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化建議陝北植樹、種草的建議給洪承疇的震動很大,他連續思考了幾天,又找來自己的幕僚商議。
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在這裏帶走了大量的泥沙,其實絕大部分的泥沙都是被黃河的幾條支流帶入黃河的,這些支流很多,從南向北主要的河流有渭河、洛河、延河、無定河,這些分支河流又有無數的小分支河流。
最南端的渭河流經渭河平原,素有小黃河之稱,在渭河平原上的渭河,與流經河南的黃河已經區別不大了,隻是規模小一點。它也是河道寬闊,河道中河汊縱橫,水流很淺,基本上不能行船,隻是還沒有達到高架河流的地步。渭河的泥沙就是渭河的支流從黃土高原帶來的。
幕僚們建議洪承疇,莫不如就以渭河為例,首先視察一下,治理一番,如果有效再推而廣之。如果真的治理好渭河,首先受益的就是渭河平原,它的灌溉和航運功能就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這個幕僚的建議意義重大,是建設性的、開創性的。
洪承疇覺得此言有理,於是把防務向屬下交代一番,帶上幕僚和1000人的洪兵親衛,出去考察了,他要親自到黃土高原上走一遭,實際的看看那裏的情況。黃土高原是貧瘠之地,更是亂民的孕育生長之地,他不得不多帶護衛,否則實在是不安全。
其實洛河就是渭河的支流,隻不過它匯合到渭河的時候,已經到了黃河口。除此之外,渭河的最大支流是涇河,它流經黃土高原,涇河就是洪承疇考察的重點。
當迴信由信使帶迴之後,朱萬化也覺得洪承疇的試點做法不錯,經過試驗取得經驗,然後再推廣鋪開,這也是對待新事物的常用做法。特別是先治理渭河,還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
朱萬化吩咐南陽農牧場選出一名農業技術員和一名水利工程技術員,到陝西協助洪承疇的調查工作,以便測算工程量和估算費用。河流的水土保持不光是植被,有的地方還要修護坡,所以這兩名專家是有用的。
......
我們迴過頭來看看九州島的情況。
按原計劃和設想,在崇禎六年的年底應該占領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形成清國的比較鞏固,成規模的根據地,以便建立完善的政權,並且開始組織生產,使生活經濟都安定下來。這個目標能達到嗎?
八月中旬時,江戶幕府的使者加藤清正曾經來過一趟,讓愛新覺羅兄弟痛罵了一頓。
李定國作為清國派遣軍的顧問團成員,沒有說話的資格,旁聽還是可以的,因此這個過程他就在場,親眼目睹。當加藤清正退出去之後,李定國破天荒的第一次在清國主要將領麵前說話了。
他說:“代將軍、多將軍,在下有一事通稟二位將軍,可以在這裏說嗎?”
李定國才十四歲,按明代的算法是十五歲,實際上才剛剛過完十三周歲的生日,嚴格地說還是個孩子,過於年輕了。代善看看這個年輕的不像話的參謀長,心想,國防軍的軍官怎麽都這麽年輕啊,這個小孩能有什麽見解?聽一聽也無妨。因此他說道:“請講。”連個稱唿也沒有,顯然是輕視了李定國。
李定國說道:“兩位將軍剛才訓斥倭寇使臣的話令在下佩服,事實俱在,義正嚴詞。在下以為代將軍所說的一段話,應該謄寫成書麵的文書,作為我方的通牒帶給倭寇的幕府將軍,這才顯得出我上國的威嚴。”
“哪一段話?”多爾袞問道。
李定國答到:“九州島是我大明的利益所在。為了維護我大明的安全和權益,九州島應該在我大明的監管之下自治,九州島上的各大名應該解除武裝,放下武器。我大明寬大為懷,對於願意去本州島的大名,我們準許其返迴本州,放一條生路。否則,定然殺個雞犬不留!
此外,多將軍的‘奉旨伐罪’一詞也應該加入進來,還要告訴他們:對抗天兵就是罪加一等。”
李定國複述的一字不差,單單的這份記憶力就了不起。清國人文盲非常多,滿文也是剛剛發明出來,沒有幾個人會,他們的命令、匯報一類的經常需要口述傳達,因此,清國人複述別人原話的能力就特別強,他們也非常重視這個能力。這個小李參謀長還真是不簡單!
