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親仁坊。


    親仁坊,算得上長安的權貴居住區之一,在朱雀街東第二街之東,北臨宣陽坊,南臨永寧坊。


    親仁坊毗鄰皇城,位於長安城的核心地區,距國子監僅一坊之隔,緊鄰京兆府萬年縣廨(即萬年縣縣衙,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北京東城區區政府),是典型的“黃金地段”,多為名門望族、公卿大臣所居。


    在這裏居住了不少名人,滕王李元嬰、睿宗李旦(其居藩舊邸)、安祿山、昌樂公主(唐玄宗女)、郭子儀、西華公主(唐宣宗女)、柳宗元、李國昌和李克用父子。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宰相、重臣。


    所以能居住在這裏的人,非富即貴,而且一般人還住不了。


    時長安數次遭到破壞,城中住宅損毀嚴重,很多無人的宅院都被朝廷收歸國有。


    親仁坊之前居住的人並不多,畢竟之前住這裏的人基本都掛了,也就後麵李儇在位期間賜給李國昌和李克用的宅子在這裏。


    之前李克用在的時候,他在親仁坊的這處宅子自然沒人敢動,不過在其被斬首後,這處宅子就被收歸國有。


    由於李曄考慮到王徽之前居住的地方太過狹小、簡陋,不符合其身份,於是在其致仕前,李曄便把這處宅子一分為二,讓工部重新改造了一番,變成了兩處獨立的宅院。


    雖然一分為二,但是規模也不小。


    長約80丈,寬約60餘丈,占地70餘畝,占了整個親仁坊的十分之一。


    可見之前李克用的府邸有多大。


    自從幾個月前以太傅職致仕後,王徽就深居簡出,很少出門。畢竟他的年齡也大了,身上的擔子沒了,自然想好好休息,安享晚年。


    府中後院那10多畝的小湖旁那處涼亭是王徽最愛去的地方,每天都會在這裏烤著火,泡壺茶,好不自在。


    “父親,聖上來了,已經到了府外!”


    突然,王徽那四十多的三子驚慌地小跑過來,在其麵前停下,連忙拱手道。


    王徽的三子叫作王禹鶴,已經四十有三了,看起來模樣也不年輕了。


    王徽長子在黃巢之亂就死了,其一眾子女中,在世的就剩下次子、三子和四子,還有一個遠嫁的女兒。


    王徽之前的宅子並不小,之所以李曄覺得狹小是跟其他重臣的府邸相比,當然也隻有現在這宅子一半大小。


    現在他居住在這裏,之前的宅子就留給了次子。


    “什麽?聖上來了?快,趕快隨為父去府外迎接。”王徽連忙道,便在旁邊下人的攙扶下,站起身子,準備出發。


    “好的,父親!”


    王徽父子才剛走兩步,李曄的聲音便傳來,“王愛卿不必如此,朕親自來了。”


    王徽抬起頭,便看到李曄的身影出現在後院,身邊跟著不少太監宮女和禁軍士兵。


    “老臣參見陛下!”王徽顫顫巍巍地行著大禮。


    “王愛卿不必多禮,還請起身!”李曄連忙小跑過去扶著對方,客氣道。


    “謝陛下!”王徽道。


    “臣王禹鶴參見陛下!”王禹鶴行禮道。


    “起來吧!”李曄淡淡道。


    “陛下請坐,禹鶴,去把為父那紫陽茶拿來!”王徽吩咐完便對李曄拱手道,“陛下,老臣這裏倒是有陛下賞賜的蒙頂茶,不過想來陛下對於蒙頂茶也不陌生,所以老臣便用紫陽茶來款待陛下。


    還望陛下勿怪!”


    “王愛卿說的有道理,蒙頂茶,朕都喝厭煩了,換換口味也不錯。以前在興元時,倒是喝過紫陽茶,但自從到了長安,反倒不再喝過,今日倒是想看看還能否記住那味道。”李曄笑道。


    要知道目前朝廷所征收的商稅,茶稅占據了大頭,排在第一。


    這裏麵的功勞,李曄說第一,沒人敢說第二。


    若不是他把炒茶弄出來,茶葉雖然也很普及,但不會像現在這麽風靡。


    而這些茶葉中,以四川道和山南西道的為主,不僅霸占了四川道、山南西道、關內道、河東道、山南東道等地的市場,還不斷在蠶食江淮地區的市場。


    雖然江淮的確也出現炒茶技術,不過還很粗糙,不如四川道和山南西道的私人茶莊的炒茶技術,而私人茶莊的炒茶技術又不如太府寺控製的李氏茶莊。


    李曄並沒有限製私人經營茶葉,一味的管製,隻會讓矛盾頻發,而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很快,王禹鶴便拿來茶葉,親自給李曄和王徽二人泡茶,李曄拿起一小撮這紫陽茶放在鼻尖聞了一下。


    “炒茶的火候還有待提高,火候差了點,有點影響茶葉的香氣。”李曄說道。


    “陛下英明,臣自愧不如。”王禹鶴驚訝道。


    “一點規矩都不懂,這炒茶的技術就是聖上發明的。”在責怪了一番兒子後,便對李曄請罪道,“小兒不懂事,還請陛下恕罪。”


    “無妨。”李曄看向王禹鶴,在對方身上停留了幾下,笑著道,“令郎如今是萬年縣丞吧?”


    “聖上問你話呢!”王徽提醒三子。


    王禹鶴這才反應過來,“迴陛下,臣與乾寧二年開始擔任萬年縣丞。”


    “真要是沒記錯,是乾寧二年的秀才科的狀元吧?”李曄笑著道,“王愛卿次子是進士出身,三子是秀才科狀元,若是愛卿第四子再次中舉,愛卿家可就讓人羨慕了。”


    “陛下言重了。犬子這麽多年才中舉,實在有愧陛下的讚譽。”


    進士本來就難考,王徽次子考中進士的時候已經48歲,如今56歲的次子在山南東道擔任一下州長史。


    加上其不知變通,自己現在這麽一致仕,能幫到對方的也不多,看其能否在六十歲前跨入五品這個門檻。


    跨過還有機會,若是跨不過,這輩子估計就這樣了。


    三子王禹鶴屬於取巧,覺得進士太難,連明經都沒選,而去考了秀才科,誰知道拿了個秀才科莊園,所以在他的幫助下才能留在長安擔任萬年縣縣丞。


    “王愛卿,今日朕來是有要事找你的。既然愛卿以太傅致仕,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師。


    如今朕為立下太子,不過皇長子和皇二子等人已經到了適合讀書的年齡。朕欲在崇文館令設教舍一間,供幾位皇子、皇女讀書。


    但目前教授一眾皇子讀書的師傅尚缺,不知愛卿可以願意領下這一職,教授朕的一眾皇子、皇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唐中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昌並收藏重生之大唐中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