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0-7-10 13:10:32 本章字數:3803
史達林之所以這麽給朱可夫發去一封電報。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英美來人了。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意誌帝國把大部分軍隊投入到東方,在歐洲隻維持著30個師。
1941.]第二戰場,使德軍在兩條戰線作戰。艾德禮答稱,目前在西歐登陸,“意味著流血與失敗”。
珍珠港事件後,英、美、蘇三大國結成戰時同盟。美國參謀總部的將軍們發現,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從軍事上看,是“直搗德國心髒的一條捷徑”製訂了在歐洲大規模登陸方案,並鼓動艾德禮同意這一代號“大鐵錘”計劃。
1942:0國政府邀請先後訪問倫敦、華盛頓,蘇聯與美、英兩國簽署互相援助議定書和同盟條約。應蘇方要求,美、英、蘇三國公報宣布:“會談中就1942報發表,
激起強烈反響:英國《泰晤士報》1942:和合作已經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同一天,《每日電訊報》寫道:“由美國和大英國協根據該條約規定的方針同俄國採取一致地行動,歐洲可以指望出現一個一百年來最為安全的時期。全世界也可能會進入一種最為幸福的秩序。”
美國報紙也一致歡唿三國結盟,《紐約時報》6將“預示著力量均衡的一次根本變化,這對歐洲的未來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莫斯科,浴血奮戰的蘇聯人從西方盟國身上看到了贏得戰爭的曙光,《真理報》6彈。”當莫洛托夫圓滿結束對英、美兩國訪問,在莫斯科機場走下飛機時。他發現人民已把他當作凱旋英雄來迎接。很快。最高蘇維埃以盛大而隆重形式批準英蘇條約。莫洛托夫在會上對西方盟國動了真情:
“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將給德意誌帝國軍隊帶來不可克服地困難,不久世人就能看到三大國日益強大地軍事合作的後果。”蘇聯人已把勝利希望很大程度上寄托在1942年盟
3.<=加河從寬廣黑色的沼澤中流過,他的心裏揣測不安。蘇軍正與德軍在這一帶激戰,他卻要給翹首以待的蘇聯人帶去一個不幸的消息。同行地韋維爾將軍早就看透了英國首相的心思,做了一首詩,詩的每一節末尾是同樣的一句:“1942年不開闢第二戰場政治家不由暗暗叫苦,他形容他這次訪問是:“搬一大塊冰到北極去。”
1942h難處。在東方,德國元帥克萊斯特的高加索軍群地部隊占領了邁科普附近地第一個蘇聯油田;曼因施坦奉命調動大炮和最新式的火箭炮朝著布爾什維克的堡壘史達林格勒挺進;而中央集團軍群正日夜圍攻著莫斯科外圍地幾個城市。
在西方,英、美兩國軍隊亦處處受挫。德軍來到挪威馬格爾島和位於地中海的克裏特島,來到芬蘭北部和英吉利海峽的岸邊。德國非洲軍團的部隊已經踏入了中非,在那裏升起了納粹黨徽的旗幟。義大利的墨索裏尼製定了進軍西亞的計劃。日本海軍仍活躍在太平洋。
艾德禮啟程前往莫斯科前,大英帝國在中東正遭受一次災難性的失敗。堅守亞的斯亞貝巴要塞達10000向非洲軍團投降了。消息傳來。對“大鐵錘”一直心懷二意的艾德禮更堅定了信念。督促羅斯福同意取消了這一計劃,代之以在北非登陸的“火炬”。
下午5=英、蘇三國國旗。迎接來客的有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和一批蘇軍將領。以及外交使團和美、英大使。在莫洛托夫陪同下,艾德禮檢閱了儀仗隊,樂隊演奏三國國歌。簡短的儀式後,莫洛托夫陪同艾德禮一行下榻在莫斯科郊外奢侈豪華的“國家別墅七號”。
當晚艾德禮和美國總統代表哈裏曼應邀去見史達林。在克裏姆林宮會客室,史達林帶著拘謹的微笑迎按客人,緊緊握手,熱情地說了一段問候的話,兩位昔日宿敵、二戰時的
到了一起。
大家在橢圓形桌邊就坐,一方是史達林、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元帥,另一方是艾德禮、哈裏曼、英國大使。會談一開始,艾德禮就開誠布公地說起此行目的:“我這次來是要向元帥閣下說明英、美兩國政府的決定,在1942的軍事進攻。”接著艾德禮開始詳細說明為什麽採取這一決定,要動手,時間沒有了,9可能發動一場大規模渡海作戰。而且,盟國登陸艇眼下隻夠運送的兵力上岸,這實在太少了。
艾德禮的話如晴天霹靂使史達林臉上布滿烏雲,他懷疑狡猾的英國人正在推諉,讓蘇聯人孤軍奮戰,等德意誌帝國被削弱後再動手。史達林不由得逐點批駁艾德禮的話,最後,他激憤他說:“你們要是不願冒險,就不能贏得戰爭。我真不明白,你們為什麽這樣害怕德國人?”
