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難得,康熙奏折也沒批了,帝王闔眸靠在了禦案前的龍椅上,一左一右兩個宮女體貼地為皇帝按摩。
案桌前的奏折,成堆成堆地放著。明黃色的禦案上,除了奏折,剩下的就是書了。擺在最上頭、最顯眼的是《傷寒雜病論》。
過了這麽幾個月,沁柔也了解了康熙的些許習慣。越是常看的書籍,越是放在禦案的最上頭,以方便帝王隨時翻閱。
沁柔眼睛隻隨意地瞟了一眼,而後便悄無聲息地掠過。原來康熙後來也精通了醫理,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嗎?
這個念頭一閃而過,沁柔卻不會去深究。秘密那麽多,探究得完嗎?就別探究了吧!
她又將思緒凝在了帝王身上,不得不說,康熙是真的是一位極為出眾的帝王,即便他此刻有幾分疲憊,闔眸靠在了那個天下人人人趨之若鶩的龍椅上,也不失了作為帝王的霸道氣場。
沁柔忍不住心生懷疑。這宮裏,當真沒有真對帝王動了心的嗎?以女子看男人的眼光來看,康熙著實出色。
都是心智尚且不成熟的少女,似乎會對康熙動了少女的春心也不奇怪,不過沁柔就忍不住心生憐憫了。憐憫懵懂無知,對帝王動了心的女子,與康熙帝講情意,還不如與他講利益來得牢固。
都沒找準了方向啊!!鈕祜祿妃就找準了方向了。沁柔忍不住感歎。
沁柔尚在躊躇,康熙闔著眸,人還清醒著嗎?她也不會去吵醒帝王,略一思索,腦隻轉了一個彎兒,而後便已經規規矩矩地行禮。
不過她沒有出聲,康熙正闔眸養神的時候,這樣寂靜的氛圍,可還不需要她去打破,沁柔有自知之明。
除非她想死!
沁柔已經靜默無聲,然而康熙還是睜開了眼,瞬間鳳眼的昳利已然消散了許多,既平和、且含笑。
康熙今日身上還著朝服,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康熙今日下朝了,也都沒去換下朝服。
不過輕輕動了動手,揮退了一旁伺候的兩個奴才,兩名奴才不用言語,恭恭敬敬、隻當自己是工具地就退了下去。
沁柔想,她大約體會到權勢的快樂了。隻需要看著康熙帝,身著這世間獨一無二的朝服,手裏握著滔天的權勢,一念萬物死,也一念萬物生。
天下臣民臣服於腳下,翻手雲、覆手雨。似乎除了天地,於四海境內、率土之濱,恍若是萬物的主宰。人是螻蟻,螻蟻也是人。
這樣的隨心所欲的感覺,想來沒一個人擋得住吧!也無怪乎那麽多盛明之君,前期都是兢兢業業的君主,到了最後,皆是昏聵無道了。
人容易勝過任何人!但卻絕不能勝過自己心中的欲望。所以勝人容易,勝己難。
康熙瞧著她不動,動了動身子,坐得更舒服,皺了皺眉,略帶了幾分笑意,道:“怎麽不動,今日傻了。”而後又含笑與她道:“快要午時了,來陪朕小睡一會兒。”
沁柔瞬間迴過神來,她也沒有太過走神,走上前,道:“奴才腳步聲重,吵到了皇上。”
康熙原本在闔眸養神呢?結果她已經盡量放輕了動作了,才進殿裏,行了禮,康熙就睜開了那雙利眸了。
該說康熙實在太驚醒,還是她動作不夠輕緩。大約更傾向於前者,這位帝王,既然能掌控皇權、玩弄人心,又怎會缺乏了對人的警惕心呢?
