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過頭來我們該說一說甘肅了。
甘肅改製的第一件事就是第十師和甘肅、青海兩省武警部隊的組建。第十師是由駐青海的獨立第六騎兵團擴編完成組建的,整編後的第十師的第一團是騎兵團,第二團和第三團是標準的步兵團,他們的駐地是甘肅、青海兩省。原甘肅總兵馬爌,副將歐陽袞擬定擔任第二團、第三團的團長。
嶽成(原朱大典的衛隊長)被任命為第十師師長,師教官任命的是趙大柱。
第十師有一個特殊編製,為了應付準格爾蒙古的騎兵,師部配有一個直屬的戰車連(重機槍),擁有十輛重機槍戰車。準格爾蒙古的人口近百萬,其部隊的動員能力極為可觀,動員幾十萬騎兵部隊是很容易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對中原的威脅要大於原來的後金。現在準格爾與大明的矛盾還沒有激化,準格爾自身存在很多困難,財力物力還不夠強大,暫時是個潛在的對手。國防軍對這個情況不能不重視。
明朝末年,在甘肅,大明朝廷的管轄範圍隻是到達永昌,就是河西走廊的東端。河西走廊及其以西都是在準格爾蒙古的控製之中,從永昌到嘉峪關以西都是甘肅省的轄區。為此,大都督府有一個計劃,今年整編訓練第十師的部隊,同時協助甘肅省的憲政進程,明年開春就要向西用兵,收複屬於甘肅的河西走廊直到嘉峪關,在青海省,收複整個青海湖沿岸和青海湖以北地區,因為這裏是河西走廊的側翼,必須保證甘肅的安全。
因為這個用兵計劃,所以整編第十師之後,立即招募訓練它所屬的臨時營,使其達到滿編,準備作戰。這樣一來,甘肅境內的原官軍部隊的精華部分全部可以留下,編入部隊。
預計這一次西征的戰鬥規模可能會很大,所以陝西的第八師是戰略預備隊,今年也要招募臨時營進行訓練。這兩個師的臨時營各有一萬多人,所以這個行動也會消化一部分人口壓力,解決一部分救災問題,士兵連同家屬也是數萬之眾,他們的衣食都解決了。
重機槍戰車已經全部用盡了,沒有存貨,所以計劃為第八師配備的十輛戰車隻能等到明年了,他們要走上對準格爾騎兵作戰的前線,重機槍是必備的裝備。
甘肅省的武警是一個師的編製,青海省的武警是一個團的編製。武警部隊和各地的警察以山東的武警教導隊為骨幹,吸納部分原來的官軍組建起來。
整編後的第十師當前的任務是保證甘肅省的改製,建立議會,整頓各府各縣的官府衙門,建立憲政之下的政權。
林日瑞將被任命為甘青巡撫,督撫甘肅、青海兩省的軍政。
軍隊、議會、官府政權,這幾個方麵工作不少,但是各省的情況雷同,我們的故事中就簡略帶過,甘肅的重點還在於救災和經濟建設。
發放救濟糧、禦寒衣、設粥棚是救災的應急方式,臨時措施,它可以迅速的穩定地方,防止發生騷亂。但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也不能解決長遠的問題。真正有效的辦法還是讓民眾有收入的來源,手中有銀子。加上朱家源源不斷的糧食供給,平穩的糧價,則地方就能從根本上穩定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萬化從南洋取得糧食的戰略有多麽的巨大的意義。糧食就是當今大明的最重要的物資,如果沒有充足的糧食,這一切都將化為泡影。
朱萬化知道,今年西北的旱災隻不過是預演,更嚴重的在於明年。所以從農業生產來說,那就是找水源。有水源就可以種地,沒有水源,明年的莊稼就不必種了,種了也白種!
甘肅的部分地區也屬於黃土高原,但是在甘肅境內水土流失尚不嚴重,河流中的水還是清的,沒有成為黃泥湯。以黃河為例,黃河從青海進入甘肅,經蘭州向東北方向到達寧夏,形成了河套地區的灌溉網,使得河套地區成為西北的江南。所以有句話,叫做:“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如果黃河在這裏就是黃泥湯子了,還能灌溉嗎?
