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景帝自從聽了袁盎的話後,便想殺死晁錯向七國解說,但晁錯本來無罪,想殺他也須定個罪名。但若照七國宣布的罪狀將他殺死,事後七國仍然不肯罷兵,豈不惹人恥笑?且削奪各國土地原是自己決斷施行,不能全怪晁錯。景帝記起晁錯之前曾獻議親征,便就此事栽他一個罪名,於是暗地遣人通知丞相中尉等出頭劾奏晁錯。
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便聯名上書道:“吳王反逆無道,天下當共誅之。今禦史大夫晁錯以為敵兵眾多,群臣不可信,勸陛下自臨前敵自己居守。又說徐僮之旁之地可以與吳。晁錯離間君臣百姓,又欲以城邑與吳,無臣子禮,大逆無道,罪當腰斬,父母妻子等皆當棄市,臣等請論如法。”滿朝文武都想致晁錯與死地。漢景帝明白晁錯之死已成定局,遂喚中尉近前,密囑他如此如此不可有誤。中尉奉命,乘車持節直到禦史府中,傳景帝命令,說是有緊要事件,令晁錯立即與自己同車入朝。
此時晁錯正因辦理軍務日夜忙碌,聽說中尉來召,連忙穿了朝服出外登車。車夫已得中尉密囑,一手挽車一手揚鞭,與風馳電掣相似。晁錯見不是入朝之路,心中生疑正待動問,這時車已停住,中尉一躍下車說道:“晁禦史趕快下車聽詔!”晁錯見停車處乃是東市,而東市向來是殺頭的地方,為何叫我到此處聽旨,莫非要殺我不成!一麵想一麵下車,兩腳剛立住地上,兵役便一擁而上把他牽至法場。中尉從袖中取出詔書,宣讀到應該腰斬一語,那晁錯的頭顱便離了脖項。晁錯死時身上尚穿著朝服未曾脫去。中尉也不多顧,仍然上車還朝複命。景帝將晁錯罪狀宣布於外,又命將晁錯家族一律收捕斬首。潁川郡報稱錯父已於半月前服毒自盡。景帝聞報詔稱已死勿問,餘皆處斬。可憐晁錯身誅族滅,聰明反被聰明誤,
景帝既殺晁錯,遂拜袁盎為太常;又以吳王劉濞弟弟劉廣之子德侯劉通為宗正,一同奉使前往吳國,告知已殺晁錯,盡複各國被削之地,諭令即日罷兵。
袁盎明知劉濞不肯順從,此去甚是危險,但景帝既聽其言殺死晁錯,他也不好推辭,便與劉通起程同往。
當時謁者仆射鄧公擔任校尉,也是攻打吳楚叛軍的將軍之一,他迴京陳說前線戰況,劉啟問他:”你從前線迴來,聽到晁錯死後,吳楚退兵沒有?“鄧公迴答:”吳王謀反幾十年了,因為封地被削而發怒,誅晁錯不過是借口,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我擔心以後天下人都將閉口不說話了。“
劉啟問道:”為什麽呢?“鄧公道:”晁錯憂慮諸侯強大不可控製,所以請求削減封地以加重朝廷權威,這是萬代的利益。計劃剛剛施行,竟然遭到殺頭,陛下對內堵塞了忠臣言路,對外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這事做得不妥“
劉啟沉默許久後才開口說道:”你說得對,我也非常悔恨這件事。“此後劉啟將鄧公任命為城陽中尉,
話分兩頭,卻說周亞夫奉命東征檄調各地兵隊,克期聚集滎陽聽候調遣,自己率同諸將,乘坐驛車六輛出發,行至灞上。忽有一人攔住車前說道:“將軍此去東征吳楚,戰勝則宗廟安,不勝則天下危,事關重要,不知能否聽臣一言?”亞夫聽說後連忙下車,與其人為禮,動問姓名。其人說道:“我姓趙名涉,今吳王富有錢財,暗地蓄養死士已久,今聞將軍出兵,必先遣甲士埋伏於殽黽險阻之處,預備半途截殺,將軍不可不防。且兵貴神速,將軍何不從此繞道右行,由藍田出武關而抵雒陽,直人武庫鳴鼓聚兵;諸侯出其不意,一定以為將軍從天而降。”亞夫依言而行。