經過李定國的摘錄、複述這幾句話就突出出來,有幾個詞特別的顯眼,那就是:“奉旨伐罪”、“利益”、“權益”、“自治”。有了這幾個詞,清國入侵九州島就變得理直氣壯,正義無比了,占領九州島就天經地義了。
這些詞句如果讓朱萬化聽到的話恐怕要吃驚,怎麽那麽像後世的“七七事變”時期日本在華派遣軍所說的話呢?那時的日本人一口一個日本在華利益、權益什麽的,今天成立滿洲國,明天又主張華北自治!還動不動就說要遏製、鎮壓中國的反日分子。如果在加上“共榮圈”“皇道樂土”就更有意思了。
一報還一報!
代善兄弟兩當時也是一時的急智,說完了也沒有當成一迴事,經過李定國這麽一說,還真是要寫下來,這不就是天兵伐罪嗎?
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份通牒竟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八月裏,得到加強的清軍派遣軍一鼓作氣,把九州島中部的三個城市先後拿下,它們是:久留米、佐賀和熊本。戰法與占領福岡相同——火燒。
代善和多爾袞合計過,火燒的好處很多:第一就是省事,不用費腦筋;第二是速度快;第三傷亡小,清國人太少了,減少傷亡意義重大;第四是殺的比較幹淨徹底,一刀一槍的殺太費事了。財物損失是個缺點,但是即便不放火燒,進城之後的巷戰還是要燒,大度一點吧,該損失的就損失了吧!
到此為止,九州島就占領了一半,原定今年的目標已經實現了。南麵剩下的主要就是薩摩藩了,這可是老仇人了,在此之前很多事情都是它挑起的。國防軍也在暗暗的使勁,一定要殺他個雞犬不留!
就在這時(八月底),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出現了:加藤清正又來了。
加藤清正帶來了幕府將軍德川家光的親筆信。信的內容更是令人吃驚:他完全同意了清國的條件,這些所謂的條件是上一次加藤清正帶迴去的信中所列出的。
首先,九州島上所有的日本軍隊全部解除武裝,宣布不抵抗,全部向清國投降,九州島上建立自治政權。
日本方麵要求:所有願意迴到本州島的大名,清軍要放行,讓他們安全地離開;對於留在九州島的日本人清軍要保全他們的生命安全;但是要求清國派遣軍到此為止,不要繼續進攻日本的其他島嶼。
看來日本人也搞明白了,占領九州的是大明的屬國清王國,而不是大明帝國。所以也改變了稱謂。
總之日本人認栽了,希望能斷臂自保,保住日本其餘的地盤。
說實在的,比中國在“九一八事變”時表現出來的“不抵抗”可是更徹底了。
如果說這是那一個通牒的作用,其中起碼有李定國一半的功勞,不管怎麽說,和平地取得了九州島全島,這個功績也不小,起碼南半部的財產保住了。
缺點也有,就是清軍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就不能大批地屠殺日本人了,日本人的人口保留的太多,對於清國不是好事,清國的將領還要想辦法製造殺人的機會,否則國防軍也不會滿意的。
日本人服了軟,愛新覺羅氏的幾位兄弟可是沒客氣,他們同意日本人的請求,要走的可以走,留下的隻要不反抗就不會大開殺戒。至於以後是否繼續擴張,那是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清國也有條件:第一條,“天皇”的名號不能再繼續使用了,日本要作為清國的附屬國存在。
做大明帝國的屬國也不行了,又降了一等,做清王國的屬國。
王國的屬國就不能是日本王國了,隻能降等為大公國,頭頭的封號是“大公”。就是說天皇改封號為大公。第二條,江戶幕府不能淩駕於大公之上,大公國的軍政大權要迴歸大公,廢除將軍府!
清國現在臣服於大明帝國,於是對於日本幕府這種不君不臣的做法非常反感,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曆史。
這兩條真是咄咄逼人,估計日本人不會答應。
還真沒想到,加藤清正真是不含糊!
他說:“上國將軍,我日本國可以作為大明帝國的屬國,但是不能作為清國的屬國。這一點必須更正,因此,天皇的稱號可以廢除,改為日本王的王爺封號。如果上國能夠同意,我幕府將軍可以歸政於日本王。”
加藤清正也明白,這是唯一可以爭取的一點了。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日本人還真是能屈能伸!至於幕府是否歸政於國王誰能說的清。
代善就是漫天要價,他等著日本人坐地還錢呢。他心裏這個舒服呀!勢力強,嘴就大!想怎麽橫就怎麽橫!不就是個王爺麽,讓他當幾天又如何?
好,恩準了!王爺就王爺吧!
於是又是寫了文書,雙方簽字用印,時間是崇禎六年九月初一。就叫做協定吧!後世的曆史上不是有個“何梅協定”嗎?就是何應欽、*美治郎簽訂的塘沽停戰協定。那麽這個協定就叫做“代善加藤清正協定”吧!
