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既然希特勒已經開口了。那麽季明也就放心了許多,現在北非的人選已經選定。如果不出意外。受眾人愛戴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將仍然成為第三帝國非洲軍團總司令官。而他的參謀長則是來自德國國防軍大德意誌裝甲擲彈兵師的參謀長愛而哈特.馮.拜爾萊茵少將,季明之所以選中他,除了這個人的水平的確很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曾經在北非地區呆過,十分熟悉那裏的環境。所以,對於季明而言,有一個熟知那裏環境的人十分的重要。所以對拜爾萊茵的選擇也十分的順利。
等到非洲軍團的主要指揮官選擇完畢之後,季明又開始對非洲軍團的編製大傷腦筋。因為按照希特勒的命令,非洲軍團應該是由三個師組成的,這三個師應該包括一個裝甲師,一個機械化步兵師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師,裝甲師倒是好辦,隆美爾可以把他的老底子第七裝甲師派過去,但是機械化步兵師就比較難以選擇。畢竟德國國防軍的機械化步兵師僅僅組建了9個。全組建完畢的隻有四個,如果為了一個非主戰場調動一個精銳的機械化師,那是有點太浪費了。所以經過權衡。季明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那就是從裝甲師的兩個裝甲團中抽調一個裝甲團,然後再和一個摩托化團和一個機械化團共同組成一個新的部隊,這個部隊要比普通的裝甲師小。而且裝甲運兵車的編製也比正式的機械化步兵師要小。如果嚴格來說。這個部隊的從編製上來看,更像是已經被撤銷的輕裝師,隻不過輕裝師下轄一個輕型坦克團。而現在這個師有一個中型坦克團罷了。於是,一個新的部隊,第二十一中型裝甲師這個莫名其妙的編製就在火車上完成了。至於這個師的戰鬥力究竟怎麽樣,季明自己也不知道。相對而言,抽調摩托化師作戰則十分的輕鬆。因為德軍已經改編和新編了26個摩托化師,而季明隻需要閉著眼睛從這些部隊中挑一個出來就成了。很快,在這個類似於點兵點將般的遊戲下,季明十分順利的點中了一個幸運兒(應該說是倒黴蛋)第十六摩托化師。這支部隊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摩托化的。在這之前他是一支純步兵師,可是到了1940年6月,他忽然接到了命令。將被改編成摩托化步兵師,於是在很快的時間之內,這支部隊就裝備了卡車摩托車和牽引式火炮。而士兵也開始接受專門的摩托化步兵協同訓練,而現在,他們如果要知道,自己要去北非,不知道這些年輕的士兵將會是一個什麽表情。
不過此時季明並沒有心思理會自己的士兵將會有什麽表情麵對他們將要到來的命運。現在在季明的眼裏,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比如非洲軍團的其他編組,非洲軍團之所以稱為軍團,是因為,在編製中除了一個機械化軍之外,還有大量的其他輔助部隊的編組。而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中,強大的輔助部隊的編組是絕對不可少的。所以,為了保證自己的勝利。和在有限的兵力情況下最大的提升部隊的作戰能力上,季明不得不在輔助部隊上下了一番功夫。
非洲軍團的輔助部隊主要包括,加強炮兵部隊,加強搜索部隊,加強工兵部隊。傘兵突擊隊,特種作戰部隊。加強裝甲部隊和加強後勤部隊。在非洲軍團的戰鬥序列中,他們的炮兵部隊和加強的裝甲部隊最為引人注目,炮兵部隊除了主力的火炮,兩個裝備150mm自行hummel榴彈炮的炮兵團之外,還有一個裝48門88mm重型高射炮的炮兵旅。當然,按照隆美爾的性格。這支加強的高射炮並部隊將會很快成為他的火力支援部隊。而加強的裝甲部隊,則是另外一個特色。不為別的。因為其中一個連裝備了15輛德軍的新型戰車45~:10月剛剛完成所有驗收。目前隻生產了60輛試驗量產型。而季明大筆一揮將這些坦克調往北非,除了增強非洲軍團的實力之外,更大的因素是想試驗一下這種強大武器的威力。
就在季明磨刀霍霍的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一個不起眼的小問題卡住了他的思維。
