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永淳二年,十一月,丁未日。
高宗李治自奉天宮駕還東都,百官參拜迎接,召見群臣於天津橋南。
十二月丁巳,宣布改元弘道,大赦天下,版授百歲、九十歲、八十歲老人爵位,各賜以下州刺史、郡君、上州司馬、縣君、縣令等虛職有差,又加封內外官之階。
高宗欲親上則天門樓宣布大赦之令,然患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於殿前宣之。
同日,詔命諸州各須建置道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各度道士七人。詔命未幾,高宗駕崩於貞觀殿,終年五十六歲,在位三十五年。
畫外音:唐高宗在位期間,東滅百濟、高麗,西滅突厥賀魯,國家版圖擴至最大,亦可謂是繼往開來,聖明君主。又在國內推行均田製,獎勵墾荒,使國家編戶較之貞觀年間大幅上升。又發展科舉製度,選用有才能庶族及低級官吏任宰相,不拘一格用人;更撰成《唐律疏議》,遺惠後世。大唐盛世基於太宗,成於高宗,此為曆史真相。
臘月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
乃尊生母武則天為皇太後,裴炎受遺詔輔政。宣布大行皇帝遺詔:園陵製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後處理決斷。
群臣議上諡號,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改元次年為文明元年,將高宗葬於乾陵。
中宗既奉先皇遺詔,乃拜裴炎為中書令,並自門下省遷政事堂於中書省。高宗剛死,武後開始擅權,從各處幹涉中宗政務。
其時三省六首長,尚書省僅餘左仆射劉仁軌在位,右仆射職位空缺已久。又劉仁軌年已八十二歲,臥病在家,不能過問政事;門下省僅劉景先為守侍中(即見習侍中),原為裴炎下屬,不敢與其爭權。
裴炎既任中書令,遂遷政事堂至中書省,便使三省製得到破壞,由此確立中書省在三省中暫時主導地位。
是年氣候異常,暴雨連日,以致黃河潰堤漲溢,衝壞河陽城(今河南孟縣),城外水麵比城內高出五尺。
司農少卿韋弘機當時免官在家,聞高宗駕崩,大叫一聲:先帝駕崩,武後必然用事,李唐危矣!
於是口吐鮮血,當夜而死。
鏡頭閃迴,唐高宗儀鳳三年。
高宗李治欲修繕長安及洛陽寢宮,但憂財力不足,遂召韋弘機商議應對之策。
韋弘機奏道:臣任司農卿十年,節省日常開支,積存三十萬緡,可以修繕宮室。
高宗大喜,遂命其兼任將作、少府二職,負責修繕之事。乃造上陽宮,位於禁苑之東,東接皇城,前臨穀水,後倚廣苑,南臨洛水,連以長廊,極其華麗。
高宗、武後大喜,立刻住進上陽宮。
尚書左仆射劉仁軌不滿其宮華麗奢侈,與侍禦史狄仁傑議道:自古皇帝皆居深宮,不與百姓接觸,恐引百姓怨怒皇家豪奢也。今將皇帝寢宮建於城外,豈不自招民怨!
狄仁傑信以為然,便隨劉仁軌同入上陽宮,向天子進諫:今我大唐正與吐蕃作戰,將士出生入死;若聞陛下如此奢侈,恐皆不肯用命;又上陽宮近於民居,亦不妥當,臣請棄此,移駕還於內宮。
韋弘機適在帝側,接口分辯:朝廷百官,各司其職。輔弼大臣是為加官晉爵,我既主管後勤,節省開支以修此宮,亦盡職責而已。
劉仁軌大怒,當即彈劾:韋弘機窮奢極侈,為陛下招惹士怒民怨於前,複又飾詞強弁於後,若不予以嚴懲,恐天下臣民不服!
狄仁傑亦奏:韋弘機自稱盡其職責,則其家人屢犯盜竊之罪,則因何不盡家長之責?既非親自唆使,亦難免失察之罪。
高宗無奈,隻得將韋弘機免官。
永淳年間,高宗駕幸東都洛陽,複召韋弘機至芳桂宮,命以白衣身份管理園苑,打算由此過渡,逐步恢複其官職。
時有道士朱欽遂,深受武後親寵,所為橫恣不法。當時韋弘機尚未免官,便依法將其囚禁,又密奏高宗,說朱欽遂與皇後關係曖昧,至令朝野議論紛紛。
高宗聞奏大怒,命將朱欽遂配流邊州。武後因此,便對韋弘機懷恨在心。此時因見高宗欲複韋弘機官職,武後立即出麵阻攔,於是高宗所謀未果。
韋弘機心知天子寵信自己,遲早會起複重用,未料卻聞天子駕崩消息,故此吐血而亡,終於檢校司農少卿之職。
閃迴結束。武則天既掌政事,以為澤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等李唐宗室地尊望重,恐其為變,並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又以劉仁軌為左仆射,劉景先為侍中;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郭正一為國子祭酒,罷其政事。
封罷朝中重卿,複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四員武將,分駐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府司相知共同鎮守四方,以防李氏宗親發動兵變,反對自己執政。
如此手段,非同凡常。
來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聖,大赦天下。
中宗李顯即位,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後,擢拔後父普州參軍韋玄貞為豫州刺史;以皇後同宗左散騎常侍韋弘敏為太府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其後又欲授國丈李玄貞為侍中,及自己乳母之子五品官爵。
中書令裴炎諫阻,堅持以為不可。
中宗李顯怒道:我既為天子,便以天下都讓與韋玄貞有何不可,而惜侍中之職邪!
裴炎見天子發怒而懼,於是密告太後。
二月六日,太後武則天召集百官於乾元殿,命宰相裴炎、劉諱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四人率兵入宮,向中宗李顯宣旨道:奉太後敕令,廢當今天子為廬陵王。
中宗驚駭問道:我有何罪,奪我天子之位?
