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風吹草動,從上到下,從黃巢到農民軍部將,便棄城逃走。這隻能說明,所謂的大齊政權還隻是一個名號,從體係上而言,是相當不穩固的。
受到“光復長安”消息影響的,還有忠武軍節度使周岌。周岌原為唐朝廷任命,剛到許州上任,就遇到黃巢攻克長安。不幾天,黃巢傳檄到許州,周岌不敢強出頭,隻好投降了黃巢。聽到唐官軍光復長安的消息後,周岌立即派人去請老監軍楊復光(曾經勸說王仙芝歸降、直接導致尚君長之死的那位監軍)。楊復光心向唐朝,一直不滿周岌投降。左右都勸他不要去:“周岌已投降黃巢,恐怕將不利於你,不可輕易前往。”楊復光迴答說:“事已如此,義不圖全。”(《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於是前往赴宴。去了才知道,原來周岌是想重新歸附唐朝。當晚,楊復光派其養子在驛館將黃巢使者殺死。
後來周岌得知黃巢重新占領了長安,還是決定要力保唐朝。他與楊復光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剷除對許州威脅最大的鄧州朱溫。於是,由周岌鎮守許州,楊復光率領忠武軍三千人到蔡州,勸說雄踞蔡州的秦宗權(後於蔡州稱帝)一同舉兵討伐黃巢。秦宗權於是派遣其部將王淑率軍三千人隨從楊復光進擊鄧州。
王淑頗為私心,故意逗留不進,結果被楊復光斬首,軍隊也被兼併。楊復光又將忠武軍八千人分為八都,派遣牙將鹿宴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分別統率。這些人中後來有幾位名聲鵲起,成為五代史中的重要人物,王建就是後來稱帝的前蜀高祖。楊復光率領八都軍與朱溫作戰,朱溫敗走,經商州逃迴關中。此時同州和華州已經被唐官軍所奪,黃巢便命朱溫不必進京,前去奪迴同州,再任同州刺史。
朱溫沒有退路,經過激烈廝殺後,終於奪迴了同州。但州境之內的沙苑卻是唐兩大節度使王處存、王重榮的大本營,有重兵駐守,朱溫時刻處於威脅之中。
黃巢再次奪取長安後,痛定思痛,也極力想打開局麵。中和元年(881年)六月,黃巢派王播圍攻興平(今屬陝西),擊敗了唐邠寧節度使朱玫。八月,黃巢再派李詳擊敗唐昭義節度使高潯,乘勝收復華州。十一月,農民軍將領孟楷、朱溫進軍富平(今陝西富平東北),唐邠、夏二軍大敗,各自退兵迴歸本道。
然而,摧毀舊勢力容易,要建立新秩序困難。黃巢軍雖然四處作戰,或勝或敗,但始終未能打開局麵。他不知道建立根據地,因此農民軍的隊伍雖壯大發展,但給養困難。給養一困難,農民軍隻能去劫掠,紀律很難維持。如此,他始終得不到民心,新秩序就無法建立起來。黃巢雖然稱帝,但“號令所行,不出同(今陝西大荔)、華(陝西華縣)”,基本上仍然局限於長安一隅之地。實際上,他這個大齊皇帝,充其量不過長安城的城主而已。
這已經不僅僅是黃巢的理想問題,而是有農民軍的特質決定的。農民軍長期習慣於流動作戰,這是唐末農民起義中獨特的戰略戰術,利於保存實力。黃巢起義軍正是在大規模的運動戰中,牽著唐軍疲於奔命,顧此失彼,使唐朝對洛陽、淮南、江南不能兼顧,才取得了攻占長安的勝利。但是,流動作戰容易產生流寇主義思想,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即使在其聲勢十分強大時,也往往是攻下一城,不久又丟棄,像東都洛陽這樣的經濟、軍事重地也不留一兵一卒駐守。這就使唐軍得以重新占領被農民軍波及的地區,並逐漸收縮包圍圈。而農民軍到長安後,仍然未能鞏固。這樣,農民軍得不到充足的供給,後勤沒有保障。一些鄉紳富豪多入深山,“築柵自保,農事俱廢,長安城中鬥米直三十緡”。到了後來,農民軍將士不得不以樹皮來充飢,甚至發生了吃人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談不上有什麽戰鬥力。因此,當唐諸路大軍雲集長安,向農民軍發起總攻時,形勢便急轉直下,歷時三年的大齊政權也就很快崩潰了。