疑心重,慣來是帝王相隨相伴一生的病態了。
“前朝吵得朕頭疼!”康熙揉了揉眉頭,疲倦不已,就算現在已經遠離了前朝,康熙依舊腦子疼。
不怪她腳步重,康熙原就防備心重,而且也是因此牽涉到了心緒。雖說對前朝的亂象,早有預料,不過真正鬧騰起來,他這名帝王,還是不可預料地收到了影響。
心情不好,康熙也難免心虛浮躁。便是奴才們經了特意訓練,依舊能把他吵醒。不過是闔眸養了一會兒神罷了,原來心緒就還在四周環境,她進殿後漸行漸進,康熙第一時間就感應了出來。
“皇上歇會,大臣們吵吵,就吵他們的,皇上若是為此氣不順,傷的還是自己的身體,不值得。”沁柔勸了一句。
她兩不相幫,何況她一個後宮庶妃,也沒有插手朝政的說法。她明白帝王的底線在哪裏。
皇後、鈕祜祿妃?赫舍裏氏、鈕祜祿氏?和她有什麽幹係,她不關心。索性誰也不提起。
沁柔的話裏帶著一股雲淡風輕,卻又避重就輕,無論是赫舍裏氏、還是鈕祜祿氏,都沒有提及半分。
“互相有理不饒人,朕就算耳朵閉著,那些爭吵,還是在耳邊環繞。”康熙作為斷官司的帝王,底下的大臣們,哪裏是在為對錯爭,爭的分明是自己的權勢、在朝中的勢力。
皇帝能放下心才怪。
沁柔沉默,那她就沒什麽辦法了。她倒是認為,可以把那些大臣們的嘴,用線縫上。問題是誰來?誰敢?誰有這個權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康熙自個兒受著吧!沁柔也就順著話說了一句,“誰叫您是皇上呢?”
沁柔不必動用腦子,都明白,前朝裏那麽多大臣,那麽奮力去爭,爭的是什麽?
無非就是權勢。富貴迷人眼!權勢,很難不讓人動心啊!
朝臣們想要權勢,康熙的態度可是一大重點。有他支持,不成也成,便是個流氓,也能權勢滔天。比如玄宗皇帝時期的楊貴妃母家堂兄——楊國公。
他有什麽才能能坐國公之位,升鬥小民,魚肉鄉鄰百姓,是一個大大的毒瘤。承蒙君恩,依舊做了國公爺。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由此可見,帝王的態度有多重要!
康熙大笑,頭疼的症狀瞬間減輕了許多,還真是一針見血。滿朝文武,在朝堂上爭的是什麽?他難道不心知肚明。
“先休息,朕也得好好想想,這事兒怎麽處理。”康熙道。他總得想清楚,到什麽火候了,停止最好。
要赫舍裏氏和鈕祜祿氏當真反目成仇,自是不可能的。朝堂裏內憂外患,他不會自掘墳墓,真摧毀了大清的根基。
康熙清楚,滿朝文武裏,那麽多大臣,好些都是大清的根基。是動不得的,一動了,大清就搖搖欲墜了。
案桌前的奏折,成堆成堆地放著。明黃色的禦案上,除了奏折,剩下的就是書了。擺在最上頭、最顯眼的是《傷寒雜病論》。
過了這麽幾個月,沁柔也了解了康熙的些許習慣。越是常看的書籍,越是放在禦案的最上頭,以方便帝王隨時翻閱。
沁柔眼睛隻隨意地瞟了一眼,而後便悄無聲息地掠過。原來康熙後來也精通了醫理,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嗎?
這個念頭一閃而過,沁柔卻不會去深究。秘密那麽多,探究得完嗎?就別探究了吧!
她又將思緒凝在了帝王身上,不得不說,康熙是真的是一位極為出眾的帝王,即便他此刻有幾分疲憊,闔眸靠在了那個天下人人人趨之若鶩的龍椅上,也不失了作為帝王的霸道氣場。
沁柔忍不住心生懷疑。這宮裏,當真沒有真對帝王動了心的嗎?以女子看男人的眼光來看,康熙著實出色。
都是心智尚且不成熟的少女,似乎會對康熙動了少女的春心也不奇怪,不過沁柔就忍不住心生憐憫了。憐憫懵懂無知,對帝王動了心的女子,與康熙帝講情意,還不如與他講利益來得牢固。
都沒找準了方向啊!!鈕祜祿妃就找準了方向了。沁柔忍不住感歎。
沁柔尚在躊躇,康熙闔著眸,人還清醒著嗎?她也不會去吵醒帝王,略一思索,腦隻轉了一個彎兒,而後便已經規規矩矩地行禮。
不過她沒有出聲,康熙正闔眸養神的時候,這樣寂靜的氛圍,可還不需要她去打破,沁柔有自知之明。
除非她想死!