既至雉陽,遣派兵隊前往殽黽一帶搜查,果然搜出吳國伏兵,盡數擒來報功。亞夫慶幸自己喜聽從趙涉之計,不然幾遭暗算。於是奏聞景帝,請以趙涉為護軍。
此時各路兵隊都已到齊,亞夫統領大兵進至淮陽。忽報梁王劉武遣使前來告急。原來吳、楚合兵侵入梁地,梁王遣兵拒之,梁兵大敗,死者數萬人。吳兵乘勝而前,梁王繼續發兵迎戰,又被擊敗。梁王大恐,堅守睢陽,日夜盼望朝廷發兵前來救援,今聞周亞夫為將,故遣使催促進兵。
亞夫得信便問其父門客鄧尉道:“計將安出?”鄧尉道:“敵兵新來其鋒甚銳,不可與爭。但楚人輕躁不能持久,為將軍計,不如移兵進駐昌邑,深溝高壘堅守不動,一任吳、楚與梁相持。吳兵見梁國無援,必定盡力攻之。將軍卻遣輕騎斷其糧道,待吳兵糧食不繼,然後全力製之,破吳必矣。”亞夫稱善。於是引兵駐紮昌邑,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最後梁王寫信給漢景帝,景帝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不肯奉詔,暗地裏卻遣輕騎從間道抄到吳、楚兵隊後麵,斷其糧運。
劉武並不知曉周亞夫的平叛戰略,對其作壁上觀的行為火冒三丈,心裏早已周亞夫的全家罵了個遍,但是生氣歸生氣,仗還是要打,劉武隻能咬緊牙關拚命固守,又選韓安國、張羽二人為將。讓他們阻住吳兵不使前進。
景帝下詔書要周亞夫救援梁王,他是真的擔心弟弟安危嗎?如果是真的,周亞夫敢抗旨不尊嗎?其實是太後擔心小兒子安危,要景帝出兵。周亞夫出兵前這個計劃是和景帝說好的,為了削弱劉武的實力,一切都是得到景帝允許的。
這一仗直接把劉武打殘了,所以劉武對周亞夫恨之入骨,也為周亞夫後來的死留下了引因。
卻說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連勝梁兵數陣,十分高興。忽報周亞夫兵到淮陽,正擬分兵迎敵;接著又聽說亞夫移駐昌邑,按兵不動不肯救梁。劉濞大喜,以為亞夫膽怯,於是不加防備率眾並力攻梁,梁將韓安國、張羽領兵拒敵,戰了數陣,彼此互有殺傷。
一日劉濞與劉戊坐在中軍,忽報朝廷特遣太常袁盎、宗正劉通前來。劉濞因劉通是他胞侄,便命其先行入見。
劉通進到中軍見了劉濞,具言朝廷俯從七國之意,業將晁錯正法,並歸還各國所削之地,兩下各自罷兵,請即出營拜受詔命。劉濞見說笑道:“我今已為東帝,更向何人下拜?”劉濞不肯聽從朝命,心想劉通是我侄兒容易打發。袁盎雖是舊臣,但其人素有口才出語犀利,我若見他不免多費唇舌,反恐辯他不過,不如不見為妙。於是下令將袁盎留在軍中,遣人傳達己意讓他為將。總算袁盎還有良心,始終不為所動寧死不降。
劉濞見他誓死不從心中大怒,遂命一都尉領兵五百人圍守袁盎,意欲將他殺死。
袁盎被五百人圍守軍中,欲待乘機逃走,無奈防範甚嚴如何得脫。正在危急,忽然來了一個救星。
原來袁盎為吳相時,有一從軍司馬與袁盎侍兒私通,袁盎得知後並不發作,仍同舊日一樣待遇。偏有人往告司馬道:“相公已知你與侍兒私通,若不速逃,定要將你治罪。”司馬大恐,連忙依言逃走。袁盎不及唿喚禦者,自己親自驅車將司馬追迴,用言撫慰後即將侍兒賜之,仍命其照常辦事。司馬因此感激袁盎念念不忘。此次吳王派遣都尉圍守袁盎,恰好司馬即在都尉部下充當司馬,便想趁機救出袁盎報答恩德。
