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過五味。
太史令司馬遷入宮,行拜禮。
“微臣參見二位陛下,長樂未央。”
長樂未央是漢人平日裏的吉祥話,討個彩頭,但這話在正規場合不太用。
劉徹笑道,
“為何說這?”
司馬遷答道,“二位陛下帶著福氣,微臣也是想圖個吉利。”
“哈哈哈哈,”劉徹開心大笑起來,“圖個吉利,好啊,朕最喜歡吉利!來!賜你食!”
司馬遷跪地,膝行向前,捧過一碗魚頭湯,
恭敬道,
“多謝陛下!”
賜食,是君王對臣子的認可,相比於最重的賜佩劍履上殿,賜食更顯親昵,譬如說,最為人熟知的,項羽鴻門宴上給樊噲賜肉,
但,賜食把握好了是恩典,把握不好,可就得罪人了,
春秋時,鄭靈公弄來了一個大黿,便煮成湯,想要賜於群臣,黿湯異常鮮美,公子宋和子家,才剛到宮門前就聞到了,
公子宋食指控製不住的狂動,與子家說,“你看,我一聞到美味就這樣。”
二人進宮,一看到黿湯就開始笑,鄭靈公好奇,問他們笑什麽呢?子家就說公子宋這人,一聞到美味,就有這毛病,
鄭靈公就上來賤勁兒了,非要公子宋展示,不然就不給他黿湯喝,公子宋食指又不靈了,鄭靈公給所有人都賜食,唯獨沒給公子宋,
公子宋氣不過,將這根食指伸進了湯裏,不給他,他就硬吃,這就是“染指”,
鄭靈公也怒了,要殺公子宋,公子宋本來就憋氣,反手又給鄭靈公幹死了。
像有些皇帝一生致力於搞抽象,但到底比不過天賦型選手,春秋戰國時,各種奇葩的王,實在太多了。
但,劉徹是權衡大師,根本不可能在賜食上犯錯誤,
“去那吃。”
劉據示意司馬遷上旁邊的桌案上吃,司馬遷這才能動,賜食之後,還要賜位,
項羽光給樊噲賜食,沒賜他位置,樊噲就原地坐下用盾牌吃,
司馬遷一入位,沒急著吃,先是從腰間掏出竹簡,唰唰唰筆刀亂飛,
“你怎麽又寫上了?!”
劉徹失聲問道,
他現在一看司馬遷動筆,就有點應激,
連忙迴想自己方才的所作所為,也找不出什麽問題啊!
司馬遷答道,
“稟陛下,陛下賜微臣食,微臣要寫上。”
劉徹恍然,長舒口氣,隨後眼中似笑非笑,望向司馬遷,
你小子!
司馬遷寫這事,不僅是能捧劉徹,而且,還帶著一點暗戳戳的私心,順道又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史書上了,
著史者很難寫上自己,所以這群史官,代代相傳各種騷方法,一有機會,就得把自己的名字填上去。
寫完之後,司馬遷才放下筆刀,
劉據看向司馬遷,
說道,
“朕與父皇議事,你自己坐著吃。”
“是,陛下。”
聽到這,司馬遷心瞬間就提了起來!
劉徹讚許的看了兒子一眼,
熊兒,你果然是明白了!
劉據迴了個眼神,
“爹你放心,我怎麽可能不懂你?”
父子二人,又是迴歸原樣,隻不過,身旁多了個司馬遷,
劉據似閑聊般開口,
“父皇,本來,大宛劫掠漢軍,孩兒還沒下定決心開戰,大宛距離太遠,未免勞民傷財,
自博望侯通西域以來,大漢與西域交好,貿然動兵,是割百邦之交....
您與孩兒說得話,孩兒現在還記得,國當威遠,不許任何一個漢人受欺辱,
孩兒是聽您的話,這才下定了決心啊。
父皇,大宛之戰,如果沒有您,是不可能成的。”
司馬遷草草喝了口魚湯,趕緊放在一旁,又運筆如飛的刻了起來,
用餘光瞄了眼司馬遷,劉徹暗自點頭,
故作嚴肅道,
“熊兒,爹立了首功不假,但爹的本意不是這個,爹是要漢人自強,
大宛算什麽?就像你說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宛恃遠,就敢為所欲為,這次就該打!而且是要狠狠的打!”