四人不答,促請前至乾元殿。
中宗又問母親,武則天冷笑道: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
乃將李顯幽於別所,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
嗣聖元年二月七日,武後既廢中宗李顯,乃立雍州牧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複冊立豫王妃劉氏為皇後,改年號為文明元年。
睿宗乃高宗第八子,亦是武後所生。
所謂知母莫過子,睿宗深知母親稟性,亦知兄長被廢原因,於是自即位大典過後,便請居於別殿,不參預政事,將朝政皆都取決於太後。
武則天大喜,於是冊立睿宗李旦長子永平郡王李成器為皇太子;始封殷王,領冀州大都督,單於大都護;又徙冀王,遷右金吾衛大將軍,洛州牧。
文明元年二月十日,有飛騎兵士十餘人於坊曲飲酒。
酒興正酣之時,忽座中有一將大聲言道:早知隨程條挺將軍入宮,罷廢皇上並無勳賞,不如複去事奉廬陵王。
有座中同仁將此語記在心中,中間離席,急入宮中告密。
則酒席未散,在座十餘人皆都被捕,被囚於羽林獄。酒後狂言者處以斬首,其他人知反不告,判處絞死,首告者授以五品官職。
朝野諸臣見此,告密之風自此興起。
庚申日,武則天命劉仁軌專知西京留守事,並親筆寄書:昔漢以關中之事委付蕭何,今將關中盡托劉公,亦猶是矣。
劉仁軌上疏辭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陳呂後禍敗之事,以申規戒。
太後使秘書監武承嗣齎璽書至長安,慰諭之曰:今以皇帝諒闇不言,眇身且代親政;遠勞勸戒,複辭衰疾。又雲呂氏見嗤於後代,祿、產貽禍於漢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
劉仁軌不敢強辭,隻得拜受璽印就職。
武承嗣字奉先,乃武元爽之子,太後武則天之侄。
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為鞏固自己權勢,開始重用武氏親屬。賀蘭敏之死後,武承嗣便從嶺南被召迴京,授職尚書奉禦,不久提拔為秘書監,承襲祖父武士彠周國公爵位。武承嗣還至東都,又被封為禮部尚書、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辛酉日,武則天更命左金吾將軍丘神積前往巴州,檢校故太子李賢府宅,以備外虞,其實暗命使殺太子賢。
字幕:丘神積,東都洛陽人,後遷徙郿縣,唐初名臣丘行恭之子。
丘神積因奉太後武則天密令,遂至巴州,逼令章懷太子李賢自殺。事發之後,武則天故作悲怒,因此歸罪於丘神積保護章懷太子不力,將其貶任疊州刺史。
其後未久,丘神積迴京,複任左金吾衛將軍之職,深受武則天寵信。曾奉命與周興、來俊臣審訊製獄中監禁犯人,因刑訊手段嚴苛酷烈,三人都被朝野臣民稱作酷吏。
甲子日,太後升禦武成殿,皇帝李旦率王公以下重臣,為太後上尊號為“則天大聖太後”。太後大喜,自此便以“則天”為號。
丁卯日,則天大聖太後臨軒,遣侄兒禮部尚書武承嗣冊嗣皇帝。其後未久,以太常卿、檢校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檢校豫王府司馬劉禕之同中書門下三品。三月丁亥,徙杞王李上金為畢王,鄱陽王李素節為葛王。
又為章懷太子舉哀於顯福門,追封李賢為雍王。
夏四月,梁州都督滕王李元嬰薨逝,終年五十七歲。四月癸酉,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五日之後,又遷於均州故濮王宅。
秋七月戊午日,有使者自嶺南飛報長安,說廣州都督路元睿為昆侖胡客所殺。
鏡頭閃迴,補敘廣州血案。
路元睿身為廣州都督,但生性暗懦,以至部下僚屬恣肆驕橫,每有商舶至港,則對海外來商侵漁勒索不已。
商胡不堪廣州都督府中群僚盤剝壓榨,便有人具狀告至都督府衙門。
路元睿非但不究部屬違法犯紀之事,反而當場索枷,命將靠狀人係枷入獄治罪。於是群胡怨怒,叫苦連天。
時有昆侖胡客路過廣州,聞知此事,乃於晴天白日,袖劍直登聽事堂上,飛劍斬下路元睿首級,複殺其左右僚屬十餘人,皆是素日為惡最著者,下堂揚長而去。
當時堂上排列一眾衙將,並無一個敢於近其身者。
及至參將召集府兵來拿,昆侖客早已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閃迴結束。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夜,哈雷彗星出現於西方,長二丈餘,四十餘日而滅。其後繼發溫州大水,流溺四千餘家;括州亦發大水,漂流二千餘家,屋宅及家財皆都沒於水中,老幼死於水者無算。
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見天象變異,複聞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稱製,以為唐朝當滅,遂引大軍,入寇朔州。
九月甲寅,因天象示變,則天聖後詔命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光宅元年。
遭遇水災之家聞此,皆都怒道:光宅光宅,是譏諷我等遭水,家宅敗光也。
武則天既改年號,又命改旗幟,不再分四方五行,奇門八卦,而是皆都改作金色,以從土德,謂能克製水患。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換為服碧。
又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改稱鸞台,中書省改為鳳閣,侍中改為納言,中書令改為內史;禦史台改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同義之類改之。
複以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於道安撫大使,使帶兵北征,以備突厥。
武承嗣請太後追贈其祖為王,並立武氏七廟,則天太後將欲從之。
中書令裴炎進諫:太後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
武則天聞言不悅:呂後以權委其家族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又何傷乎!