沁柔已經靜默無聲,然而康熙還是睜開了眼,瞬間鳳眼的昳利已然消散了許多,既平和、且含笑。
康熙今日身上還著朝服,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康熙今日下朝了,也都沒去換下朝服。
不過輕輕動了動手,揮退了一旁伺候的兩個奴才,兩名奴才不用言語,恭恭敬敬、隻當自己是工具地就退了下去。
沁柔想,她大約體會到權勢的快樂了。隻需要看著康熙帝,身著這世間獨一無二的朝服,手裏握著滔天的權勢,一念萬物死,也一念萬物生。
天下臣民臣服於腳下,翻手雲、覆手雨。似乎除了天地,於四海境內、率土之濱,恍若是萬物的主宰。人是螻蟻,螻蟻也是人。
這樣的隨心所欲的感覺,想來沒一個人擋得住吧!也無怪乎那麽多盛明之君,前期都是兢兢業業的君主,到了最後,皆是昏聵無道了。
人容易勝過任何人!但卻絕不能勝過自己心中的欲望。所以勝人容易,勝己難。
康熙瞧著她不動,動了動身子,坐得更舒服,皺了皺眉,略帶了幾分笑意,道:“怎麽不動,今日傻了。”而後又含笑與她道:“快要午時了,來陪朕小睡一會兒。”
沁柔瞬間迴過神來,她也沒有太過走神,走上前,道:“奴才腳步聲重,吵到了皇上。”
康熙原本在闔眸養神呢?結果她已經盡量放輕了動作了,才進殿裏,行了禮,康熙就睜開了那雙利眸了。
該說康熙實在太驚醒,還是她動作不夠輕緩。大約更傾向於前者,這位帝王,既然能掌控皇權、玩弄人心,又怎會缺乏了對人的警惕心呢?
疑心重,慣來是帝王相隨相伴一生的病態了。
“前朝吵得朕頭疼!”康熙揉了揉眉頭,疲倦不已,就算現在已經遠離了前朝,康熙依舊腦子疼。
不怪她腳步重,康熙原就防備心重,而且也是因此牽涉到了心緒。雖說對前朝的亂象,早有預料,不過真正鬧騰起來,他這名帝王,還是不可預料地收到了影響。
心情不好,康熙也難免心虛浮躁。便是奴才們經了特意訓練,依舊能把他吵醒。不過是闔眸養了一會兒神罷了,原來心緒就還在四周環境,她進殿後漸行漸進,康熙第一時間就感應了出來。
“皇上歇會,大臣們吵吵,就吵他們的,皇上若是為此氣不順,傷的還是自己的身體,不值得。”沁柔勸了一句。
她兩不相幫,何況她一個後宮庶妃,也沒有插手朝政的說法。她明白帝王的底線在哪裏。
皇後、鈕祜祿妃?赫舍裏氏、鈕祜祿氏?和她有什麽幹係,她不關心。索性誰也不提起。
沁柔的話裏帶著一股雲淡風輕,卻又避重就輕,無論是赫舍裏氏、還是鈕祜祿氏,都沒有提及半分。
“互相有理不饒人,朕就算耳朵閉著,那些爭吵,還是在耳邊環繞。”康熙作為斷官司的帝王,底下的大臣們,哪裏是在為對錯爭,爭的分明是自己的權勢、在朝中的勢力。
皇帝能放下心才怪。
沁柔沉默,那她就沒什麽辦法了。她倒是認為,可以把那些大臣們的嘴,用線縫上。問題是誰來?誰敢?誰有這個權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康熙自個兒受著吧!沁柔也就順著話說了一句,“誰叫您是皇上呢?”
沁柔不必動用腦子,都明白,前朝裏那麽多大臣,那麽奮力去爭,爭的是什麽?
無非就是權勢。富貴迷人眼!權勢,很難不讓人動心啊!
朝臣們想要權勢,康熙的態度可是一大重點。有他支持,不成也成,便是個流氓,也能權勢滔天。比如玄宗皇帝時期的楊貴妃母家堂兄——楊國公。
他有什麽才能能坐國公之位,升鬥小民,魚肉鄉鄰百姓,是一個大大的毒瘤。承蒙君恩,依舊做了國公爺。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由此可見,帝王的態度有多重要!
康熙大笑,頭疼的症狀瞬間減輕了許多,還真是一針見血。滿朝文武,在朝堂上爭的是什麽?他難道不心知肚明。
“先休息,朕也得好好想想,這事兒怎麽處理。”康熙道。他總得想清楚,到什麽火候了,停止最好。
要赫舍裏氏和鈕祜祿氏當真反目成仇,自是不可能的。朝堂裏內憂外患,他不會自掘墳墓,真摧毀了大清的根基。
康熙清楚,滿朝文武裏,那麽多大臣,好些都是大清的根基。是動不得的,一動了,大清就搖搖欲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