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長史,陛下對於涼州目前的情況很關心,之前你們雖然有奏報,但並不詳細,所以希望翁長史可以仔細講述一下。”
看著眼前二人,李磎也沒客氣,雖然他不懂軍務,但是並沒有忘記此行任務。
翁郜看了看張弘信,說道,“張司馬,你說,還是我說?”
張弘信苦笑道,“翁長史,你也知道如今如今涼州的情況,還是你說吧,最多你沒說到的,我補充一下。”
看到兩人這表情,李磎不禁有些奇怪,目前涼州不應該比較安全嗎?怎麽兩人如此模樣?
很快,翁郜就開始為他解惑。
雖說翁郜才來涼州幾年,但對於涼州的情況還是有一定的了解。
“李尚書,其實如今的涼州是真的內憂外患。。。。。”此時的翁郜就像是一個怨婦,不停地發著牢騷。
聽了翁郜的話,李磎對於此時的涼州才算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麵的了解。
的確,涼州真的處於內憂外患中。
涼州城內的確有兩萬精兵,但這些人的活動範圍僅限於涼州城和周圍,涼州所轄縣一半都被溫末或者吐蕃的豪族控製。
涼州北麵屬於溫末人的地盤,南麵屬於吐蕃人的地盤,涼州城就夾在中間。
而且溫末也不是沒有大部落,其中的杜論部比較大,擁有五六萬人口,帶甲之士一萬多人。因為遊牧民族都是全民皆兵,隻要是成年男子都是戰士。
雖然溫末最大的部落也不過一萬多戰士,但整個溫末族群則是有著十餘萬人。
而吐蕃人則是有著二十餘萬,最大的就是六穀部聯盟。
其實河西的溫末人和吐蕃人沒有嚴格的界限,即便是六穀部也不是正統的吐蕃人,嚴格來說也屬於溫末人,但這些並不承認自己是溫末人,依然以吐蕃人自居。
而且吐蕃和溫末族人也不是都願意逐水草而居,有些人過慣了在城鎮的生活,有不少人還加入了歸義軍,就連張淮鼎手下的騎兵就有不少吐蕃和溫末人。
而涼州的漢人隻有不到二十萬人,嚴格來說隻有十萬人多點,而且其中有一大半還被吐蕃化。
其實從這數字就可以看出,涼州的局勢有多惡劣。
“李尚書。”作為在涼州待了二十來年的張弘信對於涼州的情況最有發言權,“如今的涼州局勢真的不太妙。張淮鼎想要迴去奪歸義軍節度使之位,他的軍隊有一萬八千人,其中騎兵一萬三千人。
他若是要迴沙州奪取節度使之位,這一萬三千騎兵勢必會帶走,很有可能剩下的五千步兵也會帶走。
這樣一來,涼州的軍隊隻有四千人,其中隻有一千騎兵。
靠這樣的兵力,我們是守不住涼州的。
別說溫末人會動心,六穀部的吐蕃人和其他各縣的吐蕃豪族也不會放過這個可以占據涼州的機會。”
說實話,李磎也沒想到涼州的局勢會這麽嚴峻。
涼州作為河西第一大城,肯定不能讓其落入吐蕃人或者溫末人之手,否則河西戰略就會遭到重大的打擊。
可李磎並不是武將,對於這種事一時也不知道怎麽拿主意。
“李尚書,末將建議出兵滅掉杜論部,震懾涼州的吐蕃和溫末人,然後再向安西大都護府以及朝廷求援。”一旁靜靜站立的李文忠開口建議道。
“滅掉杜論部?”
張弘信看著眼前這個年輕小將,有些驚訝,或者說是覺得好笑,在他看來對方有點癡人說夢,甚至自不量力。
“這位將軍,你可能不知道杜論部的情況。杜論部是溫末第一大部落,人口五六萬人,這些遊牧民族都是全民皆兵的,意味著他們可以拿出一萬五千人左右的軍隊,而且還是騎兵。
在張刺史率軍撤走後,以涼州的兵力根本無法發起進攻,除非朝廷增派援兵。”
李磎也覺得有些草率,“李指揮使,本官覺得張司馬說的有道理。”
李文忠搖了搖頭,“李尚書、張司馬,你們說的或許沒錯,但那個時候溫末人肯定會有所提防,甚至部落之間還會聯合起來。
現在不同,我們剛到涼州,杜論部也不會想到我們會在這個時候攻打他們。
我的手上有兩千騎兵,從蘭州出發前,安西大都護府派了一千騎兵。隻要張淮鼎把他的五千精銳騎兵派來,八千精騎足以對付沒有防備的杜論部。
隻要滅了杜論部,溫末人就會老實下來,六穀部也得掂量是不是要跟朝廷作對。”
“不可能,張淮鼎不會借那五千騎兵的,那可是他這幾年花費了很大財力物力打造的。而且他還要用這五千精騎作為底牌去奪取歸義軍節度使,不可能借給朝廷。”翁郜直搖頭,他也覺得李文忠的想法有些異想天開。
“事在人為不是嗎?之前朝廷收複隴右,張淮鼎就派了數千騎兵相助,這次為什麽不行?
