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隻雞;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打壺酒;大年三十洗洗腳,一年到頭身體好。”
這句古老的諺語,如同歲月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無盡期盼與美好憧憬。
張初一走在歸家的路上,此時的道路顯得格外寧靜,供銷社要到正月初六才會再次敞開大門,迎接顧客,所以幾乎看不到幾個人影。
當張初一迴到榆樹屯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中湧起一股暖流。隻見每家每戶都高高掛起了燈籠,那燈籠杆猶如挺拔的衛士,足有十來米高。
最粗的那頭直徑達二十來公分,細的一頭也有七八公分,是一根結實的鬆木杆。
人們在細頭處精心釘上一個倒三腳架,留個鐵圈,在圈中間穿上繩子,然後將其穩穩地立在自家院子裏最合適的位置。
接著,用鐵絲編成一個大大的燈籠,外麵糊上五顏六色的紙,仿佛給燈籠穿上了一件絢麗多彩的外衣。
燈籠內部的底下,再製作一個精致的燈台,插上蠟燭。如此,一個漂亮的大燈籠便大功告成。
到了臘月三十晚上,點亮蠟燭後用繩子將燈籠吊到燈籠杆頂上,到時候整個屯子的上空便被五顏六色的燈籠點綴得如夢如幻,白雪一襯托,那才叫個美!
在這個時候,也沒地方賣對聯,榆樹屯的都是拿著紅紙,來到段老爺子那裏,請他揮毫潑墨,為自家寫一副充滿祝福的對聯。
今年,榆樹屯雖然已經通了電,但目前隻是應用在農業方麵。
平日裏,家裏照明依舊靠那散發著昏黃光芒的煤油燈。
不過,今年會給每戶家裏通一周的電。所以,剛過完小年,人們就熱火朝天地忙活起來。
再往前走,大隊部門口的碾子房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榆樹屯那二十多戶人家,在山腳下打零工的青壯年都迴到了老屯。
因為隻有正式工才發豆腐,所以家家戶戶都得自己動手做豆腐。
由於石磨數量就兩個,人們磨豆子就得排隊等候。
啥時候輪到自家,就啥時候開始磨。天氣寒冷,大家夥便都放上一個東西做標記。
做豆腐先得揉豆腐。把磨好的豆子放進專門做豆腐的布袋裏,然後在大鍋上方架起一個木架,將布袋放置其上。
一邊加水,一邊用力揉動,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
直到揉得流出來的漿液不再發白,這才算揉好了。接著,把布袋裏的渣子倒出來,再接著揉第二袋、第三袋……
揉豆腐可是個十足的力氣活,一鍋豆腐揉下來,即便是壯勞力,也會累得滿頭大汗,精疲力盡。
下一步便是用鹵水點豆腐。把揉到鍋裏的豆漿燒開,稍微晾涼一些,就可以開始點鹵水了。
為啥叫點而不叫倒呢?因為放鹵水得一點一點地放,一邊放還得一邊攪拌。
鹵水放多了,點出來的豆腐就會變老,而且還帶有苦味。壓出來的豆腐發硬,炸的時候也不起泡。
鹵水放少了,點出來的豆腐就很嫩,壓出來的豆腐也軟,炒的時候容易碎。
張初一迴到師娘家報平安的時候,剛給老太太放下一瓶酒,正巧趕上大姐把一鍋豆腐點好了。
就等著把點好的豆腐腦放到豆腐包裏一壓,一大塊完整的豆腐便大功告成了。
“來,初一,趕得早不如趕得巧,喝碗豆腐腦。你放白糖還是醬油呢?”