第五部 第四十二章 通向勝利的瓶頸
更新時間:2010-7-10 13:06:29 本章字數:3376
這個問題就是後勤。在現代戰爭中,能夠決定勝負的已經不是光靠軍隊的素質,武器的先進與否或者是指揮官的能力。最關鍵的是後勤補給。特別是對於現代戰爭來說,後勤補給的重要性簡直無法替代。
特別是在沙漠中。如果戰車沒有了油。士兵沒有了水和食物。槍膛裏麵沒有子彈。那麽就算是再強大的部隊,戰術再高明的指揮官、在這種情況下。也是無法作戰的。而對於這點,季明也是深有體會的。特別是歷史上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莫名其妙的在北非失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非洲軍團沒有辦法維持自己的補給線。(其實不算是歷史,因為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還沒發生)而季明也並不指望自己的人品很好,能夠不斷的繳獲盟軍丟棄的物資(歷史上,非洲軍和英國軍隊的物資儲備比是1:50用一噸。這種可怕的物資保障水平肯定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特別是這種高機動作戰的需要。所以。擺在季明麵前最關鍵的就是如何保障德軍的補給。
對德國非洲軍團來說,擺在第一位的不是彈藥或者油料。而是糧食和淡水。因為在沙漠這種惡劣的環境戰鬥,有沒有彈藥倒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能否身存下來。所以,首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和喝水。糧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問題,季明雖然沒有去過北非,但是他十分的清楚。這個糧食補給。並且也不是將歐洲的德軍食物運到北非的熱帶戰場就算了事。因為在熱帶奇怪的氣候下,很多來自寒帶的食物項目在那裏很快就會出現腐敗,因此德軍被迫以黑麵包及義大利地區出產的幹豆取代歐洲人習慣食用的馬鈴薯及白麵包。德軍的主食是麵包和黃油,不過在在沙漠的炎熱天氣中無論是天然黃油還是人造黃油都極易揮發,所以他們以橄欖油取代,但是橄欖油這玩意,雖然在現在被吹捧的很高。但是,在當時,他並不受士兵歡迎。因為這種油的味道並不濃烈。在當時的德國人喜歡重味道的飲食中。他不可能受到士兵的歡迎。
</br>
等到非洲軍團的主要指揮官選擇完畢之後,季明又開始對非洲軍團的編製大傷腦筋。因為按照希特勒的命令,非洲軍團應該是由三個師組成的,這三個師應該包括一個裝甲師,一個機械化步兵師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師,裝甲師倒是好辦,隆美爾可以把他的老底子第七裝甲師派過去,但是機械化步兵師就比較難以選擇。畢竟德國國防軍的機械化步兵師僅僅組建了9個。全組建完畢的隻有四個,如果為了一個非主戰場調動一個精銳的機械化師,那是有點太浪費了。所以經過權衡。季明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那就是從裝甲師的兩個裝甲團中抽調一個裝甲團,然後再和一個摩托化團和一個機械化團共同組成一個新的部隊,這個部隊要比普通的裝甲師小。而且裝甲運兵車的編製也比正式的機械化步兵師要小。如果嚴格來說。這個部隊的從編製上來看,更像是已經被撤銷的輕裝師,隻不過輕裝師下轄一個輕型坦克團。而現在這個師有一個中型坦克團罷了。於是,一個新的部隊,第二十一中型裝甲師這個莫名其妙的編製就在火車上完成了。至於這個師的戰鬥力究竟怎麽樣,季明自己也不知道。相對而言,抽調摩托化師作戰則十分的輕鬆。因為德軍已經改編和新編了26個摩托化師,而季明隻需要閉著眼睛從這些部隊中挑一個出來就成了。很快,在這個類似於點兵點將般的遊戲下,季明十分順利的點中了一個幸運兒(應該說是倒黴蛋)第十六摩托化師。這支部隊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摩托化的。在這之前他是一支純步兵師,可是到了1940年6月,他忽然接到了命令。將被改編成摩托化步兵師,於是在很快的時間之內,這支部隊就裝備了卡車摩托車和牽引式火炮。而士兵也開始接受專門的摩托化步兵協同訓練,而現在,他們如果要知道,自己要去北非,不知道這些年輕的士兵將會是一個什麽表情。