朱溫情愛之謎
黃巢起義給了唐朝廷的統治最後一擊。而這個王朝真正的掘墓人,卻是跟隨黃巢起義的叛將朱溫。朱溫是中國歷史上頗為傳奇的人物,近於無賴。毛澤東曾經評價他說:“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朱溫跟曹操一樣,生逢亂世,成長為一代梟雄。他一生改過三次名字,從父母取的朱溫,到唐朝廷賜予的朱全忠,再到自取的朱晃(取如日之光之意),每一次改名都代表著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次變色,他也因此被人稱為變色龍。張飛罵呂布是三姓家奴,朱溫其實也差不多。
與朱溫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在相關的篇章中都會提到,這裏要講的,是朱溫令人費解的情愛之謎。這個在歷史上以殘酷暴虐出名的梟雄人物,偏偏既寵愛又懼怕妻子張氏,成為當時的一大奇事。
朱溫,宋州碭山(安徽碭山縣)人。兄弟三人,老大朱全昱,老二朱存,朱溫排行老三。朱父朱誠是鄉下的窮教書先生,朱溫還未成年時,父親便去世了。朱母隻好帶著三個孩子到蕭縣地主劉崇家當傭工,朱母給劉家織布洗衣服,老大老二放牛種田,朱溫放豬。這時候,誰也不會想到,一個放豬的孩子以後會成為後梁的開國之君。
朱溫從小愛使槍弄棒,蠻勇兇悍,時常在鄉裏惹事生非,不好好幹活兒,所以鄉親們很討厭他,劉崇也常常用棍子打他。奇怪的是,劉崇的母親很喜歡朱溫,經常親自給他梳頭,還告訴其他人說:“朱三(朱溫小名)不是一般人,你們要好好待他。”別人問為什麽,她說曾經有一次看到朱溫熟睡時變成了一條赤蛇。大家都笑,誰也不相信。
</br>
受到“光復長安”消息影響的,還有忠武軍節度使周岌。周岌原為唐朝廷任命,剛到許州上任,就遇到黃巢攻克長安。不幾天,黃巢傳檄到許州,周岌不敢強出頭,隻好投降了黃巢。聽到唐官軍光復長安的消息後,周岌立即派人去請老監軍楊復光(曾經勸說王仙芝歸降、直接導致尚君長之死的那位監軍)。楊復光心向唐朝,一直不滿周岌投降。左右都勸他不要去:“周岌已投降黃巢,恐怕將不利於你,不可輕易前往。”楊復光迴答說:“事已如此,義不圖全。”(《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於是前往赴宴。去了才知道,原來周岌是想重新歸附唐朝。當晚,楊復光派其養子在驛館將黃巢使者殺死。
後來周岌得知黃巢重新占領了長安,還是決定要力保唐朝。他與楊復光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剷除對許州威脅最大的鄧州朱溫。於是,由周岌鎮守許州,楊復光率領忠武軍三千人到蔡州,勸說雄踞蔡州的秦宗權(後於蔡州稱帝)一同舉兵討伐黃巢。秦宗權於是派遣其部將王淑率軍三千人隨從楊復光進擊鄧州。
王淑頗為私心,故意逗留不進,結果被楊復光斬首,軍隊也被兼併。楊復光又將忠武軍八千人分為八都,派遣牙將鹿宴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分別統率。這些人中後來有幾位名聲鵲起,成為五代史中的重要人物,王建就是後來稱帝的前蜀高祖。楊復光率領八都軍與朱溫作戰,朱溫敗走,經商州逃迴關中。此時同州和華州已經被唐官軍所奪,黃巢便命朱溫不必進京,前去奪迴同州,再任同州刺史。
朱溫沒有退路,經過激烈廝殺後,終於奪迴了同州。但州境之內的沙苑卻是唐兩大節度使王處存、王重榮的大本營,有重兵駐守,朱溫時刻處於威脅之中。