甘肅境內,特別是甘肅的中南部,河流非常多,大部分都是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水的來源是高原上的冰川和雪水,即便甘肅境內幹旱,河水是不會幹枯的。這就為開發水利,灌溉農田提供了條件。
現在剛剛進入冬季正是興修水利之時,大批的饑民就是大批的勞工來源,即興修了水利,又賑濟了饑民,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水利工程就離不開水泥。說到水泥可是要提一句,在現代,甘肅的水泥可是出了名的好,質量高!原因就是甘肅的石灰石更適合燒製水泥。
朱家的水泥設備已經是標準產品了,大小水泥窯都有現成的產品,隻要能夠運到甘肅,水泥工廠就可以建設起來。初期可以就近從陝西、河南等地調運水泥,國防軍到達的地方到處都是水泥廠。
燒水泥的煤炭甘肅也不缺,近在眼前的陝西神木煤礦也可以提供煤炭。
這一切的基礎就是道路,沒有道路就無法運輸原料、燃料、設備、產品。因此,修路也是馬上要辦的大工程,特別是主幹道,必須立即開工,這又能吸納大量的饑民勞工。
單單這些基礎工程就解決了絕大部分的饑民賑濟。
甘肅還是有一些地區有水土流失問題,隻是沒有陝西那麽嚴重,但是也是需要治理的,例如涇河的上遊就在甘肅的東部,這些年連續的嚴重幹旱也是發生在這些地區。種莊稼沒有收獲,幹脆就不要種了,改種草、種沙柳,治理水土流失。涇河流域去年半途而廢的治理計劃,現在就可以恢複了。種草、種樹也是有報酬的,也可以養家糊口。
甘肅是多種稀有礦藏豐富的省份,例如,當年朱萬化為了尋找鎳礦,不得不到河南南陽去開發鎳礦石。其實朱萬化知道,最豐富的鎳礦就在甘肅,對於當時在浙江金華的工業來說,甘肅太遙遠了,隻能退而求其次,開采南陽的礦石。還有諸如稀土類的礦藏,遺憾的是這些稀有礦物,現在還沒有太大的價值,他們是子孫後代的財富。
但是鐵礦、煤礦是可以開采的,煤炭不說了,工業、民生都有用。在甘肅開采鐵礦可以建立小規模的,比較簡單的冶煉廠,出產部分生鐵錠和鋼錠。用朱家的技術,建立小高爐生產生鐵,建立小轉爐生產部分鋼材,但是不建設軋鋼廠,隻生產鋼錠,這些鐵錠和鋼錠作為原料提供給民間的鐵匠爐,因此這些鐵錠、鋼錠的形狀要易於鐵匠爐切斷,零碎使用。
這種做法的目的是什麽呢?為什麽不建設軋鋼廠、加工工業,直接出鋼鐵產品呢?
其原因很多:第一,軋鋼、機加工工廠投資大,建設工期長。甘肅的各種救災、建設都需要大筆的資金,銀子從何而來?主要的還是聯省衙門的投資,聯省衙門才成立一年,手中沒有積累,底子還薄。因此,在甘肅的投資就要盡量壓縮。第二,高質量的工業鐵製品會強烈的衝擊手工業,使大批的手工業者失業,這可是與救災背道而馳的。現在需要的是讓更多的人有工作,有活幹,有收入,能養家糊口。第三,民間的鐵匠爐可以製造多種多樣的民間產品,很多品種也不適於大工業生產,例如剪子、鐮刀、鋤頭。第四,甘肅臨近牧區,甘肅境內也有不少牧民。農耕經濟與牧業經濟之間的貿易是甘肅的一大經濟支柱。牧區也需要很多品種的鐵製品,民間鐵匠爐的產品是這種貿易中很重要的一項,例如:鐵鍋、剪刀等民用品,還有馬具上的鐵製品,例如馬鐙子。
......
提到馬鐙子還真要說幾句,因為這裏有一個巨大的穿幫!烏龍!
