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2191年,崇禎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午,中華帝國的使團到達漢城王宮,在朝鮮百官的跪迎之下,朱萬文徑直登上大殿的台階,在大殿的門前麵南而立,手持冊封的詔書。


    大殿的台階之下設有香案,香爐內香煙繚繞,香案前跪著朝鮮王李倧(zong),李倧的身後是朝鮮王國的眾官員。


    朱萬文展開詔書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惟讚朝鮮王廷衍慶,恩澤一方......


    承聖憲親王諭,著李氏倧,冊為朝鮮王,爾其承中華之命,彌懷謙抑,治朝鮮之民,欽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種詔書的格式起始於明太祖,沿用於明清兩代。如果演宋代的戲,宣讀聖旨,開口就是這兩句,那就穿幫了。


    “承聖憲親王諭”說明現在的中國還是朱萬化說了算數。


    以李倧為首,均叩首,口稱“吾皇萬歲!萬萬歲!”


    雙手接過詔書、金印、金冊,供奉於香案之上。


    這就完成了宗主國對屬國國王的冊封程序,接下來,國王李倧才能升王座,接見上國天使。


    按尊貴等級來說,屬國的國王相當於親王,朱萬文的爵位是縣王,還是低了兩級的,所以國王李倧可以坐在正中的王座上,朱萬文坐在左側下方,那是客位,其他的人隻有站立的份了。


    李倧是個懦弱的君主,且身體多病,導致大權旁落,大妃(國王母親)專權。但是,冊封國王與大權在握的大妃沒有關係,大妃的權利再大也是朝鮮的內部事務,她權力的來源還是國王被宗主國冊封的名分。這種隆重的場合大妃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中華帝國隻認李倧這個國王,是不認大妃的。所以中國使節在朝鮮的一切活動都是麵向國王李倧,是不會見朝鮮的實際當權者大妃。


    這也是朱萬化定下的原則,朝鮮王國內部派係鬥爭曆來都很複雜也很激烈,但是,隻要不危及到中國的利益,中國一概不過問,除非朝鮮自己解決不了,告到宗主國麵前要求調停,那則另當別論。實質上就是不幹涉內政的原則,中國也沒有必要卷入他們的內部紛爭。


    客觀上說,這一次的冊封禮儀還是提高了李倧的地位,讓朝鮮的任何人物也不敢小看李倧。


    朱萬文奉上禮單:兩尺高的大玻璃鏡子共五麵,這絕對是當今最高檔的奢侈品。朱家初期生產的鏡子,最大的邊長一尺,現在已經擴大了一倍。實際上,朱家可以生產更大的鏡子,並且技術上沒有什麽神奇的,但是對於市場要控製。大小尺寸要控製,數量更要控製,物以稀為貴嘛!數量多了就不值錢了。


    禮物中還有全套的明瓷餐具一套數百件,銀殼表五隻,上等絲綢十匹,高檔馬車一輛。


    汽車已經有了,但是不適於做禮物。因為,汽車的外形還不好看,開動起來噪音太大,並且技術不是特別的過關,發生故障趴窩是常事,開車的司機要兼做維護修理工。這些缺點導致它暫時不適合做高官的座駕。


    這一套接見完全按照禮儀行事,也沒有多少的實質內容。


    接下來的貿易談判才是比較實際的。


    朱家這一係的勢力在朝鮮設立商館也有十年了,有關貿易的事情都是商館在處理,還有什麽需要與中國的使團來談呢?


    正常的貿易是不需要使團級別來談判的,例如中國出口的日用品,簡單的生產工具製成品,中國進口的鐵礦石、煤炭、稻米,這些都屬於正常的貿易,一直都在進行著。但是,複雜的製成品,如紡織機械、蒸汽機動力的船隻,還有軍火,特別是火炮,這些還是有嚴格的限製的,這些都超出了商館的權限。


    前幾年,中國向清國出口了一套高爐煉鐵的冶煉廠設備,這個情況朝鮮也知道了,他們也希望有技術先進、產量高的煉鐵廠。


    所有的這些都是需要中國更有權威的官員來解決,所以說這次中國使節的到來,朝鮮方麵是盼望已久的了。


    先進國家的技術壟斷的行為是必然的,誰也不會吧先進的生產力奉送給別人。例如,大型的蒸汽機動力的船隻,其出口利潤當然很大,可是要考慮到,這種船隻可以改造為軍艦,如果沒有數量的限製那就等於賣給別人一個艦隊。同樣的道理,煉鋼、軋鋼的技術、工業母機(就是機床)、先進的軍火都是不能出口的。


