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鬆的精彩講解,瞬間蓋過了之前的幾位建築師,人們明顯感覺到前麵一些設計師在某些關鍵要素上的表述不夠明確。
“真是個人才!”台下的韓春明不禁讚歎起來。
在此之前,那些建築師的表現並未給他帶來太大壓力,畢竟跟隨李老身邊多年,他深知一份優秀設計方案應具備哪些基本要素。
然而,前麵幾位設計師中,甚至有人連基礎要素都未能體現完全。
反觀馬若鬆所講解的建築,讓他迴憶起前幾天李老親自指導標書解析的情景。
“金盛建築公司?”韓春明心中默念這個名字,很快記起這家公司是由蘇萌和劉大舅共同創立的。
此刻,他感到了一絲壓力。
“的確,前幾天遇到過他,說是我的學生,但我印象有些模糊。”李老聽聞韓春明的感慨後,悠悠地說出了真心話。
李老在建築領域不僅精通中式建築,也深諳西式建築理念,隻是受限於當前的生產能力,否則他早就能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築作品。
在他看來,馬若鬆確有一定水平,但卻稍顯刻板缺乏創意。
建築設計行業天賦至關重要,一流設計師需要不斷創新,二流設計師要懂得權衡得宜,三流設計師則需達到標準。
社會各層次的人才比比皆是,但越是頂尖的人物越是稀缺,一流人才可遇不可求。
馬若鬆目前尚處在二三流之間的建築師行列,這是李老對他相對公正的評價。
“李老,他是您的學生?”韓春明確認了一遍。
“沒錯,你小子打什麽算盤?”李老點點頭。
韓春明聽罷,目光閃爍地看著李老。
一個連名字都記不清的學生竟有如此實力,這無疑讓韓春明對李老更加敬佩。
一流老師教出一流學生,他心想。
“別用那種眼光看我,誰說老師就一定更厲害?老師隻是先行一步的人,最終選擇什麽樣的作品,我還真沒把握。”李老洞察了韓春明的心思,適時提醒道。
馬若鬆雖隻是他一名記憶模糊的學生,在能力和天賦上尚未得到他的充分認可,但他能達到現在的水平,還是讓李老感到十分欣慰。
“您不是期待著這棟建築能在您眼皮底下一層層建起來嗎?您都沒信心,我背後的施工隊該怎麽辦?”韓春明半開玩笑地迴應,言語間透露出一絲擔憂。
萬一真的出現意外狀況,他該如何向葉明和婁曉娥交代?
與此同時,台下的蘇萌也顯得頗為緊張。
馬若鬆花了整整二十分鍾講述他的建築設計理念,按約定他還應該抽時間講述建築對社會的益處,但此刻卻沒有提及。
這讓蘇萌眉頭緊鎖,馬若鬆之前答應得好好的,沒想到在台上會如此堅持己見。
她掃視周圍觀眾,發現大家比之前更加安靜,很可能是因為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聽懂。
“大舅,早知如此,就該讓那個更順從的設計師上台!”
蘇萌冷淡地發泄著不滿。
馬若鬆的做法違背了原先的計劃,讓她頗為不悅。
她偏好一切事務都能按預定軌跡妥善處理。
而馬若鬆的行動明顯與她的期望背道而馳。
“沒事,還有時間調整!”
劉大舅顯得頗為灑脫。
盡管他對馬若鬆的行為心有不滿,但此刻抱怨無濟於事,隻能步步為營,靜觀其變。
“在此,我必須強調一點,在這座建築落成後,所涉及的一係列材料成本,以及後續維護和使用這棟建築的相關支出……”
在講解進行到二十分半鍾時,馬若鬆終於觸及到了資金的問題。
這樣的論述方式在此前鮮有人提及,成功吸引了眾多聽眾的關注。
在最後五分鍾,馬若鬆闡述了他的設計理念。
話音落下,剛好過去了半小時。
片刻後,才有一位聽眾率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會場迅速迴蕩起熱烈的掌聲。
大家的反應已經充分說明了問題所在。
“大舅,成了!”
