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兒越來越淡,曾經擁有過的儀式感讓數碼科技給替代。分享科技的魅力卻又成為了一種僥幸和消極總是想著怎麽才能跟著走走過場……


    第三十一篇


    在這裏給予他李炎自己的還是曾經擁有過的過來考察,那個時候的他自己做為“芺池市籌建委員會主任”身份,還是頭一次踏上這片土地。


    芺池,還是一個有些陌生的地方。地方陌生,名字更是!


    就在這裏的海陽山下,運糧河的兩岸這片土地上。將來就要在這裏建設一座新的城市,並且還是以在這裏的一個自然村的名字給命名的。


    也許是有這名字的吸引吧?他自己一個人那個時候還特意多次去過那個自然村。這個村子跟其他的許許多多的村子並沒有什麽兩樣,隻不過還是顯得比在這裏其他的村子有些荒涼!


    雜草叢生的運糧河兩岸,數條河流在這裏相匯卻又不時湧入大海。還僅僅隻是歸屬於在這裏境內自己的那條運糧河,也就隻能是如此這般而已!


    李炎他自己一個人就這麽眼睜睜都看著站在運糧河邊,遠處的夕陽就要西下融入在這裏的黃昏,他望著那雜草叢生的河岸,心中卻湧起無限的遐想……


    他想象著未來這座新城拔地而起的模樣,高樓大廈林立於原本荒蕪之處,車水馬龍取代如今的寂靜無聲。


    他決定深入那個自然村進一步考察。村裏大多是些老舊殘破的房子,大多數的年輕人出去打工去了!還有幾位老人守望著自己一個人也是早就已經習慣了的村落,無所事事,悠閑的坐在門口曬太陽。李炎上前與這幾位老人們攀談起來,老人們說起村子的曆史,眼神中帶著一絲落寞,畢竟年輕人都離開了。但當聽到要在此建城,且用村名命名時,他們眼中又燃起希望之光。就在這裏的希望之光裏的他們自己也許還沒有意識到什麽時候會有那麽一天就要離開了這裏並因此而滋生出來新的不適……


    其實這一點他自己早就已經意識到了,有過那麽一段時間他李炎還在湖北宜昌工作過那麽一段時間。當時的三峽移民遷移和動員指揮部還是他剛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頭一站。如今的他自己一個人又來到了在這裏的芺池新的戰場,一座新城平地而起!並且還是任務重時間緊不亞於一場新的戰役……


    李炎從自然村離開後,更加堅定了信心。他迴去召集團隊其他的成員,開始規劃藍圖。他不想隻打造一個冰冷的科技之城,而是要融合具有芺池當地傳統特色的新興活力城市。


    這一年他自己一個人還特意攜帶著自己的鋪蓋行李卷來到了這裏的芺池村過年。大年三十晚上就在這裏的村委會議室裏放下一張簡易行軍床就想著怎麽才能有機會近距離體驗一下具有芺池特色的年味文化。


    如今的他更是想讓在這裏古老的習俗在這數碼時代重新煥發生機,讓這座新城既有現代科技的便捷,又有往昔濃鬱的年味兒,成為真正獨特而充滿活力的地方。


    當年的那個小村子早就已經習慣了自己的進城生活,隱居在這裏的鋼筋水泥高樓大廈林立的森林裏還是一樣的名不見經傳。除了被挪用社區街道馬路的還是自己名字,其他的一切總是覺得有些陌生。


    這個時候的他李炎自己一個人又要麵臨著許多年以前有些類似的思想政治工作,還有在這裏根深蒂固的小農狹隘意識。盡管是“破家值萬貫”,但是有些東西仍還是舍不得扔……


    如此這般的看重卻又讓自己的空間環境看上去顯得又髒又亂又差……


    知識能力的局限隻能是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和僥幸活著,得過且過。被動而又心不甘情不願,吱吱扭扭,扭扭捏捏……


    李炎深知改變這種現狀並非易事。他先組織團隊開展一係列關於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城市發展相結合的講座,邀請村民們參加。


    起初,村民們態度冷淡,但隨著一些生動有趣的展示,比如播放過去芺池村過年熱鬧場景的影片,並對比現在冷清的畫麵,不少村民開始動搖。


    接著,李炎推出獎勵政策,鼓勵村民貢獻出家中保存的舊物件用於建設民俗博物館。有位老者拿出了祖傳的手工製作工具,帶動了更多人參與。


    在建築規劃方麵,李炎將高樓大廈與古式庭院巧妙結合,留出專門的街區用於傳統年俗活動表演。同時,他利用數碼技術,開發了一款app,可以在線體驗芺池傳統年俗遊戲。慢慢地,芺池新城既展現出科技的魅力,又重拾了濃濃的年味兒,而村民們也積極融入其中,那種消極抵觸情緒漸漸消失,整個芺池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信息與決策就好像是在這裏的兩條腿走路,誰也離不了誰!