而且翁長史也說了,他意圖奪取歸義軍節度使,若是沒有朝廷的支持,他能成功嗎?就算是成功了,到時候名不正言不順,他的節度使之位能坐穩嗎?”李文忠反問道。
翁郜和張弘信頓時沉默,最後不約而同地看向李磎。
李磎才是此次朝廷出使河西的領頭人,該如何抉擇,還是得他拿主意,不然他們兩人不敢冒這個險。
李磎也有些猶豫,他是真正的文人,沒有擔任過任何跟軍事有關的職務。
不過節氣還是有的,當初黃巢攻入長安,尚書八印就在他的手上,但他拒而不給,反而帶著印信逃離了長安。後麵嗣襄王李煴篡位,下詔讓他擔任宰相,他也都拒絕了,可見其也是十分有主見的人。
猶豫了一會兒,李磎才下定決心,看著眾人騏驥的眼神,說道,“我會去找張淮鼎要兵,若是他同意借兵,我們便出兵杜論部;若是他不同意,必須得等到朝廷的援軍趕到才能行事。”
其實李磎心底並不想在河西大動幹戈,畢竟他的任務是出使河西,而不是來河西打仗的。
不過就在李磎找到張淮鼎說明來意的時候,張淮鼎居然答應了。
隻不過並沒有答應借出全部五千精騎,而是隻答應給兩千,但是可以再給朝廷五千普通騎兵。
對此,李磎也沒什麽不滿的,畢竟張淮鼎願意借出七千騎兵,加上隨行的三千禁軍騎兵,滅掉一個毫無防備的杜論部,未嚐不能成功。
至於這隨隨便便就滅人部落,李磎倒也沒有多大的負擔。
這種戰爭哪有正義之言,但站在朝廷的角度,必須確保涼州的穩定。
對付不了六穀部,隻能拿弱點的杜論部開刀,隻能算杜論部倒黴!
看著眼前二人,李磎也沒客氣,雖然他不懂軍務,但是並沒有忘記此行任務。
翁郜看了看張弘信,說道,“張司馬,你說,還是我說?”
張弘信苦笑道,“翁長史,你也知道如今如今涼州的情況,還是你說吧,最多你沒說到的,我補充一下。”
看到兩人這表情,李磎不禁有些奇怪,目前涼州不應該比較安全嗎?怎麽兩人如此模樣?
很快,翁郜就開始為他解惑。
雖說翁郜才來涼州幾年,但對於涼州的情況還是有一定的了解。
“李尚書,其實如今的涼州是真的內憂外患。。。。。”此時的翁郜就像是一個怨婦,不停地發著牢騷。
聽了翁郜的話,李磎對於此時的涼州才算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麵的了解。
的確,涼州真的處於內憂外患中。
涼州城內的確有兩萬精兵,但這些人的活動範圍僅限於涼州城和周圍,涼州所轄縣一半都被溫末或者吐蕃的豪族控製。
涼州北麵屬於溫末人的地盤,南麵屬於吐蕃人的地盤,涼州城就夾在中間。
而且溫末也不是沒有大部落,其中的杜論部比較大,擁有五六萬人口,帶甲之士一萬多人。因為遊牧民族都是全民皆兵,隻要是成年男子都是戰士。
雖然溫末最大的部落也不過一萬多戰士,但整個溫末族群則是有著十餘萬人。
而吐蕃人則是有著二十餘萬,最大的就是六穀部聯盟。
其實河西的溫末人和吐蕃人沒有嚴格的界限,即便是六穀部也不是正統的吐蕃人,嚴格來說也屬於溫末人,但這些並不承認自己是溫末人,依然以吐蕃人自居。
而且吐蕃和溫末族人也不是都願意逐水草而居,有些人過慣了在城鎮的生活,有不少人還加入了歸義軍,就連張淮鼎手下的騎兵就有不少吐蕃和溫末人。
而涼州的漢人隻有不到二十萬人,嚴格來說隻有十萬人多點,而且其中有一大半還被吐蕃化。
其實從這數字就可以看出,涼州的局勢有多惡劣。
“李尚書。”作為在涼州待了二十來年的張弘信對於涼州的情況最有發言權,“如今的涼州局勢真的不太妙。張淮鼎想要迴去奪歸義軍節度使之位,他的軍隊有一萬八千人,其中騎兵一萬三千人。
他若是要迴沙州奪取節度使之位,這一萬三千騎兵勢必會帶走,很有可能剩下的五千步兵也會帶走。
這樣一來,涼州的軍隊隻有四千人,其中隻有一千騎兵。
靠這樣的兵力,我們是守不住涼州的。
別說溫末人會動心,六穀部的吐蕃人和其他各縣的吐蕃豪族也不會放過這個可以占據涼州的機會。”
說實話,李磎也沒想到涼州的局勢會這麽嚴峻。
涼州作為河西第一大城,肯定不能讓其落入吐蕃人或者溫末人之手,否則河西戰略就會遭到重大的打擊。
可李磎並不是武將,對於這種事一時也不知道怎麽拿主意。
“李尚書,末將建議出兵滅掉杜論部,震懾涼州的吐蕃和溫末人,然後再向安西大都護府以及朝廷求援。”一旁靜靜站立的李文忠開口建議道。
“滅掉杜論部?”