即使蘇萌反應稍顯遲鈍,此刻也明白這掌聲背後的深意。
相較於剛才,她的態度來了個徹底轉變。
“果然是香江的建築師,我就說他行的!”
劉大舅麵帶喜色,言語中略帶事後諸葛之態。
這次競標如果能勝出,不僅能彌補之前在古董行業中的損失,甚至有望將公司推向國內一流建築企業的行列。
“我就說他這麽做肯定有效,隻是可惜他隻講了五分鍾,要是能多講十分鍾就好了!”
蘇萌在短暫的喜悅過後,話語中再次流露出一絲抱怨。
她對建築領域並不了解。
殊不知,馬若鬆最後直觀的解說僅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正是由於他在前麵詳盡透徹地解釋了自己的設計,即便是門外漢也能感受到建築的匠心獨運,才會在後麵直觀描述之後,報以熱烈的掌聲。
倘若沒有馬若鬆卓越的設計基礎,即便後麵有再直觀的解讀,也無法讓人產生如此真實深刻的印象。
但蘇萌因知識局限未能察覺,從而對馬若鬆產生了偏見。
“隻要能中標,這些都不重要!”
劉大舅對此細節並未在意。
對他而言,隻要結果達成,過程中的一些瑣碎並無太大所謂。
馬若鬆則保持著平靜的態度,顯然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
待掌聲平息,他迴到了蘇萌和劉大舅身邊。
蘇萌自然不會當麵說出不滿,隻能選擇沉默。
繼馬若鬆之後,第六位解說者登台亮相。
此人是李老現今最為得意的弟子黃晨,極具建築設計天賦,對建築滿懷熱愛,在設計過程中屢次提出頗具價值的觀點。
黃晨是個隻有二十來歲的青年,比馬若鬆年輕不少。
而且登台演講毫無懼色。
投影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座形如瓦片的獨特建築,宛如一片巨大的瓦片矗立在大地之上。
僅從建築外形上看,一時之間很難分辨兩者優劣。
“各位好,首先感謝大家耐心聽我講解,我們先來聊聊這座建築的形態,它借鑒的是我國古代的丹書鐵券造型……”
“真是個人才!”台下的韓春明不禁讚歎起來。
在此之前,那些建築師的表現並未給他帶來太大壓力,畢竟跟隨李老身邊多年,他深知一份優秀設計方案應具備哪些基本要素。
然而,前麵幾位設計師中,甚至有人連基礎要素都未能體現完全。
反觀馬若鬆所講解的建築,讓他迴憶起前幾天李老親自指導標書解析的情景。
“金盛建築公司?”韓春明心中默念這個名字,很快記起這家公司是由蘇萌和劉大舅共同創立的。
此刻,他感到了一絲壓力。
“的確,前幾天遇到過他,說是我的學生,但我印象有些模糊。”李老聽聞韓春明的感慨後,悠悠地說出了真心話。
李老在建築領域不僅精通中式建築,也深諳西式建築理念,隻是受限於當前的生產能力,否則他早就能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築作品。
在他看來,馬若鬆確有一定水平,但卻稍顯刻板缺乏創意。
建築設計行業天賦至關重要,一流設計師需要不斷創新,二流設計師要懂得權衡得宜,三流設計師則需達到標準。
社會各層次的人才比比皆是,但越是頂尖的人物越是稀缺,一流人才可遇不可求。
馬若鬆目前尚處在二三流之間的建築師行列,這是李老對他相對公正的評價。
“李老,他是您的學生?”韓春明確認了一遍。
“沒錯,你小子打什麽算盤?”李老點點頭。
韓春明聽罷,目光閃爍地看著李老。
一個連名字都記不清的學生竟有如此實力,這無疑讓韓春明對李老更加敬佩。
一流老師教出一流學生,他心想。
“別用那種眼光看我,誰說老師就一定更厲害?老師隻是先行一步的人,最終選擇什麽樣的作品,我還真沒把握。”李老洞察了韓春明的心思,適時提醒道。
馬若鬆雖隻是他一名記憶模糊的學生,在能力和天賦上尚未得到他的充分認可,但他能達到現在的水平,還是讓李老感到十分欣慰。
“您不是期待著這棟建築能在您眼皮底下一層層建起來嗎?您都沒信心,我背後的施工隊該怎麽辦?”韓春明半開玩笑地迴應,言語間透露出一絲擔憂。
萬一真的出現意外狀況,他該如何向葉明和婁曉娥交代?
