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秦國人對邯鄲這個地方的感情都十分複雜,可以說是愛恨交加。
長平一戰,大秦打斷了趙國脊梁,曾一度兵臨城下。可趙人就是誓死不降,一座孤城在四十萬秦軍的圍困下愣是守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守到了信陵君援軍,使得大秦大敗而歸。
這對於曆盡千辛萬苦,打贏了長平一戰,認為滅趙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的秦人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
很多秦人都不理解:你趙國四十萬青壯都被我們打敗了,你們為什麽還不投降!
這種不理解,在接下來五國伐秦之後,難免就演變成了怨憤。
接下來的十幾年間,趙國與秦國又屢屢交戰,一個虛弱到了極點的國家愣是如同茅坑裏的臭石頭一樣,又臭又硬,死活打不下來,甚至和秦軍交手還屢屢有勝,簡直是活見鬼了。
所以,對於邯鄲,秦人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恨意,也有欽佩。
喬鬆是後世人,總是習慣於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待當前的事物。所以,他對於這座邯鄲城並無多少恨意,更多的則是一種惋惜。
一路行來,喬鬆也看遍了趙國民風,趙人勇武不假,但同樣純樸。和更多的韓國,魏國,齊國底層平民沒有什麽兩樣,都隻為求活而已。
隻不過相比起其他國家,這片土地上的民眾相對來說更加的直來直往,更加的講求恩仇必報。
馬車外的邯鄲城門衛兵隻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檢查了一下喬鬆四人的身份,隨後就放行了,並未像其他邊遠地區城衛軍士兵榨取過往行人油水,倒是規矩了不少。
想來也是,畢竟是一國之都,總要注意一些形象的。
穿過長達十幾米的城牆甬道,眼前豁然開朗。趙國地處北方,相比起地處中原地區的韓國來說,建築風格更加的粗獷,充斥著燕趙之地特有的豪邁之氣。
喬鬆是從南城門進城的,走的是邯鄲的主幹道,沿著這條路一路走下去,就可以看到趙國的宮城。腳下這條街道十分寬敞,粗略估計至少可以容納二三十輛馬車並行。
“公子,我們是先去客舍,還是……”
馬車外傳來了一道女子聲音,不出意外,便是驚鯢了。她已經完成了關於使節車馬遇刺一事的調查,前往洛陽與喬鬆匯合,然後跟他一路來了趙國。
“先去客舍吧。”
“唯!”
馬車緩緩的行走在街道上,沿街兩側人來人往,很是熱鬧。
隻聽天際間突兀的響起了一陣悠長的低吟,仿佛是某種軍號。四周的趙人聽到這聲音,紛紛收拾起自己的東西,向著街道兩側散開。駕車的玄翦也同樣揚鞭,將馬車暫時趕到了旁邊的街道口。
車內的喬鬆怔了一下,道:“是號角?”
這兩年間,喬鬆經常前往藍田作坊,那裏緊挨著藍田大營,數十萬大軍溝通自然有自己的方法,軍號便是其中之一。
秦軍的軍號以犀牛角製成,其音色低沉充滿肅殺之氣。但這趙軍號角,卻充滿了北地的蒼涼。
荀夫子點了點頭:“恐怕是出征北疆的大軍。”
北疆?
喬鬆皺了皺眉頭,想起了路上聽聞北邊胡族南下的消息。
趙國地處北疆,但物產並不貧乏。尤其是在更北邊的胡人那裏,有大量七國所需要的戰馬,毛皮,牲畜,礦產,藥材等東西,所以仍舊有不少商旅來往。
一路上,喬鬆不止一次聽聞商旅說起北邊今年天氣異常寒冷,早早地就下起了雪。
草原遊牧民族全靠放牧為生,一旦遭遇大雪天,牲畜凍死無數定然會餓死人。為了自己不被餓死,南下劫掠就成了唯一的途徑。
如今,已經是十一月了,想來北疆情況並不怎麽好。
轟隆隆……
漸漸地,號角聲越來越近。緊跟著,伴隨著隆隆的馬蹄聲,腳下的街道震顫了起來。視線盡頭,一抹耀眼的紅色唿嘯而至。
那是一支由百來名鐵騎組成的隊伍,為首的是一個中年漢子,其眉眼間蘊含冷肅之氣,一張方正的臉不怒自威。此人胯下戰馬的一側,栓著一把劍,那是一把劍身比起尋常寶劍要更加寬闊的劍。
再看其麾下兵馬,一個個兵卒肌膚粗糙,肌肉遒勁,將一身布滿刀劈斧砍痕跡的戰甲撐得鼓鼓囊囊的。更滲人的是,這些士卒一個個目光堅定,殺氣騰騰。
整支隊伍從出現到消失,隻用了不到半分鍾的時間。期間除了馬蹄聲,行進間沒有一絲雜音,沒有一人說話,仿佛沉默的死神。
騎兵疾馳而過,宛如一陣颶風,給人以深深的震撼。
很顯然,這是一支久經戰場的精銳之軍。這樣的軍隊,充滿著北地的風霜氣息,並非之前喬鬆所看見過那些守城門的大頭兵可比的。
而那個將領是……
在看到這支鐵騎的第一時間,喬鬆便被對方所吸引,就好像那人就該站在點將台上發號施令一般。
“那把劍叫做鎮嶽。”荀夫子的聲音響了起來。
“鎮嶽?”喬鬆臉上露出了驚訝的神色,腦子飛速轉動,很快就想起了這把劍的來曆:“史載,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嶽,銘曰: ''鎮嶽尚書’古文篆書。
此劍便是那把周昭王所鑄之鎮嶽?”