此時正值正月,天氣寒冷,司馬盡將隨身衣物變賣湊得一筆錢文,向外間買了兩石醇酒。這天黃昏天降大雪,一班兵士蜷伏帳棚之內,個個凍得麵無人色。司馬便取出兩石酒來將甕打開,喚集同夥數十人一齊飲酒。一班夥伴饑寒交迫,一聞司馬請他同飲歡喜異常,各把大碗前來斟取,彼此東一碗,西一碗,不消片刻,竟將兩石醇酒飲盡,此時也顧不得看守責任,各人展開被褥倒頭便睡。
司馬見各人都已睡熟,悄悄走近袁盎身旁將他喚起,對他說:“你趕緊逃吧,吳王明早就要殺你的頭了。”但袁盎並不相信,反問道:“你是幹什麽的?”司馬迴答:“我是你從前的從史,就是那個私通你婢女的人。”袁盎吃驚地道謝道:“你有父母,我不能連累你。”
司馬說:“你隻管逃去,我也要逃走了,我會讓父母躲藏起來,你不用擔心。”
此時一班兵士醉臥地上,酒氣撲鼻鼾聲如雷,竟無一人醒覺。司馬與袁盎提心吊膽地輕輕跨去。司馬拔刀將營帳割開一條大縫,二人鑽了出去。司馬指著一條去路對袁盎道:“由此前往可達梁營,恕臣不能相送。”於是二人道聲珍重,各自分手而去。
袁盎一夜不曾歇足,行了七十裏路天色微明,忽見前麵來了一隊馬兵,袁盎詳細觀看,認得是梁國軍隊,不覺喜出望外。袁盎向他們說明原因。梁兵見是漢使由敵軍逃迴,便備了一匹馬讓他騎坐。袁盎在梁營安歇數日後身體平複,便迴到長安來見景帝。景帝見袁盎逃迴也是歡喜,慰勞一番後命其仍供舊職。
卻說袁盎逃出吳營後,直至次早吳兵方才發覺,報與吳王劉濞得知。劉濞即將醉卒辦罪,一麵遣兵追趕,已被袁盎走脫。劉濞見逃了袁盎,與梁兵交戰又不獲利,心中悶悶不樂。一日忽有探卒來報,說周亞夫截住淮泗路口斷絕吳軍後路,並將運來糧草全部劫去,劉濞聞報大驚。
不知劉濞作何打算,且聽下迴分解。
wap.
/135/135143/31722296.html
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便聯名上書道:“吳王反逆無道,天下當共誅之。今禦史大夫晁錯以為敵兵眾多,群臣不可信,勸陛下自臨前敵自己居守。又說徐僮之旁之地可以與吳。晁錯離間君臣百姓,又欲以城邑與吳,無臣子禮,大逆無道,罪當腰斬,父母妻子等皆當棄市,臣等請論如法。”滿朝文武都想致晁錯與死地。漢景帝明白晁錯之死已成定局,遂喚中尉近前,密囑他如此如此不可有誤。中尉奉命,乘車持節直到禦史府中,傳景帝命令,說是有緊要事件,令晁錯立即與自己同車入朝。
此時晁錯正因辦理軍務日夜忙碌,聽說中尉來召,連忙穿了朝服出外登車。車夫已得中尉密囑,一手挽車一手揚鞭,與風馳電掣相似。晁錯見不是入朝之路,心中生疑正待動問,這時車已停住,中尉一躍下車說道:“晁禦史趕快下車聽詔!”晁錯見停車處乃是東市,而東市向來是殺頭的地方,為何叫我到此處聽旨,莫非要殺我不成!一麵想一麵下車,兩腳剛立住地上,兵役便一擁而上把他牽至法場。中尉從袖中取出詔書,宣讀到應該腰斬一語,那晁錯的頭顱便離了脖項。晁錯死時身上尚穿著朝服未曾脫去。中尉也不多顧,仍然上車還朝複命。景帝將晁錯罪狀宣布於外,又命將晁錯家族一律收捕斬首。潁川郡報稱錯父已於半月前服毒自盡。景帝聞報詔稱已死勿問,餘皆處斬。可憐晁錯身誅族滅,聰明反被聰明誤,
景帝既殺晁錯,遂拜袁盎為太常;又以吳王劉濞弟弟劉廣之子德侯劉通為宗正,一同奉使前往吳國,告知已殺晁錯,盡複各國被削之地,諭令即日罷兵。