裴炎才步不讓道:事當防微杜漸,不可潛長其風耳。
太後不從,詔命追尊五世祖武克己為魯靖公,祖妣為夫人;高祖武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武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父武華為太尉、太原安成王;先考武士彠為太師、魏定王;列祖先妣,皆追贈為王妃。又作五代祖廟祠堂於文水。
裴炎非但未能阻止此事,反而由是得罪則天太後,以及武氏一族。
時與武承嗣一同被赦還京得以重用者,又有武元慶之子武三思,亦是武則天親侄。先被封為右衛將軍,迅速累進至兵部、禮部二部尚書,並委以監修國史重任。
諸武用事,李唐宗室由是人人自危,眾心憤惋。
彼時激惱一位勳臣之後,要與故章懷太子複仇,推翻武氏一族,複還李唐江山。此人非別,實乃已故英國公李世積之孫,梓州刺史李震之子,眉州刺史、襲英國徐敬業。
徐敬業十多歲時就喜騎射,大有門第之風。
祖父徐世積善相,曾多次感歎:此孫麵相甚惡,恐日後將會禍及家門。
於是便趁打獵之機,命孫徐敬業深入樹林驅趕野獸,繼而命令侍從順風縱火,欲就此燒死親孫。徐敬業見火勢蔓延,當下殺馬剖腹,將身鑽入其中。
待大火燒盡熄滅,徐世積長歎一聲,雙目落淚,將欲迴府。忽見一人渾身血汙,逃出火場而至,仔細看時,正是徐敬業。
見親孫安然迴來,毫發無傷,徐世積大為訝異,袖中一算,已知實情,不得不佩服孫子機智。遂複歎道:獲罪於天,無可禱也。我在瓦崗山上之時,曾勸翟讓遠出百裏之外,遍掠四周豪富之家,眾家寨主在搶劫時殺人無數,豈無報應?天數難逃,果如是也。
於是便息殺孫之念,複教其忠君愛國,遍讀儒家經典。未料徐世積此番卻又失算,適得其反。徐敬業諄諄受教,卻認為隻忠於李唐皇室,卻置江山社稷及黎民百姓於不顧。
至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為圖稱製,先廢中宗李顯,複殺章懷太子李賢,更將睿宗置之偏殿,不許其參與政務,徐敬業便即大怒。
又逢己弟盩厔令徐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獲罪。李敬猷被免官,唐之奇被降為栝蒼令,駱賓王降為臨海丞,杜求仁降職黟縣令。
李敬業受其弟牽連,亦被降職為柳州司馬。同時更有盩厔尉魏思溫,亦遭罷黜。
於是六人懷憤,皆都聚會於揚州,便以助廬陵王李顯恢複帝位為由,密謀起兵反武。
六人議罷,乃公推徐敬業為帥,魏思溫充當謀主,就此起事。
魏思溫先寄書好友兼黨羽監察禦史薛仲璋,使其向武則天奏請出使江都。薛仲璋心領神會,上書請求出使揚州,武則天正令禦史到各地監察官員風紀,當即準奏。
薛仲璋到至江都,徐敬業便使人前往刺史府密告,說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薛仲璋乘機捕殺陳敬之,然後徐敬業乘驛車到達,稱說是新任揚州司馬到任。
薛仲璋率闔府官員迎接,因此無人懷疑。
徐敬業上任之後,謊稱自己奉太後密詔,因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命募軍討伐。
於是令從獄中放出囚犯,征以為兵,又開倉庫,命揚州士曹參軍李宗臣到鑄錢工場,驅趕囚徒、工匠數百,發給盔甲器械。
徐敬業遂集徒眾,先將陳敬之斬於獄中;錄事參軍孫處行抗拒,也被斬首示眾,揚州官吏再無敢於反抗者。
於是便得揚州長史璽印,征發舉州兵馬,旬日之間,便得十萬之眾。
徐敬業大喜,使用中宗年號嗣聖元年,就此起事,史稱揚州兵變。
乃公開打出反武複李旗號,設置匡複府、英公府及揚州大都督府,自稱匡複府上將,兼領揚州大都督。又置百官,任命唐之奇、杜求仁為左、右長史,李宗臣、薛仲璋為左、右司馬,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
李唐宗室及高宗舊臣聞之,無不為之振奮。
徐敬業遂命駱賓王主筆,撰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懸貼諸州。於是江淮諸道各州響應,聲勢大震。
薛仲璋進言道:揚州無險可守,非久居之地。某觀金陵有王氣出現,且有大江天險,將軍不如渡江南下,攻取常、潤二州,先定霸王之業。然後北圖中原,則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是為長久之策。
徐敬業聽從其議,即欲揮師南下,攻取常、潤二州。
薛仲璋複又獻計,請自軍中尋找貌似章懷太子李賢者,使其著以王服,簇擁登城,以欺眾人道:章懷太子李賢逃亡至此!詔命我等起兵,推倒武氏,光複李唐社稷。
眾軍皆都信以為實,於是齊奉假李賢為主,奉其號令天下。楚州司馬李崇福亦乃李唐宗室,即率領屬下三縣,響應徐敬業。
於是揚州全境皆反,隻有盱眙劉行舉占據縣城,不肯從命。
武則天見到駱賓王所撰檄文,驚出一身冷汗。複又大怒,立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將軍李知十、馬敬臣為副,領兵三十萬之眾,前往揚州討伐。
又詔命劉行舉為遊擊將軍,封其弟劉行實為楚州刺史,以禦叛軍。徐敬業聞而大怒,遂派部將尉遲昭進攻盱眙。
魏思溫進言:將軍既以恢複李唐為號,不可以此盱眙小城為意,當率軍直向東都。則天下皆知將軍之誌,誰不響應?
薛仲璋卻道:金陵有帝王之氣,又有長江天險,足以固守。東都何地,可以輕取?楊玄感與李密前車之鑒不遠,豈足忘懷!
魏思溫:公隻見其一,未知其二。崤山以東豪傑,因武氏專製,俱都憤惋不平。聞英國公起事,無不蒸麥為糧,荷鋤為兵,以待南軍。不乘此建立大功,反退求建巢,遠近若聞,豈不人心離散!
徐敬業隻想偏安東南稱霸,並無天下之誌,遂不聽魏思溫,而納薛仲璋主張,派唐之奇把守江都,親自領兵渡江南下,攻打潤州。
魏思溫跌足而出,對杜求仁歎道:兵合則強,分散則弱,天下至理也。徐敬業不求合力渡淮北上,收集山東兵眾以取洛陽,反而分兵以下江南,我恐其敗,就在眼前矣!