    目前中國對於出口機器動力海運商船的數量限製是:對於一個國家以十艘為限,並且要監督對方的使用。其他的關鍵貨物也有類似的限製。


    經過談判,中國向朝鮮出口一套煉鐵設備,水平不低於清國。用於海防的岸防炮第一批就有三十多門,朝鮮的海防線很長,這些炮還是不夠用,以後還要繼續的買進。


    台灣生產的專門用於出口的岸防炮已經很先進了,出口對象當然是屬國、友好國家了。它的結構就是老式火炮,類似紅衣大炮的那種。由於鋼材質量好,相對的重量輕,倍徑大,射程遠。由於炮膛經過加工,炮彈規範,因此準確度高。雖然還是采用老式的裝填辦法,射速慢,標準彈丸就是鐵疙瘩,但是其準確度和射程的優勢都遠遠地強於艦炮,對付當代的西洋戰艦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是海防的必備。


    中華帝國自己用的岸防炮當然比這個更先進,是安裝於重型軌道車上,帶有電機輔助動力,是有膛線的火炮,使用定裝炮彈,後膛裝彈等等,完全是現代的火炮。


    朝鮮需要的新式火銃,*等批量也不小,朝鮮需要用新武器武裝他們的部隊。其他的還有紡織機械等也是朝鮮急需的。大型的機器動力海運商船也定了兩艘,朝鮮的海岸線漫長,近海航線是他們最便捷的國內交通線,快速舒適的客船是他們的首選。


    這一批貿易談下來,中國就有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幾年內需要從朝鮮進口的礦石、煤炭、稻米的銀子就都有了,這就是技術出口的優勢了,朝鮮人是在用大米換工業製品。朝鮮的稻米價格高,數量沒有南洋那麽多,畢竟也可以解決部分需求,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糧食需求量當然就很大,需要多渠道的糧源。朱萬化知道,中國大陸上的自然災害還會持續幾十年,至少還有三、四十年,糧食就是中國的命脈,相當於現代的石油能源。


    現代的人們有一個誤解,以為北朝鮮農業落後,都是山區,不適於農耕,因而是缺糧的大戶。實際上朝鮮不論南北方,它的氣候、土地都是極好的,除非戰亂等人為因素,朝鮮幾乎從來不缺糧。現代的北朝鮮持續多年,沒完沒了的糧荒是窮兵黷武的結果,也就是他們自稱的“先軍”政治,所有的青年男子都是兵,都吃軍糧,多富有的國家也受不了。


    一個國家軍隊的數量與人口數量之比,比較合理的是一比一百,超過了,財政負擔就要大。朝鮮人口才兩千多萬,合理的軍人數量就是二十多萬,可是他們卻養了一百多萬的兵,快趕上中國的軍隊數量了。這樣的國家不缺糧那就是怪事了。


    曆史上直到康乾盛世,這次的小冰河期才算結束,從無窮盡的災荒中複蘇過來,才是康乾盛世的基本動力。


    曆史上的康雍乾盛世起於平三藩之亂,即康熙二十年(1681年),終止於中原的白蓮教之亂,即嘉慶元年(1796年),共115年。


    今年是公元1640年,到康乾盛世還有40年,就是說,大小災荒不斷的年景至少還有40年。


    朱萬化的獲取海外糧食的戰略,就是中華帝國的生命線。


    朱萬文提出:為了便於雙方的官方聯係,帝國需要在朝鮮王都開設大使館,帝國的禮部將派出員外郎級別的官員作為常駐大使,住在漢城,用以解決官府間的事務,使館中需要一支約五十人的微型武裝保護使館的安全。原來的商館畢竟不是官方機構。為此需要在漢城購買土地,建造館舍。如果朝鮮王國需要,也可以在開封開設朝鮮的使館。


    這一項建議當然是朱萬化的主意,在古代,受到通信手段的製約,一般都沒有這種常設的大使機構。相信常駐大使的方便性會使得這一製度迅速的推廣開來,但是這需要電報這種便捷的通訊工具,否則使館就形同虛設了。