袁盎明知劉濞不肯順從,此去甚是危險,但景帝既聽其言殺死晁錯,他也不好推辭,便與劉通起程同往。
當時謁者仆射鄧公擔任校尉,也是攻打吳楚叛軍的將軍之一,他迴京陳說前線戰況,劉啟問他:”你從前線迴來,聽到晁錯死後,吳楚退兵沒有?“鄧公迴答:”吳王謀反幾十年了,因為封地被削而發怒,誅晁錯不過是借口,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我擔心以後天下人都將閉口不說話了。“
劉啟問道:”為什麽呢?“鄧公道:”晁錯憂慮諸侯強大不可控製,所以請求削減封地以加重朝廷權威,這是萬代的利益。計劃剛剛施行,竟然遭到殺頭,陛下對內堵塞了忠臣言路,對外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這事做得不妥“
劉啟沉默許久後才開口說道:”你說得對,我也非常悔恨這件事。“此後劉啟將鄧公任命為城陽中尉,
話分兩頭,卻說周亞夫奉命東征檄調各地兵隊,克期聚集滎陽聽候調遣,自己率同諸將,乘坐驛車六輛出發,行至灞上。忽有一人攔住車前說道:“將軍此去東征吳楚,戰勝則宗廟安,不勝則天下危,事關重要,不知能否聽臣一言?”亞夫聽說後連忙下車,與其人為禮,動問姓名。其人說道:“我姓趙名涉,今吳王富有錢財,暗地蓄養死士已久,今聞將軍出兵,必先遣甲士埋伏於殽黽險阻之處,預備半途截殺,將軍不可不防。且兵貴神速,將軍何不從此繞道右行,由藍田出武關而抵雒陽,直人武庫鳴鼓聚兵;諸侯出其不意,一定以為將軍從天而降。”亞夫依言而行。
既至雉陽,遣派兵隊前往殽黽一帶搜查,果然搜出吳國伏兵,盡數擒來報功。亞夫慶幸自己喜聽從趙涉之計,不然幾遭暗算。於是奏聞景帝,請以趙涉為護軍。
此時各路兵隊都已到齊,亞夫統領大兵進至淮陽。忽報梁王劉武遣使前來告急。原來吳、楚合兵侵入梁地,梁王遣兵拒之,梁兵大敗,死者數萬人。吳兵乘勝而前,梁王繼續發兵迎戰,又被擊敗。梁王大恐,堅守睢陽,日夜盼望朝廷發兵前來救援,今聞周亞夫為將,故遣使催促進兵。
亞夫得信便問其父門客鄧尉道:“計將安出?”鄧尉道:“敵兵新來其鋒甚銳,不可與爭。但楚人輕躁不能持久,為將軍計,不如移兵進駐昌邑,深溝高壘堅守不動,一任吳、楚與梁相持。吳兵見梁國無援,必定盡力攻之。將軍卻遣輕騎斷其糧道,待吳兵糧食不繼,然後全力製之,破吳必矣。”亞夫稱善。於是引兵駐紮昌邑,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最後梁王寫信給漢景帝,景帝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不肯奉詔,暗地裏卻遣輕騎從間道抄到吳、楚兵隊後麵,斷其糧運。
劉武並不知曉周亞夫的平叛戰略,對其作壁上觀的行為火冒三丈,心裏早已周亞夫的全家罵了個遍,但是生氣歸生氣,仗還是要打,劉武隻能咬緊牙關拚命固守,又選韓安國、張羽二人為將。讓他們阻住吳兵不使前進。
景帝下詔書要周亞夫救援梁王,他是真的擔心弟弟安危嗎?如果是真的,周亞夫敢抗旨不尊嗎?其實是太後擔心小兒子安危,要景帝出兵。周亞夫出兵前這個計劃是和景帝說好的,為了削弱劉武的實力,一切都是得到景帝允許的。
這一仗直接把劉武打殘了,所以劉武對周亞夫恨之入骨,也為周亞夫後來的死留下了引因。