其後未幾,徐敬業攻陷潤州,擒獲刺史李思文,乃李世積次子,亦即自己叔父。李思文先遣使向朝廷報告侄子叛亂之事,然後據城以守。
潤州即陷,魏思溫請將李思文斬首。
徐敬業不從,對李思文道:叔父既阿附於武氏,應改姓武。
潤州司馬劉延嗣乃是劉審禮從弟,兄弟兩個皆都是唐朝耿耿忠臣,亦不肯降。徐敬業將欲誅之,魏思溫求免,命與李思文一起監押。
曲阿令尹元貞領兵來救潤州,被徐敬業擒獲,不肯屈服被殺。
武則天聞報,怒發如狂。詔命追削李世積父子官職封爵,掘墓砍棺,複其本姓徐氏。複下詔旨,催令李孝逸進軍平叛。
此時叛軍局勢,徐敬業親率主力南渡長江,以略常、潤二州,令唐之奇率部守衛江都;徐敬猷領兵五千人攻打和州;尉遲昭部攻打盱眙。
徐敬業攻陷潤州,複還兵北上,屯兵高郵下阿溪;命弟徐敬猷率兵進逼淮陰,別將韋超、尉遲昭屯兵盱眙之南都梁山;布成犄角之勢,以抵抗李孝逸三十萬大軍。
李孝逸率軍抵達臨淮,立派偏將雷仁智渡江,向徐敬猷發動進攻。
雷仁智不是徐敬猷對手,初戰失利,退迴江北。
李孝逸聞訊大懼,乃謂眾將:我父當年曾隨英國公西擊突厥,曾雲徐懋功用兵之能天下第一,號為軍神。今逢其孫,亦是家學淵源,雷仁智果然難敵!
殿中侍禦史魏元忠身為監軍,向李孝逸慷慨陳辭:天下安危,在茲一舉。四方承平日久,忽聞狂狡,注心傾耳以俟其誅。今大軍久留不進,遠近失望,萬一朝廷更命別將以代將軍,則將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
李孝逸見其所言有理,便命麾軍渡江,並遣副將馬敬臣引軍往救盱眙。
馬敬臣引軍突至盱眙,下令攻進擊,初戰告捷,斬殺叛將尉遲昭、夏侯瓚等,隨即進抵都梁山下。
徐敬業部下大將韋超擁兵占據都梁山,據險以守抵擋唐軍,馬敬臣無法前進,遣使往大營要求添兵再戰。
李孝逸召集將佐,商討作戰方案。多數部將進言:韋超憑依險要自守,我步軍無法施展其勇,騎兵亦不能展足奔馳;且窮寇皆拚死以戰,若要強攻,士卒傷亡必大。不如分兵圍困,大軍直指江都,覆其巢穴為上。
支度使、廣府司馬薛克構言道:我謂諸公之論不然。韋超雖據險要,但其兵不多。我若多留兵圍困,則前軍兵力分散,少留兵則終遺後患。不如盡全力拿下都梁,淮陰、高郵之敵,則必望風瓦解矣!
李孝逸不決,又問魏元忠意見。
魏元忠道:可先擊徐敬猷。
諸將皆道:有道是擒賊先擒王,不如先進攻徐敬業。徐敬業失敗,則徐敬猷可不戰而擒;若進攻徐敬猷,則徐敬業發兵來救,我將腹背受敵矣。
魏元忠笑道:我謂不然。敵之精兵集於下阿,倉卒聚集而來,利在決戰;我軍迎其中軍,若萬一失利,大事去矣!徐敬猷雖謂出身將門,乃戰神之孫,但生性好賭,不習軍事,且兵力單薄,軍心極易動搖。我以大軍進逼,旋即可破。徐敬業雖欲救之,遠水難救近渴,不可及也。我軍摧毀徐敬猷,然後乘勝而進,徐敬業雖有韓信、白起之能,亦不能當。今諸公欲舍弱而攻其強,絕非上策。
李孝逸終納薛克構及魏元忠之議,北自率引大軍,向都梁山殺來。
兵至山下,李孝逸下令圍住山口,三麵發起進攻。
唐軍苗力登山,仰射以進,殺死叛軍數百人,山上軍心動搖。複經過半日激戰,眼見紅日西墜,殘陽如血;韋超大敗,連夜棄山逃走。
李孝逸既克都梁,引軍繼續東進,乘勝進攻淮陰,果然輕易取勝。
徐敬猷不敢支吾,隻得放棄淮陰,脫身逃走。李孝逸下令歇兵一夜,來日複引大軍南下,乘勝進逼高郵,來尋徐敬業主力決戰。
徐敬業聞說都梁山及淮陰皆失,隻得憑借下阿溪固守,與唐軍主力形成對峙。
李孝逸遂派後軍總管蘇孝祥率兵五千,以小舟乘夜渡溪,向叛軍發起進攻。
徐敬業早有防備,以逸待勞,且據地勢之利,對唐軍半渡而擊。結果官軍大敗,蘇孝祥戰死,士卒淹死過半,左豹韜衛果毅成三郎遭俘。
叛軍獲勝,將成三郎擒獻主帥徐敬業。成三郎威武不屈,立而不跪。
徐敬業剛要問來者為誰,身側左長史唐之奇忽生一計,乃高聲對諸將道:此人便是敵軍主帥李孝逸。其為李唐宗室,卻助武氏為虐,可即殺之,將首級號令三軍。
諸將聞說擒了李孝逸,無不歡欣鼓舞。
成三郎大喊道:我是果毅將軍成三郎,並非揚州道大總管李將軍。我死何懼?為朝廷而死,妻子蒙受榮耀!然官軍已至,爾等覆亡就在眼前,妻子籍沒為奴,終不如我也。
叛軍諸將聞此,複又喪氣。徐敬業大怒,命將成三郎斬首示眾。
蘇孝祥逃迴大營,來向主帥請罪。李孝逸驚恐不已,再次打算撤退。
監軍魏元忠與行軍管記劉知柔齊出勸諫,並獻計道:今值隆冬,西北風大盛,蘆荻幹燥,又叛軍戰船營寨皆在南岸,我可順風縱火,必可一戰而決。
李孝逸聞言大喜,接受二人建議,調遣諸將,令各率領本部軍馬全線出擊,發起火攻,順風焚燒叛軍營寨。
徐敬業軍布陣已久,士卒疲倦觀望,戰陣不整,甫經火焚,頓時四散驚逃。
李孝逸進擊,大敗徐敬業,斬首七千,溺死者不可勝數。
徐敬業輕騎逃入江都,複帶妻子兒女投奔潤州,準備從海路逃往高麗。
李孝逸不給叛軍喘吸之機,迅速進兵屯駐江都,分別派遣各將追擊敗殘。徐敬業率殘部行至海曲(江蘇泰州)地界,正欲乘船出海,但受大風所阻。(本集完)
高宗李治自奉天宮駕還東都,百官參拜迎接,召見群臣於天津橋南。
十二月丁巳,宣布改元弘道,大赦天下,版授百歲、九十歲、八十歲老人爵位,各賜以下州刺史、郡君、上州司馬、縣君、縣令等虛職有差,又加封內外官之階。
高宗欲親上則天門樓宣布大赦之令,然患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於殿前宣之。
