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進入七月,天氣就熱起來了,但對於他來說,也還能忍得住。


    宅子離河岸不遠,在建造宅子的時候,很多幾十年的大樹都是留在原地未動的。坐在樹下,是有點熱,但是稍微想點辦法,還是能夠耐得住的。


    袁睿這段時間確實沒事了,水田裏就等著收割了,袁睿已經安排大山,隻要是自己田裏的稻穀,哪怕是佃戶的,看到大穗多穀的,單獨割迴家來,有多少要多少。


    告訴那些佃戶,看到自家有特別大的那種也可以送到家裏來,可以一換十,到栽種時,袁家提供秧苗。


    佃戶開始沒有覺得啥,幾顆穗子而已,自家有時也是找大穗子留種的,不覺得奇怪,隻是對所謂一粒換十株感到新奇,怎麽感覺東家這是白送秧苗呢。


    當然要是真有好辦法培養稻種,能夠增加收成,怎麽都行。


    後院涼亭裏還算涼快,後屋擋了陽光,又在樹下,加上王小河特意準備的降暑酸湯,袁睿一邊享受著自家的瓜果,一邊教王小河讀書識字。


    聽著小河在邊上一遍遍的背誦,袁睿昏昏欲睡。


    他都有點傷感了,迴來也不過三個月,自己個子是長高了點,但是明顯發福了。


    再這樣下去,他都擔心自家形象毀了,一個年輕英俊的書生不要最後成了肥頭大耳的奸商,那才悲哀。


    陸家大公子和姐姐上個月又來了一次,主要是姐姐把她探聽到的一些大家閨秀情況告訴袁睿,看看他的意思,玥姐不想袁睿太將就,進門畢竟就是當家人。


    所以,袁晴在挑選時有意的做了一些條件限製,比如什麽柔弱的不行,當然太彪悍的也不行。


    還有就是盡量不要太大家族的,不管是嫡支還是庶出,都不合適,嫡支的姑娘太傲氣,庶出的又有點小家子氣。


    袁睿鬱悶壞了,當時就跟姐姐說,自家現在連個生員都不是,這是挑公主呢還是找媳婦。


    按照袁睿的想法,隻要不是奴籍,正常人家均可,官吏人家可以,富戶可以,甚至農家也沒有問題,貧富也不是那麽重要,自家狀況就是再養一兩家人都不算困難。


    說出來後,他想到了姐姐會不高興,竟然沒有想到姐夫陸大公子也不認同。


    看著兩人奇怪的臉色,陸大公子有點得意,也不馬上迴答,拿起杯子喝起茶水,端起了架子。


    這下,袁晴性子急,不管是不是在自己家裏,直接上手了,隻聽陸大公子哎呦一聲,茶水噴了一桌子。


    看著袁睿偷笑,袁晴也就是臉色稍微紅了一點,連聲督促相公快說。


    “現在雖說,本朝把婚喪嫁娶放開了一些,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講究,比如曆朝最嚴格的丁憂,本朝不做硬性規定了,也不是必須三年的時間,在關鍵崗位的上司可以酌情給予假期,從三月、半年、一年不等。”


    “迴到婚嫁,沒有什麽明確哪兩種家庭不能婚配,但是,有一點,就是娶奴籍女為正妻,所生子女不得科舉,這是有的。其實可以看出,正妻是有說法的,現在西言要娶的就是正妻,那就不能馬虎了,這是兩姓大事,關係兩個家族。”


    陸大公子還就是個書呆子,囉囉嗦嗦,半天不見正題,氣的袁晴又打了一下,陸大公子看著老婆焦急的神色,趕緊說出關鍵。


    “哎哎哎,別急,別急,其實就是做官後,按照本朝的一般做法,在朝堂封賞妻、子時,出身就變得很關鍵,公主、郡主、縣主你都知道的,還有三品以上和三品以下也是有分別的,不是官家出身,封賞不上三品,家裏沒有勳位不上五品,這些也都是規定好的,明白了吧。”


    兩人這才明白,說穿了就一點,官員正妻封賞要根據出身評級,大夏把以前官員妻子的一個品級一等封賞改成三個大類,三品以上為夫人,四五品官員妻子封宜人,六七品封安人,隻有官家女不受限。


    袁睿這才明白,心裏卻不以為然,就是一個封賞,好聽而已,再說自己未來還不知咋樣,這跟畫餅差不多。


    大概看出袁睿的小九九,陸大公子跟了一句,“西言別忘了,母親的封號還關聯子女的待遇哦,夫人所生之子可以有一子進國子監,三年滿業可授官,這是跟其他最不同的一點。”