與此同時,台下的蘇萌也顯得頗為緊張。
馬若鬆花了整整二十分鍾講述他的建築設計理念,按約定他還應該抽時間講述建築對社會的益處,但此刻卻沒有提及。
這讓蘇萌眉頭緊鎖,馬若鬆之前答應得好好的,沒想到在台上會如此堅持己見。
她掃視周圍觀眾,發現大家比之前更加安靜,很可能是因為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聽懂。
“大舅,早知如此,就該讓那個更順從的設計師上台!”
蘇萌冷淡地發泄著不滿。
馬若鬆的做法違背了原先的計劃,讓她頗為不悅。
她偏好一切事務都能按預定軌跡妥善處理。
而馬若鬆的行動明顯與她的期望背道而馳。
“沒事,還有時間調整!”
劉大舅顯得頗為灑脫。
盡管他對馬若鬆的行為心有不滿,但此刻抱怨無濟於事,隻能步步為營,靜觀其變。
“在此,我必須強調一點,在這座建築落成後,所涉及的一係列材料成本,以及後續維護和使用這棟建築的相關支出……”
在講解進行到二十分半鍾時,馬若鬆終於觸及到了資金的問題。
這樣的論述方式在此前鮮有人提及,成功吸引了眾多聽眾的關注。
在最後五分鍾,馬若鬆闡述了他的設計理念。
話音落下,剛好過去了半小時。
片刻後,才有一位聽眾率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會場迅速迴蕩起熱烈的掌聲。
大家的反應已經充分說明了問題所在。
“大舅,成了!”
即使蘇萌反應稍顯遲鈍,此刻也明白這掌聲背後的深意。
相較於剛才,她的態度來了個徹底轉變。
“果然是香江的建築師,我就說他行的!”
劉大舅麵帶喜色,言語中略帶事後諸葛之態。
這次競標如果能勝出,不僅能彌補之前在古董行業中的損失,甚至有望將公司推向國內一流建築企業的行列。
“我就說他這麽做肯定有效,隻是可惜他隻講了五分鍾,要是能多講十分鍾就好了!”
蘇萌在短暫的喜悅過後,話語中再次流露出一絲抱怨。
她對建築領域並不了解。
殊不知,馬若鬆最後直觀的解說僅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正是由於他在前麵詳盡透徹地解釋了自己的設計,即便是門外漢也能感受到建築的匠心獨運,才會在後麵直觀描述之後,報以熱烈的掌聲。
倘若沒有馬若鬆卓越的設計基礎,即便後麵有再直觀的解讀,也無法讓人產生如此真實深刻的印象。
但蘇萌因知識局限未能察覺,從而對馬若鬆產生了偏見。
“隻要能中標,這些都不重要!”
劉大舅對此細節並未在意。
對他而言,隻要結果達成,過程中的一些瑣碎並無太大所謂。
馬若鬆則保持著平靜的態度,顯然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
待掌聲平息,他迴到了蘇萌和劉大舅身邊。
蘇萌自然不會當麵說出不滿,隻能選擇沉默。
繼馬若鬆之後,第六位解說者登台亮相。
此人是李老現今最為得意的弟子黃晨,極具建築設計天賦,對建築滿懷熱愛,在設計過程中屢次提出頗具價值的觀點。
黃晨是個隻有二十來歲的青年,比馬若鬆年輕不少。
而且登台演講毫無懼色。
投影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座形如瓦片的獨特建築,宛如一片巨大的瓦片矗立在大地之上。
僅從建築外形上看,一時之間很難分辨兩者優劣。
“各位好,首先感謝大家耐心聽我講解,我們先來聊聊這座建築的形態,它借鑒的是我國古代的丹書鐵券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