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寺。


    有幾個人在一個小院落之內,神色有些慌亂。


    鄭玄在這個院落裏麵閉關。


    鄭玄已經有好幾天沒有走出房間了。


    國淵剛走出來,就被其他人圍住,『鄭公,鄭公如何?』


    國淵沉默了一下,搖了搖頭:『師尊還是不願意停下來……』


    『這要如何是好?這正經正解重要,但鄭公身軀也同樣重要啊!』


    『就是就是。』


    眾人急切的跳腳。


    『要不報給驃騎?』


    國淵思考了一會兒,『可以,此外……我去請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可是與鄭公……』


    『這個我知道,』國淵停頓了一下,『不過現在,我們都是小輩,可直言師尊之違者,也就是水鏡先生了……你們分出一人去稟報驃騎,我去請水鏡先生……其餘在此小心伺候,切切不可大意!』


    商議已定,國淵和眾人便是分頭行事。


    自從人類拿起了第一塊石頭,製作出了第一柄石斧之後,人類就和工具形影不離了。可以說沒有了工具,人類至少有八九成的能力是用不出來,在野外幾乎就是任猛獸宰割,但是有了並且善用工具之後,人類就真正的成為了這個星球上的霸主。


    文字也是一種工具。


    青龍寺就是研究,推廣這個工具的平台。


    這個平台是斐潛創立的,但不是屬於斐潛一個人的。就像是儒家經典有很多是孔子或是其弟子編撰的,但並非意味著這些經典就是孔子或是其弟子個人的。


    儒家起初秉承光揚壯大有教無類的策略,嗯,簡單來說就是免費策略,近乎於無償的傳授知識,畢竟一條臘肉就可以無期限的學習,這怎麽說都比某些人一個月的保質期要強罷?


    但是很快的,儒家子弟進入仕途之後,就開始琢磨著怎樣從平台上壟斷,然後撈取錢財權柄了。不是說不能當官賺錢,而是當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隊,或是一個平台,所有的目的都隻是奔著錢去的而將其他方麵置之不顧,那肯定就是遲早完蛋。


    鄭玄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開始改變了自己。


    鄭玄起初來長安的時候,隻是想要給他,以及給他的弟子找一個晉升的台階的。


    當然,也是為了躲避戰爭。


    普通百姓,別看嘴上叫囂著如何,但是真麵對戰爭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會喜歡。


    鄭玄也不例外。


    他厭惡戰爭。


    袁紹和公孫瓚的爭鬥,在鄭玄眼中,都是不義的。曹操挾持天子,是不忠的,而在關中的斐潛,雖然說也有些不忠不義的苗頭,但是比較輕微,就像是漢靈帝時期的各地太守諸侯一般,說不忠不義麽,確實也有這個各地太守多少也有,但是至少表麵上是尊天子的……


    一開始到長安的時候,鄭玄還試圖融入斐潛的政治圈子裏麵,企圖影響斐潛,讓斐潛走向『正確』的道路,但是沒想到鄭玄他到了長安之後,反倒是被斐潛拉著進了青龍寺,然後就陷在其中,出不來了。


    隨著關中三輔周邊的威脅消除,整個關中包括周邊的地帶都迎來一段和平期。在這個和平期之中,關中三輔和周邊的百姓都享受到了一段最為愜意的生活,尤其是對於曾經遭受重大傷害的關中百姓來說,遠離戰爭,就是遠離了最為殘酷的災難。


    戰爭之中,無數年輕的生命就那樣消逝。他們本可以在家裏,安心的陪著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妻兒,耕作生產,閑暇之時跟朋友們喝酒吹噓,就像是鄭玄的孩子一樣,原本應該有更為長久的未來,但是戰爭帶走了一切。


    戰爭不隻是帶走了年輕的男丁,也帶走其他的人口,有些是被抓做勞役,有些則是因為間接傷害而死亡。每次的戰爭,基本上各地諸侯都要召集賦稅,這些賦稅就要分攤壓在屬地之內百姓的身上,他們的糧食會被強行征收,留下的糧食甚至不夠家庭食用,有的甚至眼睜睜的看著孩子餓死。