張初一腦袋一迷糊,敢情這時候豆腐腦就分甜鹹了。
做完豆腐,緊接著便是趁著做豆腐時熱乎的炕,發麵蒸饃饃和粘豆包。
因為灶台與睡覺的炕相連,燒的火多了,炕就熱了。所以做完豆腐,就得趕緊發麵蒸饃饃和粘豆包,要把一個正月吃的幹糧全蒸出來。
麵發起了之後,對堿可是關鍵環節。堿麵對多了,饃饃會發黃,還有一股堿味,就像一個被太陽曬過頭的孩子,失去了原本的活力。
堿麵對少了,饃饃就會發酸,皮也會塌塌的,不暄乎,仿佛一個沒精打采的病人。
蒸好幹糧後,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剩下的便是煮肉、炸豆腐、炸丸子…… 再就是糊窗戶、貼窗花。等一切準備就緒,就隻等著除夕夜守歲了。
師娘和大嫂正在縫製新衣、新鞋襪。那時村裏還沒有縫紉機,全靠手工一針一線地縫製。
尤其是做鞋,從打袼褙到納鞋底,再到上鞋幫,做成一雙鞋得經過十幾道工序呢。
就拿打袼褙來說吧,先用麵粉打成漿糊,那漿糊散發著淡淡的麥香。
然後把破了不能穿的衣服碎片鋪在一個平板上,一層碎布一層漿糊,層層疊疊六七遍,一塊袼褙才算是打成了。
之後再拿到太陽底下曬幹,就可以用作鞋底的材料了。
“初一,過來比比腳,看看長個兒沒?”
“師娘,我都多大了還長個呀?”
“多大你在俺跟前也是小孩,一會兒去你幹爹幹娘家給他們送點棉花。”
“嗯呐!”
過一個年,往往會把一個家庭一年的積蓄全部花個底朝天。所以對大人來講,還是不太願意過年的,老人們更是如此。
有句話怎麽說來著,年關難過,年年過。
但對孩子來講,過年可是無比快樂的。因為過年能穿新衣裳,那嶄新的衣服讓孩子們充滿了喜悅。
還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那美味的食物如同仙露瓊漿,讓孩子們的味蕾盡情綻放。
成宿成宿地玩耍,仿佛整個世界都成了他們的遊樂場。
能放鞭炮,那劈裏啪啦的聲響像是歡快的樂章,為新年增添了無限的活力。
還能去鎮上看花燈和舞獅子,那絢麗的花燈和精彩的表演如同夢幻般的畫卷,讓孩子們陶醉其中。
作為孩子,過年就是吃喝玩樂,無憂無慮地盡情玩耍。
作為一家之主的父母,為了把年過得有節日氣氛,溫馨又快樂,那可是相當辛苦。
他們把積攢了一年的細糧、肉票、布票、糖票等花錢換成實物,盡量給每個孩子都做一身新衣服。
買一包鞭炮都是拆開來一個一個地放,還給每個孩子用鐵絲做一個小燈籠,那小小的燈籠照亮了孩子們的笑臉。
把孩子都安排好了,就要開始安排家裏的夥食了。
王大撇子家今年因為建國跟著張初一跑山,雖說大牲口沒整著,但隔三差五去溜溜套子也能有個塊八毛的進賬。
所以今年對他們家來說也算是個好年景,特別是收了張初一當幹兒子後,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看到張初一進門,兩口子拉著他就不鬆手。
王棗花笑眯眯地給張初一端來了豆腐腦。“哥,快趁熱吃!”
“棗花,我剛從師娘家出來,才吃的豆腐腦,你們吃。”
“一點豆腐能占幾個肚呀,喝上暖暖胃。”
“額,這酒是我孝敬幹爹的。” 張初一兩口扒拉完豆腐腦,把懷裏剩下的一瓶北大倉掏了出來。
“哎呀!淨瞎花錢,咱家又不缺酒。你這孩子有對象了,以後可別大手大腳的,攢點錢過日子。”
李淑芬念叨了兩句,被王大撇子打斷了。
“孩子的一片孝心嘛,一半天殺雞你過來端點。對了,三十咋安排?上俺們這來唄?建國跟勇子他們溜套子去了,整天念叨你。” 王大撇子抽著煙袋杆說道。
“嗯,到時候看唄,我看看二驢子他們咋安排,就我一個人肯定不做飯了,上你們幾家挨個串門。”
“得嘞!瞅你小子幹巴的,是得好好補補。”
?(ˉ?ˉ?)