馬鐙子在西方有一個名字,叫做中國靴子,意思是說它是中國人發明的。西方學者對馬鐙子的評價甚高,說它的軍事意義是劃時代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曆史。
馬鐙子的作用就是使騎手與馬匹結合成一體,戰士騎在馬上能夠用上力氣,使人力、馬力結合化為戰鬥力,因為有了馬鐙子才有了真正的騎兵,而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頂級軍備,其戰鬥力遠在步兵之上。
上溯到戰國時期就是有騎兵的,但是很明確:沒有馬鐙子,所以那隻是騎馬的兵,是沒有騎兵的戰鬥力的,不能算真正的騎兵。上古年代都使用戰車來利用馬匹的戰鬥力,戰士站在車上射箭、使用長兵器作戰,那時候擁有多少戰車是衡量軍事力量的一個標準,所以古代經常有“車千乘”的說法。
曆史比較公認的是,馬鐙子出現在漢唐之間的南北朝,地點是現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當時那裏屬於匈奴之一部。
晉代(三國之後,司馬懿的後代),才發現用繩子套在腳上的馬鐙代用品。
結論:“馬鐙子”等於“騎兵”,因為有了馬鐙子才有了真正的騎兵,沒有馬鐙子的時代就沒有真正的騎兵。這話太羅嗦了,但是不得不羅嗦。
因為這裏有一個大問題: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演義之中可是有騎兵的,有關三國的繪畫作品、影視作品也是不少,三國的那些英雄人物可都是騎馬作戰的,例如,關羽騎赤兔馬、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等等。關羽、張飛、趙子龍等諸多名將都使用長兵器。
注意:沒有馬鐙子絕對無法使用長兵器!那個不服就自己試一試,騎在牆頭上(比騎馬容易),兩腳懸空,揮舞偃月刀或者丈八長矛,任你多英雄,那刀槍也是像一個小木棍那麽軟弱無力,作戰殺人太勉強了,自己不摔下來就算幸運!所以,騎沒有馬鐙子的馬,隻能勉強使用短兵器,例如單手用的刀、劍、短棒子。騎馬射箭還算勉強,所以古語中有“弓馬嫻熟”的成語,說的就是騎馬射箭。關羽用偃月刀,張飛用丈八蛇矛絕對是烏龍,不可能的事!
楊家將、嶽飛使用長槍是對的,因為那時已經有了馬鐙子。
大家還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誌”才是曆史,千萬不要把三國演義當曆史讀。
那麽我們就有幾個推斷:要麽中國的、世界的曆史學家、學者、考古工作者全都錯了,馬鐙子發明、產生於漢代,而不是學者們說的南北朝,差錯了兩三百年。要麽就是就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編錯了,大大的穿幫,是羅貫中筆下烏龍。還有一個可能的推斷:三國演義是穿越小說!有一位不知名的穿越者,給三國帶去了關鍵技術——馬鐙子(可惜,羅貫中沒有明確交代)。
不要小看了這一項穿越技術,它可是比朱萬化製造的機關槍還厲害,因為馬鐙子具有改變世界曆史的重大作用。
按照三國時代的製造水平,即便有穿越者帶去了馬鐙子的技術,也隻能用銅合金製造。因為鑄鐵的強度不夠,鋼又太稀少了,那時候達到“鋼”的強度韌性,製作出來的兵器叫做寶劍、寶刀,那是極端稀少之物,怎麽能用來做千軍萬馬的馬鐙子?可是銅也很珍貴,那個年代的銅與金子一樣,是貴重金屬,大將配一副馬鐙子尚可,當小兵的可是配不起的,太貴了,士兵的命也沒有那一副馬鐙子值錢。
所以說羅貫中的這個穿幫非常嚴重,從工業技術上是經不住推敲的。他應該在三國演義中,開篇就交代清楚,穿越者是如何建立冶煉工場,鐵匠作坊,生產出廉價的、大量的優質鋼鐵,可以用於製造馬鐙子的技術問題。然後再給三國的英雄人物配上馬鐙子。否則後麵的故事就失去了依據。
為了簡化敘述,筆者沒有提馬鞍子,馬鞍子、馬鐙子是成對出現的,三國時代也沒有馬鞍子!馬背上鋪上一塊棉布墊子就騎上去耍大刀?那可就真的應了東北那句俚語了——“你耍大刀呐!”(就是發飆,不著邊際的意思)
哈哈,羅貫中耍大刀!
我認為三國演義應該增加一個“第零迴:漢工匠大煉鋼鐵,穿越者巧製馬鐙”。情節梗概:題頭詩:滾滾長江東逝水......。穿越者無名氏,來到東漢末年,看到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無名氏欲拯救眾生,於是組織工匠,土法煉出優質鑄鐵。遂研製馬鞍、馬鐙子,使騎手與馬匹完美結合,極大的發揮了人與馬的戰鬥力,引得天下英雄注目。不料陰謀小人欲竊取此機巧發財,害死了無名氏,陰謀小人亦被殺。冶鐵、馬鞍、馬鐙製作機巧流傳於天下民間,為天下英雄所得,視為寶貝......
