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咱是大明皇帝,咱要攤牌了?!
大明:老朱偷看我日記,繃不住了 作者:陸河山的安千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大臣都是官場老狐狸,
聽到聖上提到“教讀也順便跟著一起去吧!”
立刻領會出其中的意思——這差事少了誰,都不能少了林禦史。
朱棣更是直接扭頭看向大殿後方,尋找林豪的位置,
父皇對林禦史的恩寵真是無人能及,
這鎮國神器之事,
與他毫無幹係,
卻硬生生要讓他參與進來,
當年詹徽最為盛寵的時候,
都比不過現在的林禦史,
孤主動與他結下善緣,真乃明智之舉,
朱棣瞄了一眼林豪之後,便收迴目光,繼續保持恭謹的站姿。
朱棡更是敏銳地察覺到了,
一絲不同尋常之處,
父皇從來不會無端寵信一個人,
可他對林禦史的恩寵,
卻根本沒有任何原由可循,
那隻有一個可能——林禦史一直在秘密地為父皇辦事,而且辦得密不透風,
如此看來,林禦史對父皇的一些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
他在錦衣衛也有兼差,
父皇一定是要把他培養成下一個蔣瓛,
不過此子品行忠直,絕對不會步蔣瓛的後塵,
孤一定要再大力籠絡,
想定主意的朱棡,微微地點了點頭。
這時朱元璋再度開口說道,
“周王朱橚心思細膩,他在京中待著,正好也沒其他差事,就讓他也參與吧。”
“沒其他的事了,退朝吧!”
朱元璋料定他讓老五參辦的決定,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
索性直接宣布退朝,不給反對的人任何機會,
他站起身徑直走下禦台,往殿後走去。
隨侍太監慢了半拍才唱禮退朝,
朱棡、朱棣都瞪大了眼睛,麵麵相覷,
現在想反對也沒機會了,父皇都走了,
他們隻得先跟著眾臣行禮退朝,
再到禦書房去“規勸父皇,收迴成命”。
······
離早朝散去不到兩刻鍾,
禦書房門口,
麵對求見父皇無果,而麵露不豫之色的晉王和燕王,
太孫朱允炆隻得苦口婆心地勸解,
“王叔,任何人不得打擾,真的是皇爺爺的本意,”
“侄兒真的沒有故意不讓你們拜見皇爺爺。”
朱棡冷哼一聲,
“父皇怎麽可能會不見我們?孤乃父皇嫡長,”
“定是有人從中作梗。”
懿文太子已逝,秦王被廢,
現在晉王按照順位已成朱元璋的嫡長子,
他搬出自己身份,來表達對侄兒朱允炆攔著他們的不滿,
朱棣說話更是直接,
“有些人都沒當皇帝呢?就已經隔絕中外了!”
“要是當了皇帝,還有我們的活路?”
“三哥,我看我還是直接迴老家守皇陵算了!”
“老四,我和你一起去!”朱棡馬上附和說道,
晉王、燕王麵色嚴肅,王者氣勢十足,
這幾日為了朵顏部的事,
在藩地裏唿風喚雨的兩位王爺,爭搶得昏天暗地,
心裏都憋著氣,
現在二王已經清清楚楚,這事沒個結果,
根本原因在於父皇,他們兄弟再爭破頭都沒用。
於是在過來的路上他們已經把話說開,放下分歧,
準備一起找父皇攤牌,
問他老人家究竟如何打算。
結果到了禦書房門口,
卻被內侍和太孫攔在外麵,
求見不得的二王,本就是急脾氣,
直接以叔王的身份,對著侄兒言語發泄著不滿。
這時,兩名內侍手捧著圖紙跑入院內,
朝著三位正在爭論的主子匆匆行禮,
就自顧自地跑進了書房,
軍器局已經拓印好了神器的圖紙,
他們奉命全程監督,再把原圖帶迴到皇爺麵前。
旋即,小福子帶著在屋內隨侍的所有宮女太監走了出來,
他麵露尷尬地朝三位主子躬身行禮,
“太孫、兩位王爺,皇爺有口諭!”
三人趕忙躬身,齊聲道,
“兒臣(臣孫)聽旨!”
小福子輕咳一聲,用他那尖利的嗓音念道,
“皇爺口諭,”
“他們吵什麽吵?你叫他們幾個給咱安靜點,”
“老三、老四這麽事都辦好了?沒辦好還在這裏杵著幹嘛?趕緊去辦差,”
“讓允炆馬上進來。”
“欽此!”
“主子,皇爺的口諭說完了!”
朱棡和朱棣被父皇的口諭訓斥了一通,麵子盡失,
隻能說,京城裏不比藩地,
他們位份再尊貴,上麵還有一個人永遠壓著。
“兒臣領旨!”二王臉色青紅地離去。
朱允炆轉入步入空蕩的書房,走到內間,
見皇爺爺拿著筆在紙上塗塗寫寫著什麽,
未及行禮,
就聽皇爺爺就吩咐道,
“你坐到那邊,好好看看這兩份圖紙,”
“把它們的每一筆每一畫都給咱記好,做到心中有數!”