同日,詔命諸州各須建置道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各度道士七人。詔命未幾,高宗駕崩於貞觀殿,終年五十六歲,在位三十五年。
畫外音:唐高宗在位期間,東滅百濟、高麗,西滅突厥賀魯,國家版圖擴至最大,亦可謂是繼往開來,聖明君主。又在國內推行均田製,獎勵墾荒,使國家編戶較之貞觀年間大幅上升。又發展科舉製度,選用有才能庶族及低級官吏任宰相,不拘一格用人;更撰成《唐律疏議》,遺惠後世。大唐盛世基於太宗,成於高宗,此為曆史真相。
臘月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
乃尊生母武則天為皇太後,裴炎受遺詔輔政。宣布大行皇帝遺詔:園陵製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後處理決斷。
群臣議上諡號,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改元次年為文明元年,將高宗葬於乾陵。
中宗既奉先皇遺詔,乃拜裴炎為中書令,並自門下省遷政事堂於中書省。高宗剛死,武後開始擅權,從各處幹涉中宗政務。
其時三省六首長,尚書省僅餘左仆射劉仁軌在位,右仆射職位空缺已久。又劉仁軌年已八十二歲,臥病在家,不能過問政事;門下省僅劉景先為守侍中(即見習侍中),原為裴炎下屬,不敢與其爭權。
裴炎既任中書令,遂遷政事堂至中書省,便使三省製得到破壞,由此確立中書省在三省中暫時主導地位。
是年氣候異常,暴雨連日,以致黃河潰堤漲溢,衝壞河陽城(今河南孟縣),城外水麵比城內高出五尺。
司農少卿韋弘機當時免官在家,聞高宗駕崩,大叫一聲:先帝駕崩,武後必然用事,李唐危矣!
於是口吐鮮血,當夜而死。
鏡頭閃迴,唐高宗儀鳳三年。
高宗李治欲修繕長安及洛陽寢宮,但憂財力不足,遂召韋弘機商議應對之策。
韋弘機奏道:臣任司農卿十年,節省日常開支,積存三十萬緡,可以修繕宮室。
高宗大喜,遂命其兼任將作、少府二職,負責修繕之事。乃造上陽宮,位於禁苑之東,東接皇城,前臨穀水,後倚廣苑,南臨洛水,連以長廊,極其華麗。
高宗、武後大喜,立刻住進上陽宮。
尚書左仆射劉仁軌不滿其宮華麗奢侈,與侍禦史狄仁傑議道:自古皇帝皆居深宮,不與百姓接觸,恐引百姓怨怒皇家豪奢也。今將皇帝寢宮建於城外,豈不自招民怨!
狄仁傑信以為然,便隨劉仁軌同入上陽宮,向天子進諫:今我大唐正與吐蕃作戰,將士出生入死;若聞陛下如此奢侈,恐皆不肯用命;又上陽宮近於民居,亦不妥當,臣請棄此,移駕還於內宮。
韋弘機適在帝側,接口分辯:朝廷百官,各司其職。輔弼大臣是為加官晉爵,我既主管後勤,節省開支以修此宮,亦盡職責而已。
劉仁軌大怒,當即彈劾:韋弘機窮奢極侈,為陛下招惹士怒民怨於前,複又飾詞強弁於後,若不予以嚴懲,恐天下臣民不服!
狄仁傑亦奏:韋弘機自稱盡其職責,則其家人屢犯盜竊之罪,則因何不盡家長之責?既非親自唆使,亦難免失察之罪。
高宗無奈,隻得將韋弘機免官。
永淳年間,高宗駕幸東都洛陽,複召韋弘機至芳桂宮,命以白衣身份管理園苑,打算由此過渡,逐步恢複其官職。
時有道士朱欽遂,深受武後親寵,所為橫恣不法。當時韋弘機尚未免官,便依法將其囚禁,又密奏高宗,說朱欽遂與皇後關係曖昧,至令朝野議論紛紛。
高宗聞奏大怒,命將朱欽遂配流邊州。武後因此,便對韋弘機懷恨在心。此時因見高宗欲複韋弘機官職,武後立即出麵阻攔,於是高宗所謀未果。
韋弘機心知天子寵信自己,遲早會起複重用,未料卻聞天子駕崩消息,故此吐血而亡,終於檢校司農少卿之職。
閃迴結束。武則天既掌政事,以為澤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等李唐宗室地尊望重,恐其為變,並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又以劉仁軌為左仆射,劉景先為侍中;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郭正一為國子祭酒,罷其政事。
封罷朝中重卿,複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四員武將,分駐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府司相知共同鎮守四方,以防李氏宗親發動兵變,反對自己執政。
如此手段,非同凡常。
來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聖,大赦天下。
中宗李顯即位,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後,擢拔後父普州參軍韋玄貞為豫州刺史;以皇後同宗左散騎常侍韋弘敏為太府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其後又欲授國丈李玄貞為侍中,及自己乳母之子五品官爵。
中書令裴炎諫阻,堅持以為不可。
中宗李顯怒道:我既為天子,便以天下都讓與韋玄貞有何不可,而惜侍中之職邪!
裴炎見天子發怒而懼,於是密告太後。
二月六日,太後武則天召集百官於乾元殿,命宰相裴炎、劉諱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四人率兵入宮,向中宗李顯宣旨道:奉太後敕令,廢當今天子為廬陵王。
中宗驚駭問道:我有何罪,奪我天子之位?