    隨著芺池新城的成功改造,李炎的名聲遠揚。各地紛紛派人前來學習取經,李炎毫無保留地分享著自己的經驗。然而,他並未滿足於此。他看到了芺池新城旅遊業發展的潛力,於是著手策劃特色山河旅遊項目。


    他挖掘出芺池一些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將其融入到旅遊景點之中。例如在運糧河畔設置神秘的故事場景重現,遊客可以通過ar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同時,舉辦芺池傳統美食節,那些快要失傳的手藝製作出的美食吸引了大量遊客。


    李炎還計劃建立一個傳統文化傳媒學院,培養新一代懂得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結合的人才。不久之後,芺池新城不僅成為人們向往的居住之地,更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文化交流中心。李炎站在高樓之上俯瞰著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實現了最初的夢想,讓這座城市在科技浪潮中有了獨屬於它自己的靈魂和韻味。


    做為在這裏的芺池市一市之長,自然明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所要承載著的這一切。


    隨著芺池新城的蓬勃發展,李炎卻陷入了新的思考。他發現雖然城市繁榮了,但周邊的鄉村依然相對落後。這些年更是傾向於城區發展了!從某種程度上放鬆了周邊地區相應與時俱進。於是,他打算啟動城鄉一體化一係列的民心工程。


    李炎開始有意識的帶領團隊深入周邊鄉村調研,製定出針對性方案。他推動產業下鄉,將傳統城區城裏的一些無汙染加工企業引入鄉村,解決當地村民就業問題。同時,建立現代化專業農業經濟股份合作社,采用新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以及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


    為了提升鄉村教育水平,他整合全域資源,讓城裏優秀教師定期到鄉村支教,並且搭建提升學曆遠程教育平台。交通方麵,在曾經擁有過的城鄉交通樞紐基礎上進一步創新修建連接城鄉的快速路和公交線路,方便人員往來和物資運輸。


    經過幾年努力,周邊鄉村煥然一新。田野裏現代農業機械忙碌作業,整潔的村莊裏新辦起各類小型加工廠,孩子們在明亮教室裏接受良好教育。李炎再次站在高處眺望,眼前是一片和諧繁榮景象,芺池地區整體實現了均衡發展,他也成為眾人敬仰的城市建設者典範,他的理念和做法也成為眾多地方學習借鑒的範例。


    然而,正當一切向好之時,一場罕見的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席卷而來。芺池地區麵臨巨大危機,城市中的給排水係統不堪重負,鄉村的農田即將被淹沒。李炎迅速做出應對,他調動城中的抗洪設備和人力前往鄉村救援。同時,組織市民疏散到相對安全地帶。


    在抗洪救災的過程中,李炎意外發現了就在這裏的運糧河南岸還有一處古老的水利設施遺址。


    這處遺址如果重啟修複,或許能夠有效抵禦洪水。於是他一邊指揮救災,一邊召集專家研究修複方案。


    村民們和市民們也自發團結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經過艱苦奮戰,水利設施終於修複成功,洪水逐漸退去。這次災難過後,李炎意識到城市建設不僅要注重發展,還要考慮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幹擾。他決定在整個芺池地區構建一套完善的災害預警和應急防禦體係,確保這樣的危機不再威脅到這片他用心血澆灌成長的土地。從此,芺池地區走向了更為穩健的發展道路。


    在構建災害預警和應急防禦體係後,李炎並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他注意到隨著芺池地區不斷發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傳統能源供應已漸顯吃力。於是,他開始著眼於新能源的開發。


    他邀請各路專家前來考察芺池的地理條件,發現此地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豐富。他積極爭取投資,在城郊建立大型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廠。同時,他倡導市民節能意識,推廣綠色出行方式。


    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他還提出一個大膽設想——建立生態循環係統。將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中水用於灌溉周邊農田,農作物廢料再製成有機肥料返迴田地,形成一個閉合的良性循環。


    經過一係列舉措,芺池地區不僅在經濟和文化上持續繁榮,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麵也成為楷模。李炎站在運糧河邊,望著那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心中充滿自豪,他知道自己將繼續引領芺池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前行。


    隨著芺池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麵取得顯著成果,李炎收到了國際城市發展研討會組委會的邀請。會上,他向各國代表分享了芺池的發展曆程和成功經驗。這引起了廣泛關注,許多國家表示願意與芺池開展合作項目。


    迴國後,李炎又有了新想法。他想把芺池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藝術之都。他規劃出一塊區域,建造各種風格迥異的藝術館,吸引世界各地藝術家前來駐留創作。


    然而,資金成了最大難題。就在他發愁之際,之前合作過的一些企業聽聞他的構想,主動伸出援手。而且不少熱愛藝術的市民也踴躍捐款。


    很快,藝術國際社區建成。各類藝術展覽、演出不斷,吸引無數遊客慕名而來。芺池再次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峰,不僅經濟繁榮,文化藝術氛圍也愈加濃厚。李炎站在新建的現代藝術館前,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滿心歡喜,他期待著芺池能有機會可以在多元領域不斷綻放光彩。


    隨著芺池成為環太平洋和東北亞區域藝術之都,李炎又發現了新的挑戰。大量遊客湧入帶來了垃圾相應增添了新的處理壓力,部分藝術作品不同程度也受到破壞。另外有些基礎設施展會活動期間卻不能正常使用,比如電梯間、公共廁所、旅遊景點的遊覽項目暫停對外開放等情況讓慕名而來的遊客體驗不適等。李炎決定設立專門的旅遊和藝術品保護小組,並加大環保宣傳力度。


    與此同時,他想到可以借助藝術之力促進教育多元化。他在學校開設美育藝術課程,邀請駐留的藝術家授課。孩子們的創造力得到極大激發,一些孩子甚至在國際少兒藝術比賽中獲獎。


    但李炎並不滿足在這裏所取得的成績,他計劃打造一條連接各個藝術場館和城市景點的藝術大道。大道兩側展示本地藝術家和國際友人的作品,人們可以邊走邊欣賞藝術。在籌備過程中,遇到場地協調和資金分配的問題,不過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藝術大道和景觀畫廊最終在這裏的數條河邊相繼落成。漫步其上,既能領略芺池的城市風光,又能沉浸於藝術海洋。李炎望著這條大道,深知自己所在的芺池市還會朝著明天更精彩的方向繼續正常有序的發展下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印象底色:許亦斌文藝活動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許亦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許亦斌並收藏印象底色:許亦斌文藝活動筆記最新章節