朱允炆知道這是皇爺爺的恩典,趕忙照做,
翻開圖紙認真地記起來。
朱元璋心裏卻非常不平靜,
不是憂慮兩個兒子在外喧鬧的事,
而且在想如何獎賞林豪,
他剛才又仔細看了一遍圖紙,
越發覺得林豪暗中獻圖居功甚偉,
但是自己的獎賞又不夠分量,
他皺著眉頭,又拿起筆,
將紙上的“從三品,右副都禦史 兼錦衣衛都指揮同知”等字眼塗掉,
將紙張揉成一團,丟到一旁。
朱元璋又抽來一張白紙,
在上麵寫上,
“正三品,永康伯,奉天翊衛推誠守正文臣。”
林小子以文臣之身,
研發出這等鎮國神器,
立下此等大功,
封他一個伯爵,絕對不過分。
他好像是金華府永康人士,用他老家之名做爵號,光宗耀祖,
奉天翊衛推誠,雖然是第三等封號,
可咱相信他以後一定會再立功勳,到時候再提到第二等封號——奉天翊運推誠,
至於第一等的開國輔運推誠封號,
那是跟咱立國的老家夥們的特封,
要是他林小子早生個三十年,以他之才,
跟在咱身邊也肯定能夠得上,現在是沒辦法了。
先封個伯爵,足以配得上林小子當下的功勞。
朱元璋放下筆,眉眼舒展,止不住地點頭,
可旋即,他又無奈地靠在椅背上,
隻有咱知道他立功了,其他朝臣又不知道,
咱如此厚賞他,隻怕是要遭到非議!
不對,
咱都知道了,底下的大忠臣偷偷找人獻上寶圖,
做出這等立功不留名的好事,
咱居然還在猶豫怎麽賞他?!
咱可是大明皇帝,
直接在朝會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麵,直接宣布他的功績,
再當場封賞他不就好了?
萬眾矚目,名滿天下,
這都是功臣應得的。
“哈~哈~哈~!好~好~好!就這麽辦!”
做出攤牌決定的朱元璋,
猛地站起身,一邊放聲大笑,一邊自言自語,
旁邊全神貫注地記著圖紙內容的朱允炆,
被突然傳來的大笑聲,驚得一愣,
疑惑地看著朱元璋,
皇爺爺這是想到了什麽?
看他的樣子,好像要幹一天大的事?!
聽到聖上提到“教讀也順便跟著一起去吧!”
立刻領會出其中的意思——這差事少了誰,都不能少了林禦史。
朱棣更是直接扭頭看向大殿後方,尋找林豪的位置,
父皇對林禦史的恩寵真是無人能及,
這鎮國神器之事,
與他毫無幹係,
卻硬生生要讓他參與進來,
當年詹徽最為盛寵的時候,
都比不過現在的林禦史,
孤主動與他結下善緣,真乃明智之舉,
朱棣瞄了一眼林豪之後,便收迴目光,繼續保持恭謹的站姿。
朱棡更是敏銳地察覺到了,
一絲不同尋常之處,
父皇從來不會無端寵信一個人,
可他對林禦史的恩寵,
卻根本沒有任何原由可循,
那隻有一個可能——林禦史一直在秘密地為父皇辦事,而且辦得密不透風,
如此看來,林禦史對父皇的一些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
他在錦衣衛也有兼差,
父皇一定是要把他培養成下一個蔣瓛,
不過此子品行忠直,絕對不會步蔣瓛的後塵,
孤一定要再大力籠絡,
想定主意的朱棡,微微地點了點頭。
這時朱元璋再度開口說道,
“周王朱橚心思細膩,他在京中待著,正好也沒其他差事,就讓他也參與吧。”
“沒其他的事了,退朝吧!”
朱元璋料定他讓老五參辦的決定,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
索性直接宣布退朝,不給反對的人任何機會,
他站起身徑直走下禦台,往殿後走去。
隨侍太監慢了半拍才唱禮退朝,
朱棡、朱棣都瞪大了眼睛,麵麵相覷,
現在想反對也沒機會了,父皇都走了,
他們隻得先跟著眾臣行禮退朝,
再到禦書房去“規勸父皇,收迴成命”。
······
離早朝散去不到兩刻鍾,
禦書房門口,
麵對求見父皇無果,而麵露不豫之色的晉王和燕王,
太孫朱允炆隻得苦口婆心地勸解,
“王叔,任何人不得打擾,真的是皇爺爺的本意,”
“侄兒真的沒有故意不讓你們拜見皇爺爺。”
朱棡冷哼一聲,
“父皇怎麽可能會不見我們?孤乃父皇嫡長,”
“定是有人從中作梗。”
懿文太子已逝,秦王被廢,
現在晉王按照順位已成朱元璋的嫡長子,
他搬出自己身份,來表達對侄兒朱允炆攔著他們的不滿,
朱棣說話更是直接,
“有些人都沒當皇帝呢?就已經隔絕中外了!”
