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雙方具體對峙態勢如下:突出部南部正麵(西側),德第7軍(黑爾炮兵上將。4個完整師。1個殘缺師)對峙紅軍第38集團軍(奇比索夫,莫斯卡連科)。突出部南部側麵(南側),雙方展開了主力。曼施坦因部署了第1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戰役集群的2個軍。蘇軍部署了第40集團軍(莫斯卡連科),第6、近衛集團軍(奇斯佳科夫和舒米洛夫)。德軍總計集中了33萬人,1508輛坦克強擊火炮和211輛自行火炮;而紅軍隻有23350人,638輛坦克自行火炮。
從總的來看,曼施坦因無論兵力還是坦克都要多於莫德爾,所麵臨的紅軍兵力又相對較少,因此能夠在主戰區獲得較大優勢。而且和莫德爾所不同的是,曼施坦因在戰區內幾乎沒有二線師和預備隊,而把全部力量都壓到了第一線。曼施坦因地總預備隊第24裝甲軍(內林將軍指揮)和第198步兵師,則部署在與“肯普夫”戰役集群毗鄰地第1裝甲集團軍內待機而動。和擺出孤注一擲架勢的曼施坦因相比,蘇軍地防禦部隊卻部署在70公裏縱深內,因此第一線兵力劣勢顯著。
曼施坦因不僅占據相當優勢,而且通過長期偵察,對當麵紅軍的陣地配置和地形也幾乎了如指掌。他部下眾多參加過哈爾科夫反擊的老兵,士氣更是特別高漲。希特勒也對曼施坦因的精銳部隊充滿信心,戰役前還特別安排他們在土耳其軍事代表團麵前展示“軍威”!
而曼施坦因的對手瓦圖京所麵臨的困難自然也要比莫德爾的對手科涅夫和羅科羅索夫斯基更大。首先拋開實力對比不談,要正確的判斷曼施坦因的主攻方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莫德爾隻有一個突擊集團相比,曼施坦因卻擁有2個突擊集團:位於別爾哥羅德西麵的第4裝甲集團軍,可能由南向北殺向奧博揚;而別爾哥羅德及其南麵的“肯普夫”戰役集群,則可能由西向東北沖向科羅恰,或者進攻南麵的沃爾昌斯克。而且更加麻煩的是,瓦圖京還要注意在上麵德國第四集團軍和第四裝甲集團軍的部隊。因為這兩個重兵集團隨時可能會南下加入到戰場當中來。而為了幹擾紅軍的判斷,德國人還在沃爾昌斯克發出大量假的無線電信號,並進行了偽裝車輛集結,企圖吸引紅軍的注意力。
不過瓦圖京並沒有上當,經過周密的偵查。他還是迅速的判斷出了德軍的主要目標:奧博揚和科羅恰。由於遭到兩個方向威脅,瓦圖京不得不將方麵軍重點防區拉長為164公裏(第40集團軍、第6、7近衛集團軍防線)。在第二梯隊配置上,瓦圖京也是將第69集團軍(52000人)部署在第6、7近衛集團軍結合部。第1坦克集團軍(4萬人,646輛坦克自行火炮)則被集中在第6近衛集團軍後方,以掩護奧博揚。畢竟經過該地的交通線,是通向庫爾斯克的捷徑。
而事實上,曼施坦因的首要目標正是奧博揚。為此他部署了最為強大的克萊斯特大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而對科羅恰實施輔助攻勢的任務,則交給了肯普夫的戰役集群。
從6月1日晨3時開始,庫爾斯克南部陸續遭到德軍的局部進攻、炮擊和空襲。為了支援曼施坦因的攻勢,德國空軍相當賣力。第8航空軍當天出動了2387個架次。相比之下,蘇聯第2、17空軍集團軍隻出動了1720個架次,另有171個夜間架次,而且其中大量出動是為了襲擊德國機場,對紅軍地麵部隊的掩護則是漏洞百出。麵對德國空軍的高強度空中出擊,蘇聯人自己也意識到,他們對德軍機場的襲擊效果非常微弱。