四人不答,促請前至乾元殿。
中宗又問母親,武則天冷笑道: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
乃將李顯幽於別所,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
嗣聖元年二月七日,武後既廢中宗李顯,乃立雍州牧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複冊立豫王妃劉氏為皇後,改年號為文明元年。
睿宗乃高宗第八子,亦是武後所生。
所謂知母莫過子,睿宗深知母親稟性,亦知兄長被廢原因,於是自即位大典過後,便請居於別殿,不參預政事,將朝政皆都取決於太後。
武則天大喜,於是冊立睿宗李旦長子永平郡王李成器為皇太子;始封殷王,領冀州大都督,單於大都護;又徙冀王,遷右金吾衛大將軍,洛州牧。
文明元年二月十日,有飛騎兵士十餘人於坊曲飲酒。
酒興正酣之時,忽座中有一將大聲言道:早知隨程條挺將軍入宮,罷廢皇上並無勳賞,不如複去事奉廬陵王。
有座中同仁將此語記在心中,中間離席,急入宮中告密。
則酒席未散,在座十餘人皆都被捕,被囚於羽林獄。酒後狂言者處以斬首,其他人知反不告,判處絞死,首告者授以五品官職。
朝野諸臣見此,告密之風自此興起。
庚申日,武則天命劉仁軌專知西京留守事,並親筆寄書:昔漢以關中之事委付蕭何,今將關中盡托劉公,亦猶是矣。
劉仁軌上疏辭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陳呂後禍敗之事,以申規戒。
太後使秘書監武承嗣齎璽書至長安,慰諭之曰:今以皇帝諒闇不言,眇身且代親政;遠勞勸戒,複辭衰疾。又雲呂氏見嗤於後代,祿、產貽禍於漢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
劉仁軌不敢強辭,隻得拜受璽印就職。
武承嗣字奉先,乃武元爽之子,太後武則天之侄。
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為鞏固自己權勢,開始重用武氏親屬。賀蘭敏之死後,武承嗣便從嶺南被召迴京,授職尚書奉禦,不久提拔為秘書監,承襲祖父武士彠周國公爵位。武承嗣還至東都,又被封為禮部尚書、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辛酉日,武則天更命左金吾將軍丘神積前往巴州,檢校故太子李賢府宅,以備外虞,其實暗命使殺太子賢。
字幕:丘神積,東都洛陽人,後遷徙郿縣,唐初名臣丘行恭之子。
丘神積因奉太後武則天密令,遂至巴州,逼令章懷太子李賢自殺。事發之後,武則天故作悲怒,因此歸罪於丘神積保護章懷太子不力,將其貶任疊州刺史。
其後未久,丘神積迴京,複任左金吾衛將軍之職,深受武則天寵信。曾奉命與周興、來俊臣審訊製獄中監禁犯人,因刑訊手段嚴苛酷烈,三人都被朝野臣民稱作酷吏。
甲子日,太後升禦武成殿,皇帝李旦率王公以下重臣,為太後上尊號為“則天大聖太後”。太後大喜,自此便以“則天”為號。
丁卯日,則天大聖太後臨軒,遣侄兒禮部尚書武承嗣冊嗣皇帝。其後未久,以太常卿、檢校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檢校豫王府司馬劉禕之同中書門下三品。三月丁亥,徙杞王李上金為畢王,鄱陽王李素節為葛王。
又為章懷太子舉哀於顯福門,追封李賢為雍王。
夏四月,梁州都督滕王李元嬰薨逝,終年五十七歲。四月癸酉,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五日之後,又遷於均州故濮王宅。
秋七月戊午日,有使者自嶺南飛報長安,說廣州都督路元睿為昆侖胡客所殺。
鏡頭閃迴,補敘廣州血案。
路元睿身為廣州都督,但生性暗懦,以至部下僚屬恣肆驕橫,每有商舶至港,則對海外來商侵漁勒索不已。
商胡不堪廣州都督府中群僚盤剝壓榨,便有人具狀告至都督府衙門。
路元睿非但不究部屬違法犯紀之事,反而當場索枷,命將靠狀人係枷入獄治罪。於是群胡怨怒,叫苦連天。
時有昆侖胡客路過廣州,聞知此事,乃於晴天白日,袖劍直登聽事堂上,飛劍斬下路元睿首級,複殺其左右僚屬十餘人,皆是素日為惡最著者,下堂揚長而去。
當時堂上排列一眾衙將,並無一個敢於近其身者。
及至參將召集府兵來拿,昆侖客早已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閃迴結束。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夜,哈雷彗星出現於西方,長二丈餘,四十餘日而滅。其後繼發溫州大水,流溺四千餘家;括州亦發大水,漂流二千餘家,屋宅及家財皆都沒於水中,老幼死於水者無算。
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見天象變異,複聞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稱製,以為唐朝當滅,遂引大軍,入寇朔州。
九月甲寅,因天象示變,則天聖後詔命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光宅元年。
遭遇水災之家聞此,皆都怒道:光宅光宅,是譏諷我等遭水,家宅敗光也。
武則天既改年號,又命改旗幟,不再分四方五行,奇門八卦,而是皆都改作金色,以從土德,謂能克製水患。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換為服碧。
又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改稱鸞台,中書省改為鳳閣,侍中改為納言,中書令改為內史;禦史台改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同義之類改之。
複以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於道安撫大使,使帶兵北征,以備突厥。
武承嗣請太後追贈其祖為王,並立武氏七廟,則天太後將欲從之。
中書令裴炎進諫:太後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
武則天聞言不悅:呂後以權委其家族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又何傷乎!