    朝鮮方麵當然願意加強與中國的聯係,他們也同樣希望在開封設立使館,為此他們提出租用中華帝國的通訊手段,來建立朝鮮使館到漢城的聯係。


    最後,吳達濟又提出一項要求,是朱萬文始料不及的,這就是:朝鮮王國要求中華帝國在濟州島開設海軍基地。吳達濟說,其目的是為了保持平衡,因為帝國的海軍在清國的福岡設有海軍基地。


    朱萬文說道:“我中華帝國在朝鮮的元山同樣有海軍基地呀!”


    吳達濟說道:“元山的基地是帝國的北洋艦隊母港——海參崴港的冬季替代港口,僅僅是臨時的停泊之地,多一半的時間裏那裏並沒有軍艦,因此,算不得海軍基地。”


    朱萬文旁邊的使團成員,把朱萬文拉到一邊,悄悄的說道:“王爺,朝鮮的意思可能是希望我們的海軍保護他們。王爺忘了嗎?前兩年朝鮮與清國的漁業糾紛都動了刀槍,就差沒有出動軍隊了,朝鮮是在為自己找個*!他們與清國也算是世仇了,清國遷移海外之前,他們之間就是戰爭不斷啊!”


    這件事情不難決定,但是朱萬文不能擅自做主,他需要請示國內,因此,他約定三日之內答複。


    信息到了開封,相關部門的決策意見是一致的——可以考慮,此事卻引起了朱萬化的思量。


    兩年前,朱萬化就曾經擔心,滿族人,還有蒙古人,他們到了日本四島,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不是日本人的日本人,這或許就是大師們所說的“存在決定意識”了。滿族人在遼東的時候就與朝鮮人有衝突,到了日本四島上,還難免衝突。假定這是曆史的必然,那麽中國應該持何種態度?如何對待清國?如何對待他們兩國之間的衝突?中國站在那一邊?


    從民族上說,滿族人、蒙古人,清國還有不少的漢人,他們原本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比朝鮮可是親近多了。從文化上說就更親近了,日語在清國基本消亡了,由於多民族的原因,漢語的語言文字基本上統一了清國,雖然清國規定了滿語為國語,可是依然擋不住消亡的趨勢,除了牌匾匾額上的幾個滿文文字那裏還能見到滿文?又有幾個人認識滿文?


    假如有一天,朝鮮人打敗了清國人,占領了清國的土地,中國出兵幫助清國是沒有心理負擔的,有點像幫自家人。


    又假如,清國人打敗了朝鮮人,登上了朝鮮半島,中國能出兵幫助朝鮮嗎?按照民族親情這是有問題的,即便是幫朝鮮,也不會很痛快,行動也會打折扣。


    如果再推論一下,清國人提出“打迴老家去!”的口號,越過朝鮮向遼寧進軍呢?


    這不就是現代的日本人的進軍路線嗎?這與“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的口號有實質的區別嗎?


    想到這裏,朱萬化直冒冷汗,想當初借後金之手滅了日本究竟對還是不對?會不會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是不是留下一個天大的後遺症啊?


    朱萬化自己不能活千年、萬年,也不能對人們宣揚在現代日本人的罪行,唯一能做的就是補救,能補到什麽程度朱萬化自己也沒有把握。


    補救的辦法首先是軍事的,就是控製清國的周邊。在北邊的庫頁島南端建立一個軍事基地,加強海參崴一線的軍事力量,加強北洋艦隊。清國一旦有異動,可以從它的背後打擊它。在南邊控製或者幹脆收迴琉球,同樣建立強大的軍事基地。最後就是嚴厲的限製朝鮮、清國的衝突,不讓他們的矛盾過分激化。


    更重要的還是文化方麵,一是加強儒家文化的滲透,使得清國人減少擴張侵略性,二是限製科學技術的外流,保持中華的科技強勢,讓清國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從而降低他們的武力,使得他們沒有侵略的能力。


    接下來使團就要到清國了,清國現在是個什麽樣?且聽下迴分解。


    ---第553章完---


    紀念“九一八”83周年,抗日的英烈們永垂不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強國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早點包子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早點包子鋪並收藏明末強國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