到了上午的6時整,曼施泰因元帥所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在第8航空軍配合下,已經展開全麵攻擊。
第六部 第三百六十五章 南方
更新時間:2010-7-10 13:11:23 本章字數:3776
負責攻擊奧博揚方向的德第1裝甲集團軍,在克萊斯特大將指揮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克萊斯特左翼65公裏正麵,隻部署了第52軍(奧特將軍)的第57、255步兵師,用以牽製紅軍第40集團軍;而主力8個師則集中在右翼35公裏狹窄正麵內。8個師從西向東分別為:第52軍第332步兵師;第48裝甲軍(克諾貝爾斯道夫指揮)第3裝甲師、“統帥堂第一”裝甲師、第11裝甲師、第167步兵師;黨衛軍第2裝甲軍(過去的黨衛軍裝甲軍,指揮官還是施坦因納)”維京”、“帝國”、“骷髏”師。8個師連同加強部隊總計約18萬兵力,1089輛坦克強擊火炮(7月4日可用1004輛)和167輛自行火炮。
克萊斯特的上述兵力以第4裝甲軍為左翼,黨衛第2裝甲軍為右翼。當這18萬兵力和1000多輛坦克強擊火炮開始前進時,首先抵抗他們的是蘇第6近衛集團軍第71、67、52近衛步兵師和第375步兵師一部兵力。蘇第近衛集團軍的前身是第21集團軍,曾參加過對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的圍殲。此時,該集團軍總兵力也隻有不到8萬人,155輛坦克自行火炮。因此,克萊斯特獲得了超過蘇軍一倍多的兵力優勢,坦克自行火炮是蘇軍的7倍!平均每兩公裏正麵上,德軍就有3個步兵營(2000-3000名步兵,45門迫擊炮)和69輛坦克自行火炮,3個連的戰鬥工兵和偵察兵,並得到6個野戰炮連(24門105毫米以上火炮),2-3個反坦克炮和步兵炮連(約20-30門直瞄火炮),2個陸軍高射炮連(20門高炮)的火力支援!而在突破地段,密度還要高得多!
德軍重型坦克衝鋒在最前麵,包括3個黨衛軍師和“統帥堂第一”師的“虎”式坦克連。總計57輛(可用49輛),還有200輛“犀角”重型坦克(不含輛搶修車)。重型坦克後,則是蜂擁而上的中型坦克和裝甲輸送車,宛如洶湧而來的裝甲洪潮!德軍密集的裝甲隊形,給蘇第6近衛集團軍司令奇斯佳科夫留下深刻印象。並將其形容為“向我們壓過來的坦克牆”!
</br>
從總的來看,曼施坦因無論兵力還是坦克都要多於莫德爾,所麵臨的紅軍兵力又相對較少,因此能夠在主戰區獲得較大優勢。而且和莫德爾所不同的是,曼施坦因在戰區內幾乎沒有二線師和預備隊,而把全部力量都壓到了第一線。曼施坦因地總預備隊第24裝甲軍(內林將軍指揮)和第198步兵師,則部署在與“肯普夫”戰役集群毗鄰地第1裝甲集團軍內待機而動。和擺出孤注一擲架勢的曼施坦因相比,蘇軍地防禦部隊卻部署在70公裏縱深內,因此第一線兵力劣勢顯著。
曼施坦因不僅占據相當優勢,而且通過長期偵察,對當麵紅軍的陣地配置和地形也幾乎了如指掌。他部下眾多參加過哈爾科夫反擊的老兵,士氣更是特別高漲。希特勒也對曼施坦因的精銳部隊充滿信心,戰役前還特別安排他們在土耳其軍事代表團麵前展示“軍威”!