“然也……”荀夫子點了點頭。
喬鬆恍然,如此說來,那人的身份便唿之欲出了——趙將李牧!
羅網檔案有載,趙王遷元年,即秦王政三年,李牧於趙地代郡大破匈奴,斬首十萬。趙王偃聞之大喜,賜之以鎮嶽寶劍。
“原來是他!”喬鬆望著那騎兵遠去的背影道。
如果說大秦一統天下的路上最難啃的骨頭是誰,那一定是李牧所率領的趙軍,沒有之一!
大秦三度伐趙,前兩次皆為李牧所敗,損兵十萬。就連主將,也因為吃了敗仗擔心處罰而奔走他國。足以見李牧之兇威。
第三次,秦國再起大軍攻趙,以王翦為主將。王翦之名,世所共知。然麵對李牧,依舊力有不逮。
需知哪怕是頑強如楚國,王翦也是通過耗時兩年的方式將其擊潰,算得上是戰場對決。但是對於李牧,王翦卻使用了盤外招——反間計!
這足以從側麵證實李牧的難纏之處。
見到李牧,喬鬆頓時來了興趣,於是便吩咐道:“去查查,趙將李牧最近的動向!”
“唯!”驚鯢迴答道。
荀夫子很是詫異,這小徒弟又打算幹什麽?
“老師,當世良將,唯李牧與我大秦王翦為最。餘者,皆差些火候。如此名將,學生甚是喜愛。”喬鬆看著李牧已經消失的方向,臉上的欣賞溢於言表。
“老夫不知你是從何得出的結論。但李牧若真如你所說,乃是世之良將,恐難以折服。”
“無妨,學生還年輕,有的是耐心。”
……
邯鄲城外,李牧策馬疾馳,馬鞭都快甩出殘影了,絲毫沒有注意到他已經被某人惦記在了心裏。此次北地胡族率大軍二十萬入侵趙地,其來勢兇猛,他奉王命星夜趕往代郡主持兵事,以抗擊胡族。
深知胡族難纏的李牧在尚未出發前,便已經遣信使飛速趕往邊境,命令邊軍封鎖各個隘口,緊守長城,不可放一兵一卒入境。
戰場瞬息萬變,從邯鄲趕往邊境需要時間。不了解敵軍動向的情況下,即使是李牧也無法做出主動出擊的決定。隻能以靜製動,觀敵軍破綻。
……
鹹陽……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此為孟子見齊宣王之時所言。
伏念以此言贈公子,願公子能脫得兩難之地。”
太學學宮,一座名為知魚檻的方形亭式水榭之中,伏念端坐在那裏,教導著麵前的孩子。而這孩子身份高貴,乃是如今秦國的長公子扶蘇。
太學建立之初,便旨在教化天下,無論來者是誰,隻要品性沒有問題,伏念便不會拒之門外,秦國長公子亦然。而接觸多了,伏念也發現扶蘇之才,雖不如二公子喬鬆,但亦為上等之姿,若是悉心教導,必成大才。
“先生所言,扶蘇當謹記於心。”扶蘇神色恭敬的迴答道。
以往的博士中不是沒有儒家學子,但給扶蘇的感覺從未如伏念先生一般。先生從不會生硬的生搬硬套書本上的道理,而是將其化用在一則則典故,然後結合當前的實踐來啟發他的想法。
這讓扶蘇對伏念越發敬重。
隻是可惜的是,伏念先生並未答應收他為徒。隻是以二弟已經拜了荀夫子為師為由,而他又是二弟之兄長,若伏念先生收他為徒,於禮不合。但,先生卻允許他隨時前來請教。
故此,扶蘇一有時間便會出宮前來太學,向伏念先生求學。
伏念也樂意解答,二人雖無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
當……
當……
恢弘的鍾聲響徹學宮……
伏念抬起了頭。
隻見一個仆役打扮的人快步走來,向伏念一禮:“祭酒大人,客人將至山門!”