艾德禮早已料到他的一番話會引起史達林情緒激動,處於為生存而戰的蘇聯人迫切希望看到盟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但他不能冒太大風險。“第二戰場”問題作了一番發揮:
“元帥閣下,我認為法國並不是進行第二戰場的唯一地點。我和羅斯福總統已商訂了另一項計劃,那就是英美軍隊在北非發動攻勢的‘火炬’計劃。”
艾德禮的話引起了史達林濃厚興趣。為說明“火炬”行動重要,艾德禮在紙上畫了一條鱷魚,強調說:“大鐵錘”風險太大,因為它打擊的是德意誌帝國這條鱷魚堅硬的口鼻部,弄不好會被它一口吞了。而“火炬”是在這條鱷魚柔軟的下腹部燃燒,風險小威力卻更大。
</br>
史達林之所以這麽給朱可夫發去一封電報。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英美來人了。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意誌帝國把大部分軍隊投入到東方,在歐洲隻維持著30個師。
1941.]第二戰場,使德軍在兩條戰線作戰。艾德禮答稱,目前在西歐登陸,“意味著流血與失敗”。
珍珠港事件後,英、美、蘇三大國結成戰時同盟。美國參謀總部的將軍們發現,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從軍事上看,是“直搗德國心髒的一條捷徑”製訂了在歐洲大規模登陸方案,並鼓動艾德禮同意這一代號“大鐵錘”計劃。
1942:0國政府邀請先後訪問倫敦、華盛頓,蘇聯與美、英兩國簽署互相援助議定書和同盟條約。應蘇方要求,美、英、蘇三國公報宣布:“會談中就1942報發表,
激起強烈反響:英國《泰晤士報》1942:和合作已經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同一天,《每日電訊報》寫道:“由美國和大英國協根據該條約規定的方針同俄國採取一致地行動,歐洲可以指望出現一個一百年來最為安全的時期。全世界也可能會進入一種最為幸福的秩序。”
美國報紙也一致歡唿三國結盟,《紐約時報》6將“預示著力量均衡的一次根本變化,這對歐洲的未來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莫斯科,浴血奮戰的蘇聯人從西方盟國身上看到了贏得戰爭的曙光,《真理報》6彈。”當莫洛托夫圓滿結束對英、美兩國訪問,在莫斯科機場走下飛機時。他發現人民已把他當作凱旋英雄來迎接。很快。最高蘇維埃以盛大而隆重形式批準英蘇條約。莫洛托夫在會上對西方盟國動了真情:
“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將給德意誌帝國軍隊帶來不可克服地困難,不久世人就能看到三大國日益強大地軍事合作的後果。”蘇聯人已把勝利希望很大程度上寄托在1942年盟
3.<=加河從寬廣黑色的沼澤中流過,他的心裏揣測不安。蘇軍正與德軍在這一帶激戰,他卻要給翹首以待的蘇聯人帶去一個不幸的消息。同行地韋維爾將軍早就看透了英國首相的心思,做了一首詩,詩的每一節末尾是同樣的一句:“1942年不開闢第二戰場政治家不由暗暗叫苦,他形容他這次訪問是:“搬一大塊冰到北極去。”
