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張初一迴到榆樹屯,先把姐夫蘇永旺食堂收肉的事跟師傅張春福說了。
“初一,增加點收入也好,你們都是半大小子,用錢的地方多。
師傅這次不能陪你了,狗俺也得帶走,和段老爺子約好了,上永豐村喊上孫老弟我們仨得去個老醃子,估麽著得來迴一個月。
往常教你的都是冬天的跑山規矩,現在師傅再把重要的告你一遍。
文人有文道,武人有武道,槍亦有槍道。
用槍之道,並不在乎“準”,時間長打的多了,槍管都直溜兒。
咱這一門的用槍之道,是“五打五不打”和“三要三不要”。
跑山掐槍,並非見物就打,還得依個章法,那就是:
打動不打靜,打活不打死,打高不打低,打遠不打近,打單不打群,打公不打母。
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規矩,專打地上跑著的,天上飛著的;不打地上趴著的,樹上蹲著的。
你像俺們這一輩,從小練就的是打活靶,從不打死靶。
俺小時候學的規矩多,開槍隻能“打順風”、“打手勢”、“打活眼”,不能“打死樁”、“架勢”、“打定眼”獵物中了槍子兒,無論死傷,都稱之“死了”,即無路可逃了,不準再開槍,無論對大小獵物都如此。
一則為了節省火藥、槍子兒,二則為了保護皮毛和野味。
這條你不用管,自從過了那三年缺吃少喝的日子,早就沒打定眼一說了。
再一個,當初沒這麽好的家夥事兒,拿貨跑山的都是“三大件”,即獵槍、火藥、槍子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土式製造法。
比如槍子兒,那會將破鐵鍋、爛犁鏵砸成碎塊,放入耐火砂罐裏燒融,將鐵水滴成珠,冷卻後便是槍子兒。
大的如碗豆,小的似綠豆,如同現在的滾珠。
打鳥類,則在槍筒裏裝小槍子兒;打小獸,則裝大槍子兒;打猛獸,則裝特製的“碼子”,形似步槍彈頭。
小槍子兒要裝幾十粒,大槍子兒裝幾粒,碼了則隻裝一粒。
現在你們趕上了好時候,殼子好多供銷社都有賣的,好的五六毛錢一個。
再不濟好多婦道人家都會自己做殼子,自己做一個也就兩毛錢。
不過就是這,咱也不能浪費,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老爺子說到這,上西屋給張初一端了多半盒子的殼子,他自己用的三八大蓋,這些殼子都是攢下的。
“你去把二子,紅軍,小亮都喊來,我有話對你們說。”
“嗯呐!”
張初一知道這些知識換別人想學都學不到,這是老爺子衝著自己還年輕,以後跑山打圍肯定得帶隊伍,這麽長時間的觀察,這幾個小子都能尿一個壺裏。
等哥三都來了,四個人並排坐在了炕頭上,張春福老爺子點起了煙袋杆,開始說起了跑山的注意事項。
獵物在高處,顯眼,障礙物少,看到了馬上開槍;
獵物在河穀裏,或在灌木叢中,是明處看暗處,容易看花眼,不宜開槍。
如突然在十步以內遇到大家夥,千萬不能輕易開槍,以防猛獸受傷後向人撲來,而來不及換殼子。
這一顆子彈要用在關鍵時刻,做好以傷換命的準備。
如遇上兩隻以上的猛獸,即使有兩三個人在一起,沒有把握把它們都留下,也不能輕易開槍。
因為成群的猛獸比單個的猛獸更加兇猛,在人的進攻麵前毫無退卻之意,隻要有一個幸存者,都會亡命地向獵人進攻。
如遇上帶崽子的母牲口,更不能隨意開槍。一則母牲口為保其子,加倍兇猛;
再一個,打了母的小的也活不了,咱得給林子裏留點希望。
春天不打母,秋天不打公。
春天不打母獸,因為春天是繁殖的季節,秋天不打公獸,因為這是交配的季節,俗話說的“你不吃,我不宰,你不買,我不賣”,獵殺,但不殺絕!
