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第二百四十九章 這叫大縱深突擊
更新時間:2010-7-10 13:10:04 本章字數:3353
不過季明的話說完了。在場的大多數人仍然是大眼瞪小眼。季明再次重重的嘆了一口氣。於是他接著解釋道:“最早對大縱深戰役思想進行研究的是特裏安達菲洛夫。他提出,為了奪取對敵人的全麵勝利,必須實施一係列連續的突擊,以打擊敵人的所有兵力,打亂敵人的組織,使之無法繼續進行頑強抵抗。
30v時壓製敵整個防禦縱深,在選定方向上突破其戰術地幅;接著,負責擴張戰果的梯隊,包括坦克、摩托化步兵等,投入交戰,並以空降兵實施空降,迅速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以盡快達成預定目的。大縱深理論認為,要順利實施大縱深戰役,必須要解決兩大任務:第一,用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對敵人的整個戰術縱深同時實施轟擊,以摧毀敵人的防禦;第二,用快速部隊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動和航空兵的突擊,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為了實施突破,要求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各集團軍縱深配置,建立強有力的衝擊梯隊、擴張戰果梯隊、預備隊,以及航空兵和空降兵等。衝擊梯隊的主要任務是突破敵人防禦,當打開一個突破口後,必須將快速兵團迅速投入突破口,以摧毀敵人在整個戰役縱深內的抵抗。並協同其他兵種全殲敵人。航空兵地任務就是奪取製空權,掩護方麵軍的軍隊和後方,支援軍隊突破敵人防禦和在戰役縱深內追擊敵人,攻擊敵人的預備隊,保障空降兵著陸,給軍隊空運補給和實施空中偵察。為此蘇軍進行了一係列的軍事演習,驗證了大縱深理論的基本原則。特別是1938年的哈桑湖戰役、年的哈勒欣河戰役以及蘇芬戰爭為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地戰爭實踐。蘇芬戰爭使大縱深戰役理論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它也證明了大縱深理論地基本正確性。如對堅固築壘防禦實施進攻時。軍隊要作深遠的戰役布勢。縱深配備步兵部隊和分隊的戰鬥隊形,將兵力兵器堅決的密集使用於突破地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使用等一些基本原則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同時,戰爭也證明了大縱深理論所存在的缺點和需要改進地地方。實踐證明,分別建立突擊隊和牽製隊是不適宜的,因為這樣劃分會造成牽製隊的軍隊消極等待突擊集團獲得戰果。炮兵密度必須提高到每公裏正40-60火炮,在突破地段要更加堅決的密集使用炮兵的火力。此外。還必須進行周密的炮兵偵察。將坦克分為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遠戰坦克群的作法是不可取地,因為這樣會妨礙對防禦之敵同時實施猛烈地突擊。在突擊敵人堅固的防禦時,航空兵的行動應在時間上盡最大可能同時進攻地軍隊靠近,以便後者能利用航空兵突擊的成果迅速擊潰敵人。”
在略微的停頓了一下之後,季明接著說道:“在大縱深理論中,突破理論和追擊理論是最關鍵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構成了大縱深理論的核心內容。突破敵人防禦是進行大縱深戰役的前提,沒有突破的完成就談不上縱深進攻。
大縱深理論認為。採取戰鬥偵察。可以及時察覺敵人企圖,更正指揮員的錯誤判斷,使己方炮火力量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為己方的後續進攻部隊的進攻鋪平道路,減少突擊部隊的傷亡。大縱深理論認為,集團軍司令員在選擇主要突擊方向時應考慮一係列因素,如方麵軍司令員的戰役企圖、敵軍集團防禦性質和集團編程、地形條件、己方軍隊狀況和能力等。確定主要突擊方向一般要達到兩個基本要求,就是必須在戰役第一日突破敵人的戰術防禦和保障自己突擊集團前出至防禦之敵的側翼和後方。一旦確定了主要突擊方向,就應當將裝備最好的、戰鬥力最強的兵團放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高度集中兵力,以形成對敵優勢。實施火力突擊是突破必不可少的階段。突破一般以衝擊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炮火準備作為開始。炮兵和航空兵在火力準備階段的任務是,以火力壓製、破壞敵人軍隊的指揮和協同,保障建立通向敵人戰術地幅全縱深的缺口,以及阻止敵人預備隊開進。突然實施火力突擊是達到有
敵人的重要手段。在蘇德戰爭中,德軍的有生力量遭到的最大損失,就是由於蘇軍的炮火和迫擊炮的首次急襲射擊造成的。盡量縮短火力準備與步兵、坦克開始突擊之間的時間間隔,也是達成突破的重要條件。
一旦在敵人的防禦中撕開了一個突破口,快速集群就應該迅速進入突破口,擴大勝利。此時,炮兵主要是壓製敵人炮兵和預備隊,特別是敵人的防坦克配係對快速集群的進攻所造成的障礙;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壓製和消滅敵人所剩的重要目標,徹底摧毀敵人的防禦體係。在一般情況下,快速集群的隊形是這樣的:步兵師先遣支隊和偵察機關在前,隨後是運動保障隊,再往後是先遣大隊,最後是主力。分兩路開進,並分成兩個梯隊。這樣就可以便於戰鬥過程中部隊的指揮和機動,最好的發揮快速集群的威力,迅速完成對敵防禦的戰術地幅的突破。
防禦一方在對付敵人的進攻時,往往會採用反突擊的方法,即突入進攻軍隊的戰鬥隊形的縱深,從而遏製對方的進攻。如何實施反突擊成為大縱深戰略的又一重要環節。