不過此時季明並沒有心思理會自己的士兵將會有什麽表情麵對他們將要到來的命運。現在在季明的眼裏,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比如非洲軍團的其他編組,非洲軍團之所以稱為軍團,是因為,在編製中除了一個機械化軍之外,還有大量的其他輔助部隊的編組。而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中,強大的輔助部隊的編組是絕對不可少的。所以,為了保證自己的勝利。和在有限的兵力情況下最大的提升部隊的作戰能力上,季明不得不在輔助部隊上下了一番功夫。
非洲軍團的輔助部隊主要包括,加強炮兵部隊,加強搜索部隊,加強工兵部隊。傘兵突擊隊,特種作戰部隊。加強裝甲部隊和加強後勤部隊。在非洲軍團的戰鬥序列中,他們的炮兵部隊和加強的裝甲部隊最為引人注目,炮兵部隊除了主力的火炮,兩個裝備150mm自行hummel榴彈炮的炮兵團之外,還有一個裝48門88mm重型高射炮的炮兵旅。當然,按照隆美爾的性格。這支加強的高射炮並部隊將會很快成為他的火力支援部隊。而加強的裝甲部隊,則是另外一個特色。不為別的。因為其中一個連裝備了15輛德軍的新型戰車45~:10月剛剛完成所有驗收。目前隻生產了60輛試驗量產型。而季明大筆一揮將這些坦克調往北非,除了增強非洲軍團的實力之外,更大的因素是想試驗一下這種強大武器的威力。
就在季明磨刀霍霍的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一個不起眼的小問題卡住了他的思維。
第五部 第四十二章 通向勝利的瓶頸
更新時間:2010-7-10 13:06:29 本章字數:3376
這個問題就是後勤。在現代戰爭中,能夠決定勝負的已經不是光靠軍隊的素質,武器的先進與否或者是指揮官的能力。最關鍵的是後勤補給。特別是對於現代戰爭來說,後勤補給的重要性簡直無法替代。
特別是在沙漠中。如果戰車沒有了油。士兵沒有了水和食物。槍膛裏麵沒有子彈。那麽就算是再強大的部隊,戰術再高明的指揮官、在這種情況下。也是無法作戰的。而對於這點,季明也是深有體會的。特別是歷史上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莫名其妙的在北非失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非洲軍團沒有辦法維持自己的補給線。(其實不算是歷史,因為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還沒發生)而季明也並不指望自己的人品很好,能夠不斷的繳獲盟軍丟棄的物資(歷史上,非洲軍和英國軍隊的物資儲備比是1:50用一噸。這種可怕的物資保障水平肯定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特別是這種高機動作戰的需要。所以。擺在季明麵前最關鍵的就是如何保障德軍的補給。
對德國非洲軍團來說,擺在第一位的不是彈藥或者油料。而是糧食和淡水。因為在沙漠這種惡劣的環境戰鬥,有沒有彈藥倒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能否身存下來。所以,首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和喝水。糧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問題,季明雖然沒有去過北非,但是他十分的清楚。這個糧食補給。並且也不是將歐洲的德軍食物運到北非的熱帶戰場就算了事。因為在熱帶奇怪的氣候下,很多來自寒帶的食物項目在那裏很快就會出現腐敗,因此德軍被迫以黑麵包及義大利地區出產的幹豆取代歐洲人習慣食用的馬鈴薯及白麵包。德軍的主食是麵包和黃油,不過在在沙漠的炎熱天氣中無論是天然黃油還是人造黃油都極易揮發,所以他們以橄欖油取代,但是橄欖油這玩意,雖然在現在被吹捧的很高。但是,在當時,他並不受士兵歡迎。因為這種油的味道並不濃烈。在當時的德國人喜歡重味道的飲食中。他不可能受到士兵的歡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