張弘信看著眼前這個年輕小將,有些驚訝,或者說是覺得好笑,在他看來對方有點癡人說夢,甚至自不量力。
“這位將軍,你可能不知道杜論部的情況。杜論部是溫末第一大部落,人口五六萬人,這些遊牧民族都是全民皆兵的,意味著他們可以拿出一萬五千人左右的軍隊,而且還是騎兵。
在張刺史率軍撤走後,以涼州的兵力根本無法發起進攻,除非朝廷增派援兵。”
李磎也覺得有些草率,“李指揮使,本官覺得張司馬說的有道理。”
李文忠搖了搖頭,“李尚書、張司馬,你們說的或許沒錯,但那個時候溫末人肯定會有所提防,甚至部落之間還會聯合起來。
現在不同,我們剛到涼州,杜論部也不會想到我們會在這個時候攻打他們。
我的手上有兩千騎兵,從蘭州出發前,安西大都護府派了一千騎兵。隻要張淮鼎把他的五千精銳騎兵派來,八千精騎足以對付沒有防備的杜論部。
隻要滅了杜論部,溫末人就會老實下來,六穀部也得掂量是不是要跟朝廷作對。”
“不可能,張淮鼎不會借那五千騎兵的,那可是他這幾年花費了很大財力物力打造的。而且他還要用這五千精騎作為底牌去奪取歸義軍節度使,不可能借給朝廷。”翁郜直搖頭,他也覺得李文忠的想法有些異想天開。
“事在人為不是嗎?之前朝廷收複隴右,張淮鼎就派了數千騎兵相助,這次為什麽不行?
而且翁長史也說了,他意圖奪取歸義軍節度使,若是沒有朝廷的支持,他能成功嗎?就算是成功了,到時候名不正言不順,他的節度使之位能坐穩嗎?”李文忠反問道。
翁郜和張弘信頓時沉默,最後不約而同地看向李磎。
李磎才是此次朝廷出使河西的領頭人,該如何抉擇,還是得他拿主意,不然他們兩人不敢冒這個險。
李磎也有些猶豫,他是真正的文人,沒有擔任過任何跟軍事有關的職務。
不過節氣還是有的,當初黃巢攻入長安,尚書八印就在他的手上,但他拒而不給,反而帶著印信逃離了長安。後麵嗣襄王李煴篡位,下詔讓他擔任宰相,他也都拒絕了,可見其也是十分有主見的人。
猶豫了一會兒,李磎才下定決心,看著眾人騏驥的眼神,說道,“我會去找張淮鼎要兵,若是他同意借兵,我們便出兵杜論部;若是他不同意,必須得等到朝廷的援軍趕到才能行事。”
其實李磎心底並不想在河西大動幹戈,畢竟他的任務是出使河西,而不是來河西打仗的。
不過就在李磎找到張淮鼎說明來意的時候,張淮鼎居然答應了。
隻不過並沒有答應借出全部五千精騎,而是隻答應給兩千,但是可以再給朝廷五千普通騎兵。
對此,李磎也沒什麽不滿的,畢竟張淮鼎願意借出七千騎兵,加上隨行的三千禁軍騎兵,滅掉一個毫無防備的杜論部,未嚐不能成功。
至於這隨隨便便就滅人部落,李磎倒也沒有多大的負擔。
這種戰爭哪有正義之言,但站在朝廷的角度,必須確保涼州的穩定。
對付不了六穀部,隻能拿弱點的杜論部開刀,隻能算杜論部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