長平一戰,大秦打斷了趙國脊梁,曾一度兵臨城下。可趙人就是誓死不降,一座孤城在四十萬秦軍的圍困下愣是守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守到了信陵君援軍,使得大秦大敗而歸。
這對於曆盡千辛萬苦,打贏了長平一戰,認為滅趙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的秦人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
很多秦人都不理解:你趙國四十萬青壯都被我們打敗了,你們為什麽還不投降!
這種不理解,在接下來五國伐秦之後,難免就演變成了怨憤。
接下來的十幾年間,趙國與秦國又屢屢交戰,一個虛弱到了極點的國家愣是如同茅坑裏的臭石頭一樣,又臭又硬,死活打不下來,甚至和秦軍交手還屢屢有勝,簡直是活見鬼了。
所以,對於邯鄲,秦人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恨意,也有欽佩。
喬鬆是後世人,總是習慣於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待當前的事物。所以,他對於這座邯鄲城並無多少恨意,更多的則是一種惋惜。
一路行來,喬鬆也看遍了趙國民風,趙人勇武不假,但同樣純樸。和更多的韓國,魏國,齊國底層平民沒有什麽兩樣,都隻為求活而已。
隻不過相比起其他國家,這片土地上的民眾相對來說更加的直來直往,更加的講求恩仇必報。
馬車外的邯鄲城門衛兵隻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檢查了一下喬鬆四人的身份,隨後就放行了,並未像其他邊遠地區城衛軍士兵榨取過往行人油水,倒是規矩了不少。
想來也是,畢竟是一國之都,總要注意一些形象的。
穿過長達十幾米的城牆甬道,眼前豁然開朗。趙國地處北方,相比起地處中原地區的韓國來說,建築風格更加的粗獷,充斥著燕趙之地特有的豪邁之氣。
喬鬆是從南城門進城的,走的是邯鄲的主幹道,沿著這條路一路走下去,就可以看到趙國的宮城。腳下這條街道十分寬敞,粗略估計至少可以容納二三十輛馬車並行。
“公子,我們是先去客舍,還是……”
馬車外傳來了一道女子聲音,不出意外,便是驚鯢了。她已經完成了關於使節車馬遇刺一事的調查,前往洛陽與喬鬆匯合,然後跟他一路來了趙國。
“先去客舍吧。”
“唯!”
馬車緩緩的行走在街道上,沿街兩側人來人往,很是熱鬧。
隻聽天際間突兀的響起了一陣悠長的低吟,仿佛是某種軍號。四周的趙人聽到這聲音,紛紛收拾起自己的東西,向著街道兩側散開。駕車的玄翦也同樣揚鞭,將馬車暫時趕到了旁邊的街道口。
車內的喬鬆怔了一下,道:“是號角?”
這兩年間,喬鬆經常前往藍田作坊,那裏緊挨著藍田大營,數十萬大軍溝通自然有自己的方法,軍號便是其中之一。
秦軍的軍號以犀牛角製成,其音色低沉充滿肅殺之氣。但這趙軍號角,卻充滿了北地的蒼涼。
荀夫子點了點頭:“恐怕是出征北疆的大軍。”
北疆?
喬鬆皺了皺眉頭,想起了路上聽聞北邊胡族南下的消息。
趙國地處北疆,但物產並不貧乏。尤其是在更北邊的胡人那裏,有大量七國所需要的戰馬,毛皮,牲畜,礦產,藥材等東西,所以仍舊有不少商旅來往。
一路上,喬鬆不止一次聽聞商旅說起北邊今年天氣異常寒冷,早早地就下起了雪。
草原遊牧民族全靠放牧為生,一旦遭遇大雪天,牲畜凍死無數定然會餓死人。為了自己不被餓死,南下劫掠就成了唯一的途徑。
如今,已經是十一月了,想來北疆情況並不怎麽好。
轟隆隆……
漸漸地,號角聲越來越近。緊跟著,伴隨著隆隆的馬蹄聲,腳下的街道震顫了起來。視線盡頭,一抹耀眼的紅色唿嘯而至。
那是一支由百來名鐵騎組成的隊伍,為首的是一個中年漢子,其眉眼間蘊含冷肅之氣,一張方正的臉不怒自威。此人胯下戰馬的一側,栓著一把劍,那是一把劍身比起尋常寶劍要更加寬闊的劍。
再看其麾下兵馬,一個個兵卒肌膚粗糙,肌肉遒勁,將一身布滿刀劈斧砍痕跡的戰甲撐得鼓鼓囊囊的。更滲人的是,這些士卒一個個目光堅定,殺氣騰騰。
整支隊伍從出現到消失,隻用了不到半分鍾的時間。期間除了馬蹄聲,行進間沒有一絲雜音,沒有一人說話,仿佛沉默的死神。
騎兵疾馳而過,宛如一陣颶風,給人以深深的震撼。
很顯然,這是一支久經戰場的精銳之軍。這樣的軍隊,充滿著北地的風霜氣息,並非之前喬鬆所看見過那些守城門的大頭兵可比的。
而那個將領是……
在看到這支鐵騎的第一時間,喬鬆便被對方所吸引,就好像那人就該站在點將台上發號施令一般。
“那把劍叫做鎮嶽。”荀夫子的聲音響了起來。
“鎮嶽?”喬鬆臉上露出了驚訝的神色,腦子飛速轉動,很快就想起了這把劍的來曆:“史載,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嶽,銘曰: ''鎮嶽尚書’古文篆書。
此劍便是那把周昭王所鑄之鎮嶽?”