裴炎才步不讓道:事當防微杜漸,不可潛長其風耳。
太後不從,詔命追尊五世祖武克己為魯靖公,祖妣為夫人;高祖武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武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父武華為太尉、太原安成王;先考武士彠為太師、魏定王;列祖先妣,皆追贈為王妃。又作五代祖廟祠堂於文水。
裴炎非但未能阻止此事,反而由是得罪則天太後,以及武氏一族。
時與武承嗣一同被赦還京得以重用者,又有武元慶之子武三思,亦是武則天親侄。先被封為右衛將軍,迅速累進至兵部、禮部二部尚書,並委以監修國史重任。
諸武用事,李唐宗室由是人人自危,眾心憤惋。
彼時激惱一位勳臣之後,要與故章懷太子複仇,推翻武氏一族,複還李唐江山。此人非別,實乃已故英國公李世積之孫,梓州刺史李震之子,眉州刺史、襲英國徐敬業。
徐敬業十多歲時就喜騎射,大有門第之風。
祖父徐世積善相,曾多次感歎:此孫麵相甚惡,恐日後將會禍及家門。
於是便趁打獵之機,命孫徐敬業深入樹林驅趕野獸,繼而命令侍從順風縱火,欲就此燒死親孫。徐敬業見火勢蔓延,當下殺馬剖腹,將身鑽入其中。
待大火燒盡熄滅,徐世積長歎一聲,雙目落淚,將欲迴府。忽見一人渾身血汙,逃出火場而至,仔細看時,正是徐敬業。
見親孫安然迴來,毫發無傷,徐世積大為訝異,袖中一算,已知實情,不得不佩服孫子機智。遂複歎道:獲罪於天,無可禱也。我在瓦崗山上之時,曾勸翟讓遠出百裏之外,遍掠四周豪富之家,眾家寨主在搶劫時殺人無數,豈無報應?天數難逃,果如是也。
於是便息殺孫之念,複教其忠君愛國,遍讀儒家經典。未料徐世積此番卻又失算,適得其反。徐敬業諄諄受教,卻認為隻忠於李唐皇室,卻置江山社稷及黎民百姓於不顧。
至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為圖稱製,先廢中宗李顯,複殺章懷太子李賢,更將睿宗置之偏殿,不許其參與政務,徐敬業便即大怒。
又逢己弟盩厔令徐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獲罪。李敬猷被免官,唐之奇被降為栝蒼令,駱賓王降為臨海丞,杜求仁降職黟縣令。
李敬業受其弟牽連,亦被降職為柳州司馬。同時更有盩厔尉魏思溫,亦遭罷黜。
於是六人懷憤,皆都聚會於揚州,便以助廬陵王李顯恢複帝位為由,密謀起兵反武。
六人議罷,乃公推徐敬業為帥,魏思溫充當謀主,就此起事。
魏思溫先寄書好友兼黨羽監察禦史薛仲璋,使其向武則天奏請出使江都。薛仲璋心領神會,上書請求出使揚州,武則天正令禦史到各地監察官員風紀,當即準奏。
薛仲璋到至江都,徐敬業便使人前往刺史府密告,說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薛仲璋乘機捕殺陳敬之,然後徐敬業乘驛車到達,稱說是新任揚州司馬到任。
薛仲璋率闔府官員迎接,因此無人懷疑。
徐敬業上任之後,謊稱自己奉太後密詔,因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命募軍討伐。
於是令從獄中放出囚犯,征以為兵,又開倉庫,命揚州士曹參軍李宗臣到鑄錢工場,驅趕囚徒、工匠數百,發給盔甲器械。
徐敬業遂集徒眾,先將陳敬之斬於獄中;錄事參軍孫處行抗拒,也被斬首示眾,揚州官吏再無敢於反抗者。
於是便得揚州長史璽印,征發舉州兵馬,旬日之間,便得十萬之眾。
徐敬業大喜,使用中宗年號嗣聖元年,就此起事,史稱揚州兵變。
乃公開打出反武複李旗號,設置匡複府、英公府及揚州大都督府,自稱匡複府上將,兼領揚州大都督。又置百官,任命唐之奇、杜求仁為左、右長史,李宗臣、薛仲璋為左、右司馬,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
李唐宗室及高宗舊臣聞之,無不為之振奮。
徐敬業遂命駱賓王主筆,撰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懸貼諸州。於是江淮諸道各州響應,聲勢大震。
薛仲璋進言道:揚州無險可守,非久居之地。某觀金陵有王氣出現,且有大江天險,將軍不如渡江南下,攻取常、潤二州,先定霸王之業。然後北圖中原,則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是為長久之策。
徐敬業聽從其議,即欲揮師南下,攻取常、潤二州。
薛仲璋複又獻計,請自軍中尋找貌似章懷太子李賢者,使其著以王服,簇擁登城,以欺眾人道:章懷太子李賢逃亡至此!詔命我等起兵,推倒武氏,光複李唐社稷。
眾軍皆都信以為實,於是齊奉假李賢為主,奉其號令天下。楚州司馬李崇福亦乃李唐宗室,即率領屬下三縣,響應徐敬業。
於是揚州全境皆反,隻有盱眙劉行舉占據縣城,不肯從命。
武則天見到駱賓王所撰檄文,驚出一身冷汗。複又大怒,立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將軍李知十、馬敬臣為副,領兵三十萬之眾,前往揚州討伐。
又詔命劉行舉為遊擊將軍,封其弟劉行實為楚州刺史,以禦叛軍。徐敬業聞而大怒,遂派部將尉遲昭進攻盱眙。
魏思溫進言:將軍既以恢複李唐為號,不可以此盱眙小城為意,當率軍直向東都。則天下皆知將軍之誌,誰不響應?
薛仲璋卻道:金陵有帝王之氣,又有長江天險,足以固守。東都何地,可以輕取?楊玄感與李密前車之鑒不遠,豈足忘懷!
魏思溫:公隻見其一,未知其二。崤山以東豪傑,因武氏專製,俱都憤惋不平。聞英國公起事,無不蒸麥為糧,荷鋤為兵,以待南軍。不乘此建立大功,反退求建巢,遠近若聞,豈不人心離散!
徐敬業隻想偏安東南稱霸,並無天下之誌,遂不聽魏思溫,而納薛仲璋主張,派唐之奇把守江都,親自領兵渡江南下,攻打潤州。
魏思溫跌足而出,對杜求仁歎道:兵合則強,分散則弱,天下至理也。徐敬業不求合力渡淮北上,收集山東兵眾以取洛陽,反而分兵以下江南,我恐其敗,就在眼前矣!