然後才是第一迴: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樣一來三國演義全書情節就沒有毛病了。
......
扯遠了,迴到我們的故事。
假如一個城市、或者一個縣的鐵匠爐子,包括二次融化鑄鐵鑄造產品的爐子,一個月消耗兩千斤鋼和鐵,甘肅、青海兩省最多一個月消耗十萬斤鋼鐵,折合公製為50噸。那麽年產600噸(日產1.6噸)就足夠了。這一點產量,最小的爐子隻要一個,一年開爐幾個月,就會超額完成任務。
所以冶煉廠投資不大,可是解決問題不小。假如沒有現成的鋼材,明代的辦法就是“百煉成鋼”“千錘百煉”。這兩個成語可不是胡說的,古代的鋼(或者叫做熟鐵)就是融化、緞打、再融化、再緞打......不知道多少次,才百煉成鋼的。
由此可以知道,使用現成鋼鐵原料的鐵匠爐子,使用現成鑄鐵錠熔化後鑄造產品,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也大大提高了。鐵匠、經營鐵製品的商鋪都會有比較好的收益。
鋼鐵製品就是這個時代的尖端產品,它會帶動一係列的行業,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拉動經濟”的作用是巨大的。
人們都忙碌起來了,餐飲等服務業就會發達,從快餐到豪華餐館都會冒出來。當然不會有麥當勞、肯德基、漢堡什麽的,但是肉夾饃、羊肉泡饃、米粉、鹵煮火燒之類的跟定會有。如果朱萬化有幸去吃一頓,會覺得味道不對,差哪呢?差辣椒!這時的辣椒剛剛傳入中國,隻是在福建廣東沿海才能見到,並且不多,湖南四川人吃辣椒,那可是湖廣填四川之後的事情,最早應該在清代的乾隆、嘉慶年間。
西北人愛喝湯,缺少了辣椒,確實有點寡味。
朱萬化愛吃辣椒,所以他前兩年特意從西班牙人手中搞到好幾個辣椒品種還有西紅柿(辣椒原產地是美洲,西紅柿也是),種植一些,用於調味。這些品種在中國的普及肯定要早一些,但是眼下還到不了甘肅。
---第388章完---
甘肅改製的第一件事就是第十師和甘肅、青海兩省武警部隊的組建。第十師是由駐青海的獨立第六騎兵團擴編完成組建的,整編後的第十師的第一團是騎兵團,第二團和第三團是標準的步兵團,他們的駐地是甘肅、青海兩省。原甘肅總兵馬爌,副將歐陽袞擬定擔任第二團、第三團的團長。
嶽成(原朱大典的衛隊長)被任命為第十師師長,師教官任命的是趙大柱。
第十師有一個特殊編製,為了應付準格爾蒙古的騎兵,師部配有一個直屬的戰車連(重機槍),擁有十輛重機槍戰車。準格爾蒙古的人口近百萬,其部隊的動員能力極為可觀,動員幾十萬騎兵部隊是很容易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對中原的威脅要大於原來的後金。現在準格爾與大明的矛盾還沒有激化,準格爾自身存在很多困難,財力物力還不夠強大,暫時是個潛在的對手。國防軍對這個情況不能不重視。
明朝末年,在甘肅,大明朝廷的管轄範圍隻是到達永昌,就是河西走廊的東端。河西走廊及其以西都是在準格爾蒙古的控製之中,從永昌到嘉峪關以西都是甘肅省的轄區。為此,大都督府有一個計劃,今年整編訓練第十師的部隊,同時協助甘肅省的憲政進程,明年開春就要向西用兵,收複屬於甘肅的河西走廊直到嘉峪關,在青海省,收複整個青海湖沿岸和青海湖以北地區,因為這裏是河西走廊的側翼,必須保證甘肅的安全。
因為這個用兵計劃,所以整編第十師之後,立即招募訓練它所屬的臨時營,使其達到滿編,準備作戰。這樣一來,甘肅境內的原官軍部隊的精華部分全部可以留下,編入部隊。
預計這一次西征的戰鬥規模可能會很大,所以陝西的第八師是戰略預備隊,今年也要招募臨時營進行訓練。這兩個師的臨時營各有一萬多人,所以這個行動也會消化一部分人口壓力,解決一部分救災問題,士兵連同家屬也是數萬之眾,他們的衣食都解決了。
重機槍戰車已經全部用盡了,沒有存貨,所以計劃為第八師配備的十輛戰車隻能等到明年了,他們要走上對準格爾騎兵作戰的前線,重機槍是必備的裝備。