“然也……”荀夫子點了點頭。
喬鬆恍然,如此說來,那人的身份便唿之欲出了——趙將李牧!
羅網檔案有載,趙王遷元年,即秦王政三年,李牧於趙地代郡大破匈奴,斬首十萬。趙王偃聞之大喜,賜之以鎮嶽寶劍。
“原來是他!”喬鬆望著那騎兵遠去的背影道。
如果說大秦一統天下的路上最難啃的骨頭是誰,那一定是李牧所率領的趙軍,沒有之一!
大秦三度伐趙,前兩次皆為李牧所敗,損兵十萬。就連主將,也因為吃了敗仗擔心處罰而奔走他國。足以見李牧之兇威。
第三次,秦國再起大軍攻趙,以王翦為主將。王翦之名,世所共知。然麵對李牧,依舊力有不逮。
需知哪怕是頑強如楚國,王翦也是通過耗時兩年的方式將其擊潰,算得上是戰場對決。但是對於李牧,王翦卻使用了盤外招——反間計!
這足以從側麵證實李牧的難纏之處。
見到李牧,喬鬆頓時來了興趣,於是便吩咐道:“去查查,趙將李牧最近的動向!”
“唯!”驚鯢迴答道。
荀夫子很是詫異,這小徒弟又打算幹什麽?
“老師,當世良將,唯李牧與我大秦王翦為最。餘者,皆差些火候。如此名將,學生甚是喜愛。”喬鬆看著李牧已經消失的方向,臉上的欣賞溢於言表。
“老夫不知你是從何得出的結論。但李牧若真如你所說,乃是世之良將,恐難以折服。”
“無妨,學生還年輕,有的是耐心。”
……
邯鄲城外,李牧策馬疾馳,馬鞭都快甩出殘影了,絲毫沒有注意到他已經被某人惦記在了心裏。此次北地胡族率大軍二十萬入侵趙地,其來勢兇猛,他奉王命星夜趕往代郡主持兵事,以抗擊胡族。
深知胡族難纏的李牧在尚未出發前,便已經遣信使飛速趕往邊境,命令邊軍封鎖各個隘口,緊守長城,不可放一兵一卒入境。
戰場瞬息萬變,從邯鄲趕往邊境需要時間。不了解敵軍動向的情況下,即使是李牧也無法做出主動出擊的決定。隻能以靜製動,觀敵軍破綻。
……
鹹陽……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此為孟子見齊宣王之時所言。
伏念以此言贈公子,願公子能脫得兩難之地。”
太學學宮,一座名為知魚檻的方形亭式水榭之中,伏念端坐在那裏,教導著麵前的孩子。而這孩子身份高貴,乃是如今秦國的長公子扶蘇。
太學建立之初,便旨在教化天下,無論來者是誰,隻要品性沒有問題,伏念便不會拒之門外,秦國長公子亦然。而接觸多了,伏念也發現扶蘇之才,雖不如二公子喬鬆,但亦為上等之姿,若是悉心教導,必成大才。
“先生所言,扶蘇當謹記於心。”扶蘇神色恭敬的迴答道。
以往的博士中不是沒有儒家學子,但給扶蘇的感覺從未如伏念先生一般。先生從不會生硬的生搬硬套書本上的道理,而是將其化用在一則則典故,然後結合當前的實踐來啟發他的想法。
這讓扶蘇對伏念越發敬重。
隻是可惜的是,伏念先生並未答應收他為徒。隻是以二弟已經拜了荀夫子為師為由,而他又是二弟之兄長,若伏念先生收他為徒,於禮不合。但,先生卻允許他隨時前來請教。
故此,扶蘇一有時間便會出宮前來太學,向伏念先生求學。
伏念也樂意解答,二人雖無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
當……
當……
恢弘的鍾聲響徹學宮……
伏念抬起了頭。
隻見一個仆役打扮的人快步走來,向伏念一禮:“祭酒大人,客人將至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