    人打光了,耕地變得荒蕪,沒有了後續的耕作,自然就出現糧食短缺的大問題,那些諸侯們隻想著讓自己的領土更大,卻沒有想著底層那些用樹皮草根來充饑的百姓.……


    鄭玄對於其他的諸侯都很失望,認為斐潛才是一個算得上比較好一些的諸侯。至少在斐潛治下的百姓,生活得比較幸福。


    如今的關中三輔,享受了數年的太平,再加上斐潛的用心經營,呈現出非常的繁榮趨勢。沒有戰亂困擾的辛勤華夏百姓,是非常能吃苦的,尤其是那些定居下來的流民,更是倍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關中三輔的百姓不必再拿出活命的糧食來支援戰爭,也不會無償的將大批的年輕人送往戰場,反而是因為軍務的福利太高而爭搶著報名,這讓鄭玄不由得萬千感慨,也更加意識到了斐潛的不同。


    或許隻有斐潛,才能做到這一切。


    關中的官吏雖然也有偷懶的,甚至還有惡劣的,但是整體上和山東那邊的官吏完全不同,他們是能講道理,講律法的,不會胡作非為,那些兇殘剝削膽敢亂來的鄉紳都被收拾了,剩下的恨不得將自己是個好人直接寫在頭頂上。


    鄭玄經常坐著車到鄉野之中,看著莊禾成長,看著農夫忙碌,看著孩童在樹下嬉戲。


    每當這個時候,鄭玄就很開心。如此發展下去,不出十年,頂多二十年,就能再現大漢的盛世了。隻不過鄭玄覺得自己可能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可是鄭玄依舊能想象到,到了那個時候,天下定然是非常的繁榮,百姓都很富裕,說不得家家戶戶都能坐得上馬車,在耕地裏有牛拉犁,在民宅裏有雞鳴犬吠。


    有衣有食,有笑容。


    這就很好了……


    所以鄭玄更加迫切的想要留下一些什麽,他覺得他在政治民生上無法給與斐潛更多的幫助,因為他發現斐潛做得比他原先設想的都要更好,所以隻能是在文學上給斐潛留下些點東西。


    至少鄭玄覺得在文學方麵上,他不比蔡邕差多少。他有這個信心。


    鄭玄想要留下的東西有很多,不僅僅是經文的注解,還有古今經文的差異變化,甚至對於學宮的未來製度發展,都想要寫下來,留下來……


    要寫的東西很多,可是鄭玄的精力卻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有時候不由自主的就會打盹。


    他痛恨自己居然會打盹,可是他無法控製這一點,即便是他主觀上多麽的抗拒,但是在他疲倦的時候就會隨時進入打盹的狀態。


    打盹的時間不長,或許是一息,或許是一炷香,但這個事實讓鄭玄很是難堪。因為在鄭玄的觀念裏麵,打盹是偷懶的人才會做的事情,他已經一輩子都沒有打盹,沒想到臨到老了,卻開始打盹了。


    越想要改,卻越是無法改,鄭玄最終無法接受這一點,他把自己關了起來,不見外人,不分日夜的開始趕工,要將他所知曉的東西寫下來,留下來。


    鄭玄一閉關,好多人都有些擔心。


    司馬徽來了,到了鄭玄閉關的門外,沉默了一陣之後,上前叫門。


    鄭玄有些意外,但還是不願意開門出來,他在門內詢問司馬徽的來意。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司馬徽並沒有計較鄭玄閉門,『如車遠行,急則易覆。不如緩步,見山川之美,亦讓輿馬暫歇,查補損耗,便於將行,不亦說乎?』