甘肅省的武警是一個師的編製,青海省的武警是一個團的編製。武警部隊和各地的警察以山東的武警教導隊為骨幹,吸納部分原來的官軍組建起來。
整編後的第十師當前的任務是保證甘肅省的改製,建立議會,整頓各府各縣的官府衙門,建立憲政之下的政權。
林日瑞將被任命為甘青巡撫,督撫甘肅、青海兩省的軍政。
軍隊、議會、官府政權,這幾個方麵工作不少,但是各省的情況雷同,我們的故事中就簡略帶過,甘肅的重點還在於救災和經濟建設。
發放救濟糧、禦寒衣、設粥棚是救災的應急方式,臨時措施,它可以迅速的穩定地方,防止發生騷亂。但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也不能解決長遠的問題。真正有效的辦法還是讓民眾有收入的來源,手中有銀子。加上朱家源源不斷的糧食供給,平穩的糧價,則地方就能從根本上穩定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萬化從南洋取得糧食的戰略有多麽的巨大的意義。糧食就是當今大明的最重要的物資,如果沒有充足的糧食,這一切都將化為泡影。
朱萬化知道,今年西北的旱災隻不過是預演,更嚴重的在於明年。所以從農業生產來說,那就是找水源。有水源就可以種地,沒有水源,明年的莊稼就不必種了,種了也白種!
甘肅的部分地區也屬於黃土高原,但是在甘肅境內水土流失尚不嚴重,河流中的水還是清的,沒有成為黃泥湯。以黃河為例,黃河從青海進入甘肅,經蘭州向東北方向到達寧夏,形成了河套地區的灌溉網,使得河套地區成為西北的江南。所以有句話,叫做:“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如果黃河在這裏就是黃泥湯子了,還能灌溉嗎?
甘肅境內,特別是甘肅的中南部,河流非常多,大部分都是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水的來源是高原上的冰川和雪水,即便甘肅境內幹旱,河水是不會幹枯的。這就為開發水利,灌溉農田提供了條件。
現在剛剛進入冬季正是興修水利之時,大批的饑民就是大批的勞工來源,即興修了水利,又賑濟了饑民,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水利工程就離不開水泥。說到水泥可是要提一句,在現代,甘肅的水泥可是出了名的好,質量高!原因就是甘肅的石灰石更適合燒製水泥。
朱家的水泥設備已經是標準產品了,大小水泥窯都有現成的產品,隻要能夠運到甘肅,水泥工廠就可以建設起來。初期可以就近從陝西、河南等地調運水泥,國防軍到達的地方到處都是水泥廠。
燒水泥的煤炭甘肅也不缺,近在眼前的陝西神木煤礦也可以提供煤炭。
這一切的基礎就是道路,沒有道路就無法運輸原料、燃料、設備、產品。因此,修路也是馬上要辦的大工程,特別是主幹道,必須立即開工,這又能吸納大量的饑民勞工。
單單這些基礎工程就解決了絕大部分的饑民賑濟。
甘肅還是有一些地區有水土流失問題,隻是沒有陝西那麽嚴重,但是也是需要治理的,例如涇河的上遊就在甘肅的東部,這些年連續的嚴重幹旱也是發生在這些地區。種莊稼沒有收獲,幹脆就不要種了,改種草、種沙柳,治理水土流失。涇河流域去年半途而廢的治理計劃,現在就可以恢複了。種草、種樹也是有報酬的,也可以養家糊口。
甘肅是多種稀有礦藏豐富的省份,例如,當年朱萬化為了尋找鎳礦,不得不到河南南陽去開發鎳礦石。其實朱萬化知道,最豐富的鎳礦就在甘肅,對於當時在浙江金華的工業來說,甘肅太遙遠了,隻能退而求其次,開采南陽的礦石。還有諸如稀土類的礦藏,遺憾的是這些稀有礦物,現在還沒有太大的價值,他們是子孫後代的財富。
但是鐵礦、煤礦是可以開采的,煤炭不說了,工業、民生都有用。在甘肅開采鐵礦可以建立小規模的,比較簡單的冶煉廠,出產部分生鐵錠和鋼錠。用朱家的技術,建立小高爐生產生鐵,建立小轉爐生產部分鋼材,但是不建設軋鋼廠,隻生產鋼錠,這些鐵錠和鋼錠作為原料提供給民間的鐵匠爐,因此這些鐵錠、鋼錠的形狀要易於鐵匠爐切斷,零碎使用。
這種做法的目的是什麽呢?為什麽不建設軋鋼廠、加工工業,直接出鋼鐵產品呢?