</br>
更新時間:2010-7-10 13:10:04 本章字數:3353
不過季明的話說完了。在場的大多數人仍然是大眼瞪小眼。季明再次重重的嘆了一口氣。於是他接著解釋道:“最早對大縱深戰役思想進行研究的是特裏安達菲洛夫。他提出,為了奪取對敵人的全麵勝利,必須實施一係列連續的突擊,以打擊敵人的所有兵力,打亂敵人的組織,使之無法繼續進行頑強抵抗。
30v時壓製敵整個防禦縱深,在選定方向上突破其戰術地幅;接著,負責擴張戰果的梯隊,包括坦克、摩托化步兵等,投入交戰,並以空降兵實施空降,迅速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以盡快達成預定目的。大縱深理論認為,要順利實施大縱深戰役,必須要解決兩大任務:第一,用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對敵人的整個戰術縱深同時實施轟擊,以摧毀敵人的防禦;第二,用快速部隊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動和航空兵的突擊,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為了實施突破,要求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各集團軍縱深配置,建立強有力的衝擊梯隊、擴張戰果梯隊、預備隊,以及航空兵和空降兵等。衝擊梯隊的主要任務是突破敵人防禦,當打開一個突破口後,必須將快速兵團迅速投入突破口,以摧毀敵人在整個戰役縱深內的抵抗。並協同其他兵種全殲敵人。航空兵地任務就是奪取製空權,掩護方麵軍的軍隊和後方,支援軍隊突破敵人防禦和在戰役縱深內追擊敵人,攻擊敵人的預備隊,保障空降兵著陸,給軍隊空運補給和實施空中偵察。為此蘇軍進行了一係列的軍事演習,驗證了大縱深理論的基本原則。特別是1938年的哈桑湖戰役、年的哈勒欣河戰役以及蘇芬戰爭為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地戰爭實踐。蘇芬戰爭使大縱深戰役理論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它也證明了大縱深理論地基本正確性。如對堅固築壘防禦實施進攻時。軍隊要作深遠的戰役布勢。縱深配備步兵部隊和分隊的戰鬥隊形,將兵力兵器堅決的密集使用於突破地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使用等一些基本原則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同時,戰爭也證明了大縱深理論所存在的缺點和需要改進地地方。實踐證明,分別建立突擊隊和牽製隊是不適宜的,因為這樣劃分會造成牽製隊的軍隊消極等待突擊集團獲得戰果。炮兵密度必須提高到每公裏正40-60火炮,在突破地段要更加堅決的密集使用炮兵的火力。此外。還必須進行周密的炮兵偵察。將坦克分為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遠戰坦克群的作法是不可取地,因為這樣會妨礙對防禦之敵同時實施猛烈地突擊。在突擊敵人堅固的防禦時,航空兵的行動應在時間上盡最大可能同時進攻地軍隊靠近,以便後者能利用航空兵突擊的成果迅速擊潰敵人。”
在略微的停頓了一下之後,季明接著說道:“在大縱深理論中,突破理論和追擊理論是最關鍵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構成了大縱深理論的核心內容。突破敵人防禦是進行大縱深戰役的前提,沒有突破的完成就談不上縱深進攻。
大縱深理論認為。採取戰鬥偵察。可以及時察覺敵人企圖,更正指揮員的錯誤判斷,使己方炮火力量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為己方的後續進攻部隊的進攻鋪平道路,減少突擊部隊的傷亡。大縱深理論認為,集團軍司令員在選擇主要突擊方向時應考慮一係列因素,如方麵軍司令員的戰役企圖、敵軍集團防禦性質和集團編程、地形條件、己方軍隊狀況和能力等。確定主要突擊方向一般要達到兩個基本要求,就是必須在戰役第一日突破敵人的戰術防禦和保障自己突擊集團前出至防禦之敵的側翼和後方。一旦確定了主要突擊方向,就應當將裝備最好的、戰鬥力最強的兵團放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高度集中兵力,以形成對敵優勢。實施火力突擊是突破必不可少的階段。突破一般以衝擊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炮火準備作為開始。炮兵和航空兵在火力準備階段的任務是,以火力壓製、破壞敵人軍隊的指揮和協同,保障建立通向敵人戰術地幅全縱深的缺口,以及阻止敵人預備隊開進。突然實施火力突擊是達到有
敵人的重要手段。在蘇德戰爭中,德軍的有生力量遭到的最大損失,就是由於蘇軍的炮火和迫擊炮的首次急襲射擊造成的。盡量縮短火力準備與步兵、坦克開始突擊之間的時間間隔,也是達成突破的重要條件。
一旦在敵人的防禦中撕開了一個突破口,快速集群就應該迅速進入突破口,擴大勝利。此時,炮兵主要是壓製敵人炮兵和預備隊,特別是敵人的防坦克配係對快速集群的進攻所造成的障礙;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壓製和消滅敵人所剩的重要目標,徹底摧毀敵人的防禦體係。在一般情況下,快速集群的隊形是這樣的:步兵師先遣支隊和偵察機關在前,隨後是運動保障隊,再往後是先遣大隊,最後是主力。分兩路開進,並分成兩個梯隊。這樣就可以便於戰鬥過程中部隊的指揮和機動,最好的發揮快速集群的威力,迅速完成對敵防禦的戰術地幅的突破。
防禦一方在對付敵人的進攻時,往往會採用反突擊的方法,即突入進攻軍隊的戰鬥隊形的縱深,從而遏製對方的進攻。如何實施反突擊成為大縱深戰略的又一重要環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