而曼施坦因的對手瓦圖京所麵臨的困難自然也要比莫德爾的對手科涅夫和羅科羅索夫斯基更大。首先拋開實力對比不談,要正確的判斷曼施坦因的主攻方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莫德爾隻有一個突擊集團相比,曼施坦因卻擁有2個突擊集團:位於別爾哥羅德西麵的第4裝甲集團軍,可能由南向北殺向奧博揚;而別爾哥羅德及其南麵的“肯普夫”戰役集群,則可能由西向東北沖向科羅恰,或者進攻南麵的沃爾昌斯克。而且更加麻煩的是,瓦圖京還要注意在上麵德國第四集團軍和第四裝甲集團軍的部隊。因為這兩個重兵集團隨時可能會南下加入到戰場當中來。而為了幹擾紅軍的判斷,德國人還在沃爾昌斯克發出大量假的無線電信號,並進行了偽裝車輛集結,企圖吸引紅軍的注意力。
不過瓦圖京並沒有上當,經過周密的偵查。他還是迅速的判斷出了德軍的主要目標:奧博揚和科羅恰。由於遭到兩個方向威脅,瓦圖京不得不將方麵軍重點防區拉長為164公裏(第40集團軍、第6、7近衛集團軍防線)。在第二梯隊配置上,瓦圖京也是將第69集團軍(52000人)部署在第6、7近衛集團軍結合部。第1坦克集團軍(4萬人,646輛坦克自行火炮)則被集中在第6近衛集團軍後方,以掩護奧博揚。畢竟經過該地的交通線,是通向庫爾斯克的捷徑。
而事實上,曼施坦因的首要目標正是奧博揚。為此他部署了最為強大的克萊斯特大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而對科羅恰實施輔助攻勢的任務,則交給了肯普夫的戰役集群。
從6月1日晨3時開始,庫爾斯克南部陸續遭到德軍的局部進攻、炮擊和空襲。為了支援曼施坦因的攻勢,德國空軍相當賣力。第8航空軍當天出動了2387個架次。相比之下,蘇聯第2、17空軍集團軍隻出動了1720個架次,另有171個夜間架次,而且其中大量出動是為了襲擊德國機場,對紅軍地麵部隊的掩護則是漏洞百出。麵對德國空軍的高強度空中出擊,蘇聯人自己也意識到,他們對德軍機場的襲擊效果非常微弱。
到了上午的6時整,曼施泰因元帥所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在第8航空軍配合下,已經展開全麵攻擊。
第六部 第三百六十五章 南方
更新時間:2010-7-10 13:11:23 本章字數:3776
負責攻擊奧博揚方向的德第1裝甲集團軍,在克萊斯特大將指揮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克萊斯特左翼65公裏正麵,隻部署了第52軍(奧特將軍)的第57、255步兵師,用以牽製紅軍第40集團軍;而主力8個師則集中在右翼35公裏狹窄正麵內。8個師從西向東分別為:第52軍第332步兵師;第48裝甲軍(克諾貝爾斯道夫指揮)第3裝甲師、“統帥堂第一”裝甲師、第11裝甲師、第167步兵師;黨衛軍第2裝甲軍(過去的黨衛軍裝甲軍,指揮官還是施坦因納)”維京”、“帝國”、“骷髏”師。8個師連同加強部隊總計約18萬兵力,1089輛坦克強擊火炮(7月4日可用1004輛)和167輛自行火炮。
克萊斯特的上述兵力以第4裝甲軍為左翼,黨衛第2裝甲軍為右翼。當這18萬兵力和1000多輛坦克強擊火炮開始前進時,首先抵抗他們的是蘇第6近衛集團軍第71、67、52近衛步兵師和第375步兵師一部兵力。蘇第近衛集團軍的前身是第21集團軍,曾參加過對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的圍殲。此時,該集團軍總兵力也隻有不到8萬人,155輛坦克自行火炮。因此,克萊斯特獲得了超過蘇軍一倍多的兵力優勢,坦克自行火炮是蘇軍的7倍!平均每兩公裏正麵上,德軍就有3個步兵營(2000-3000名步兵,45門迫擊炮)和69輛坦克自行火炮,3個連的戰鬥工兵和偵察兵,並得到6個野戰炮連(24門105毫米以上火炮),2-3個反坦克炮和步兵炮連(約20-30門直瞄火炮),2個陸軍高射炮連(20門高炮)的火力支援!而在突破地段,密度還要高得多!
德軍重型坦克衝鋒在最前麵,包括3個黨衛軍師和“統帥堂第一”師的“虎”式坦克連。總計57輛(可用49輛),還有200輛“犀角”重型坦克(不含輛搶修車)。重型坦克後,則是蜂擁而上的中型坦克和裝甲輸送車,宛如洶湧而來的裝甲洪潮!德軍密集的裝甲隊形,給蘇第6近衛集團軍司令奇斯佳科夫留下深刻印象。並將其形容為“向我們壓過來的坦克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