俗話說夏天吃點清淡的素菜,冬天放開吃養膘。
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打獵同樣有這樣的習慣,不過這裏的“素”和“葷”可不是指的蔬菜和肉的區別。
跑山的將獵物劃分了素和葷兩類:鹿麅獐獾、野豬這些個大家夥都屬於油膘多的,脂肪厚的,這就是葷菜。
而兔子、野雞、各種鳥類就屬於肉少不膩的,這就是素菜。
夏天打素東打葷,夏天蹤不好找,這些個小玩意下個套子夾子就能弄住。
冬天下了雪,攆蹤跟大家夥好跟,弄住一個夠吃好久。
講完這些道道兒,除了張初一,其他三個小子都豁然開朗,這期間顏紅軍和李二驢又插話問了好多問題,張春福知無不言,一一解惑。
“你們四個都不是小崽子了,更是一個頭磕在地上的結拜兄弟,跑山講究的是心齊,命都綁在一起。
張初一要是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你們就跟俺說,兄弟們有啥話放的明麵兒上,一不能貪心,二不能疑心。”
張春福語重心長的囑咐了哥四個半天,又把幾人喊到院子裏,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工具。
簡單的講起了下彈簧套、連環套的方法,還有捅窩子、下土坑,各種簡單的小陷阱。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跑山講究一個悟性,有的喜歡開槍,有的喜歡下套,自己的路自己走,今天說了這麽多,你們要是還餓肚子,那就是沒天分,趁早死了跑山的心。
小狗崽子們俺都放了棗花丫頭那,大隊那頭俺和段老西跟李有田都說好了,你們打下了野牲口,按斤抵工分。
亮子的地讓二驢家幫忙收拾,所以從現在開始,跑山打的獵物,給大隊和棗花丫頭家,還有二驢大哥那各留出三份,剩下的你們自己安排。”
張春福老爺子說完這些,派顏紅軍喊來了段老爺子,大夥晚上吃了一頓團圓飯。
酒過三巡,也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啥,二位老爺子話比平時密了許多。
段老爺子破天荒的給大夥做了晉省家鄉的手擀麵,張春福更是好幾次用手抹了抹滿是皺紋的眼角。
橫七豎八躺在炕上的小哥四個,在酒精的作用下唿唿大睡。
那一晚,倆老爺子也不知道喝到了幾點。
他們誰也沒有想到,人這一輩子,麵吃一碗少一碗。
有些人,見一麵少一麵.......
“初一,增加點收入也好,你們都是半大小子,用錢的地方多。
師傅這次不能陪你了,狗俺也得帶走,和段老爺子約好了,上永豐村喊上孫老弟我們仨得去個老醃子,估麽著得來迴一個月。
往常教你的都是冬天的跑山規矩,現在師傅再把重要的告你一遍。
文人有文道,武人有武道,槍亦有槍道。
用槍之道,並不在乎“準”,時間長打的多了,槍管都直溜兒。
咱這一門的用槍之道,是“五打五不打”和“三要三不要”。
跑山掐槍,並非見物就打,還得依個章法,那就是:
打動不打靜,打活不打死,打高不打低,打遠不打近,打單不打群,打公不打母。
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規矩,專打地上跑著的,天上飛著的;不打地上趴著的,樹上蹲著的。
你像俺們這一輩,從小練就的是打活靶,從不打死靶。
俺小時候學的規矩多,開槍隻能“打順風”、“打手勢”、“打活眼”,不能“打死樁”、“架勢”、“打定眼”獵物中了槍子兒,無論死傷,都稱之“死了”,即無路可逃了,不準再開槍,無論對大小獵物都如此。
一則為了節省火藥、槍子兒,二則為了保護皮毛和野味。
這條你不用管,自從過了那三年缺吃少喝的日子,早就沒打定眼一說了。
再一個,當初沒這麽好的家夥事兒,拿貨跑山的都是“三大件”,即獵槍、火藥、槍子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土式製造法。
比如槍子兒,那會將破鐵鍋、爛犁鏵砸成碎塊,放入耐火砂罐裏燒融,將鐵水滴成珠,冷卻後便是槍子兒。
大的如碗豆,小的似綠豆,如同現在的滾珠。
打鳥類,則在槍筒裏裝小槍子兒;打小獸,則裝大槍子兒;打猛獸,則裝特製的“碼子”,形似步槍彈頭。
小槍子兒要裝幾十粒,大槍子兒裝幾粒,碼了則隻裝一粒。
現在你們趕上了好時候,殼子好多供銷社都有賣的,好的五六毛錢一個。
再不濟好多婦道人家都會自己做殼子,自己做一個也就兩毛錢。
不過就是這,咱也不能浪費,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老爺子說到這,上西屋給張初一端了多半盒子的殼子,他自己用的三八大蓋,這些殼子都是攢下的。
“你去把二子,紅軍,小亮都喊來,我有話對你們說。”
“嗯呐!”