“要是當了皇帝,還有我們的活路?”
“三哥,我看我還是直接迴老家守皇陵算了!”
“老四,我和你一起去!”朱棡馬上附和說道,
晉王、燕王麵色嚴肅,王者氣勢十足,
這幾日為了朵顏部的事,
在藩地裏唿風喚雨的兩位王爺,爭搶得昏天暗地,
心裏都憋著氣,
現在二王已經清清楚楚,這事沒個結果,
根本原因在於父皇,他們兄弟再爭破頭都沒用。
於是在過來的路上他們已經把話說開,放下分歧,
準備一起找父皇攤牌,
問他老人家究竟如何打算。
結果到了禦書房門口,
卻被內侍和太孫攔在外麵,
求見不得的二王,本就是急脾氣,
直接以叔王的身份,對著侄兒言語發泄著不滿。
這時,兩名內侍手捧著圖紙跑入院內,
朝著三位正在爭論的主子匆匆行禮,
就自顧自地跑進了書房,
軍器局已經拓印好了神器的圖紙,
他們奉命全程監督,再把原圖帶迴到皇爺麵前。
旋即,小福子帶著在屋內隨侍的所有宮女太監走了出來,
他麵露尷尬地朝三位主子躬身行禮,
“太孫、兩位王爺,皇爺有口諭!”
三人趕忙躬身,齊聲道,
“兒臣(臣孫)聽旨!”
小福子輕咳一聲,用他那尖利的嗓音念道,
“皇爺口諭,”
“他們吵什麽吵?你叫他們幾個給咱安靜點,”
“老三、老四這麽事都辦好了?沒辦好還在這裏杵著幹嘛?趕緊去辦差,”
“讓允炆馬上進來。”
“欽此!”
“主子,皇爺的口諭說完了!”
朱棡和朱棣被父皇的口諭訓斥了一通,麵子盡失,
隻能說,京城裏不比藩地,
他們位份再尊貴,上麵還有一個人永遠壓著。
“兒臣領旨!”二王臉色青紅地離去。
朱允炆轉入步入空蕩的書房,走到內間,
見皇爺爺拿著筆在紙上塗塗寫寫著什麽,
未及行禮,
就聽皇爺爺就吩咐道,
“你坐到那邊,好好看看這兩份圖紙,”
“把它們的每一筆每一畫都給咱記好,做到心中有數!”
朱允炆知道這是皇爺爺的恩典,趕忙照做,
翻開圖紙認真地記起來。
朱元璋心裏卻非常不平靜,
不是憂慮兩個兒子在外喧鬧的事,
而且在想如何獎賞林豪,
他剛才又仔細看了一遍圖紙,
越發覺得林豪暗中獻圖居功甚偉,
但是自己的獎賞又不夠分量,
他皺著眉頭,又拿起筆,
將紙上的“從三品,右副都禦史 兼錦衣衛都指揮同知”等字眼塗掉,
將紙張揉成一團,丟到一旁。
朱元璋又抽來一張白紙,
在上麵寫上,
“正三品,永康伯,奉天翊衛推誠守正文臣。”
林小子以文臣之身,
研發出這等鎮國神器,
立下此等大功,
封他一個伯爵,絕對不過分。
他好像是金華府永康人士,用他老家之名做爵號,光宗耀祖,
奉天翊衛推誠,雖然是第三等封號,
可咱相信他以後一定會再立功勳,到時候再提到第二等封號——奉天翊運推誠,
至於第一等的開國輔運推誠封號,
那是跟咱立國的老家夥們的特封,
要是他林小子早生個三十年,以他之才,
跟在咱身邊也肯定能夠得上,現在是沒辦法了。
先封個伯爵,足以配得上林小子當下的功勞。
朱元璋放下筆,眉眼舒展,止不住地點頭,
可旋即,他又無奈地靠在椅背上,
隻有咱知道他立功了,其他朝臣又不知道,
咱如此厚賞他,隻怕是要遭到非議!
不對,
咱都知道了,底下的大忠臣偷偷找人獻上寶圖,
做出這等立功不留名的好事,
咱居然還在猶豫怎麽賞他?!
咱可是大明皇帝,
直接在朝會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麵,直接宣布他的功績,
再當場封賞他不就好了?
萬眾矚目,名滿天下,
這都是功臣應得的。
“哈~哈~哈~!好~好~好!就這麽辦!”
做出攤牌決定的朱元璋,
猛地站起身,一邊放聲大笑,一邊自言自語,
旁邊全神貫注地記著圖紙內容的朱允炆,
被突然傳來的大笑聲,驚得一愣,
疑惑地看著朱元璋,
皇爺爺這是想到了什麽?
看他的樣子,好像要幹一天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