卻說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連勝梁兵數陣,十分高興。忽報周亞夫兵到淮陽,正擬分兵迎敵;接著又聽說亞夫移駐昌邑,按兵不動不肯救梁。劉濞大喜,以為亞夫膽怯,於是不加防備率眾並力攻梁,梁將韓安國、張羽領兵拒敵,戰了數陣,彼此互有殺傷。
一日劉濞與劉戊坐在中軍,忽報朝廷特遣太常袁盎、宗正劉通前來。劉濞因劉通是他胞侄,便命其先行入見。
劉通進到中軍見了劉濞,具言朝廷俯從七國之意,業將晁錯正法,並歸還各國所削之地,兩下各自罷兵,請即出營拜受詔命。劉濞見說笑道:“我今已為東帝,更向何人下拜?”劉濞不肯聽從朝命,心想劉通是我侄兒容易打發。袁盎雖是舊臣,但其人素有口才出語犀利,我若見他不免多費唇舌,反恐辯他不過,不如不見為妙。於是下令將袁盎留在軍中,遣人傳達己意讓他為將。總算袁盎還有良心,始終不為所動寧死不降。
劉濞見他誓死不從心中大怒,遂命一都尉領兵五百人圍守袁盎,意欲將他殺死。
袁盎被五百人圍守軍中,欲待乘機逃走,無奈防範甚嚴如何得脫。正在危急,忽然來了一個救星。
原來袁盎為吳相時,有一從軍司馬與袁盎侍兒私通,袁盎得知後並不發作,仍同舊日一樣待遇。偏有人往告司馬道:“相公已知你與侍兒私通,若不速逃,定要將你治罪。”司馬大恐,連忙依言逃走。袁盎不及唿喚禦者,自己親自驅車將司馬追迴,用言撫慰後即將侍兒賜之,仍命其照常辦事。司馬因此感激袁盎念念不忘。此次吳王派遣都尉圍守袁盎,恰好司馬即在都尉部下充當司馬,便想趁機救出袁盎報答恩德。
此時正值正月,天氣寒冷,司馬盡將隨身衣物變賣湊得一筆錢文,向外間買了兩石醇酒。這天黃昏天降大雪,一班兵士蜷伏帳棚之內,個個凍得麵無人色。司馬便取出兩石酒來將甕打開,喚集同夥數十人一齊飲酒。一班夥伴饑寒交迫,一聞司馬請他同飲歡喜異常,各把大碗前來斟取,彼此東一碗,西一碗,不消片刻,竟將兩石醇酒飲盡,此時也顧不得看守責任,各人展開被褥倒頭便睡。
司馬見各人都已睡熟,悄悄走近袁盎身旁將他喚起,對他說:“你趕緊逃吧,吳王明早就要殺你的頭了。”但袁盎並不相信,反問道:“你是幹什麽的?”司馬迴答:“我是你從前的從史,就是那個私通你婢女的人。”袁盎吃驚地道謝道:“你有父母,我不能連累你。”
司馬說:“你隻管逃去,我也要逃走了,我會讓父母躲藏起來,你不用擔心。”
此時一班兵士醉臥地上,酒氣撲鼻鼾聲如雷,竟無一人醒覺。司馬與袁盎提心吊膽地輕輕跨去。司馬拔刀將營帳割開一條大縫,二人鑽了出去。司馬指著一條去路對袁盎道:“由此前往可達梁營,恕臣不能相送。”於是二人道聲珍重,各自分手而去。
袁盎一夜不曾歇足,行了七十裏路天色微明,忽見前麵來了一隊馬兵,袁盎詳細觀看,認得是梁國軍隊,不覺喜出望外。袁盎向他們說明原因。梁兵見是漢使由敵軍逃迴,便備了一匹馬讓他騎坐。袁盎在梁營安歇數日後身體平複,便迴到長安來見景帝。景帝見袁盎逃迴也是歡喜,慰勞一番後命其仍供舊職。
卻說袁盎逃出吳營後,直至次早吳兵方才發覺,報與吳王劉濞得知。劉濞即將醉卒辦罪,一麵遣兵追趕,已被袁盎走脫。劉濞見逃了袁盎,與梁兵交戰又不獲利,心中悶悶不樂。一日忽有探卒來報,說周亞夫截住淮泗路口斷絕吳軍後路,並將運來糧草全部劫去,劉濞聞報大驚。
不知劉濞作何打算,且聽下迴分解。
wap.
/135/135143/3172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