其後未幾,徐敬業攻陷潤州,擒獲刺史李思文,乃李世積次子,亦即自己叔父。李思文先遣使向朝廷報告侄子叛亂之事,然後據城以守。
潤州即陷,魏思溫請將李思文斬首。
徐敬業不從,對李思文道:叔父既阿附於武氏,應改姓武。
潤州司馬劉延嗣乃是劉審禮從弟,兄弟兩個皆都是唐朝耿耿忠臣,亦不肯降。徐敬業將欲誅之,魏思溫求免,命與李思文一起監押。
曲阿令尹元貞領兵來救潤州,被徐敬業擒獲,不肯屈服被殺。
武則天聞報,怒發如狂。詔命追削李世積父子官職封爵,掘墓砍棺,複其本姓徐氏。複下詔旨,催令李孝逸進軍平叛。
此時叛軍局勢,徐敬業親率主力南渡長江,以略常、潤二州,令唐之奇率部守衛江都;徐敬猷領兵五千人攻打和州;尉遲昭部攻打盱眙。
徐敬業攻陷潤州,複還兵北上,屯兵高郵下阿溪;命弟徐敬猷率兵進逼淮陰,別將韋超、尉遲昭屯兵盱眙之南都梁山;布成犄角之勢,以抵抗李孝逸三十萬大軍。
李孝逸率軍抵達臨淮,立派偏將雷仁智渡江,向徐敬猷發動進攻。
雷仁智不是徐敬猷對手,初戰失利,退迴江北。
李孝逸聞訊大懼,乃謂眾將:我父當年曾隨英國公西擊突厥,曾雲徐懋功用兵之能天下第一,號為軍神。今逢其孫,亦是家學淵源,雷仁智果然難敵!
殿中侍禦史魏元忠身為監軍,向李孝逸慷慨陳辭:天下安危,在茲一舉。四方承平日久,忽聞狂狡,注心傾耳以俟其誅。今大軍久留不進,遠近失望,萬一朝廷更命別將以代將軍,則將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
李孝逸見其所言有理,便命麾軍渡江,並遣副將馬敬臣引軍往救盱眙。
馬敬臣引軍突至盱眙,下令攻進擊,初戰告捷,斬殺叛將尉遲昭、夏侯瓚等,隨即進抵都梁山下。
徐敬業部下大將韋超擁兵占據都梁山,據險以守抵擋唐軍,馬敬臣無法前進,遣使往大營要求添兵再戰。
李孝逸召集將佐,商討作戰方案。多數部將進言:韋超憑依險要自守,我步軍無法施展其勇,騎兵亦不能展足奔馳;且窮寇皆拚死以戰,若要強攻,士卒傷亡必大。不如分兵圍困,大軍直指江都,覆其巢穴為上。
支度使、廣府司馬薛克構言道:我謂諸公之論不然。韋超雖據險要,但其兵不多。我若多留兵圍困,則前軍兵力分散,少留兵則終遺後患。不如盡全力拿下都梁,淮陰、高郵之敵,則必望風瓦解矣!
李孝逸不決,又問魏元忠意見。
魏元忠道:可先擊徐敬猷。
諸將皆道:有道是擒賊先擒王,不如先進攻徐敬業。徐敬業失敗,則徐敬猷可不戰而擒;若進攻徐敬猷,則徐敬業發兵來救,我將腹背受敵矣。
魏元忠笑道:我謂不然。敵之精兵集於下阿,倉卒聚集而來,利在決戰;我軍迎其中軍,若萬一失利,大事去矣!徐敬猷雖謂出身將門,乃戰神之孫,但生性好賭,不習軍事,且兵力單薄,軍心極易動搖。我以大軍進逼,旋即可破。徐敬業雖欲救之,遠水難救近渴,不可及也。我軍摧毀徐敬猷,然後乘勝而進,徐敬業雖有韓信、白起之能,亦不能當。今諸公欲舍弱而攻其強,絕非上策。
李孝逸終納薛克構及魏元忠之議,北自率引大軍,向都梁山殺來。
兵至山下,李孝逸下令圍住山口,三麵發起進攻。
唐軍苗力登山,仰射以進,殺死叛軍數百人,山上軍心動搖。複經過半日激戰,眼見紅日西墜,殘陽如血;韋超大敗,連夜棄山逃走。
李孝逸既克都梁,引軍繼續東進,乘勝進攻淮陰,果然輕易取勝。
徐敬猷不敢支吾,隻得放棄淮陰,脫身逃走。李孝逸下令歇兵一夜,來日複引大軍南下,乘勝進逼高郵,來尋徐敬業主力決戰。
徐敬業聞說都梁山及淮陰皆失,隻得憑借下阿溪固守,與唐軍主力形成對峙。
李孝逸遂派後軍總管蘇孝祥率兵五千,以小舟乘夜渡溪,向叛軍發起進攻。
徐敬業早有防備,以逸待勞,且據地勢之利,對唐軍半渡而擊。結果官軍大敗,蘇孝祥戰死,士卒淹死過半,左豹韜衛果毅成三郎遭俘。
叛軍獲勝,將成三郎擒獻主帥徐敬業。成三郎威武不屈,立而不跪。
徐敬業剛要問來者為誰,身側左長史唐之奇忽生一計,乃高聲對諸將道:此人便是敵軍主帥李孝逸。其為李唐宗室,卻助武氏為虐,可即殺之,將首級號令三軍。
諸將聞說擒了李孝逸,無不歡欣鼓舞。
成三郎大喊道:我是果毅將軍成三郎,並非揚州道大總管李將軍。我死何懼?為朝廷而死,妻子蒙受榮耀!然官軍已至,爾等覆亡就在眼前,妻子籍沒為奴,終不如我也。
叛軍諸將聞此,複又喪氣。徐敬業大怒,命將成三郎斬首示眾。
蘇孝祥逃迴大營,來向主帥請罪。李孝逸驚恐不已,再次打算撤退。
監軍魏元忠與行軍管記劉知柔齊出勸諫,並獻計道:今值隆冬,西北風大盛,蘆荻幹燥,又叛軍戰船營寨皆在南岸,我可順風縱火,必可一戰而決。
李孝逸聞言大喜,接受二人建議,調遣諸將,令各率領本部軍馬全線出擊,發起火攻,順風焚燒叛軍營寨。
徐敬業軍布陣已久,士卒疲倦觀望,戰陣不整,甫經火焚,頓時四散驚逃。
李孝逸進擊,大敗徐敬業,斬首七千,溺死者不可勝數。
徐敬業輕騎逃入江都,複帶妻子兒女投奔潤州,準備從海路逃往高麗。
李孝逸不給叛軍喘吸之機,迅速進兵屯駐江都,分別派遣各將追擊敗殘。徐敬業率殘部行至海曲(江蘇泰州)地界,正欲乘船出海,但受大風所阻。(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