協定簽了,加藤清正拿著協定去了九州島的南部,傳諭南部各個大名,按照協定,放下武器,解散部隊,全部向清國派遣軍投降!想走的趕緊組織船隻迴本州島。
清國派遣軍還沒有開過去,九州島南部自己就亂了套。有倉皇準備出逃的,有義憤填膺大罵賣國的,也有拿起*剖腹自殺的。這個年代還不時興遊行示威,否則,高喊口號的遊行肯定不少。
終於有的武士自發的組織起“抗清救亡義勇軍”,高喊著:“拿起*,向辮子頭砍去!”有點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味道。
國家投降了,幾個跳梁小醜還能蹦躂幾下,不過是給清軍大開殺戒送上門一個借口而已。
按照協定,九月十八日,當清國派遣軍舉著大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的開向九州島南部時,各個城鎮鄉村的日本人,舉著大明的日月旗,清國的黃龍旗,有鞠躬的,有叩頭的,都全體出動,夾道歡迎清國派遣軍的到來。
這就是曆史上的“九一八”事變!
當然了,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裏,不斷的有“義勇軍”偷襲清軍,然後整個村鎮、城市被屠的情況也屢屢發生。但是九州島隻是巴掌大的一個地方(麵積相當於山東半島頭部的大小),能有多大迴旋的餘地,時間不久,義勇軍的餘孽就被剿滅一空。抗清義勇軍還真是幫了大忙,清軍借此機會又是痛痛快快的屠殺了一批日本人,並且專門找人口稠密的城市下手,理由就是清剿抗清義勇軍。隻是沒有哪一位跳出來喊冤叫屈,說什麽“某某慘案”、“某某大屠殺”什麽的。估計如果有人敢喊冤,清軍就敢繼續殺。至於一些小村落,說滅就滅了。清軍這麽做的緣由就是清國人數太少,不能留下太多的日本人。
“九一八”被本州島的日本人牢牢的記在了心裏,一些“九一八”的歌曲開始在本州島唱起來。那些武士浪人們,一邊唱著“九一八”一邊喝著清酒,還一邊流著眼淚,真是字字血淚呀!
“九一八
九一八
在那個悲慘的日子裏
我離開了家鄉
那裏有我的爹娘
還有漫山遍野的稻米花香
......”
朱萬化聽著這個歌,覺得耳熟。
---第314章完---
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在這裏帶走了大量的泥沙,其實絕大部分的泥沙都是被黃河的幾條支流帶入黃河的,這些支流很多,從南向北主要的河流有渭河、洛河、延河、無定河,這些分支河流又有無數的小分支河流。
最南端的渭河流經渭河平原,素有小黃河之稱,在渭河平原上的渭河,與流經河南的黃河已經區別不大了,隻是規模小一點。它也是河道寬闊,河道中河汊縱橫,水流很淺,基本上不能行船,隻是還沒有達到高架河流的地步。渭河的泥沙就是渭河的支流從黃土高原帶來的。
幕僚們建議洪承疇,莫不如就以渭河為例,首先視察一下,治理一番,如果有效再推而廣之。如果真的治理好渭河,首先受益的就是渭河平原,它的灌溉和航運功能就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這個幕僚的建議意義重大,是建設性的、開創性的。
洪承疇覺得此言有理,於是把防務向屬下交代一番,帶上幕僚和1000人的洪兵親衛,出去考察了,他要親自到黃土高原上走一遭,實際的看看那裏的情況。黃土高原是貧瘠之地,更是亂民的孕育生長之地,他不得不多帶護衛,否則實在是不安全。
其實洛河就是渭河的支流,隻不過它匯合到渭河的時候,已經到了黃河口。除此之外,渭河的最大支流是涇河,它流經黃土高原,涇河就是洪承疇考察的重點。
當迴信由信使帶迴之後,朱萬化也覺得洪承疇的試點做法不錯,經過試驗取得經驗,然後再推廣鋪開,這也是對待新事物的常用做法。特別是先治理渭河,還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
朱萬化吩咐南陽農牧場選出一名農業技術員和一名水利工程技術員,到陝西協助洪承疇的調查工作,以便測算工程量和估算費用。河流的水土保持不光是植被,有的地方還要修護坡,所以這兩名專家是有用的。
......
我們迴過頭來看看九州島的情況。
按原計劃和設想,在崇禎六年的年底應該占領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形成清國的比較鞏固,成規模的根據地,以便建立完善的政權,並且開始組織生產,使生活經濟都安定下來。這個目標能達到嗎?