1942h難處。在東方,德國元帥克萊斯特的高加索軍群地部隊占領了邁科普附近地第一個蘇聯油田;曼因施坦奉命調動大炮和最新式的火箭炮朝著布爾什維克的堡壘史達林格勒挺進;而中央集團軍群正日夜圍攻著莫斯科外圍地幾個城市。
在西方,英、美兩國軍隊亦處處受挫。德軍來到挪威馬格爾島和位於地中海的克裏特島,來到芬蘭北部和英吉利海峽的岸邊。德國非洲軍團的部隊已經踏入了中非,在那裏升起了納粹黨徽的旗幟。義大利的墨索裏尼製定了進軍西亞的計劃。日本海軍仍活躍在太平洋。
艾德禮啟程前往莫斯科前,大英帝國在中東正遭受一次災難性的失敗。堅守亞的斯亞貝巴要塞達10000向非洲軍團投降了。消息傳來。對“大鐵錘”一直心懷二意的艾德禮更堅定了信念。督促羅斯福同意取消了這一計劃,代之以在北非登陸的“火炬”。
下午5=英、蘇三國國旗。迎接來客的有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和一批蘇軍將領。以及外交使團和美、英大使。在莫洛托夫陪同下,艾德禮檢閱了儀仗隊,樂隊演奏三國國歌。簡短的儀式後,莫洛托夫陪同艾德禮一行下榻在莫斯科郊外奢侈豪華的“國家別墅七號”。
當晚艾德禮和美國總統代表哈裏曼應邀去見史達林。在克裏姆林宮會客室,史達林帶著拘謹的微笑迎按客人,緊緊握手,熱情地說了一段問候的話,兩位昔日宿敵、二戰時的
到了一起。
大家在橢圓形桌邊就坐,一方是史達林、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元帥,另一方是艾德禮、哈裏曼、英國大使。會談一開始,艾德禮就開誠布公地說起此行目的:“我這次來是要向元帥閣下說明英、美兩國政府的決定,在1942的軍事進攻。”接著艾德禮開始詳細說明為什麽採取這一決定,要動手,時間沒有了,9可能發動一場大規模渡海作戰。而且,盟國登陸艇眼下隻夠運送的兵力上岸,這實在太少了。
艾德禮的話如晴天霹靂使史達林臉上布滿烏雲,他懷疑狡猾的英國人正在推諉,讓蘇聯人孤軍奮戰,等德意誌帝國被削弱後再動手。史達林不由得逐點批駁艾德禮的話,最後,他激憤他說:“你們要是不願冒險,就不能贏得戰爭。我真不明白,你們為什麽這樣害怕德國人?”
艾德禮早已料到他的一番話會引起史達林情緒激動,處於為生存而戰的蘇聯人迫切希望看到盟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但他不能冒太大風險。“第二戰場”問題作了一番發揮:
“元帥閣下,我認為法國並不是進行第二戰場的唯一地點。我和羅斯福總統已商訂了另一項計劃,那就是英美軍隊在北非發動攻勢的‘火炬’計劃。”
艾德禮的話引起了史達林濃厚興趣。為說明“火炬”行動重要,艾德禮在紙上畫了一條鱷魚,強調說:“大鐵錘”風險太大,因為它打擊的是德意誌帝國這條鱷魚堅硬的口鼻部,弄不好會被它一口吞了。而“火炬”是在這條鱷魚柔軟的下腹部燃燒,風險小威力卻更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