黃巢再次奪取長安後,痛定思痛,也極力想打開局麵。中和元年(881年)六月,黃巢派王播圍攻興平(今屬陝西),擊敗了唐邠寧節度使朱玫。八月,黃巢再派李詳擊敗唐昭義節度使高潯,乘勝收復華州。十一月,農民軍將領孟楷、朱溫進軍富平(今陝西富平東北),唐邠、夏二軍大敗,各自退兵迴歸本道。
然而,摧毀舊勢力容易,要建立新秩序困難。黃巢軍雖然四處作戰,或勝或敗,但始終未能打開局麵。他不知道建立根據地,因此農民軍的隊伍雖壯大發展,但給養困難。給養一困難,農民軍隻能去劫掠,紀律很難維持。如此,他始終得不到民心,新秩序就無法建立起來。黃巢雖然稱帝,但“號令所行,不出同(今陝西大荔)、華(陝西華縣)”,基本上仍然局限於長安一隅之地。實際上,他這個大齊皇帝,充其量不過長安城的城主而已。
這已經不僅僅是黃巢的理想問題,而是有農民軍的特質決定的。農民軍長期習慣於流動作戰,這是唐末農民起義中獨特的戰略戰術,利於保存實力。黃巢起義軍正是在大規模的運動戰中,牽著唐軍疲於奔命,顧此失彼,使唐朝對洛陽、淮南、江南不能兼顧,才取得了攻占長安的勝利。但是,流動作戰容易產生流寇主義思想,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即使在其聲勢十分強大時,也往往是攻下一城,不久又丟棄,像東都洛陽這樣的經濟、軍事重地也不留一兵一卒駐守。這就使唐軍得以重新占領被農民軍波及的地區,並逐漸收縮包圍圈。而農民軍到長安後,仍然未能鞏固。這樣,農民軍得不到充足的供給,後勤沒有保障。一些鄉紳富豪多入深山,“築柵自保,農事俱廢,長安城中鬥米直三十緡”。到了後來,農民軍將士不得不以樹皮來充飢,甚至發生了吃人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談不上有什麽戰鬥力。因此,當唐諸路大軍雲集長安,向農民軍發起總攻時,形勢便急轉直下,歷時三年的大齊政權也就很快崩潰了。
朱溫情愛之謎
黃巢起義給了唐朝廷的統治最後一擊。而這個王朝真正的掘墓人,卻是跟隨黃巢起義的叛將朱溫。朱溫是中國歷史上頗為傳奇的人物,近於無賴。毛澤東曾經評價他說:“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朱溫跟曹操一樣,生逢亂世,成長為一代梟雄。他一生改過三次名字,從父母取的朱溫,到唐朝廷賜予的朱全忠,再到自取的朱晃(取如日之光之意),每一次改名都代表著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次變色,他也因此被人稱為變色龍。張飛罵呂布是三姓家奴,朱溫其實也差不多。
與朱溫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在相關的篇章中都會提到,這裏要講的,是朱溫令人費解的情愛之謎。這個在歷史上以殘酷暴虐出名的梟雄人物,偏偏既寵愛又懼怕妻子張氏,成為當時的一大奇事。
朱溫,宋州碭山(安徽碭山縣)人。兄弟三人,老大朱全昱,老二朱存,朱溫排行老三。朱父朱誠是鄉下的窮教書先生,朱溫還未成年時,父親便去世了。朱母隻好帶著三個孩子到蕭縣地主劉崇家當傭工,朱母給劉家織布洗衣服,老大老二放牛種田,朱溫放豬。這時候,誰也不會想到,一個放豬的孩子以後會成為後梁的開國之君。
朱溫從小愛使槍弄棒,蠻勇兇悍,時常在鄉裏惹事生非,不好好幹活兒,所以鄉親們很討厭他,劉崇也常常用棍子打他。奇怪的是,劉崇的母親很喜歡朱溫,經常親自給他梳頭,還告訴其他人說:“朱三(朱溫小名)不是一般人,你們要好好待他。”別人問為什麽,她說曾經有一次看到朱溫熟睡時變成了一條赤蛇。大家都笑,誰也不相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