八月中旬時,江戶幕府的使者加藤清正曾經來過一趟,讓愛新覺羅兄弟痛罵了一頓。
李定國作為清國派遣軍的顧問團成員,沒有說話的資格,旁聽還是可以的,因此這個過程他就在場,親眼目睹。當加藤清正退出去之後,李定國破天荒的第一次在清國主要將領麵前說話了。
他說:“代將軍、多將軍,在下有一事通稟二位將軍,可以在這裏說嗎?”
李定國才十四歲,按明代的算法是十五歲,實際上才剛剛過完十三周歲的生日,嚴格地說還是個孩子,過於年輕了。代善看看這個年輕的不像話的參謀長,心想,國防軍的軍官怎麽都這麽年輕啊,這個小孩能有什麽見解?聽一聽也無妨。因此他說道:“請講。”連個稱唿也沒有,顯然是輕視了李定國。
李定國說道:“兩位將軍剛才訓斥倭寇使臣的話令在下佩服,事實俱在,義正嚴詞。在下以為代將軍所說的一段話,應該謄寫成書麵的文書,作為我方的通牒帶給倭寇的幕府將軍,這才顯得出我上國的威嚴。”
“哪一段話?”多爾袞問道。
李定國答到:“九州島是我大明的利益所在。為了維護我大明的安全和權益,九州島應該在我大明的監管之下自治,九州島上的各大名應該解除武裝,放下武器。我大明寬大為懷,對於願意去本州島的大名,我們準許其返迴本州,放一條生路。否則,定然殺個雞犬不留!
此外,多將軍的‘奉旨伐罪’一詞也應該加入進來,還要告訴他們:對抗天兵就是罪加一等。”
李定國複述的一字不差,單單的這份記憶力就了不起。清國人文盲非常多,滿文也是剛剛發明出來,沒有幾個人會,他們的命令、匯報一類的經常需要口述傳達,因此,清國人複述別人原話的能力就特別強,他們也非常重視這個能力。這個小李參謀長還真是不簡單!
經過李定國的摘錄、複述這幾句話就突出出來,有幾個詞特別的顯眼,那就是:“奉旨伐罪”、“利益”、“權益”、“自治”。有了這幾個詞,清國入侵九州島就變得理直氣壯,正義無比了,占領九州島就天經地義了。
這些詞句如果讓朱萬化聽到的話恐怕要吃驚,怎麽那麽像後世的“七七事變”時期日本在華派遣軍所說的話呢?那時的日本人一口一個日本在華利益、權益什麽的,今天成立滿洲國,明天又主張華北自治!還動不動就說要遏製、鎮壓中國的反日分子。如果在加上“共榮圈”“皇道樂土”就更有意思了。
一報還一報!
代善兄弟兩當時也是一時的急智,說完了也沒有當成一迴事,經過李定國這麽一說,還真是要寫下來,這不就是天兵伐罪嗎?
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份通牒竟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八月裏,得到加強的清軍派遣軍一鼓作氣,把九州島中部的三個城市先後拿下,它們是:久留米、佐賀和熊本。戰法與占領福岡相同——火燒。
代善和多爾袞合計過,火燒的好處很多:第一就是省事,不用費腦筋;第二是速度快;第三傷亡小,清國人太少了,減少傷亡意義重大;第四是殺的比較幹淨徹底,一刀一槍的殺太費事了。財物損失是個缺點,但是即便不放火燒,進城之後的巷戰還是要燒,大度一點吧,該損失的就損失了吧!
到此為止,九州島就占領了一半,原定今年的目標已經實現了。南麵剩下的主要就是薩摩藩了,這可是老仇人了,在此之前很多事情都是它挑起的。國防軍也在暗暗的使勁,一定要殺他個雞犬不留!