這麽明顯麽......
這句古老的諺語,如同歲月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無盡期盼與美好憧憬。
張初一走在歸家的路上,此時的道路顯得格外寧靜,供銷社要到正月初六才會再次敞開大門,迎接顧客,所以幾乎看不到幾個人影。
當張初一迴到榆樹屯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中湧起一股暖流。隻見每家每戶都高高掛起了燈籠,那燈籠杆猶如挺拔的衛士,足有十來米高。
最粗的那頭直徑達二十來公分,細的一頭也有七八公分,是一根結實的鬆木杆。
人們在細頭處精心釘上一個倒三腳架,留個鐵圈,在圈中間穿上繩子,然後將其穩穩地立在自家院子裏最合適的位置。
接著,用鐵絲編成一個大大的燈籠,外麵糊上五顏六色的紙,仿佛給燈籠穿上了一件絢麗多彩的外衣。
燈籠內部的底下,再製作一個精致的燈台,插上蠟燭。如此,一個漂亮的大燈籠便大功告成。
到了臘月三十晚上,點亮蠟燭後用繩子將燈籠吊到燈籠杆頂上,到時候整個屯子的上空便被五顏六色的燈籠點綴得如夢如幻,白雪一襯托,那才叫個美!
在這個時候,也沒地方賣對聯,榆樹屯的都是拿著紅紙,來到段老爺子那裏,請他揮毫潑墨,為自家寫一副充滿祝福的對聯。
今年,榆樹屯雖然已經通了電,但目前隻是應用在農業方麵。
平日裏,家裏照明依舊靠那散發著昏黃光芒的煤油燈。
不過,今年會給每戶家裏通一周的電。所以,剛過完小年,人們就熱火朝天地忙活起來。
再往前走,大隊部門口的碾子房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榆樹屯那二十多戶人家,在山腳下打零工的青壯年都迴到了老屯。
因為隻有正式工才發豆腐,所以家家戶戶都得自己動手做豆腐。
由於石磨數量就兩個,人們磨豆子就得排隊等候。
啥時候輪到自家,就啥時候開始磨。天氣寒冷,大家夥便都放上一個東西做標記。
做豆腐先得揉豆腐。把磨好的豆子放進專門做豆腐的布袋裏,然後在大鍋上方架起一個木架,將布袋放置其上。
一邊加水,一邊用力揉動,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
直到揉得流出來的漿液不再發白,這才算揉好了。接著,把布袋裏的渣子倒出來,再接著揉第二袋、第三袋……
揉豆腐可是個十足的力氣活,一鍋豆腐揉下來,即便是壯勞力,也會累得滿頭大汗,精疲力盡。
下一步便是用鹵水點豆腐。把揉到鍋裏的豆漿燒開,稍微晾涼一些,就可以開始點鹵水了。
為啥叫點而不叫倒呢?因為放鹵水得一點一點地放,一邊放還得一邊攪拌。
鹵水放多了,點出來的豆腐就會變老,而且還帶有苦味。壓出來的豆腐發硬,炸的時候也不起泡。
鹵水放少了,點出來的豆腐就很嫩,壓出來的豆腐也軟,炒的時候容易碎。
張初一迴到師娘家報平安的時候,剛給老太太放下一瓶酒,正巧趕上大姐把一鍋豆腐點好了。
就等著把點好的豆腐腦放到豆腐包裏一壓,一大塊完整的豆腐便大功告成了。
“來,初一,趕得早不如趕得巧,喝碗豆腐腦。你放白糖還是醬油呢?”