劉據真誠道,
“是,父皇。”
父子二人,一問一答,在這演上戲了。雖然說,哪怕劉徹不提,劉據也是鐵了心的要打,但劉據還是甘心把這個功勞算到便宜老爹頭上,
隻要他能高興就行。
從父子角度而言,劉據對劉徹,還是有些愧疚,
劉據這個當兒子的,比誰都清楚便宜老爹是最驕傲的一個人,他能給自己禪位,將心比心的想,應是下了很大的心理建設,
所以,能在這點事上找補找補,劉據還是很願意的。
而此時,
劉徹、劉據、司馬遷所作的事,是又一潛規則,可以稱之為“互相抬轎”。
這種格局,必須要有掌握大權的兩人及兩人以上在場,但人數不宜過多,並且,一定要有史官,或是類似於史官的人,他的作用是,把這些話給記下來,
試想一下,在史書上,對某些君臣,或臣子與臣子間的對話,能寫上整整兩三篇,更有國語一書,記載的全是各國君臣內部的對話,
這種對話,遍及政治、經濟、權謀各領域,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在當時,這些對話都應該是最高機密!
除了公開在朝廷上講出來的,其餘的有些密謀,竟都被長篇大論的記在史書上,那麽,隻有兩種可能,
要不就是史官編的,大概知道是這麽迴事,然後自己添油加醋設計了一段對話。
但,這就有個問題,各史書間,都是直接引用這種對話,無非是幾個字的差別,史要真實,作為史家,如果前人是自己臆想的,後人直接拿來就用,未免太不負責了。
因此,就推出了第二種可能.....
這些重要人物說話之前,特意先把史官找來了,故意當著史官麵說的,他們就是要讓史官記下他們想要史官記下的,
如此,有些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就通了。何以涉及到一國最高機密的對話,能被記得這麽清楚,甚至能把說話時的語氣都給加上,並且,這種不知道從何處知道的對話,能被之後的史家拿來就用,
現在,劉徹和劉據幹得就是這個。
裝作閑聊,其實都是說給司馬遷聽得...也不對,更確切的說,是說給未來看到史書的後人聽的。
這些都是秘而不宣的潛規則,這也是曆史最複雜最有趣的地方,
所以會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或者,“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這裏麵的門道真的太多了!
光是握著筆杆子的司馬遷,就暗地裏整出多少幺蛾子了。
但,有趣的是,有些事還是在史書上留下破綻的,這就要真正的聰明人自己去找到。
太史令司馬遷入宮,行拜禮。
“微臣參見二位陛下,長樂未央。”
長樂未央是漢人平日裏的吉祥話,討個彩頭,但這話在正規場合不太用。
劉徹笑道,
“為何說這?”
司馬遷答道,“二位陛下帶著福氣,微臣也是想圖個吉利。”
“哈哈哈哈,”劉徹開心大笑起來,“圖個吉利,好啊,朕最喜歡吉利!來!賜你食!”
司馬遷跪地,膝行向前,捧過一碗魚頭湯,
恭敬道,
“多謝陛下!”
賜食,是君王對臣子的認可,相比於最重的賜佩劍履上殿,賜食更顯親昵,譬如說,最為人熟知的,項羽鴻門宴上給樊噲賜肉,
但,賜食把握好了是恩典,把握不好,可就得罪人了,
春秋時,鄭靈公弄來了一個大黿,便煮成湯,想要賜於群臣,黿湯異常鮮美,公子宋和子家,才剛到宮門前就聞到了,
公子宋食指控製不住的狂動,與子家說,“你看,我一聞到美味就這樣。”
二人進宮,一看到黿湯就開始笑,鄭靈公好奇,問他們笑什麽呢?子家就說公子宋這人,一聞到美味,就有這毛病,
鄭靈公就上來賤勁兒了,非要公子宋展示,不然就不給他黿湯喝,公子宋食指又不靈了,鄭靈公給所有人都賜食,唯獨沒給公子宋,
公子宋氣不過,將這根食指伸進了湯裏,不給他,他就硬吃,這就是“染指”,
鄭靈公也怒了,要殺公子宋,公子宋本來就憋氣,反手又給鄭靈公幹死了。
像有些皇帝一生致力於搞抽象,但到底比不過天賦型選手,春秋戰國時,各種奇葩的王,實在太多了。
但,劉徹是權衡大師,根本不可能在賜食上犯錯誤,
“去那吃。”
劉據示意司馬遷上旁邊的桌案上吃,司馬遷這才能動,賜食之後,還要賜位,
項羽光給樊噲賜食,沒賜他位置,樊噲就原地坐下用盾牌吃,
司馬遷一入位,沒急著吃,先是從腰間掏出竹簡,唰唰唰筆刀亂飛,
“你怎麽又寫上了?!”