張初一知道這些知識換別人想學都學不到,這是老爺子衝著自己還年輕,以後跑山打圍肯定得帶隊伍,這麽長時間的觀察,這幾個小子都能尿一個壺裏。
等哥三都來了,四個人並排坐在了炕頭上,張春福老爺子點起了煙袋杆,開始說起了跑山的注意事項。
獵物在高處,顯眼,障礙物少,看到了馬上開槍;
獵物在河穀裏,或在灌木叢中,是明處看暗處,容易看花眼,不宜開槍。
如突然在十步以內遇到大家夥,千萬不能輕易開槍,以防猛獸受傷後向人撲來,而來不及換殼子。
這一顆子彈要用在關鍵時刻,做好以傷換命的準備。
如遇上兩隻以上的猛獸,即使有兩三個人在一起,沒有把握把它們都留下,也不能輕易開槍。
因為成群的猛獸比單個的猛獸更加兇猛,在人的進攻麵前毫無退卻之意,隻要有一個幸存者,都會亡命地向獵人進攻。
如遇上帶崽子的母牲口,更不能隨意開槍。一則母牲口為保其子,加倍兇猛;
再一個,打了母的小的也活不了,咱得給林子裏留點希望。
春天不打母,秋天不打公。
春天不打母獸,因為春天是繁殖的季節,秋天不打公獸,因為這是交配的季節,俗話說的“你不吃,我不宰,你不買,我不賣”,獵殺,但不殺絕!
俗話說夏天吃點清淡的素菜,冬天放開吃養膘。
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打獵同樣有這樣的習慣,不過這裏的“素”和“葷”可不是指的蔬菜和肉的區別。
跑山的將獵物劃分了素和葷兩類:鹿麅獐獾、野豬這些個大家夥都屬於油膘多的,脂肪厚的,這就是葷菜。
而兔子、野雞、各種鳥類就屬於肉少不膩的,這就是素菜。
夏天打素東打葷,夏天蹤不好找,這些個小玩意下個套子夾子就能弄住。
冬天下了雪,攆蹤跟大家夥好跟,弄住一個夠吃好久。
講完這些道道兒,除了張初一,其他三個小子都豁然開朗,這期間顏紅軍和李二驢又插話問了好多問題,張春福知無不言,一一解惑。
“你們四個都不是小崽子了,更是一個頭磕在地上的結拜兄弟,跑山講究的是心齊,命都綁在一起。
張初一要是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你們就跟俺說,兄弟們有啥話放的明麵兒上,一不能貪心,二不能疑心。”
張春福語重心長的囑咐了哥四個半天,又把幾人喊到院子裏,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工具。
簡單的講起了下彈簧套、連環套的方法,還有捅窩子、下土坑,各種簡單的小陷阱。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跑山講究一個悟性,有的喜歡開槍,有的喜歡下套,自己的路自己走,今天說了這麽多,你們要是還餓肚子,那就是沒天分,趁早死了跑山的心。
小狗崽子們俺都放了棗花丫頭那,大隊那頭俺和段老西跟李有田都說好了,你們打下了野牲口,按斤抵工分。
亮子的地讓二驢家幫忙收拾,所以從現在開始,跑山打的獵物,給大隊和棗花丫頭家,還有二驢大哥那各留出三份,剩下的你們自己安排。”
張春福老爺子說完這些,派顏紅軍喊來了段老爺子,大夥晚上吃了一頓團圓飯。
酒過三巡,也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啥,二位老爺子話比平時密了許多。
段老爺子破天荒的給大夥做了晉省家鄉的手擀麵,張春福更是好幾次用手抹了抹滿是皺紋的眼角。
橫七豎八躺在炕上的小哥四個,在酒精的作用下唿唿大睡。
那一晚,倆老爺子也不知道喝到了幾點。
他們誰也沒有想到,人這一輩子,麵吃一碗少一碗。
有些人,見一麵少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