張初一腦袋一迷糊,敢情這時候豆腐腦就分甜鹹了。
做完豆腐,緊接著便是趁著做豆腐時熱乎的炕,發麵蒸饃饃和粘豆包。
因為灶台與睡覺的炕相連,燒的火多了,炕就熱了。所以做完豆腐,就得趕緊發麵蒸饃饃和粘豆包,要把一個正月吃的幹糧全蒸出來。
麵發起了之後,對堿可是關鍵環節。堿麵對多了,饃饃會發黃,還有一股堿味,就像一個被太陽曬過頭的孩子,失去了原本的活力。
堿麵對少了,饃饃就會發酸,皮也會塌塌的,不暄乎,仿佛一個沒精打采的病人。
蒸好幹糧後,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剩下的便是煮肉、炸豆腐、炸丸子…… 再就是糊窗戶、貼窗花。等一切準備就緒,就隻等著除夕夜守歲了。
師娘和大嫂正在縫製新衣、新鞋襪。那時村裏還沒有縫紉機,全靠手工一針一線地縫製。
尤其是做鞋,從打袼褙到納鞋底,再到上鞋幫,做成一雙鞋得經過十幾道工序呢。
就拿打袼褙來說吧,先用麵粉打成漿糊,那漿糊散發著淡淡的麥香。
然後把破了不能穿的衣服碎片鋪在一個平板上,一層碎布一層漿糊,層層疊疊六七遍,一塊袼褙才算是打成了。
之後再拿到太陽底下曬幹,就可以用作鞋底的材料了。
“初一,過來比比腳,看看長個兒沒?”
“師娘,我都多大了還長個呀?”
“多大你在俺跟前也是小孩,一會兒去你幹爹幹娘家給他們送點棉花。”
“嗯呐!”
過一個年,往往會把一個家庭一年的積蓄全部花個底朝天。所以對大人來講,還是不太願意過年的,老人們更是如此。
有句話怎麽說來著,年關難過,年年過。
但對孩子來講,過年可是無比快樂的。因為過年能穿新衣裳,那嶄新的衣服讓孩子們充滿了喜悅。
還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那美味的食物如同仙露瓊漿,讓孩子們的味蕾盡情綻放。
成宿成宿地玩耍,仿佛整個世界都成了他們的遊樂場。
能放鞭炮,那劈裏啪啦的聲響像是歡快的樂章,為新年增添了無限的活力。
還能去鎮上看花燈和舞獅子,那絢麗的花燈和精彩的表演如同夢幻般的畫卷,讓孩子們陶醉其中。
作為孩子,過年就是吃喝玩樂,無憂無慮地盡情玩耍。
作為一家之主的父母,為了把年過得有節日氣氛,溫馨又快樂,那可是相當辛苦。
他們把積攢了一年的細糧、肉票、布票、糖票等花錢換成實物,盡量給每個孩子都做一身新衣服。
買一包鞭炮都是拆開來一個一個地放,還給每個孩子用鐵絲做一個小燈籠,那小小的燈籠照亮了孩子們的笑臉。
把孩子都安排好了,就要開始安排家裏的夥食了。
王大撇子家今年因為建國跟著張初一跑山,雖說大牲口沒整著,但隔三差五去溜溜套子也能有個塊八毛的進賬。
所以今年對他們家來說也算是個好年景,特別是收了張初一當幹兒子後,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看到張初一進門,兩口子拉著他就不鬆手。
王棗花笑眯眯地給張初一端來了豆腐腦。“哥,快趁熱吃!”
“棗花,我剛從師娘家出來,才吃的豆腐腦,你們吃。”
“一點豆腐能占幾個肚呀,喝上暖暖胃。”
“額,這酒是我孝敬幹爹的。” 張初一兩口扒拉完豆腐腦,把懷裏剩下的一瓶北大倉掏了出來。
“哎呀!淨瞎花錢,咱家又不缺酒。你這孩子有對象了,以後可別大手大腳的,攢點錢過日子。”
李淑芬念叨了兩句,被王大撇子打斷了。
“孩子的一片孝心嘛,一半天殺雞你過來端點。對了,三十咋安排?上俺們這來唄?建國跟勇子他們溜套子去了,整天念叨你。” 王大撇子抽著煙袋杆說道。
“嗯,到時候看唄,我看看二驢子他們咋安排,就我一個人肯定不做飯了,上你們幾家挨個串門。”
“得嘞!瞅你小子幹巴的,是得好好補補。”
?(ˉ?ˉ?)
這麽明顯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