    門內的鄭玄沉默了一會兒,感慨的說道:『若閑暇之日,山川自是秀美,如今追兵急甚,若是下車,恐再無上車之時也。』


    司馬徽笑道,『好,好,鄭公當下緩行,與某語之,可有覆者?』


    『雖無覆,亦無進也。』鄭玄迴答道。


    司馬徽搖了搖頭,然後意識到鄭玄看不到,便是說道:『非也。鄭公之車,疾馳如意,然餘人禦之,恐不能疾如公也,又當如何?』


    『當緩之,尋良馭者驅之……』鄭玄迴答道。


    司馬徽哈哈大笑起來,『好好,鄭公亦言當緩……何不以身作則?』


    鄭玄又是沉默了半響,無奈的拉開了門,『水鏡先生……』


    司馬徽笑著,伸手相邀,『老夫陋居,當以鄭公而輝之。請……鄭公急行,老夫於道旁觀之,亦有感悟,不知鄭公可願一見?』


    『自當請教。』說到文學上麵的事情,鄭玄很是認真。


    司馬徽笑著,點頭,然後請鄭玄一同登車,到了城郊的司馬莊園之處。


    說起來,這是司馬徽第一次邀請鄭玄到司馬莊園。


    當然,這也是鄭玄第一次到司馬徽的莊園之內。


    雖然說在驃騎之下,鄭玄和司馬徽兩個人沒有見麵就相互扯臉皮吐口水,但是實際上不管是鄭玄司馬徽,亦或是其他的人都知曉,鄭玄和司馬徽之間是有一些矛盾的。


    他們雖然在青龍寺之中合作,但是同樣也有不少的分歧。


    而這一次,鄭玄和司馬徽坐在了同一輛車上。


    『善也,此處風光上佳,誠為修心養生之所也……』鄭玄既然出了門,也就將之前的略放下了一些,看到司馬莊園之處的風光,也不由得讚歎起來。


    司馬徽笑著說道:『鄭公既好之,此處便贈於鄭公就是!』


    『不必如此。』鄭玄擺手說道,『某即便是隱於山野,心亦難靜,何必辜負這青山綠水?』


    『蓋因鄭公之急,未止而觀也。』司馬徽一邊笑嗬嗬的說道,一邊吩咐仆從去準備食物酒水等物。


    入了廳堂,鄭玄就看到在一角之處的書架還有書案上都是擺滿了書卷,竹簡,木牘。


    司馬徽當然也有書房,但是司馬徽並沒有那麽講究,所以基本上到處都是書,不僅是在書坊內有書,在廳堂內有,在臥室內也有。


    鄭玄上前,隨意的拿了一本,翻看了兩頁,然後不由得看了一眼司馬徽。


    司馬徽點了點頭,『公所注也。』


    鄭玄笑了笑,放下了手中的書簡。


    『才之不足者,非愚也,乃有斧而以柄鑿之,有釣而以竿刺之……人如是,文亦如是……』司馬徽緩緩的說道,一邊示意侍從上茶,一邊拍了拍在桌案上的幾本書,遞給了鄭玄,『老夫不才,亦欲授人以漁,故寫此篇,還請鄭公斧正。』


    曆史上司馬徽可沒有像鄭玄一樣留下大量的文獻。或許也有,但是因為司馬徽客居荊襄,結果荊襄後來被三家給拆了,司馬徽不得不逃迴河內,所以即便是在荊襄有寫一些什麽,多半也帶不走。


    不過現在司馬徽在長安之處,或許是因為生活安穩了,或許是因為鄭玄刺激了,或許是因為青龍寺的需求,司馬徽也開始寫關於他的一些思考,一些人生所得。


    比如關於天下混亂的原因,司馬徽表示是因為分封製度引發的。司馬徽將大漢初期和當下結合起來,認為對於地方諸侯的控製力不足,導致其產生了不應有的野心,最終導致了戰亂。


    司馬徽還探尋了生產力,嗯,當然,司馬徽寫的是『物產所出』和戰爭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戰爭需要『物產所出』,並且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物產所出』,如果說不能夠獲取足夠的『物產所出』,就不應該發動戰爭,而是應該采取其他的方式。


    除了這些政治方麵的問題之外,司馬徽也寫了一些關於哲學上麵的問題,就像是人生三問,基本上都會有的,隻不過和鄭玄的天人和君臣不同,司馬徽更偏向於黃老的福禍相依,更重自然,同時還涉及了一小部分的天文星象方麵的問題。