劉徹失聲問道,
他現在一看司馬遷動筆,就有點應激,
連忙迴想自己方才的所作所為,也找不出什麽問題啊!
司馬遷答道,
“稟陛下,陛下賜微臣食,微臣要寫上。”
劉徹恍然,長舒口氣,隨後眼中似笑非笑,望向司馬遷,
你小子!
司馬遷寫這事,不僅是能捧劉徹,而且,還帶著一點暗戳戳的私心,順道又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史書上了,
著史者很難寫上自己,所以這群史官,代代相傳各種騷方法,一有機會,就得把自己的名字填上去。
寫完之後,司馬遷才放下筆刀,
劉據看向司馬遷,
說道,
“朕與父皇議事,你自己坐著吃。”
“是,陛下。”
聽到這,司馬遷心瞬間就提了起來!
劉徹讚許的看了兒子一眼,
熊兒,你果然是明白了!
劉據迴了個眼神,
“爹你放心,我怎麽可能不懂你?”
父子二人,又是迴歸原樣,隻不過,身旁多了個司馬遷,
劉據似閑聊般開口,
“父皇,本來,大宛劫掠漢軍,孩兒還沒下定決心開戰,大宛距離太遠,未免勞民傷財,
自博望侯通西域以來,大漢與西域交好,貿然動兵,是割百邦之交....
您與孩兒說得話,孩兒現在還記得,國當威遠,不許任何一個漢人受欺辱,
孩兒是聽您的話,這才下定了決心啊。
父皇,大宛之戰,如果沒有您,是不可能成的。”
司馬遷草草喝了口魚湯,趕緊放在一旁,又運筆如飛的刻了起來,
用餘光瞄了眼司馬遷,劉徹暗自點頭,
故作嚴肅道,
“熊兒,爹立了首功不假,但爹的本意不是這個,爹是要漢人自強,
大宛算什麽?就像你說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宛恃遠,就敢為所欲為,這次就該打!而且是要狠狠的打!”
劉據真誠道,
“是,父皇。”
父子二人,一問一答,在這演上戲了。雖然說,哪怕劉徹不提,劉據也是鐵了心的要打,但劉據還是甘心把這個功勞算到便宜老爹頭上,
隻要他能高興就行。
從父子角度而言,劉據對劉徹,還是有些愧疚,
劉據這個當兒子的,比誰都清楚便宜老爹是最驕傲的一個人,他能給自己禪位,將心比心的想,應是下了很大的心理建設,
所以,能在這點事上找補找補,劉據還是很願意的。
而此時,
劉徹、劉據、司馬遷所作的事,是又一潛規則,可以稱之為“互相抬轎”。
這種格局,必須要有掌握大權的兩人及兩人以上在場,但人數不宜過多,並且,一定要有史官,或是類似於史官的人,他的作用是,把這些話給記下來,
試想一下,在史書上,對某些君臣,或臣子與臣子間的對話,能寫上整整兩三篇,更有國語一書,記載的全是各國君臣內部的對話,
這種對話,遍及政治、經濟、權謀各領域,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在當時,這些對話都應該是最高機密!
除了公開在朝廷上講出來的,其餘的有些密謀,竟都被長篇大論的記在史書上,那麽,隻有兩種可能,
要不就是史官編的,大概知道是這麽迴事,然後自己添油加醋設計了一段對話。
但,這就有個問題,各史書間,都是直接引用這種對話,無非是幾個字的差別,史要真實,作為史家,如果前人是自己臆想的,後人直接拿來就用,未免太不負責了。
因此,就推出了第二種可能.....
這些重要人物說話之前,特意先把史官找來了,故意當著史官麵說的,他們就是要讓史官記下他們想要史官記下的,
如此,有些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就通了。何以涉及到一國最高機密的對話,能被記得這麽清楚,甚至能把說話時的語氣都給加上,並且,這種不知道從何處知道的對話,能被之後的史家拿來就用,
現在,劉徹和劉據幹得就是這個。
裝作閑聊,其實都是說給司馬遷聽得...也不對,更確切的說,是說給未來看到史書的後人聽的。
這些都是秘而不宣的潛規則,這也是曆史最複雜最有趣的地方,
所以會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或者,“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這裏麵的門道真的太多了!
光是握著筆杆子的司馬遷,就暗地裏整出多少幺蛾子了。
但,有趣的是,有些事還是在史書上留下破綻的,這就要真正的聰明人自己去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