就在這時(八月底),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出現了:加藤清正又來了。
加藤清正帶來了幕府將軍德川家光的親筆信。信的內容更是令人吃驚:他完全同意了清國的條件,這些所謂的條件是上一次加藤清正帶迴去的信中所列出的。
首先,九州島上所有的日本軍隊全部解除武裝,宣布不抵抗,全部向清國投降,九州島上建立自治政權。
日本方麵要求:所有願意迴到本州島的大名,清軍要放行,讓他們安全地離開;對於留在九州島的日本人清軍要保全他們的生命安全;但是要求清國派遣軍到此為止,不要繼續進攻日本的其他島嶼。
看來日本人也搞明白了,占領九州的是大明的屬國清王國,而不是大明帝國。所以也改變了稱謂。
總之日本人認栽了,希望能斷臂自保,保住日本其餘的地盤。
說實在的,比中國在“九一八事變”時表現出來的“不抵抗”可是更徹底了。
如果說這是那一個通牒的作用,其中起碼有李定國一半的功勞,不管怎麽說,和平地取得了九州島全島,這個功績也不小,起碼南半部的財產保住了。
缺點也有,就是清軍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就不能大批地屠殺日本人了,日本人的人口保留的太多,對於清國不是好事,清國的將領還要想辦法製造殺人的機會,否則國防軍也不會滿意的。
日本人服了軟,愛新覺羅氏的幾位兄弟可是沒客氣,他們同意日本人的請求,要走的可以走,留下的隻要不反抗就不會大開殺戒。至於以後是否繼續擴張,那是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清國也有條件:第一條,“天皇”的名號不能再繼續使用了,日本要作為清國的附屬國存在。
做大明帝國的屬國也不行了,又降了一等,做清王國的屬國。
王國的屬國就不能是日本王國了,隻能降等為大公國,頭頭的封號是“大公”。就是說天皇改封號為大公。第二條,江戶幕府不能淩駕於大公之上,大公國的軍政大權要迴歸大公,廢除將軍府!
清國現在臣服於大明帝國,於是對於日本幕府這種不君不臣的做法非常反感,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曆史。
這兩條真是咄咄逼人,估計日本人不會答應。
還真沒想到,加藤清正真是不含糊!
他說:“上國將軍,我日本國可以作為大明帝國的屬國,但是不能作為清國的屬國。這一點必須更正,因此,天皇的稱號可以廢除,改為日本王的王爺封號。如果上國能夠同意,我幕府將軍可以歸政於日本王。”
加藤清正也明白,這是唯一可以爭取的一點了。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日本人還真是能屈能伸!至於幕府是否歸政於國王誰能說的清。
代善就是漫天要價,他等著日本人坐地還錢呢。他心裏這個舒服呀!勢力強,嘴就大!想怎麽橫就怎麽橫!不就是個王爺麽,讓他當幾天又如何?
好,恩準了!王爺就王爺吧!
於是又是寫了文書,雙方簽字用印,時間是崇禎六年九月初一。就叫做協定吧!後世的曆史上不是有個“何梅協定”嗎?就是何應欽、*美治郎簽訂的塘沽停戰協定。那麽這個協定就叫做“代善加藤清正協定”吧!
協定簽了,加藤清正拿著協定去了九州島的南部,傳諭南部各個大名,按照協定,放下武器,解散部隊,全部向清國派遣軍投降!想走的趕緊組織船隻迴本州島。
清國派遣軍還沒有開過去,九州島南部自己就亂了套。有倉皇準備出逃的,有義憤填膺大罵賣國的,也有拿起*剖腹自殺的。這個年代還不時興遊行示威,否則,高喊口號的遊行肯定不少。
終於有的武士自發的組織起“抗清救亡義勇軍”,高喊著:“拿起*,向辮子頭砍去!”有點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味道。
國家投降了,幾個跳梁小醜還能蹦躂幾下,不過是給清軍大開殺戒送上門一個借口而已。
按照協定,九月十八日,當清國派遣軍舉著大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的開向九州島南部時,各個城鎮鄉村的日本人,舉著大明的日月旗,清國的黃龍旗,有鞠躬的,有叩頭的,都全體出動,夾道歡迎清國派遣軍的到來。
這就是曆史上的“九一八”事變!
當然了,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裏,不斷的有“義勇軍”偷襲清軍,然後整個村鎮、城市被屠的情況也屢屢發生。但是九州島隻是巴掌大的一個地方(麵積相當於山東半島頭部的大小),能有多大迴旋的餘地,時間不久,義勇軍的餘孽就被剿滅一空。抗清義勇軍還真是幫了大忙,清軍借此機會又是痛痛快快的屠殺了一批日本人,並且專門找人口稠密的城市下手,理由就是清剿抗清義勇軍。隻是沒有哪一位跳出來喊冤叫屈,說什麽“某某慘案”、“某某大屠殺”什麽的。估計如果有人敢喊冤,清軍就敢繼續殺。至於一些小村落,說滅就滅了。清軍這麽做的緣由就是清國人數太少,不能留下太多的日本人。
“九一八”被本州島的日本人牢牢的記在了心裏,一些“九一八”的歌曲開始在本州島唱起來。那些武士浪人們,一邊唱著“九一八”一邊喝著清酒,還一邊流著眼淚,真是字字血淚呀!
“九一八
九一八
在那個悲慘的日子裏
我離開了家鄉
那裏有我的爹娘
還有漫山遍野的稻米花香
......”
朱萬化聽著這個歌,覺得耳熟。
---第31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