    袁睿這才明白,不能小看古人,婚嫁雖然沒有設置相關障礙,但在妻、子的待遇上做了規定,倒逼有抱負,有想法的年輕人不能胡亂行事。


    揚州衛陳知何將軍正坐在湖邊釣魚,他這次南下是悄悄進行的,連一些營中的軍官都不知道。


    現在高湖這裏駐紮了右軍的六個營,大倉那裏前期已經把左軍前三營調過去了,淮上隻留下了左軍後三營。


    這幾天,一邊安排衛軍訓練,主要針對海匪可能夜間出動的特征,進行應急防備,一邊派人打探揚州情況,隨時準備拔營進發。


    陳知何可算一員儒將,武舉出身,祖上幾代一直在邊鎮從軍,父親在榆林鎮抗擊剎利人中陣亡,後被封為振威將軍。


    陳知何中舉後,先是去了邊軍,秉承祖上榮光,曆經多次戰鬥,累功升為參將,率領一營邊軍。


    後隨榆林鎮大將軍淮王迴朝,先在都衛左軍任職副都統領,後被推薦至揚州衛任將軍,駐地淮上就是淮王封地所在淮陽府的一個鎮子,靠近淮水。


    夏朝的軍隊體係是在義軍基礎上結合宋時的軍種建立的,像前期淮軍、楚軍、嶽家軍、韓家軍這些大都在幾十年前佑寧初年改編成了邊軍,一共是七大邊軍,分成對外的幾個大方向。


    榆林軍,武威軍布局在河西、河東,麵對的是花刺人。


    幽州方向是幽州軍,山海關內駐紮著寧州軍,這裏麵對的是花刺和赤金。


    漳州有鎮海軍,這個軍主要是沿海布防。


    越州方向是清遠軍,貴州是安義軍,這兩大邊軍主要麵對南趾和大理。


    這七大邊軍應該算是夏朝最能打的,不但兵員充足,人強馬壯,裝備也是最精良的。


    七大邊軍分設大將軍一人或上將軍一人,將軍和偏將若幹,各邊軍因為都是大軍製,平時常備軍維持五萬人,下轄三個所,所指揮使由將軍擔任,一所五營,每營三千人,營指揮使一般由偏將擔任,一營三部,每部一千人,設校尉一人,一部十隊,隊有隊正,每隊百人,最下麵是旗,每個小旗十人。


    當然如果是戰時,可以臨時增加所、營,一個邊軍可以擴到二十萬人,任職大將軍就會加上勳位。


    要說戰力是邊軍第一,那接下來待遇最好的就是建鄴的京營軍了,這是由最初的義軍江陰軍和錢塘軍改編而成的,分成都衛軍和禁衛軍兩軍。


    都衛軍分成左衛、右衛和內衛,常備軍人數在一萬五千人左右,設都統領和副都統領,衛內設統領,一衛三營,營設校尉,每營一千五百人,一營三都,都有都正,一都五百人,分成十夥,夥稱夥頭,一夥五十人。


    禁衛軍分為禦衛軍、殿前軍、侍衛親軍三個部分,禦衛軍常備一萬人,分成三個司,一司三營,一營千人,一營四部,一部五隊,設隊正一人,一隊五十人。


    殿前軍和侍衛親軍人數不固定,一般殿前軍在三千人左右,侍衛親軍不到一千人。


    按照這個編製,夏京城建鄴常備軍在三萬人人左右,都衛負責京城的對外防禦,主要駐紮在建鄴周邊,禁衛軍承擔建鄴內外城的防衛和巡察,這些軍隊特殊的一點,就是擔任指揮使的人一般都是皇親國戚或者世襲的軍官。


    除開邊軍和駐守建鄴的京營之外,夏朝又在每個州建立了屬於兵部直接管理的衛軍,比如揚州就是揚州衛,潭州就是潭州衛。


    這些衛軍雖然隸屬兵部,但平時就是駐紮所在州區域內,一旦有突發情況,巡察使經過上奏申請可以調動衛軍。


    每個地方衛設總兵使一人,有時簡稱總兵,分成左軍和右軍,指揮使分別由參將擔任,所以也叫左參將和右參將。


    兩軍均設前後三營,每個營八百人左右,設遊擊將軍一人,一營五哨,每哨一百人,設都尉一人,每地方衛常備軍人數一萬人上下。


    夏朝在一些不安定的地方或者盜匪發生頻繁的區域還單獨設了一個承擔地方治安的兵種,戍衛軍。


    這個軍種不是常備軍,如地方需要可以自行募集,一般州戍衛軍設州指揮使一人。


    分三個營,一營至少有五百人,至多有八百人,設遊擊一人,這個軍種費用全由地方州財政承擔,所以有些地方州隻有簡單的架子,沒有兵員。


    但是戍衛軍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的,隻有不夠安定的地方才有。


    大部分是因為有匪患,揚州、杭州海匪之患,潭州、蜀州那邊有苗人之患。


    但像廬州、洛州就沒有,荊州、江州則是水軍,也沒有戍衛軍。


    也有一些地方縣衙為了維護本縣一地的平安,號召大戶和一些縣內民眾自發組建,參加民間非正規軍,也叫民團,每個民團幾十到幾百人不等,一般設把頭一人,隊長若幹。


    民團成員大部分時間在家裏務農或者從事其他行業,戰時直接集合參加戰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品通天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蘇打不摻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蘇打不摻水並收藏無品通天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