其原因很多:第一,軋鋼、機加工工廠投資大,建設工期長。甘肅的各種救災、建設都需要大筆的資金,銀子從何而來?主要的還是聯省衙門的投資,聯省衙門才成立一年,手中沒有積累,底子還薄。因此,在甘肅的投資就要盡量壓縮。第二,高質量的工業鐵製品會強烈的衝擊手工業,使大批的手工業者失業,這可是與救災背道而馳的。現在需要的是讓更多的人有工作,有活幹,有收入,能養家糊口。第三,民間的鐵匠爐可以製造多種多樣的民間產品,很多品種也不適於大工業生產,例如剪子、鐮刀、鋤頭。第四,甘肅臨近牧區,甘肅境內也有不少牧民。農耕經濟與牧業經濟之間的貿易是甘肅的一大經濟支柱。牧區也需要很多品種的鐵製品,民間鐵匠爐的產品是這種貿易中很重要的一項,例如:鐵鍋、剪刀等民用品,還有馬具上的鐵製品,例如馬鐙子。
......
提到馬鐙子還真要說幾句,因為這裏有一個巨大的穿幫!烏龍!
馬鐙子在西方有一個名字,叫做中國靴子,意思是說它是中國人發明的。西方學者對馬鐙子的評價甚高,說它的軍事意義是劃時代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曆史。
馬鐙子的作用就是使騎手與馬匹結合成一體,戰士騎在馬上能夠用上力氣,使人力、馬力結合化為戰鬥力,因為有了馬鐙子才有了真正的騎兵,而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頂級軍備,其戰鬥力遠在步兵之上。
上溯到戰國時期就是有騎兵的,但是很明確:沒有馬鐙子,所以那隻是騎馬的兵,是沒有騎兵的戰鬥力的,不能算真正的騎兵。上古年代都使用戰車來利用馬匹的戰鬥力,戰士站在車上射箭、使用長兵器作戰,那時候擁有多少戰車是衡量軍事力量的一個標準,所以古代經常有“車千乘”的說法。
曆史比較公認的是,馬鐙子出現在漢唐之間的南北朝,地點是現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當時那裏屬於匈奴之一部。
晉代(三國之後,司馬懿的後代),才發現用繩子套在腳上的馬鐙代用品。
結論:“馬鐙子”等於“騎兵”,因為有了馬鐙子才有了真正的騎兵,沒有馬鐙子的時代就沒有真正的騎兵。這話太羅嗦了,但是不得不羅嗦。
因為這裏有一個大問題: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演義之中可是有騎兵的,有關三國的繪畫作品、影視作品也是不少,三國的那些英雄人物可都是騎馬作戰的,例如,關羽騎赤兔馬、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等等。關羽、張飛、趙子龍等諸多名將都使用長兵器。
注意:沒有馬鐙子絕對無法使用長兵器!那個不服就自己試一試,騎在牆頭上(比騎馬容易),兩腳懸空,揮舞偃月刀或者丈八長矛,任你多英雄,那刀槍也是像一個小木棍那麽軟弱無力,作戰殺人太勉強了,自己不摔下來就算幸運!所以,騎沒有馬鐙子的馬,隻能勉強使用短兵器,例如單手用的刀、劍、短棒子。騎馬射箭還算勉強,所以古語中有“弓馬嫻熟”的成語,說的就是騎馬射箭。關羽用偃月刀,張飛用丈八蛇矛絕對是烏龍,不可能的事!
