,一根筋。
一行人找了一家看上去還算不錯的客店,找個一個包間,叫了一桌菜,準備吃飯。
要說按照孟學士到揚州的公差,完全可以去碼頭的驛站,還是免費的。
但是,本次孟學士前來,一是用的私人名義,想著看看揚州近幾年真實風貌,還有就是帶著女兒到來提前探親,是為私事,孟學士哪裏會給其他人留這種口舌。
其實樓上包間就四個人,孟學士和女兒坐著,一個管家跟貼身丫鬟站在邊上伺候。等菜上來,孟學士擺擺手,讓管家和丫鬟去樓下用餐就是,不用候在邊上了。
“妞妞,這次你要跟著出來,我本來是不想的,隻是為父家中大小事從來未曾瞞你,官場上的一些是是非非,你多少也了解一點,為父這趟差事可不太好辦呢。”
孟學士也知道自家女兒也是聰慧之人。
“爹爹,你又在瞎擔憂,怪不得娘要我跟著,”孟小姐看著沒人,可就不管那麽多了。
“那你給爹爹支支招,我確實悶著呢!”老爺子歎了口氣。
孟小姐笑了,從京城裏出來,可是有不少消息遞了進來,她早就有了對策。
眼看著臨近考試,很多安排也要有決斷了,作為揚州三年一次的大事,張大人還是非常謹慎和重視的。
這是他任學政的第十個年頭了,本來這樣的事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可惜這次不同,海匪的事情已經讓前任巡察使背了處分,這次院試就變得尤其重要。
揚州不算大州,但也管著六府二十七縣,揚州府居中泗州、淮陽在北,沭陽、泰陽偏東,揚州、高郵居中。
州內大小縣差距非常明顯,就說揚州、泰陽下邊的縣,幾乎都是優秀學子的搖籃,沭陽次之。
但是北邊的眾多縣域,人多散居,根本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體係,也就縣城裏會有幾名正式的官學學生。
所以每次院試取中,泗州、高郵、淮陽三個府總計不超過十幾人。
就說這次參加院試的近千人,通海這樣的中等縣城算是不錯的,有近五十名學子,而淮陽下屬有的縣甚至不到十人。
新任巡察使曹原看著張謙有點焦急的的神色,淡然一笑。
“張學政,先喝杯茶,這個事你已經說了好幾遍了,我也都安排了,我都不知道你著急什麽。”
曹原對於張謙還是熟悉的,也就開了一句玩笑,這個人算是個真正做學問的,不像那些沽名釣譽的文人。
“我的大人啊,這次院試可是你任職後的第一次,千萬不能出一點差錯,連京城那邊都盯著這邊呢,你也不想想,揚州這裏有多少京城那邊的關係。”
張謙是真急,現在連他這個不管政事的學政都聽到了京城傳來的消息,很多人在盯著揚州的錯處,拉曹原下馬,阻礙新政的推行,給朝堂上於公一黨一個打擊。
“朝堂的事,你不用理會,專心做好這次院試就好,還按照我們原來商定的,這次院試取中人數不變,一百八十人為上限。”
曹原其實也知道,神色也變得凝重起來,但是,他知道隻要把本分做好,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朝堂已經傳來消息了,這次派了一位翰林院大人前來揚州督學。”
曹原又隱晦的提了一句,看了一眼張謙。
“翰林院你也待過,怎麽辦我就不多說了。”
張謙首次聽到這個消息,心裏一震,翰林院他待了八年,大部分的人他多少了解一些,要是關係密切的還好,要是......,看來隻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大江上一片繁忙景象,臨近節日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和迴家的遊子都在抓緊時間趕路。
好像也都有默契,順流的在一邊,逆流的在另一邊。其實難怪,因為順流的速度明顯快很多,逆流要費勁的多,搞不好就會混亂撞船。
有一艘客船在離江邊不遠的地方慢慢順流而下,應該是擔心自家速度慢了,怕影響大江裏其他趕路的船隻,所以比較靠邊,離航道中間的船隻有點遠。
這時一個小丫鬟從船艙裏伸出頭來,看著兩旁的青山,突然驚奇的喊了一聲。
“小姐,小姐,你快來看,有幾隻白色的大鳥,”邊說著,邊伸手去拉邊上的小姐。
“你這死丫頭,出個門淨聽到你大唿小叫,看到大魚你喊,看到飛鳥你也喊,好像沒出過門似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我們家天天關著你呢。”
一路上被丫鬟煩的要死的小姐還是忍不住,又罵了一句。
”早知道,就不帶你出來,讓你還待在家裏。”
這一路上,從京都出來,也就半天的時間,這個丫鬟是看到啥都是驚奇不已。
其實小姐也知道,貼身丫鬟紫衣從八歲就進入孟府,一直陪伴自己,幾乎沒有出過遠門。
自己小時候還好,經常從京都到揚州,這條路多少熟悉。