    鄭玄看著,看得很仔細。鄭玄老花眼,視力已經不是很好了,所以他需要將書拉得很遠,然後眯著眼一點點的看。鄭玄從坐下來,到讀完一卷司馬徽寫的文卷,用了好長時間。


    而司馬徽的文卷,並不隻有一本。


    在這期間,司馬徽也陪在旁邊,沉默著,捋著胡須,沒有去打攪鄭玄。


    喜歡讀書的人都知道,遇到一本好書,便是喜歡一口氣讀完,要是半途被人斷了,寄刀片是小事,怒火衝天想要循著網線去真人pk的都有。


    鄭玄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甚至忘記了饑餓,他一直看到太陽西落,光線已經有所不足,有仆從點上了火燭,但是依舊無法讓鄭玄看清楚的時候,才很是無奈的歎了一口氣,將書卷放下,輕輕撫摸了一下,用書簽夾在了中斷的地方,『好啊,寫的真好啊……』


    司馬徽微笑著,捋著胡須。


    鄭玄在司馬徽的家裏住下了,他和司馬徽一起吃了飯,然後坐在後山之中欣賞著月色,他們兩個之間什麽都沒有說,因為鄭玄還沒有將司馬徽的書完全看完。


    第二天,鄭玄又是看了一整天。


    評價也依舊是『好』,但是具體怎麽好,亦或是有什麽不好,鄭玄還是沒有什麽其他的言語。


    第三天,鄭玄終於是看完了。


    司馬徽開始有點緊張。


    前兩天得到了鄭玄的評價,別的不說,至少讓司馬徽覺得自己寫的不錯。即便是司馬徽之前一直把鄭玄當成敵人來看。反過來鄭玄倒是沒有將司馬徽當成是對手,因為對於鄭玄來說,他已經到達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上,而在那個位置已經不需要打到誰才能彰顯力量霸占地盤了。


    隻不過思想方向上麵的問題麽,總是要分辨一二的……


    這或許也是二人最終的爭論。


    誰贏,誰輸,就或許代表著誰的思想最終留存。


    司馬徽寫出來的書卷,思想上是偏向於黃老的。畢竟司馬徽和龐德公的關係很好,而龐德公畢生都是在研究黃老,所以司馬徽偏向於老子莊子也很自然。講究修身養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政治觀點也都是傾向於修養生息,無為而治。


    在很多時候,司馬徽喜歡說『好好』的口頭禪,並不隻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他平日裏麵秉承的就是黃老的思想,是屬於休養生息無為而治,不喜歡爭鬥,就像是曾經一次有人誤認了司馬徽家中的豬,認為司馬徽的豬就是他家走丟的,司馬徽便是一句話都不爭辯,讓那人帶走了豬。後來那人又找到了自己的豬,便是連忙牽著司馬徽的豬前來道歉,司馬徽不僅沒有責怪那人,反而向那人道謝,表示感謝他送迴了自己的豬。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在司馬徽的戰爭軍事理論當中,又是以『物產所出』為標的的,這或許是因為司馬徽到了長安之後,受到了斐潛的一些觀念的影響,這種趨利模式,多少有些違和。


    隻不過戰爭軍事方麵麽,鄭玄沒什麽可以說的,畢竟他厭惡戰爭,所以他對於戰爭軍事方麵的東西沒有任何的研究興趣,所以對於司馬徽表現出來的比較違和的這一點,鄭玄也沒有什麽意見,反倒是對於司馬徽和鄭玄自己在學說學術上麵有些重合的地方,更加感興趣一些。


    兩個老人探討著,在談到該讓百姓休息,給與百姓足夠的修養時間,應該減輕稅賦徭役,增加一些福利保障之類的時候,兩人一言一語都默契,笑著拍著手,就像是彈了多年的曲調,終於是找到了懂得欣賞的知音。


    可是論及今後大漢應當推行的政治製度的時候,兩個人就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然後就爆發了爭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斐潛小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月猴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月猴年並收藏斐潛小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