楊家將、嶽飛使用長槍是對的,因為那時已經有了馬鐙子。
大家還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誌”才是曆史,千萬不要把三國演義當曆史讀。
那麽我們就有幾個推斷:要麽中國的、世界的曆史學家、學者、考古工作者全都錯了,馬鐙子發明、產生於漢代,而不是學者們說的南北朝,差錯了兩三百年。要麽就是就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編錯了,大大的穿幫,是羅貫中筆下烏龍。還有一個可能的推斷:三國演義是穿越小說!有一位不知名的穿越者,給三國帶去了關鍵技術——馬鐙子(可惜,羅貫中沒有明確交代)。
不要小看了這一項穿越技術,它可是比朱萬化製造的機關槍還厲害,因為馬鐙子具有改變世界曆史的重大作用。
按照三國時代的製造水平,即便有穿越者帶去了馬鐙子的技術,也隻能用銅合金製造。因為鑄鐵的強度不夠,鋼又太稀少了,那時候達到“鋼”的強度韌性,製作出來的兵器叫做寶劍、寶刀,那是極端稀少之物,怎麽能用來做千軍萬馬的馬鐙子?可是銅也很珍貴,那個年代的銅與金子一樣,是貴重金屬,大將配一副馬鐙子尚可,當小兵的可是配不起的,太貴了,士兵的命也沒有那一副馬鐙子值錢。
所以說羅貫中的這個穿幫非常嚴重,從工業技術上是經不住推敲的。他應該在三國演義中,開篇就交代清楚,穿越者是如何建立冶煉工場,鐵匠作坊,生產出廉價的、大量的優質鋼鐵,可以用於製造馬鐙子的技術問題。然後再給三國的英雄人物配上馬鐙子。否則後麵的故事就失去了依據。
為了簡化敘述,筆者沒有提馬鞍子,馬鞍子、馬鐙子是成對出現的,三國時代也沒有馬鞍子!馬背上鋪上一塊棉布墊子就騎上去耍大刀?那可就真的應了東北那句俚語了——“你耍大刀呐!”(就是發飆,不著邊際的意思)
哈哈,羅貫中耍大刀!
我認為三國演義應該增加一個“第零迴:漢工匠大煉鋼鐵,穿越者巧製馬鐙”。情節梗概:題頭詩:滾滾長江東逝水......。穿越者無名氏,來到東漢末年,看到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無名氏欲拯救眾生,於是組織工匠,土法煉出優質鑄鐵。遂研製馬鞍、馬鐙子,使騎手與馬匹完美結合,極大的發揮了人與馬的戰鬥力,引得天下英雄注目。不料陰謀小人欲竊取此機巧發財,害死了無名氏,陰謀小人亦被殺。冶鐵、馬鞍、馬鐙製作機巧流傳於天下民間,為天下英雄所得,視為寶貝......
然後才是第一迴: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樣一來三國演義全書情節就沒有毛病了。
......
扯遠了,迴到我們的故事。
假如一個城市、或者一個縣的鐵匠爐子,包括二次融化鑄鐵鑄造產品的爐子,一個月消耗兩千斤鋼和鐵,甘肅、青海兩省最多一個月消耗十萬斤鋼鐵,折合公製為50噸。那麽年產600噸(日產1.6噸)就足夠了。這一點產量,最小的爐子隻要一個,一年開爐幾個月,就會超額完成任務。
所以冶煉廠投資不大,可是解決問題不小。假如沒有現成的鋼材,明代的辦法就是“百煉成鋼”“千錘百煉”。這兩個成語可不是胡說的,古代的鋼(或者叫做熟鐵)就是融化、緞打、再融化、再緞打......不知道多少次,才百煉成鋼的。
由此可以知道,使用現成鋼鐵原料的鐵匠爐子,使用現成鑄鐵錠熔化後鑄造產品,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也大大提高了。鐵匠、經營鐵製品的商鋪都會有比較好的收益。
鋼鐵製品就是這個時代的尖端產品,它會帶動一係列的行業,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拉動經濟”的作用是巨大的。
人們都忙碌起來了,餐飲等服務業就會發達,從快餐到豪華餐館都會冒出來。當然不會有麥當勞、肯德基、漢堡什麽的,但是肉夾饃、羊肉泡饃、米粉、鹵煮火燒之類的跟定會有。如果朱萬化有幸去吃一頓,會覺得味道不對,差哪呢?差辣椒!這時的辣椒剛剛傳入中國,隻是在福建廣東沿海才能見到,並且不多,湖南四川人吃辣椒,那可是湖廣填四川之後的事情,最早應該在清代的乾隆、嘉慶年間。
西北人愛喝湯,缺少了辣椒,確實有點寡味。
朱萬化愛吃辣椒,所以他前兩年特意從西班牙人手中搞到好幾個辣椒品種還有西紅柿(辣椒原產地是美洲,西紅柿也是),種植一些,用於調味。這些品種在中國的普及肯定要早一些,但是眼下還到不了甘肅。
---第38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