可是自從八年前外婆過世,自己就再也沒有迴來過。這次不是父親到揚州公幹,正好順路,可能還沒有機會迴來看看。
正在兩人說笑的時候,前麵仆從過來告訴小姐,老爺說在前方不遠就是碼頭,正好休整一下,再轉乘馬車去揚州。
孟大人坐在船艙裏沉思,作為翰林院的一位四品學士,一直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站隊,不結黨,有活就幹,從不討價還價,是翰林院公認的老好人。
不是沒有人想著拉攏或者打壓他,可是架不住他出身好,學問紮實。
孟慶和,字宜章,孟子嫡係後人,三十七代孫,曾祖父為孟子三十三代嫡孫。
隻是孟慶和祖父排行第二,成年分家後遷出孟家大院,戰亂後南下定居高郵,再遷京都。
孟慶和祖父、父親一生在鄉間教書育人,從沒想過舉仕朝堂,到現在高郵附近的很多官吏都出自他們的啟蒙。
孟慶和出生後,父親改變了想法,國家已經非常強盛了,俗話說,亂世鄉間盛世朝,這個時候需要秉承祖輩的傳承,為國為民出力。
說來也巧,孟慶和正是紹寧二十三年甲榜第五,正兒八經的兩榜進士。
先後做過庶吉士、編修、編撰,在翰林院一待就是十多年,從七品升到現在的四品,總算是邁進了領導階層。
現在的翰林院內,掌院大學士管著整個翰林院,還有三位大學士是不管雜事的,單純負責侍候當今聖上,也就是名譽稱號,最終做事的其實是六到七位的翰林學士,也稱為侍講學士。
孟慶和非常鬱悶,他到現在都沒有搞清楚,這次到揚州為啥是自己來。
一般侍講學士是不出京的,像監督地方學政的事最多就是翰林院派個六七品的編撰來了就好,畢竟學政本來就是正四品。
要說自己得罪了人,不至於,再說,得罪誰也不能把自己放在這個位置上啊。
揚州可是個美差,這裏本來就不存在什麽以次充好的關係之說,閉著眼找,都完全符合要求。
也確實,你想,揚州本來就是文風興盛之地,隻要不是那種垮掉的紈絝子弟,純粹的文人哪個不是經過縣府兩級的挑選,那都是優中選優,沒有兩把刷子想從這裏吐出來,那是做夢。
孟學士不爭不搶,淡泊名利,不代表他是傻子。朝堂上的爭鬥他不關心,也不參與,但他還是知道厲害關係的,不說別的,既來之則安之吧。
他哪裏知道,為了這個位置,朝堂裏差點鬧翻天。
本來任命曹原做揚州巡察使是吳王和於公兩人的無奈之舉,楊坤調任建鄴,讓揚州處於不利局麵,
曹原資曆算是勉強了一點,比其他候選人有點任職不足,隻是於公為了讓新政快速推行,說服了聖上,才得以在內閣通過。
熙寧九年的海匪搶劫把原巡察使楊坤推到了不利之地,還是有點缺乏實戰經曆,對於海匪估計不足,也就造成了這麽大的損失。
嚴格說起來,免職都是正常的處分,又是於公保了他。
新任巡察使曹原到是穩當多了,吸取了教訓,充分利用了一些原有的資源,維持了現在揚州的穩定局麵,眼看著經濟發展邁入了快車道。
當然,這中間也有袁睿的功勞,正是他一係列的動作盤活了民間資金,促進融通的進一步發展。
也正是這樣的大環境,讓保守派感覺到了危機,按照現在的形勢,接下來,曹原難免在揚州進一步推行新政,這是不能允許的。
他們倒不是想著用院試來扳倒曹原,這個可能性不大,但是給他添點亂子這是可以的,隻要有了口實,接下來就有其他辦法了。
於是這次院試監察就顯得格外重要,雙方的博弈拉開了,一頓亂戰,最後,把一個四不靠的孟學士顯了出來。
新政派認為孟學士為人公正,絕不會徇私,陷害,至少可以保證沒有問題栽贓。
保守派也是滿意,這個孟學士,別的可以讓,可以睜隻眼閉隻眼,就學問這點不行,非常較真,該怎麽就是怎麽,隻要出了問題,誰說都沒用,一根筋。
一行人找了一家看上去還算不錯的客店,找個一個包間,叫了一桌菜,準備吃飯。
要說按照孟學士到揚州的公差,完全可以去碼頭的驛站,還是免費的。
但是,本次孟學士前來,一是用的私人名義,想著看看揚州近幾年真實風貌,還有就是帶著女兒到來提前探親,是為私事,孟學士哪裏會給其他人留這種口舌。
其實樓上包間就四個人,孟學士和女兒坐著,一個管家跟貼身丫鬟站在邊上伺候。等菜上來,孟學士擺擺手,讓管家和丫鬟去樓下用餐就是,不用候在邊上了。
“妞妞,這次你要跟著出來,我本來是不想的,隻是為父家中大小事從來未曾瞞你,官場上的一些是是非非,你多少也了解一點,為父這趟差事可不太好辦呢。”
孟學士也知道自家女兒也是聰慧之人。
“爹爹,你又在瞎擔憂,怪不得娘要我跟著,”孟小姐看著沒人,可就不管那麽多了。
“那你給爹爹支支招,我確實悶著呢!”老爺子歎了口氣。
孟小姐笑了,從京城裏出來,可是有不少消息遞了進來,她早就有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